APP下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
——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若干思考

2023-09-03张琦薛亚硕

中国国情国力 2023年4期
关键词:人才培训农业

张琦 薛亚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人才在乡村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人才振兴事关乡村发展全局,包括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组织建设的方方面面,乡村振兴各个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实落地,都需要乡村人才来具体谋划、有效推动。因此,深刻理解乡村人才建设的基本逻辑、深入分析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把握好乡村人才振兴的战略重点,对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一支稳定、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基本逻辑

所谓乡村人才振兴,就是乡村人力资本投入及合理配置,推动乡村人力资本向与乡村发展适配的人才资本转化,以自身为媒介为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创造更多价值,从而全面提升乡村地区各类资源的配置效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

(一)乡村人才振兴的理论逻辑

从理论逻辑上来看,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是新时期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发展与运用。乡村人才发展这一理论命题,继承于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始终受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人材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根据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人才涉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人民群众,是生产力要素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在推动社会解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培育有科学技术素养的人才[1]。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发扬这一思想精髓,围绕乡村人才发展问题,提出培养造一支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乡村人才的根本问题,进一步拓展了人才的标准和范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针对怎样培养人才这一核心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科学揭示了人才培养过程,即通过“教育或训练”,达到“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2]。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基础上,发展提出“实践成才论”,提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掘出来”[3],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

(二)乡村人才振兴的历史逻辑

从历史维度来看,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是我国乡村人才建设工作的历史延续。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始终将乡村人才建设作为做好农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满足大规模农业农村建设和国家工业化对乡村人才需要,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我国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3次大规模扫盲运动,并通过乡村教师和赤脚医生培训、建立农业农村科研机构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公共服务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前,以提高农民技术文化水平为目标的农民培训开始恢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任务、编制逐渐明确,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主等二三产业人才开始引领乡村经济发展。党的十四大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和公共服务人才流向城镇,农业发展急需现代农业技术支持,农村原有的治理模式也受到了挑战。为此,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建立分门别类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培训倾斜力度加大,乡村治理改革也得到了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脱贫攻坚期间,乡村人才建设仍旧是各项举措有效落地的关键,我国不断加大乡村人才建设的支持力度。作为脱贫攻坚的主体,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连续八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基于满足“两不愁三保障”①要求,我国陆续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等支持性政策文件,提升教师医生等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待遇保障,加大编制供给;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治理现代化推动乡村内源式发展;在各项帮扶举措支持下,农业科技人才、二三产业人才等也不断向乡村聚集,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迈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持续加大乡村人力资本投资、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是我们将人才建设作为农村工作抓手的历史延续,是对我国乡村人才建设规律深刻认识后的历史必然。

(三)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逻辑

从现实逻辑上看,产业、组织、文化、生态振兴均需要人才振兴来推动,乡村人才建设关系到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效。一是人才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产业振兴需要良好的人才资源支撑。在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相关制度安排下,乡村人才要素大量流失,农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90%以上农业劳动力仅具备初中以下文化水平[4]。二是组织振兴通过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构建起更加有效的乡村治理新机制,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奠定组织基础。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关键。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专业管理能力、发展服务能力等仍待进一步提升[5]。三是文化振兴可以提高乡村文化水平、促进乡村人力资本提升,但反过来又需要各类既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又熟悉乡土文化的人才,依靠他们赋予乡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其表现形式,引领乡村风尚向善向美。四是乡村生态振兴与人才振兴相互交融。一方面,乡村生态振兴表现为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化、数字化、现代化转型,这与乡村生产经营人才培育方向一致。另一方面,生态振兴在农村生活方面具化为农村居民自觉履行环保责任和义务,塑造绿色的生活方式,这就离不开农村居民综合素养的持续提升。整体来看,人才问题已成为影响乡村振兴整体进展的关键性问题,需要通过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来统筹解决。

二、现阶段乡村人才建设面临的机遇

进入新发展阶段,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人才建设也迎来新机遇。

(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定位,确保了乡村人才建设投入力度不减

自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来,农业农村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则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6]。作为乡村振兴的五大任务之一,乡村人才振兴覆盖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人才种类众多、人才缺口数量大,对资金的持续投入和政策稳定供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方面确保了乡村人才建设资金的持续投入。如2021年,中央财政投入23亿元在全国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同时,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还确保了乡村人才建设的政策导向,为各类人才入乡返乡吃下了“定心丸”。

(二)人才强国战略为新时期乡村人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乡村人才振兴的目标明确了,但是乡村人才怎么“兴”,成为摆在各地区面前的一道难题。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将人才培育工作提到新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战略布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人才建设举措,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从根本上为乡村人才怎么“兴”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依据。

(三)农村地区发展环境全面改善,为人才向乡村流动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推拉机制”决定了乡村人才总是在综合考虑城乡发展差异后,做出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理性化选择。其中,发展机会、公共基础设施以及人居环境是影响人才城乡流动的三个主要因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接续实施,有效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发展环境,水电路讯、养老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县域经济走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就业创业活力,农村地区对城乡人才的吸引力在持续增强。

三、现阶段乡村人才建设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人才兴则乡村百业兴。乡村人才振兴为乡村地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但是乡村人才建设在面临着机遇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人力资本整体偏低,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一方面,农村地区各类人才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造成农村地区生产效率提升速度缓慢,难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农业强国、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和智力支撑。另一方面,人才结构失衡问题依旧突出。随着专业人才短缺、人才结构失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程[7]。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不断对人才质量提出新要求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从动态视角来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知识革命推动下,科学技术加速更新,新技术、新理念以加速度的方式向农村地区渗透扩散,深刻地推动着农村发展方式的变革,这无疑对乡村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受人力资本增长规律和农村地区较低教育资源储备的影响,农村居民“人”的现代化相对于“物”的现代化速度愈发缓慢,人力资本相对贬值速度加快,各类乡村人才的短缺难以通过简单培训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

(三)乡村人才培育机制有待健全

受制度惯性的影响,虽然各地区提出了“创新乡村人才培育机制”的发展目标,但无论是从培训对象、培训内容还是从培训效果看,乡村人才培育机制都有待进一步健全。现有乡村人才培训体系下,培训对象更加关注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经济角度出发有利于发挥其带农促农优势,但并不利于小农户和乡村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部分培训内容同质化严重,重培训过程、轻培训效果现象依旧存在,培训效果与参与培训者心理预期落差较大,打击各类人才参与培训积极性。

四、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选择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为此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推动识才敬才,用好用活本土人才

本土人才生于斯长于斯,熟悉乡土文化和资源禀赋。从情感角度而言,本土人才对乡土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于本地的发展也更愿意投入物力财力智力支持。做好本土人才的培养工作,一方面,要识别挖掘会管理、懂技术、有文化的各类本土优秀人才,建立人力资源大数据库,做好人才储备、分类,摸清本土人才底数。同时,要大胆用活人才政策,为“土专家”“乡创客”创造发挥才力智力的广阔舞台,切实做到不拘一格选才用才,不断扩充本土人才队伍。

(二)建构人才引进新机制,提升人才回流向心力

要紧扣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引才,为乡村振兴积蓄强大“势能”。一是要强化人才引进政策供给,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贴、融资贷款、编制倾斜等政策举措,鼓励和吸引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就业。二是强化专业人才引进。鼓励城镇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对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最紧缺的法律、文化、规划、治理等人才,按规定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三是注意外来引进人才与本土培育人才的“有机融合”之道,尤其是政策的受益度与公平度,使其坚定为乡村振兴服务的决心,勇担中流砥柱的作用。

(三)完善乡村人才培育机制,提升人才培育实效性

要为乡村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成长成才空间,最大限度激发乡村人才内在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一是要提升乡村人才培训普惠性。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尽可能加强乡村人才培训供给,为包括小农户在内的所有乡村人才提供参与培训的机会。二是要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如高素质农民培训要根据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充分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分析其技术或知识的不足,针对性提供培训内容。三是加强专业化培训。加强政企、政校合作,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专业人才培训进修创造空间。

(四)完善教育分层新体系,增强人才后备支撑力

提升乡村居民整体教育水平、打造终身学习型社会是破解农村地区“人力资本加速贬值”困境的根本之策。为此,一是要完善义务教育配套建设,通过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定向培养“一专多能”乡村教师等方式提升义务教育师资力量。二是大力推行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工作。在生源相对充足地区,加大农村高中新建扩建力度,提升生源可容率。通过财政支持,分阶段逐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学杂费免除。三是多种形式发展成人教育。对于农民而言,短期培训可以提升技能水平,但是系统性的教育仍不可或缺。为此,应重点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和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县域内部分职教中心向社区学院转型。同时用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破解农民学习时空不匹配难题。

注释:

①“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是指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是指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

猜你喜欢

人才培训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