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2023-09-02刘中艳谭文秀
刘中艳, 谭文秀
(湖南工业大学 商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先进制造业逐渐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有利于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因此,实体经济中的先进制造业逐渐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各类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产业集聚化发展逐渐成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先进制造业集聚不仅能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当前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各地纷纷制定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
一、文献综述
1. 先进制造业集聚的相关研究
大多数学者主要研究制造业集聚或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问题,对先进制造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发展路径和带来的影响效应上。WARRIAN等研究发现,加拿大地区的先进制造业正在向知识密集型发展,并且其发展受到人才、基础设施、地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高晨宇等以江苏省先进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指出先进制造业集聚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政策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同时也受专业技术人员和地方财政支出的协同交互影响[2]。喻春光等认为,在发展路径上产业发展到更高层次便会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3]。吴松强等认为,要加强企业技术吸收和整合能力,同时加强企业间协作来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4]。李金华认为,要从加强顶层设计、依托既有优势、加强需求引导和技术合作等方面来促进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发展[5]。在先进制造业集聚带来的影响上,赵玉林等通过测算湖北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之间的融合与集聚程度,发现先进制造业集聚能提高其竞争优势,集聚度低会降低竞争优势[6]。吴鹏等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居民福利的影响,发现先进制造业集聚能带来经济福利效应,提升居民福利水平[7]。
2.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包括线性关系和非线性关系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量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COMBES等认为产业集聚会影响地区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适度提高产业集聚度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8];李健等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高技术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之间的协同集聚,发现两者的协同集聚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9];谢会强等采用空间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指出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较强空间正相关关系,高技术产业集聚有利于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10];张双悦认为黄河流域的制造业集聚存在空间异质性,不管是产业集聚还是产业协同集聚都能促进经济增长[11]。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非单纯的线性关系:BRÜLHART等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关系[12];甘星等利用粤港澳大湾区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指出金融业集聚在短期内能明显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长期则不显著[13];鄢飞等研究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集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发现专业化集聚以及两者之间的协同集聚都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14]。
二、先进制造业集聚水平分析
借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的分类方法,以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的重点发展领域为依据,本文选取10个代表性细分行业进行研究[15-16],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选取的先进制造业细分行业
测度产业集聚程度的方法主要包括区位熵、赫芬达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Ellision-Glaeser集聚指数等。区位熵由HAGGETT首先提出,用于反映特定区域中某个行业的专业化程度,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若区位熵指数大于1,说明该地区该产业容易产生集聚中心[17-18]。区位熵应用广泛,能较好地衡量一个地区某产业的集聚程度。结合数据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区位熵测度先进制造业集聚程度,计算公式为
(1)
根据式(1)计算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除西藏、港澳台)先进制造业总体区位熵,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除西藏、港澳台)先进制造业总体区位熵
由于各省份资源要素、地理位置、政府政策等各不相同,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也不相同。由表2可知,从集聚程度来看,云南的先进制造业区位熵指数与其他省份相比最低,说明其产业集聚水平低,其次是贵州和青海。江苏的先进制造业区位熵指数最高,说明先进制造业集聚水平高;从发展趋势来看,辽宁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度呈现显著先降后升趋势,甘肃、海南呈现缓慢下降趋势。重庆、江西、宁夏、广东整体呈现显著上涨趋势。浙江、湖南、湖北、四川、陕西整体呈现缓慢上涨趋势。江苏等其他省份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变化相对平稳,呈现波动趋势。从均值来分析,江苏、吉林、天津、山东、广东、上海、辽宁、重庆、浙江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度均超过了1,说明其拥有相对较高的集聚水平,先进制造业发展相比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优势。吉林作为老工业基地,有扎实的工业基础和资源,汽车制造产业分布较为集中,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吉林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集聚度仍保持较高水平。贵州、云南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度低于0.3,一定程度上受到地理位置和资源的限制,在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缺乏竞争优势。
从整体发展来看,我国先进制造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从空间特征来看,先进制造业集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空间分布不均衡,具体表现为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特点,同时,无论是大经济带还是单个省份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从2011年先进制造业的区位熵来看,我国先进制造业核心聚集区域分布在辽宁、天津、山东、上海、江苏等沿海且经济水平较高的省份,其余地区总体集聚水平较低。从2021年先进制造业的区位熵来看,相比2011年,广东、重庆、江西、浙江等省份整体发展明显。先进制造业集聚同时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省份具有明显的提升拉动作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地区逐渐演化成集聚中心[19]。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及沿海地区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成功吸引了人才、投资和先进技术等,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处于我国先进制造业前列。北方地区依托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相对西部地区较好,但呈现逐年减弱的趋势。中西部地区主要承接了较多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传统制造业的转移,且位置分布较散,因此先进制造业集聚度相对其他地区来说较低。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各地逐渐出台发展规划,布局产业园区,以提升先进制造业集聚水平。
970 智能预警系统在脑卒中患者院前院内衔接中的应用 张洪剑,刘团结,王文安,徐建华,解 炯,蒋 超,徐中杰,张永巍,杨鹏飞,邓本强,朱勤忠,刘建民
三、先进制造业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 变量和数据说明
(1) 被解释变量
为消除人口与其他因素对经济带来的影响,选择人均地区生产总值(AGDP)作为衡量我国各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同时考虑到物价变动等因素的影响,以2011年为基期,利用各省份的GDP价格平减指数计算出不变价格下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 解释变量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可操作性,本文选用区位熵来测算先进制造业集聚度(LQ),并采用先进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代替先进制造业总产值。
(3) 控制变量
技术创新水平(RD)。科技创新是目前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良好的科技创新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能,进而促进经济发展[20-21]。本文采用万人专利授权数量来衡量技术创新水平。
金融发展水平(FDA)。我国金融深化改革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22]。本文采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的比值来度量金融发展水平,以控制金融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开放水平(EXP)。进出口贸易将带来资金、技术等要素在不同国家、区域、行业间流动和转移[23]。本文采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进行测算。
人力资本水平(HUM)。本文采用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与地区总人数的比重来衡量,以控制劳动力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4]。
各变量代码及计算方法如表3所示。
表3 变量代码及计算方法
(4)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及各地市统计年鉴等,选取时间为2011—2021年。鉴于数据的可得性,研究对象为我国30个省份(除西藏、港澳台),共330个数据样本,对于缺失值,通过线性插值法进行补充。为消除异方差影响,增强数据的平稳性,对人均GDP取对数处理。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表4可以看出,2011—2021年30个省份的先进制造业区位熵、人均GDP、技术创新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差距较大,各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都存在一定差异。
表4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 模型设定
为实证检验先进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经济增长理论以及以往的研究模型,构建回归模型如式(2)所示:
ln AGDPit=α+β1LQit+β2RDit+β3FDAit+
β4EXPit+β5HUMit+εit
(2)
式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ε表示随机扰动项。
3. 单位根检验
为保证数据平稳性,防止出现伪回归结果,采用LLC检验法对经济增长水平、先进制造业集聚度、技术创新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人力资本水平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将非平稳的变量(技术创新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取一阶差分后再次进行LLC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面板数据具备平稳性,不存在单位根。
表5 单位根检验结果
4. 回归分析
由于检验结果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通过F检验与Hausman检验,因此选择建立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同时将30个省份按地理位置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先进制造业集聚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结果
由表6可知,先进制造业集聚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先进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加入其他控制变量后,先进制造业集聚的系数仍显著为正,系数值变大且保持着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先进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高确实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先进制造业集聚度每增加1个单位,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8.56%。技术创新水平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这是由于大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激发创新活力,对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5]。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系数显著为正,说明金融规模的扩大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在不同地区带来的影响不同。对外开放水平对先进制造业集聚的影响作用相对有限,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人力资本水平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劳动力素质对经济增长存在较大促进作用。
先进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先进制造业集聚能够正向促进东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而对西部地区没有起到明显促进作用,这是因为西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度较低,不能带来一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知识技术溢出效应,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近年来,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度不断提高,知识技术溢出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层次和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显著促进了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吸引他方的优势资源,从而进一步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形成地区集聚中心,提升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整体集聚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 论
通过研究得出结论:(1)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2)先进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天津、江苏、山东、广东等东部地区保持着较高的先进制造业集聚水平,形成了集聚中心,促进作用较为明显。近年来,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较突出。云南、贵州、青海等西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水平较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不明显。总体而言,先进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程度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更能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2. 建 议
(1) 推动先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
智能化是先进制造业升级发展的趋势,地方政府应提前布局、有序推动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制造业企业应积极实现智能制造,钻研行业关键技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从设计、研发环节的创新,到检测、生产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为产业创新升级创造条件。企业可通过对现有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促进发展,地方政府应对当地技术改造成果进行适当补贴[22]。企业通过智能化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打破先进制造业在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缩小不同地区间先进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差距,有效推动资源要素在各区域内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2) 发挥先进制造业示范区引领作用
地方政府在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地区建立先进制造业示范区,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优势企业,鼓励优势企业积极探索创新,提供行业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形成集聚核心;选取具有前沿技术、绿色低碳的示范工厂进行宣传,组织其他企业交流和学习;通过合理利用先进制造业集聚所带来的知识和信息共享流动,既能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也能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推动地区低附加值、高能耗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稳定发展。
(3) 完善先进制造业产业链
不同地区优势资源不同,如辽宁智能制造产业、天津航空航天产业、山东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等。地方政府必须因地制宜,依据不同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着力打造地方标志性产业链。通过精准招商,注重产业间的关联度,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和配套链的引进。通过与产业链条上各单位之间的协同合作,集成优质要素资源,逐步完善和延长产业链,实现先进制造业上下游有效协同,从而打造具有主导优势产业的先进制造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4) 推动先进制造业协同集聚发展
协同集聚是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应引导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新兴行业的协同集聚,通过先进制造业与其他行业的良性互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产业协同集聚效应,以其他行业推动先进制造业持续发展。此外,发挥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集聚水平较低的省份应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等集聚中心的发展经验,各集聚中心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创建地区间合作发展的项目,发挥对周边省份的集聚协同效应,携手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地区间协同集聚,推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