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及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2023-09-02李丽萍任雨清巩艳芬
李丽萍, 任雨清, 巩艳芬
(东北石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优化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非常关键,如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也引发了新一轮的思考。一方面,对于技术创新的投入以及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人口流动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显著,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人才。由此可见,产业结构升级依赖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人口流动,同时技术创新投入吸引创新型人才的流入,从而带动部分人口流动产生聚集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由西部、中部向东部地区迁移,东部地区作为人口流入地,人口流动为其带来了大量人力资本,产生了集聚效应,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渐出现了人口“下沉”的趋势,东部地区人口集聚效应不再显著。而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和不断完善,创新引领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已经显现,科技投资持续增加,创新活力显著增强。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教育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存在差距,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结果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兼顾上述因素基础上,本文通过对我国各地区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探究人口流动和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1. 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宋灿认为,产业结构对人口流动存在正向且显著作用[1]。鞠洋探究了人口流动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运用实证分析得出二者在统计效果上影响显著的结论[2]。刘智勇等认为,人力资本从初级向高级方向演进,带有这种特征的人力资本结构纵向变化能够实现技术升级,进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3]。程锐等认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于实现产业升级的影响显著[4]。
2.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自熊彼特提出“创造性破坏”理论,意识到技术创新进程伴随着传统产业的改造、新兴产业的创立以及结构演进后,国内外诸多学者围绕这一关系展开理论研究并获得丰硕研究成果。王金波等对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金融发展在降低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的同时,提高了第三产业的比重,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5]。季良玉认为,在技术创新活动对我国制造业优化升级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充裕的资金是有利条件[6]。孟浩等研究发现,现阶段环境污染通过抑制技术创新强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造成了负面影响[7]。罗丹程等认为,资本从创新投入的角度揭示了金融资源对技术创新的影响[8]。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及研究机构对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和人口流动的两两关系进行了大量有益的讨论,但绝大多数研究都侧重于采用线性模式分析人口流动和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于三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较少。然而,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下,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和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二、机理分析及研究假设
人口流动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人口流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入演进[9]。在全国范围内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我国的产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过渡,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和素质提升,以及对服务型产业的引导使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快、效果明显。另一方面,产业聚集程度不断增加。由马歇尔外部性中的劳动池效应(1)劳动池效应指人口的集聚对生产率的贡献主要来自两种机制:其一,更好的工作匹配;其二,更低的风险。可知,劳动力的需求依赖于人口的集中,产业会拥有一个“稳定的技能市场”,从而有利于产业的聚集。因此,人口的合理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
目前,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水平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产业结构升级中第三产业的结构改变对产业结构整体的升级具有关键性作用,其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第三产业中又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技术创新成为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9]。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不同,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程度也会不同,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技术创新有利于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促进生产率提高,降低劳动力对生产要素的依赖;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加速产业由传统型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以知识型、创新型产业为代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吸引更多的知识型和创新型人口流动,有利于提高产业知识的密集程度,推动新兴产业形成,完成产业升级转型。可见,正是由于技术创新在影响路径中具有调节效应,从而带动人口流动产生集聚效应,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技术创新在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路径中具有调节效应。
假设2在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下,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存在门槛效应,合理的人口流动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三、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1. 计量模型构建
以Hansen给出的模型为基础,构建基准模型如式(1)、(2)所示:
indusit=β0+β1popvit+β2R&Dit+μi
(1)
indusit=β0+β1popvit+β2R&Dit+
β3popvitR&Dit+μi
(2)
式中:indusit为i省份t时期的产业结构升级;popvit为人口流动速率;μi为控制变量,包括城市化率(crate)、经济发展水平(prGDP)、城市基础设施(car)、教育水平(edu)。
在基准模型(1)、(2)中,如果β1与β3的符号均为负或均为正,则表明技术创新具有增强型调节作用,即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会加强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如果β1与β3的符号相反,则表明技术创新具有干扰型调节作用,即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会削弱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验证假设2,本文构建模型如下:
indusit=β0+β1R&DitI(popvit≤T)+
β2R&DitI(popvit>T)+μi
(3)
式中:R&Dit为受门槛影响的核心变量;T为门槛值;I为指示函数,在满足条件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2. 变量设定
(1) 被解释变量
产业结构升级(indus)。左鹏飞等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是一种动态演进的过程,本质上是资源在产业间的流动,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本文研究的是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迈进的过程,选取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行实证分析[10]。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经济服务化”使得当前通常使用以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在GDP中占比比值或者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劳动比率来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本文借鉴干春晖等的做法,以第三、第二产业在GDP中比重的比值来度量产业结构高级化[11],公式为
indus=GDPi3/GDPi2
(4)
式中:GDPi3和GDPi2分别为第三、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
(2) 解释变量
人口流动速率(popv),通常是从人口数量规模和人口流动速度角度来度量,数据的获得主要有3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国家卫生健康委自2009年起一年一度大规模全国性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CMDS),但由于该数据统计监测年限较短且不对外公开,具有难获得性,因此无法运用该数据进行研究。本文用第二和第三种途径常住人口总数与户籍人口总数来测算流动人口数量,用李拓等的方法来测算人口流动速率[12],计算公式为
popvit=(Ni,t-Ni,t-1-Ni,t-1n)/Ni,t
(5)
式中:Ni,t,Ni,t-1分别为当年年末和上年年末人口数;n为上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技术创新(R&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创造性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3类活动。代表技术创新的指标一般有两类:一是投入类指标,二是产出类指标。本文选取第一类指标,使用R&D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地区技术创新水平。
(3) 控制变量
为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其他因素加以控制,从而减少因遗漏变量造成的内生性估计,同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故参考吉亚辉等[13-18],选取以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城市化率(crate)。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城市化程度的高低往往意味着产业层次和类型的偏重,高城市化率地区,如深圳、上海、北京等,通常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占比极低。经济发展水平(prGDP)具有带动性,不仅体现在对新兴产业的带动上,也体现在从整体上影响带动物价消费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发展,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基础设施水平(car)。其发展影响着人口流动,便利的基础设施会促进人口的流入,选取人均公共汽车拥有量来衡量。教育水平(edu)。地区中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可以吸引高素质人口的流动,选取财政支出中教育投入(元)来衡量教育水平。各变量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
3. 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口径一致性,探究人口流动和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选取2009—2019年中国内地除西藏自治区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度数据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为实现不同地区的数据在实证分析时具有统一的数据来源,需要统一口径并进行VIF检验,以表明本文中所涉及的变量之间均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能。对变量进行VIF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VIF检验结果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1.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
面板单位根检验一般数据长度为20以上时比较有效,本文选取的时间跨度为2009—2019年,时间较短,面板单位根检验缺乏说服力,同时,现有文献中多数短时间的数据均忽略了面板单位根检验,故本文没有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通过Stata 15软件对运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基准模型(1)、(2)进行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
由表4可知,在没有考虑控制变量的情况下,人口的流动和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从人口流动的角度看,其与产业结构升级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不利影响,人口流动速度快会加大产业结构升级的难度。进一步研究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可以看出,教育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地区的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人均经济发展水平每增加1元的可支配收入,产业结构升级的系数也会同比例增加47.87%,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显著。同时,人口流动和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1%水平上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来看,人口流动和技术创新每增加1%,产业结构升级就会上升3.21%,两者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只增不减。两者的交叉项系数为正,说明人口流动与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假设1成立。
2. 整体层面门槛效应分析
(1) 单门槛模型
进行单门槛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只有在非线性关系下才能进行门槛估计,故提出以下假设:
表5 单门槛检验结果
假设3人口流动、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线性关系。
假设4人口流动、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单门槛效应。
由表5可知,由于P=0.012 5,在10%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说明人口流动、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非线性关系,且通过单一门槛检验。令似然统计量LR=0,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值为0.004 1,即为单一门槛值。
(2) 多门槛检验
通过实证检验可知,模型存在非线性关系,即确定存在单门槛效应,但对于模型是否存在双门槛以及多门槛的情况,还需进一步验证。对假设进行三门槛效应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表6 多门槛检验结果
假设5仅存在单门槛效应。
假设6存在双门槛或者多门槛效应。
①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山西、内蒙古、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单门槛假设条件依然成立,在双重门槛检验下,此时P=0.487 5>0.1,故接受原假设,即不存在双重门槛。同理,在三重门槛检验下,此时P=0.805 0>0.1,亦不存在三重门槛。双门槛效应和三门槛效应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人口流动和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共同影响仅存在单一门槛,说明人口流动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不仅存在非线性关系,而且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其门槛值为0.004 1。
为进一步量化人口流动和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对非线性调节效应进行实证估计,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门槛和基准回归结果
在门槛回归中,确定为单一门槛前提下,根据门槛值将人口流动划分为小于和大于等于0.004 1两种情况。由表7可知,人口流动与技术创新的交互项小于0.004 1时,对应系数较大,人口流动和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系数为-0.000 7,结果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人口流动和技术创新交互作用小于这个范围的情况下,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可以看出,适当的人口流动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趋向合理化。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一定支持作用。当人口流动与技术创新的交互项大于等于0.004 1时,其对应的系数较小且结果不理想,说明当人口流动速度过大或者超过一定范围时,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这也验证了假设2。
3. 异质性分析
(1) 地区间基本模型回归分析
鉴于各省份技术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存在差异,结合人口普查中人口流动情况,将东北三省作为东北地区数据样本,分别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三省(2)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辽宁统计年鉴》《吉林统计鉴》。进行基本回归模型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基准模型(2)回归结果
第一,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均为正向,而在东北三省的影响则为负向,说明东北三省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起到抑制作用。根据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东北三省人口数量净流出大于净流入,同样反映出东北三省的人口流动无法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起到带动作用。
第二,东部地区数据反映出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在5%的显著水平上具有正向影响,说明东部地区存在人口流入的集聚效应。由于第三产业是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产业,人口流入量的增加可为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从而促进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高速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既要谋求高速发展,也要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劳动力、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更需调整产业结构,走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
第三,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中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产业,尤其重视科技与研发的投入。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和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调节作用,说明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减弱。因此,避免地区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是一良策。
(2) 面板门槛效应回归分析
为量化分析非线性调节效应的门槛值和影响程度,对非线性调节效应进行实证估计。由重叠模拟似然比检验统计量500次、置信区间95%条件下的估计结果可知,人口流动显著通过单一门槛检验,相应的门槛效应检验结果和模型估计结果分别如表9、10所示。
表9 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由表9可知,东、中部地区均不存在门槛效应,西部地区存在门槛效应且门槛效应较显著。东北三省由于样本量过小,选取各省份中人口流动较大的城市来增加样本量,黑龙江省选取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和大庆市等;辽宁省选取大连市、沈阳市、鞍山市和营口市;吉林省选取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和四平市等①。
由表10可知,只有西部地区存在单门槛效应,说明人口流动与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在西部地区较为明显。但从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可知,西部地区以川渝为代表的地区,近几年为人口净流入地区,呈现出人口“下沉”趋势。究其原因,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与实施,西部地区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与建设力度,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突出,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大中型城市与东部地区一线城市的差距逐渐缩小。首先,四川省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了很大的税收优惠补助,税率由25%降至15%。其次,贵州贵阳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国家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和国家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核心区,设立全球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举办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等,有助于推动大数据产业落地发展。最后,云南省2017年出台的相关文件提出,加快大数据产业生态发展体系,规范高新技术产业的顶层设计,统筹发展与设计,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在促进地区产业完善、带动区域经济良性增长的同时,吸引更多人才流入。
表10 东北地区与东、中、西部地区回归结果对比
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由表10可知,东部地区的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在1%显著性水平上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弱化了人口流动和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就中部地区而言,劳动力充足,消费市场大,在自然资源上优势明显,具备强劲的发展潜力。近些年,中部崛起战略在政策上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条件,应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争取在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上取得更大的进步[11]。中部地区虽然不存在门槛效应,但人口流动与技术创新的交互项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反映出中部地区人口流动与技术创新现状较好,具备形成良性循环的条件,有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基础。然而,中部地区不存在门槛效应,表明还需进一步提升人口流动与技术创新水平。除此之外,教育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分别在5%和1%的显著水平上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影响,说明现阶段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也依赖教育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五、结 论
(1) 由人口流动及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基础模型检验结果可知,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负向影响,说明人口流动过快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但将技术创新作为调节变量后,在技术创新和人口流动的共同作用下,产业结构升级在10%水平上影响显著,说明技术创新会减弱人口流动速度过快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技术创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在门槛模型中,技术创新和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单门槛效应,门槛值为0.041。流动人口的定义说明当本年年末常住人口减上年年末人口的差额占本年的比重为0.041时,存在单门槛效应。当人口流动速度低于门槛值时,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说明适度的人口流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3) 在质性分析方面,由于人口“下沉”以及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动及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在10%水平上影响显著,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存在单门槛效应,明显加快了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东部地区人口流动以及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影响但作用并不显著,而教育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率等均对产业结构升级在10%水平上影响显著,说明东部地区各方面发展相对完善,技术创新及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并不明显。东北三省的人口流动和技术创新均对产业结构升级不存在促进作用。
六、政策建议
(1)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中、西部和东北三省政府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引导资金的投入,增强对新兴产业等科技型产业的资金支持,吸引技术型人才,加强地区人才回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应加强地区之间产学研相结合,东北三省加强与东、中部地区之间交流合作,鼓励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加强技术要素与生产要素的结合,确保创新成果尽快形成生产力。
(2) 为人口流动提供合理的跨区域流动机制,使得人口资源在各地区之间自由流动。关注人口流动状况,引导区域人口合理流动,增加吸引人口流动的动力和条件。建立多元化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多渠道发布就业信息,保证信息传递及时和高效。中、西部和东北三省可以优化引进政策,提供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吸引外来人口就业。提供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解决流入人口住房、医保、子女就学等方面问题,为流动人口减少阻碍和降低成本,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为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3) 调整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产业结构,促进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人口从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地区,为东部地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要素,促进了其产业结构升级。然而,随着科技创新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建立完善,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政策效应已经显现,中、西部地区也出现了人口“下沉”的趋势。因此,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强的配合和引导,使东部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使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等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如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带动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东北三省应利用现代化农业和互联网创业平台,开辟新型农业发展道路,吸引人才回流,从事农业部门的工作。充分利用人口流动带来的人力资本,可以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保证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