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走”跨出集体经济发展新天地
2023-09-02马成金
□ 马成金
又到一年夏忙时。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李道村的农资公司也忙了起来。“别的地方咱不放心,这些年我就信得过咱村自己的买卖!”近日,前来购买菜种的村民李保田说。小村庄做起了“大”生意,成为李道村一张家喻户晓的“名片”。
1987 年,李道村成立了服务公司,至今已经历了36 载风雨,又先后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机联合社,如今村集体年收入50 多万元,给村民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头雁”领航 为集体经济发展搭好台子
村庄发展离不开引路人。1986年,因东王路修建占地村里有了一笔补偿款,村党支部老书记李志田做了一个决定:不能把钱一分了之,要开办村公司。发展思路一变,致富天地就宽了。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买设备、建厂房、拉队伍,以服务村民生活、方便村民生产为宗旨的服务公司建了起来。多年来,公司先后投入80 多万元修公路、建学校、建奶牛场……李道村成为镇上第一个通柏油马路的村。
靠着多年来办公司积累的丰富经验,2021 年,按照“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成立了李道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利用170 亩集体土地建设了耐盐碱作物中试基地。2023 年,又与周边五个村联合成立了绿盈农机联合社,增加了村集体和入社农机户的收入。多条致富路“多点开花”,为村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因地制宜 为集体经济发展找对路子
产业发展必须立足村庄实际。上世纪90 年代,村党支部充分研判市场形势,及时整合公司业务,保留了农事需求量大的部门,同时调整了营业时间,以更加灵活便捷的服务迎合村民,以“惠民经”唱响“生意经”。为了守住好口碑,保证优质货源渠道,员工们曾在深冬开着拖拉机去周村,也曾搭着砂石车去过寿光,成立至今未接到一起质量投诉,以“质量经”唱响“生意经”。
2022 年,李道村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依托国家级农高区优势资源,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利用村集体170 亩土地建设了盐碱地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当年播种的希森6 号马铃薯最高亩产达3032.47公斤,昔日的盐碱地种出了“金疙瘩”。
建强组织 为集体经济发展凝聚合力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多年来,李道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走出了一条村集体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之路,培养出了一支见识广、脑子活、会管理的干部队伍,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建伟,曾是公司的创业元老,现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祥松,曾担任过公司门市部经理……
近年来,李道村倾力打造“党徽映照先锋路”党建品牌,探索形成了“1332”党建工作法,党员“比学习、比服务、比满意”,“带头践诺、带头发展”,村党支部的思想引领力、组织战斗力和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目前,正在以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为突破,积极争创全市“寻标对标、百点创优”基层党建示范点。
“村集体收入多了,村民才能过上好日子……”谈起未来,李建伟信心满满。下一步,李道村将不断夯实筑牢战斗堡垒,持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