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洪精神:一曲跨越历史的浩气长歌

2023-09-02孙黎海

党员干部之友 2023年6期
关键词:众志成城抗洪防汛

□ 孙黎海

1998 年汛期,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北方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场肆虐大半个中国、致使2 亿多人受灾的世纪洪灾,深深铭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川流不息的大江大河,滔天肆虐的滚滚洪水,给中华大地带来了创伤和悲痛。

满目疮痍的泥泞之中,伟大的政党没有倒下,伟大的民族没有倒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群一心、干群一心、军民一心,构筑围堰、封堵决口、填塘固基,他们与自然抗争、与死神赛跑。36 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800 多万干部群众严防死守、顽强战斗,近亿人民积极参与、同舟共济……这是一串令人震惊的数字,这是一串令人感动的数字,这更是一串镌刻着时代痕迹却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的数字。

抗洪大堤,见证了历史的足迹,也写满了信念的力量。白浪之上,是中国共产党人临危不惧的伟岸身影;烈日之下,是人民子弟兵视死如归的血肉之躯;风雨之中,是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坚强脊梁。洪魔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站在一起,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形成了敢于胜利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同洪水搏斗中铸就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成为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面对突如其来的洪灾,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举国上下齐心协力,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在与自然灾害的生死搏斗中,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感人事迹随处可见。1998 年,江西鄱阳县磨刀石乡,面对冲破圩堤的洪水,时任北关村党支部书记胡义和带着大家跳入水中,用身躯压住沙袋,筑起一道坚固的防洪墙。在冲入洪水的那一刻,他向大家伙喊出深埋内心的坚定信仰:“党员跟我上!”像胡义和一样,1998 年抗洪期间,长江沿线上堤抢险的干部群众高峰时达670 多万人,县级以上领导干部1.5 万多人。

2016 年抵御长江流域洪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广大干部群众齐上阵,累计投入抗洪抢险人员1749 万人次。没有战火中的滚滚硝烟,却有无数人的生死冲锋;没有前方后方的战线概念,却是无处不在的全民皆兵。中国人民抗击洪灾的生动实践,是我国制度优势及治理能力最直接最现实的真实写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组织协调;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的应急水平;一声令下、不打折扣的贯彻执行……全国上下步调一致、社会各方万众一心,这种涉及各行各业全面动员能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组织协调力和资源配置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大事、急事、难事中高效率、抓落实、见实效的超强执行力。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突显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断孕育、形成、发展的光荣传统和精神财富。在党的领导下,靠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中华民族打败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战胜了各种困难,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誓与大堤共存亡”,白底红字,鲜艳夺目,直击人心。这是1998 年抗洪期间,竖立在武汉龙王庙抗洪生死牌上的誓词。生死牌上,印刻着16 位党员的签名,虽然这些签名字体不一、大小各异,却在时代的烙印中,共同散发着灿烂夺目的光芒。今天,这条加固过的全长1080 米的龙王庙险段,每隔一段就有一个插着党旗、红旗的活动板房,配有党员干部24 小时值班值守,每一个板房内,都印刻着一句话——“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誓与大堤共存亡”。

时间,在九曲回肠的江水中奔向历史;精神,在温和润泽的长流中愈发厚重,历久弥新。2020 年,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再次袭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深入防汛救灾一线,指出“广大干部群众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坚决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发扬不怕累苦、不怕疲劳、不怕牺牲的精神斗志,坚守在防汛抗洪救灾第一线,涌现了许多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展现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书写了洪水无情人有情的人间大爱”。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凝聚了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纵观人类历史,没有任何一个政党,经历过如此的艰难万险,付出过如此的惨烈牺牲,更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在这种艰难之中一次又一次地取得胜利。1998 年,江西九江市新港镇江矶村,时任江矶村党支部书记的陈申桃一次次跳入水中,夯土石、搏风浪、堵溃口,排除大小险情100 多处。他的口中,是“水不退,不离堤”的决心。2020 年夏天,江矶村再遇洪灾。危急时刻,陈申桃的儿子、防汛抗洪党员突击队成员陈建挑起重担,加入抢险队伍,和父亲并肩护堤,年轻人的口中,是“有险情,咱就在”的意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完善防洪体系,不断提高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我们成功应对了2013 年东北地区嫩江、松花江、黑龙江大洪水和2016 年长江、太湖等流域大洪水;2020 年,我们又一次战胜了特大洪水灾害,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1 年,河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郑州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与黄河秋汛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遭遇战,取得了河南黄沁河秋汛洪水防御工作的全面胜利。

抗洪精神不仅是产生于某个时间段的抗洪抢险斗争中,而且是酝酿于中华民族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仗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正义性,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无论洪水怎样肆虐,无论多少艰难险峻,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团结奋进的步伐。时光如同江水滚滚而逝,融入民族血脉中的抗洪精神,却愈发厚重、历久弥新。在这个意义上,抗洪精神也就成为推动我们整个事业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多难兴邦。兴,靠制度,靠初心,靠使命,更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面对波涛汹涌的洪水,我们有血战到底的决心;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们有钢铁一般的意志;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正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乘风破浪、奋力前行。

猜你喜欢

众志成城抗洪防汛
抗洪精神
夏季防洪防汛
奋战在河南抗洪一线的夫妻档
本期主题:郑州抗洪
众志成城迎战特大暴雨
防汛当前莫添乱
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共同战“疫”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淮委组织开展2017年防汛抢险联合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