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间视角下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策略研究
2023-09-02湖北医药学院图书馆莫金余
文/湖北医药学院图书馆 莫金余
新信息环境下,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正持续改变着用户的阅读习惯、信息行为与信息需求,推动着全世界的图书馆都必须多维度地审视现有服务模式,以自身的全面转型来应对环境的变化。空间变革与服务转型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第三空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图书馆不仅具备物理空间属性,还具备精神属性,其空间职能不仅是在功能和服务方面的展示,更是价值内涵的挖掘。高校图书馆想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凸显社会价值,即成为一个平台,一个圈子,一座城市的第三空间,就需要不断适应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强化社会参与意识,通过转变事业使命与社会职能、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嵌入第三空间,增强自身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凝聚城市文化。
一、第三空间图书馆的基本理论
(一)第三空间图书馆的概念。“第三空间”的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Ray Oldenburg)在《绝好的地方》(The Great Good Place)中首次提出。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将社会空间分成三个层次:第一空间指满足生活起居的家居生活空间;第二空间指涉及有关利益或生产的工作场所;第三空间则是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以外的各种提供人们举办经常性、自顾性、非正式聚会之公共场所的通称。图书馆就是这样的第三空间,在图书馆里,人们脱离了等级意识,摒弃了家庭、社会中各种角色的束缚,以自由、平等的关系交流,宽松、自在的氛围有助于挖掘真正的自我潜能,享受“成为人”的惬意。
“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于2009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会议首次正式提出,引起普遍热议。从芬兰图书馆界提出的“你的生活,你的梦想,你的图书馆”发展战略,到意大利图书馆界的“知识广场”理念,再到国际图联主席强调的“图书馆应成为社会发展的引擎”,第三空间图书馆不仅指物理上的公共空间,还指具有独立精神、创新精神的民众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致力于“把图书馆从单一的信息中心扩展为知识学习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休闲娱乐中心”,致力于以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基础,利用智能化信息手段搭配个性化与人性化的空间设计,完善服务功能、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凸显社会价值。
(二)作为第三空间的高校图书馆的定位。图书馆是社会记忆的外存和选择传递的机制,图书馆的定位要以特定的社会转型背景和发展情境为依据。从阮冈纳赞的“图书馆五定律”,到里昂宣言,再到2018年国际图联《全球愿景报告》对图书馆职能和价值的界定与解读,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处于不断发展中。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娱乐休闲、信息交流的场所,承担着存储知识、传承文化的职能。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师生以及广大社会用户的信息习惯与行为发生转变,对图书馆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高校图书馆从原来的文献资源中心,逐渐转变为多元文化元素相融合的公共开放的学习与交流圣地。具体如下。
1.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场所。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焦虑、紧张、抑郁等状况越来越普遍,适应大环境,学会自我调节很重要。同时,社会发展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比如形式多样的休闲方式与随处可见的休闲场所,图书馆就是其中之一。在图书馆这个信息中转站、知识海洋里,读一本书、听一场讲座、找一两个志趣相投的人随意地聊聊天,放下压力,放松心情,享受乐趣,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不同种族、年龄、职业的人聚集在一起,自由畅快地交流,互补精神需求,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轻松自在。
2.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场所。轻松、自在的第三空间,可以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情感交流提供一个舒适的场所。第三空间以公共场合为主,而图书馆以其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良好的文化氛围成为信息传递、情感互动的最重要场所。没有等级约束与角色束缚的第三空间图书馆,能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增进感情提供良好的条件,让民众在图书馆真正地感受到阅读休闲的愉悦,并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自我成长。
3.文化交流、社会融合的纽带。社会融合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生活更便捷、更智能,也打破了原有的人际交往模式,扩大了交往范围,也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际互动和交往越来越淡漠,已成为构建协作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自由、宽松、舒适的第三空间图书馆,便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消除隔阂、缩小思想和文化的差异性,有利于社会包容,是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社会融合的重要纽带。
(三)作为第三空间的高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挖掘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依据,有助于图书馆事业的推动和图书馆工作的优化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海量信息资源的储备场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应支持用户终身学习,满足融合开放式学习空间、信息分享与交流空间、休闲娱乐空间、文化展示空间等需求,提供丰富的第三空间服务,既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拓展生存空间、创新服务方式的契机。
1.满足用户信息获取、休闲娱乐等需求,促进用户沟通交流。信息职能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满足公众文化娱乐的需求是图书馆不可忽视的社会职能。图书馆应努力成为社会的信息中心,满足公益性信息需求、休闲娱乐需求。通过提供舒适、安静、整洁、温馨、宽松的环境,组织内容丰富的主题讲座、研讨会、文化展览、音乐会、创意活动等阅读推广活动,为用户获取交流信息、文化欣赏、娱乐休闲提供有效方式,在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用户沟通和交流,使不同群体的用户在图书馆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服务。
2.满足用户终身教育需求与提升公众文化素养。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众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升群众科学文化素养与文化品位的重要场所。满足用户终身教育需求、提升公众文化素养是图书馆的使命。信息职能与教育职能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当为师生与社会用户提供文化活动的场所,通过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文化展览等活动,向公众直接传授知识和技能,对公众的素质与修养进行全方位培育;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提高民众阅读的兴趣,培养健康的休闲方式;通过设立信息共享中心、学习共享中心、研究间,为用户自主性学习研究提供空间、资源、技术支持,以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方式满足用户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需求,实现终身教育。
3.弘扬区域文化与促进社会融合。图书馆肩负着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职责,具有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公益性的特点,是社会融合的黏合剂。高校图书馆具有文化综合体的特征,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形象,负有弘扬区域文化的功能与使命。作为专业的文献信息中心,为区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利用自身资源参与社会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教育机构,是公众重要的学习、研究基地,推动区域文化繁荣,提升区域的文化竞争力。2011年1月,杭州图书馆因为一则《让乞丐和拾荒者有书读》的报道,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被喻为“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用温暖的“零门槛”表明了图书馆的一种态度,为业界与社会做出了榜样。
二、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现实困境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信息环境,在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尤其是图书馆现有的服务效能,无法满足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与用户的多元化需求。著名的《图书馆尸检报告,2050》一文给我们提出了警醒,图书馆的地位呈现边缘化趋势,事业发展与经费不足的矛盾、藏与用的矛盾、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与服务供给能力的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等,是图书馆发展避无可避的困境。
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认识到未来图书馆空间服务职能转变的重要意义,不断在服务优化与转型上寻求突破,不断挖掘图书馆“新空间”服务模式,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国内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服务的实践,存在诸多困难,要想建设一个既能满足用户需求,又具备高层次服务水平和效能的第三空间图书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系统,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许多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服务转型的实践中都遇到了难题,尤其是在资源推广、资源利用率提升、用户服务层次提升、区域文化建设推动等方面并没有显示出突出的效应。对于十堰地区高校图书馆来说,受区域发展水平与自身条件所限,存在着更大的现实困境。
(一)发展理念有待更新,社会参与意识不强。图书馆的发展理念应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但从整体上来说,地方高校图书馆还是局限在传统的发展理念、服务观念中,参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畏难情绪比较重。只有及时更新发展理念、增强社会参与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和切实的行动适应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资源共享、平等服务、信息权利保障等事业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强,整体效能有待提高。现有的图书馆管理体制缺乏统筹管理,很难提升图书馆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效能。不够科学的管理体制导致管理权力弱化、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可利用性不强,重复浪费现象严重,严重制约着我国图书馆的全面发展;服务供给能力明显不足,条块分割的现状使跨地区跨行业跨系统的用户,甚至同一地区不同系统及同一系统不同图书馆的用户,不能随时根据信息需求的变动而自由选择信息服务机构,使信息服务从服务半径到服务网点布局上都无法做到全覆盖,整体效能低,不利于实现图书馆事业普遍均等、信息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价值与使命。
(三)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保障不足,空间、设备、技术支撑乏力。图书馆的持续发展和开发利用需要长期的财力、智力支撑和投入。新信息环境下,高质量的服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海量有序化信息资源的支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支持,可延展性的空间支持,高新技术与设备支持等。而地方高校图书馆普遍经费较为短缺,导致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都跟不上发展需求,新兴技术的引入、开发与利用力度小,造成服务能力提升困难,新功能的开发利用难以施展。
(四)发展不平衡,资源共享程度低,缺乏有效协作。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受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和地区经济水平的限制,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图书馆之间差距大,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新信息时代,有限的服务能力与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任何单个机构都不可能独立满足社会公众的多元化需求,寻求有效的协作是图书馆实现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均等化、普遍化的必由之路。而事实上,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发展理念等因素的限制,地方图书馆的有效协作进展困难,效果不够理想也不够持久,宏观架构上缺乏统一规划。
(五)宣传推广不到位,缺乏品牌服务。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素养教育的推动者和文化的传承者,致力于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但由于图书馆宣传推广不到位,缺乏品牌服务,缺乏交流合作的有效机制,大多数民众、社会组织并不了解身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或者缺乏基本的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找不到合适的文献利用方法和所需的信息以及服务,严重影响了图书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创造社会价值、发挥社会效益。
三、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实践方式
新时期,信息服务已不再是高校图书馆唯一的功能,咖啡馆、书店、画廊等各种功能的融合,使其俨然成为一座文化娱乐中心。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呈现着人性化、开放性、自动化、智能化的趋势。如何授人以“渔”与“愉”,除了丰富的馆藏资源,多维度地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将图书馆打造成最美的“第三空间”是很好的选择。立足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现实困境,从新时期图书馆新空间的营造、新技术与新服务的应用进行分析,从区域发展与自身特点出发,以第三空间为契机,探索适合自身馆情的服务转型策略,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突破发展瓶颈、拓展生存空间、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重视用户关系的构建,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创造性。一是明确服务对象,关注用户需求,预测用户的需求变化趋势。民众对图书馆的需求是多元的,要有效识别和区别对待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层次化、差别化的服务。二是重视对用户信息素养的培养。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以发送使用指南、录制服务介绍与利用方法的小视频、主题研讨会等方式,引导民众更新知识体系,掌握信息利用技术与工具,提高图书馆服务的社会效益。三是搭建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平台,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关系,重视服务效果评估,适时调整、完善服务策略,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提高用户在图书馆利用中的可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服务的专业性、智能性。一是优化空间布局。结合图书馆原有的空间设置和服务,搭建第三空间,包括物理空间与虚拟资源库的构建与整合,为民众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二是建设专业的服务团队。第三空间服务要求图书馆馆员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的服务技能、熟练掌握信息获取与利用技术,能够广泛参与、支持公众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三是配置完备的软硬件设施。包括丰富多样的室内外休闲阅读设施、信息获取与分享所需的智能设备和数字化软件、学术研讨与教育培训所需的多媒体组合设备等。
(三)加大服务整合力度,增强服务的广泛性、有效性。一是转变服务理念,由传统服务模式向新兴的空间服务转变,优化信息获取和拓展知识的模式,为民众丰富文化生活和终身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二是有效整合新兴空间服务与传统资源服务,更新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实现优势互补,增强服务的广泛性、有效性。三是汇集优质资源,提升服务能力,发挥地区信息服务的整体效能,促进社会融合,助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与繁荣。四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创建有效的品牌服务,提高图书馆资源的知晓率、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