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古方灸”文献资源数字化路径研究
2023-09-02云南大学黄发梅万星雨张拯张铭信
文/云南大学 黄发梅 万星雨 张拯 张铭信
云南各民族在数千年抗病疗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病方法,作为外治法之一的灸疗法因应用方便、疗效较好得以广泛传播,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沉淀了记载着灸法、灸具、灸方、技法、穴位等内容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民间医学文献,即本文所称的云南少数民族“古方灸”文献资源。此类文献是我国比较珍贵的民间文献资源,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但由于部分民族对“古方灸”只是做了一些粗略的记载,很少有专门的典籍流传,并且“古方灸”相关疗法的传承大多数靠口耳相传、指症传经的方式,因此文献资料具有分布散、易流失的特点。中央实施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和“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为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开发和应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此背景下开展对云南少数民族“古方灸”文献资源数字化保护工作,不仅能充分发挥文献的价值,更能促进云南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一、云南少数民族“古方灸”文献资源概述
(一)文献梳理。近年来,民族医药研究逐渐成热点,民族医药文献整理也是重中之重,其中关于灸法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出版书籍上,著名的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等所著的藏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详细介绍了关于火艾灸法中艾条的制作、艾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艾灸、火灸法的利弊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伊希巴拉珠尔所著的《四部甘露》所记载的火灸疗法是蒙古族最早的医疗保健方法之一,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江永生主编的《彝汉针灸学》以章节为单元,按理、法、方、穴知识体系组成,对26种灸法做了较全面的介绍;学术期刊上,西珠嘉措(2010年)从藏医火灸疗法发展起源以及考古发现和藏医学著作等考证,对藏医火灸疗法和实践做一定的概论分析;达布希拉图等(2015年)对蒙古族的灸法进行了探讨,为推广蒙古族特色灸疗的作用以及机理、延伸其现实应用等方面提供了指导与经验支撑并加快了灸疗法的发展;黄梓健(2018年)研究了壮族针灸的流派的萌芽与演化、技法特色以及相关著作情况,填补了壮医针灸流派研究的空白。
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对灸法研究的领域涉及多个民族,但内容多为对民族灸法的内容研究和价值研究,系统的灸法文献整理多以书籍方式出版,期刊研究总结较少,开发方面更是缺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实践应用研究,使少数民族“古方灸”文献难以获得创新式的发展。
(二)云南少数民族灸医文献资源介绍。云南历来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彝族、藏族、蒙古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积累了大量的药方、经方、单方以及治病经验,譬如,彝族火草灸疗法是以当地本草——火草为原料,经由一系列手段炮制成火草绒,放置于特殊的穴位进行灸疗,对原发性的痛经、颈椎腰椎、失眠、胃脘痛类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此外,还有藏族火灸法、蒙古族药物灸、白族天灸法等特殊的灸疗方式。笔者通过深入云南少数民族聚集地收集灸医古籍文献,发现相关灸医古方及特色灸法文献资源信息量庞大,按其记录形式可划分为如下类型:1.古籍、经卷、图画文献资源。云南少数民族“古方灸”相关古籍文献就是指云南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代书册、图册、典籍、经卷等文献资料,譬如《四部医典·火灸章》《彝族医药学》《敦煌古藏医灸法残卷》《壮族药线点灸疗法》等等。2.口碑文献资源。由于一些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加之各种灸疗技法通常只在小范围内流传,所以灸法、施灸步骤、器具、秘方等内容常通过口授的形式传承,各少数民族灸疗口述文献多以单方、验方、秘方等散存于民间。例如藏医火灸法流传着“胃肠等六腑部位也应禁止施灸、下雪风寒天气不宜施灸、避开八卦九宫忌十三和体内神魂巡行的部位施灸”等禁忌。
二、云南少数民族“古方灸”文献资源数字化的意义
(一)对散存文献的抢救性保护。在国家战略层面上,相关部门开展了“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工程”项目,并明确了要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民间医药文献资源的任务,由此,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医药资源数字化工作得以重视和开展。云南少数民族灸疗法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相关文献资源更是云南各少数民族医药历史文化的积淀,真实可靠地反映了云南各民族不同时期的医药文化,揭示了当时医药的发展,昭示着各民族医药文化发展的趋势,是在振兴民族医药过程中必须珍视的文献资源,具有保存分散、重藏轻用、不可再生、易流失性等脆弱性,若抢救不及时、力度不到位,都将割裂民间医药文献资源的完整性,不利于珍贵的民族文化传承。但在社会实践中,由于相关机构与群众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地位和价值,这部分文献资源的保存状况不容乐观,受到外界环境长时间的侵蚀以及人为破坏,很多珍贵的古医药典籍文献资源正面临着流失的风险。此外,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单元分散在各种民间典籍中或以口耳相传方式在少数民族医家从业者间传承,缺乏系统整理和科学阐释,无法形成系统的医药知识体系。因此,应对存于云南主要彝族聚集区的灸医古方、特色灸法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发掘整理,并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将各种载体形态的云南少数民族“古方灸”文献统一转换成数字形态,实现文献研究的新角度和新技术手段的探索,旨在建设具有云南特色的知识聚合、一站式的数字化资源库,使分散的文献资源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实现资源共享,为民族医药研究提供最确切的历史档案和文献依据,解决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灸疗医药古籍文献资源建设现状不明、底数不清等问题。
(二)提供有价值的医学研究资料。留存于云南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传统灸医古方、特色灸法等医药知识对治疗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有着极好的适用性,疗效显著,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也更容易被当地群众所接受。因此,对云南少数民族灸医古方、特色灸法等古籍经卷、口述医药文献资源进行整理和数字化,能够提供更加充分的医学研究资料。具体来说,要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细化信息粒度,从数字化角度对彝族“古方灸”文献资源进行重组,将大量少数民族医药文献资源存储为电子资料,并梳理特色资源数字化的整合机制和服务策略,按照灸前准备、施灸器具、穴位搭配、操作技法等类别进行分类,从而使研究人员能快捷地检索和查询,实现交互共享,拓宽云南彝族“古方灸”文献资源开发研究思路,更好地满足从医人员的研究和利用。如此一来,相关医疗机构和研究人员能更好地对分散的各种少数民族灸医古方、特色灸法医药知识单元进行系统梳理和科学阐释,使其自成体系并与基础理论研究、临床实践、药物研究开发、人才培养等工作接轨,使少数民族的医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实,为解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缺医少药等严重社会问题提供重要的突破口和途径,并可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体系的研究成果应用推广于临床和民族特色医疗研发。
(三)助力区域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各少数民族在长期与疾病抗争的社会实践中沉淀出载体多样、体量巨大、独具特色的民间医药文献。这些文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习惯、抗病经验、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其中,云南少数民族灸医古方、特色灸疗医药文献资源是不能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兼具文物价值与文献价值双重属性,是研究民族历史、民风民俗的重要资料,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扫描、文字识别、转换或录入形成数字信息资源,不仅整合了少数民族医药文化资源,使其得以传承,还能更好地促进区域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繁荣。同时,云南少数民族灸医古方、特色灸疗古籍文献、口述文献中记载着各少数民族的医药理论和治病经验以及方剂、技法,可以称之为民族医学的宝库,对分散的各种云南少数民族医药知识单元进行系统梳理和科学阐释,并将其投入临床实践、药物研究开发等活动中,发挥传统医药在预防、康复、治疗、养生等多元化功能,能够使云南少数民族医药更好地服务于现实,创造经济效益。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实践,例如,五宝药散、大成金丹以及目疾咽痛方等就是通过傣族药方开发出来的,疗效确切,目前已初具产业规模,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通过对彝文典籍中的方药进行临床验证,研发出降脂通脉胶囊、调经养颜胶囊、肠胃舒胶囊、止平颗粒剂等系列彝族特色医药,疗效明确,已投放市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具有重大的作用。
三、云南少数民族“古方灸”文献资源数字化探索
(一)落实人财物基础保障。目前,由于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因此形成的少数民族灸医古方、特色灸法具有体量巨大、分布零散、年代久远、流失严重、保存条件各异、载体多样等特点,这决定了民族医药古籍的保护是一项历时久远且工程浩大的工作,需要相关机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是在人力资源建设中,不仅需要具备文献数字化、古籍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还需要热爱民族医药且具备民族医药知识的人员,共同形成一支优势互补、学科交叉的团队,完成文献整理及数字化工作。二是“古方灸”文献资源的收集、翻译、整理、保护、建库等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加强经费、设备的保障。
(二)建立文献资源数字化标准。在文献资源数字化方面,国家早已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参照现存的数字化标准进行文献资源的规范化建设,是进行云南少数民族医药文献资源共享和物尽其用的基础。目前,数字化主要有图像数据库、文本数据库、音频数据库和视频数据库4种文献数字化方式,应在符合国家数字化标准的前提下,贴合少数民族灸医古方、特色灸法的文献资源特点,提出资源采集、分类编目、体系架构等方面的可行思路与切实措施,以完成对云南少数民族“古方灸”文献资源的全面整合,设计相应的资源数据化标准,建成方便利用、可交互的图像、音视频、古籍文献数字化数据库。
(三)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当前,数字化技术已渗透社会大多数领域,众多智能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技术为古籍、文献数字化提供了全新的条件和可能,例如,当前已经研制出了联机自动校勘软件,能够在生成古籍数据库时对相应内容自动校勘。结合民族医药文献特点,应用Web技术、对象链接与嵌入技术(OLE)、数据挖掘(DM)、SQL查询语言等先进技术,从数字化角度对彝族“古方灸”文献资源进行重组,存储为音频、视频、电子图片等形式的电子文献,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和易用性的标准,实现彝族医药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梳理特色资源数字化的整合机制和服务策略,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拓宽云南彝族“古方灸”文献资源的开发研究思路,促进民族医药的数字化发展。
四、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的灸医古方、特色灸疗法沿用至今,其使用之广,历史之悠久,足以证明其价值巨大,是云南少数民族医学传承和发展的源头活水。少数民族“古方灸”文献资源中所蕴含的巨大信息资源宝库若未能有效利用,将使得民族医药理论、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发展严重滞后。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口述文献数量庞大,为实施资源数字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加快完善云南少数民族“古方灸”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对加速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传承民族特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