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单元作业设计 激活教师成长密码
——以“作业设计与研究”撬动教师教材解读能力提升
2023-09-01文|吴浩
文|吴 浩
王月芬教授在《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一书中提到:“作业设计和作业实施是连接教学、评价的重要桥梁,也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尺度。”随着“双减”政策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相继出台,赋予了作业设计更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态的思考空间。我校以学科组为单位,以数学课堂为阵地,积极开展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实施,有效撬动了教师教材解读能力发展,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质增效。
一、谛视问题:作业设计与教师发展
在传统的作业设计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变式训练不够,主要表现在作业梯度训练不明显,面对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学生,作业的区分度不够;另外就是作业形式单一,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发展不足。二是对数学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不足,比如缺乏操作类、缺乏基于真实情境的活动等。三是对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不够,数学思想往往在课堂上由教师提炼总结,缺乏在作业活动的应用。四是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不足,基于经验积累的探究、综合实践等活动在作业中体现较少。
从上述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比如对教学目标缺乏精准分析和定位,从而导致作业的针对性不够;对数学教材解读不全,导致在数学学习中对学生“四基”“四能”的培养不足;对教材知识体系缺乏深度把握,从而导致作业功能单一、思维缺乏增长。因此,作业设计是否科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解读的精准度。作业设计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部分。
显然,对教师个体而言,开展作业设计与研究是培养教师教材解读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群体,如何通过“作业设计与研究”活动,让教师全方位卷入,从而撬动教师教材解读能力的发展?我们开展了如下研究。
二、更新理念:单元视角与二次开发
(一)基于单元视角的教材解读
2022 年版课标明确将单元教学作为课程内容组织、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的具体要求。大单元教学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体现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实施单元整合,需要教师从学科整体和学生素养出发,明确每一课时的位置和作用,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用联系的视角关联学习情境、知识内容、真实任务、活动评价等。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基于单元视角的整合,能让教师更全面地解读教材、把握教材,“既见树木又见森林”。通过单元视角对教材进行解读,能更好地把握学生认知顺序和能力增长阶段,让知识有梯度。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有效迁移,让知识有广度。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更好地发展数学能力,让知识有深度。
(二)基于二次开发的学科教研
对教材习题或其他形式的练习基于教师教材解读展开二次开发,通过个性化地、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修改、增删、加工等运用,提供更切合学生学情的情境和案例,让开发后的习题更能促进学生“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师对习题的二次开发,需要从知识走向能力,从课本走向素养。要进行二次开发,教师个人“单打独斗”面临的困难较大,必须集中学科组的力量,发挥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能力,集体开展教研。学科组教研和任务分配如下:
表1 “二次开发”学科教研团队组成及任务分配
三、探索路径:内容解构与整体推进
(一)单元建构:在整合中厘清脉络
2022 年版课标明确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作业设计,需要将其放置于大单元框架下,在充分梳理单元知识脉络的基础上,调动各课时的知识资源,打通作业与知识结构的通道。在整合之后,会导致原有课时的知识和练习产生变化,因此在设计作业中,我们需要关注知识点——知识线——知识面的形成,体现知识的深度拓展、关联知识链接、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
“面积”单元梳理和整合:
图1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整体框架
在作业设计上,除了常规的课时目标达成、活动经验积累外,同时也要勾连前面课时、承接后续学习的任务。具体表现为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一些基本的估测方法和策略,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同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二)课时重构:在拓展中理解教材
1.读懂教材、习题改编
教材习题是数学教材中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巩固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并能从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思想及生活经验。教材习题在设计意图、内容安排的合理性以及习题的类型、数目等方面,都有着清晰的逻辑线索,是对教材的有效补充。但面对不同区域、不同校情、班情的学生,教师必须对习题种类、习题难度、习题针对性练习设计上进行改编,这样才能使习题作用最大化。
也就是说对教材的习题进行整合改编,需要准确把握教材意图,准确探寻学生的思维路径,并找到阻碍此路径的各个困难点,再通过习题逐一击破。具体操作方法可以是改变情境、调整数据、增设任务等手段进行整合改编,让学生应对更系统、更有逻辑力的研究任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获得思维生长、素养进阶。
比如“面积”单元,对教材习题进行了如下改编:
图2 “面积”单元改编题
由于教材原题的图形中有涂色和虚线的区分,学生基于“周长一条线、面积一大片”的定势理解,并没有很好地从本质上区分周长和面积。因此,在习题上我们去掉图形涂色这一元素,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本质。同时,原题中三个图形都是“凹”字模型,改编中增加了一个“凸”字模型,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比观察,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明确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割(面积1+面积2……)、补(总面积-面积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2.挖掘教材、素材创编
作业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建构数学意义、发展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在作业设计上,我们应当对教材深度挖掘,使作业练习能呈现思维过程,理解运算本质;能延伸问题链条,明晰数论之理;能丰富问题情境,发展想象推理;能改变呈现方式,培养问题意识。
在研究这类作业设计时,教师应首先寻找、挖掘教材和练习中能为学生补充策略、优化方法、生长思维的素材,然后在根据“读懂教材”时找到的学习路径设计具有思维挑战梯度、练习精准度、知识结构强的习题。在创编过程中要注意,习题的设计要及时跟进学生的具体学情,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调整作业进度,发展思维的深刻性、系统性、创造性。
在“面积”单元,我们进行了如下的习题创编:
图3 “面积”单元创编题
学习“二维”平面图形,将其放置于“三维”图形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这样的创编思路,本题联系实际生活,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相关联,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在解决此题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的特征基础,灵活应用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可以通过把侧面展开使其变成一个大长方形来解决,也可以基于相对的面相同的思路。不管哪种方法,都是转化的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
3.拓展教材、活动再造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通常需要经历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由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部分活动开展受限,因此我们可以将这样的研究活动延伸到作业练习中。在活动设计中,需要基于教材起点、连接点和拓展点,明确活动的目标定位,以及要实现目标学生必须经历的认知过程,再构建丰富的活动提升学生认知经验和认知梯度。通过活动的再造,让学生再次经历知识整体建构过程,实现思维的拾级而上。
在“面积”单元,我们创设如下活动:
图4 “面积”单元活动题
本活动通过为家里的餐桌(或茶几、书桌等)设计桌布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完整地经历设计过程:确定选题→测量→方案设计→价格调查→方案确定→实施。在这样的过程中,综合学生所学知识,充分掌握面积计算及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美术、信息素养)、沟通和协调能力。该活动是开放性的主题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完成部分方案,对于不同学情的学生均会收获不同的成长。
四、成果应用:教学跟进与团队共生
(一)助力课堂提质增效
单元视角下的作业设计,是在构建了单元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练习活动能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经验、促进思维和素养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活动研讨,能有效促进学科教师更高质量地分析教材、把握课堂教学,让教师能更精准定位教材设计意图、把握教学目标,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二)促进教师个性发展
通过基于“作业研究”的教研活动,让教师有了不同于参与课例研讨、专家讲座这类教研活动的别样体会——沉浸感。学科组的每一位教师全身心地调动个人专业能力,投入到作业设计与研究之中,不仅教师的内驱力得到激发,而且每一位教师的个性得以保留、特长得以发展,真正实现性“个性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