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乡村乡愁:居民点壮语地名文化内涵初探
——以崇左市为例

2023-09-01王倩蒙尉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19期
关键词:壮语崇左崇左市

王倩,蒙尉兴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崇左 532200;2.崇左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区划地名科,广西崇左 532200)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等地,广西区内尤以百色、河池、崇左等区域较为集中。 左江流域是跨国流域,更是边关少数民族文化区域,中国境内的左江流域以崇左市为中心流贯崇左全境, 是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 崇左市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0%,语言上属于壮语南部区,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符号,壮语地名有其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主要体现在分布范围、命名构成、文化内涵上,彰显边境领土主权证据,标明地理位置,明确地理范围界线,反映边疆文化、自然特征、民族聚居分布、民族迁徙及其发展环境变化等, 形成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民族风俗、语言文化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印记[1]。

1 崇左市壮语地名文化特征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和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是人类活动稳定的印记,壮语地名是用壮语命名,体现壮族人语言思维方式和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 《地名文化遗产概论》[2]共收录地名30 831条,分为11 大类,其中居民点收录7 517 条,居民点、村寨等地地名往往更具稳定性, 壮族特色保存得较为纯粹,是自然村屯地名,其起源也通常比大地名更早,因此古代已存在的村寨“那”“寨”“贯”“利”“板”等地名,大多可以延续至今,如张声震主编的《广西壮语地名选集》[3],“收录含‘那’或‘纳’的地名872条,占全书收录壮语地名总数的15.8%”[4]。 以《地名文化遗产概论》为参照样本,采集居民地地名数据共计7 517 条, 其中壮语地名6 961 条, 占总数的92.6%,这些居民点壮语地名,标识地理方位,见证社会历史变迁,记录民族集体记忆,反映人类活动时空演变规律,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名以双音节为主。 多用双音节齐头式,采用通名加专名的办法[5],如通名冠首“那”式起头的“齐头式”地名:那坡、那龙、那孟等,是发达稻作业的重要符号标志;“浦”式起头的地名:浦寨、浦汪、浦蒙、浦爱等,是山地背景的重要地理标志;“岜”式起头的地名:岜但、岜余、岜邓、岜古等,是自然地理实体的重要文化标记。

第二,地名富于指向性。 如“陇(弄):石山间平地;堪:牛油果;伏:对面;贯:村屯;卜:岭坡;岜(巴):山坡”。 “龙”(有的地方写作“隆”)在壮语中意为“石山间平地森林”或“草木丛生之处”,在天等县进结镇天南村分布有龙忙屯、龙盎屯、龙歪屯,这些村屯地理环境基本一致,都为大山石密布包围。“驮”在壮语中意为“江河”,“驮堪”意味河跨过的地方,在天等县进结镇驮堪乡,有条河命名为“那孟河”,间接反映了壮族人民是沿着水系或河流迁移扩散的, 不断地寻求新的生存环境。

第三,具有识别功能。地名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十分鲜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地名有所差异,其复杂的民族历史背景, 反映了民族精神信仰、 经济生活、生态环境变迁等文化内容。如“那”广泛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中分布在左、右江流域,形成了鲜明的“那”文化;“岜”集中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其与云南、 贵州的交界处或边境, 其中中越边境最多,有1 796 条;“浦”,崇左市域范围内只分布于壮族聚居区或边境,宁明县居多,凭祥次之。

第四,壮语地名的空间分布集中在广西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以集聚带、集聚核的空间分布特征辐射延伸全域空间,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相对集中于地势高、坡度陡的边远地区,受多重因素影响,大部分壮语地名来源于自然或者人文景观,比如水源、地形、水田等;有些地名来源于当地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还有些地名与人名、传说、节日和民歌有关[6]。

2 崇左市壮语地名分类

地名来源于地理实体名称, 地名实体是与地理环境融合一体的, 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约定的地域语言代号, 因此壮语地名研究应以语言学、地名学、地理学为学科基础。 《广西地名词典·崇左市政区居民地》(《广西地名词典》 编纂委员会编,广西民族出版社,2021 年)标注了乡镇和行政村的壮语地名,但是无法识别自然村屯壮语地名,本文以《地名文化遗产概论》为参照样本,以行政区域为主体,以居民点为主要类别,依据当地自然景观、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思想观念、情感风俗等,对能用壮语称说的地名, 包括现今壮族聚居区内所使用的地名,使用汉字型的土俗壮字如咘、秾、罡、岜等字记录;地名没有壮音、所在地现没有壮族人居住、用汉字书写但沉积着壮文化的地名,以壮语语音为基础,汉字谐音为译音、 记音命名进行分类, 基本分为3类:描述性地名、记叙性地名、寓托性地名[7]。

2.1 描述性地名

描述性地名, 叙述描述地理实体地理特征的地名,主要功能是标识地理位置、标记地理方位、描述自然风貌、记述自然资源。 具体举例,如表1 所示。

表1 描述性壮语地名

2.2 记叙性地名

记叙性地名,是反映人文地理特征的地名,主要以“壮语专名”形式呈现,主要功能是叙述文化景观、记叙地理环境、记录姓氏、记载传说故事、记载社会风俗和生产生活场景等。 具体举例,如表2 所示。

表2 记叙性壮语地名

2.3 寓托性地名

寓托性地名,多是反映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记叙壮族人民生产生活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场景,彰显壮族人民社会风俗特色的文明印记, 一般与当时的历史生活背景相贴近。 具体举例,如表3 所示。

表3 寓托性壮语地名

3 壮语地名的历史作用及社会文化价值

3.1 传承农耕文化

一是崇尚自然,敬畏土地。壮语地名主要分布于低海拔丘陵和平原地貌,这些地貌形态中,有适合稻谷生长发育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 为稻作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壮语地名中的“那”字,大有乡镇名,小有村屯、田块名,记录了壮族先民开垦田地、爱护田地、合理耕种的历史记忆,构成了基本的地名文化景观。

二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崇左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并广泛分布,这些丘陵山岭构成了壮语地名中“岜(石山)”“雷(土岭头坡)”“浦(山坡)”“卜(岭坡)”“弄(石山间平地即弄场)”“陇(石山间平地即弄场)”“龙(石山间平地即弄场)”“更(山坳)”“埂(石山岗)”“达(峭壁)”等山地文化地名景观。

三是因势利导,经验集成。 除了多山的地貌,崇左水资源也较为丰富,境内地表河流有左江、明江、黑水河、驮卢河、派连河等31 条,形成了壮语地名中“渠(池塘)”“驮(河)”“楞(水潭)”“潭(池塘)”“布/咘(泉水)”等水体文化地名景观。

3.2 表达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寓托性地名, 多反映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彰显壮族人民社会风俗特色的文明印记,一般与当时的历史生活背景相贴近, 形成了以“宝贤”“振兴”“共和”“安宁” 为代表的寓托性地名,2022 年5月1 日起施行的《地名管理条例》明确,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综合考虑社会影响、专业性、技术性及与群众生活的密切程度等因素,组织开展综合评估、专家论证、征求意见并提交相关报告,这有效保证了地名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内涵。

3.3 体现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

崇左市现有的居民点壮语地名中, 壮语地名集中分布在海拔100—500 m 和地形起伏度30—200 m 的低海拔丘陵地带和平原地区, 少量地名分布在小起伏低山; 壮语地名位置所处的基本地貌形态有低海拔平原、低海拔台地或丘陵、小起伏低山;壮语地名集中分布的地形坡度空间是平坡、缓坡和斜坡,少数地名分布在陡坡、急坡,甚至险坡;壮语地名中属于山地类的有10 余种、水系类的有6 种、田地类的有4 种,人工地物的也较多,专有名词中涉及地理地貌、动物、种植物、矿物等类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的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

3.4 承载历史文化信息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呈现于当地居民朴素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动中,积淀着深厚的地域历史文化[8],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功能,有的与军事行动相关的地名,或已废除,山川地名也可能改变。历史上壮族聚居区在不同时期采用汉语和壮语进行地名命名或改名,这些汉壮双语的存在形成了“汉语地名+壮语”含义,或者汉语名和壮语名没有任何联系的一地异名等现象,既承载壮文化也承载着汉文化,在一些互通互用名中常见此情况。同时,壮族人民对世代居住的家乡情感浓厚、依恋乡情,当地群众、非遗传承人、本地民族文化专家,这个“最大公约数”的知识积累、集体记忆、 共同愿景, 对进一步增强居民族群文化心理认同,为壮族人民记住家乡,留住乡愁,传承地域历史文化、承载历史文化信息提供重要价值。

4 壮语地名的独特文化

家乡是根,乡音是魂,乡名是源,现代地名追根溯源到古代,会有很多历史遗存,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河西四郡(威武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充满汉唐风韵、神话传说、金戈铁马和边塞风情,崇左壮语地名的结构和取意方式在生活方式发生急剧变动的时空中流传至今, 不仅可以了解古代壮族先民的起源、分布、发展与迁徙,也可了解壮语地名中透析的地名历史文化景观, 这在现在很多村史馆中有一定体现。目前,本文研究发现崇左居民点壮语地名呈现4 类通名的地域特色,蕴涵着丰富的信息,集合多种文化特性,往往反映所在地周边的自然环境、居民族群、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因此,常被称为“指向历史的路标”[9]。

4.1 那文化

“那”在古壮语中指“水田”,以现行国家地名信息库为参照,崇左市域为搜索范围模糊查找,“那”字地名有1 737 条(不仅限于居民地地名),占崇左现有壮语地名的24.0%,广泛分布在左江流域的宁明、扶绥、江州区等地,宁明县以435 条位居榜首,左江流域东北部隆安发现有大型稻作文化祭祀遗址群,现在还在使用的“那陶(陶,淤泥,因村边水田常有泉水冒出泥沙淤积)”“那练(练,苦楝树,村建在苦楝树的田边)”“那党(党,单独,村建在仅有一块田的旁边)”“岜那”(建在有山有水有田的左江岸边), 使农耕时代的稻作文化得到印证, 壮族先民对自然的崇拜、乐业安土及地域认同体现了乡土观念文化、民族身份构建和特定的语言词汇习惯。

4.2 陇(弄)文化

“弄”是壮语rungh 的谐音,指山脚可耕平缓地、山间小平地,习惯称山弄或弄场,山间平地、山麓平缓地、河岸平川,壮族人民长居于此,在这种环境从事农耕,种植作物主要为玉米、水稻等,并形成了诸如“龙寨”“陇午(该屯位于山弄的五个山坡下)”“隆荷(村处于弄场四周并长满茅草)”“陇念(村址建在有水源的弄场里)”等地名,同时由于受土地分散、山间平地少、平整土地稀缺的制约,农民可用的耕种土地有限,使得该地区“弄”文化有一定的局限性。

4.3 岜文化

壮语地名大量以“岜(bya)”“巴”“蕾”“雷”“坡”等字冠首,都代表山地相关的事物,石山、开采矿石反映出壮族的山地居住背景[10],如“岜细(屯后有座小石头山)”“岜汪(屯前有一座山横着)” “巴达(该屯位于石壁陡峭的山下)”“雷龙 (该屯位于大山坡上,以山坡名为屯名)”及世界文化遗产“岜莱(即花山)”。山多地少情况下,壮族人民在这种环境从事农耕受限明显,崇左的甘蔗种植机械化、规模化难度较大,出现山间农作物套种,如龙州县上金乡甘蔗地套种凉粉草、上龙乡黑皮果蔗地套种了甜糯玉米,这些都是壮族人民寻求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相平衡、实事求是和创新意识、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折射出的生态智慧。

4.4 板(班)文化

“板”是壮语mbanj 的近音,意为村庄,聚居地,在崇左区域内集中分布在扶绥和江州,如“板乙(片村所辖三个屯连成片,形状像乙字)”“板麦(村东面有条常年流动小溪)”“板榄(为了保护村屯安全,用石头砌墙将村屯包围起来)”“板宙(该屯比其他屯建造时间早些)” “板均(该屯比其他屯建造时间晚一些)”“板利 (因村边有两口形似蛋形的水井而得名)”,这里壮语和汉语的发音顺序不同,如“花山”,壮语发音中先说“山”字再说“花”字,汉语则相反,先修饰语后定语。

4.5 卜(波)文化

“卜”是壮语bo 的谐音,指坡岭,“卜松”意为长着松树的岭坡, 该村有编织草席的传统工艺, 特产“江州草席”;“卜花”意为花木繁多的坡岭,今天是江州新和镇乡村旅游资源的代表, 因种植甘蔗较多素有“山水甜园”之称。 “浦”通“卜”,也是壮语bo 的谐音,指小山坡,此类地名集中在宁明和凭祥,如凭祥市夏石镇浦门村, 浦门原写作浦字下面带土, 壮语Bozmwnz,“浦(浦土)boz”指山坡,“门mwnz”指圆形,“浦门”意味圆形山坡,因该村地处丘陵建在一圆形山坡前,故名。“浦莫”该屯所处地形似大粽子的山坡岭上,故有此名。

5 结束语

崇左壮语地名的分布偏重于地形环境复杂、边远、用地条件差的地方,本文中研究涉及细致翔实的考证,参考价值高,但大多是描述性的,有待借用系统、严谨的科学分析方法研究其分布和演变,如“六”和“绿”在壮语里面有一个音是同音词loeg,有些地名是做绿色的意思,如“伏六”,因村对面有一大片绿色的草地,故名;“山谷”壮语是lueg,大新县文明村六块屯,因该村地处山谷里弯弯曲曲,故名。 是因不同搭配语义不同, 还是读音相似但地理环境不同导致语义不同,刘祥柏曾解释地名的审音,会根据语音的发展规律适时审定并修订, 壮语地名的取意方式有待进一步考究。有研究认为,地名历史变迁研究需要有较为系统的地名数量作为支撑, 并将地名样本置于具体时间断限和地域空间, 即要求地名资料系统、时间截面分层、地名数量足够多、地域范围广阔,这是本文的不足和缺陷之处, 也是下一步研究拓展的方向。

猜你喜欢

壮语崇左崇左市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红色的路
第二届广西牛羊产业发展大会在崇左成功举办
壮语故事会引人入胜
崇左土司遗存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
崇左,中国最甜城市的味与道
——崇左农业巡礼
践行行知思想 打造魅力二小
——广西崇左市江南第二小学
践行行知思想 打造魅力二小
——广西崇左市江南第二小学
云南河口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解读
崇左市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对广西产业创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