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可视化联合吲哚菁绿荧光影像技术在51 例原发性肝癌腹腔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2023-09-01林燕娜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福州350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14期
关键词:肝功能可视化荧光

林燕娜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51 例原发性肝癌(PLC)腹腔镜切除术中,运用三维可视化+吲哚菁绿(ICG)荧光影像的效果。方法:选90 例PLC 患者,以奇偶数分为2 组。对照组39 例行常规手术,观察组51 例行三维可视化+ICG 荧光影像。对比临床指标、血清、肝功能等。结果:两组相比,观察组临床指标[分别为肝门阻断时间(29.53±2.54)min、手术时间(215.03±40.13)min、术中出血量(274.56±50.23)mL、引流时间(6.05±1.07)d、住院时间(14.57±1.36)d];血清指标[分别为IL-6(89.21±3.18)pg/mL、COR(205.11±25.69)mmol/L、白细胞(4.06±0.62)×109/L)];肝功能指标[分别为INR(1.49±0.25)、TBIL(22.59±1.84)μmol/L、ALB(43.89±3.06)g/L)],并发症发生率(3.92%)、治疗有效率(98.04%)均优(P<0.05)。结论:三维可视化+ICG 荧光影像干预,预后理想,可增强疗效,减少机体损伤,控制并发症。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是目前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肿瘤致死病因之一,我国发病率、死亡率均占据全世界前列,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以及健康[1]。PLC 包含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目前以外科手术为首选疗法,同时辅助多学科措施,进一步改变病情。随着微创技术发展,腹腔镜技术逐渐成为主流,其中腹腔镜切除术疗效更好,安全性较高[2]。但该手术不可以随意调整视野角度,针对特殊部位肿瘤无法很好定位且暴露,手术切线容易偏离,所以需结合其他辅助措施,进一步确定病变组织,增强疗效[3]。报道显示,术前的三维可视化可以弥补很多不足,清晰显示出系统走向以及解剖结构空间,扩大适应证;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荧光影像可以显示出肿瘤结构,但穿透深度不足,针对肝实质中肿瘤无法起到引导作用;而三维可视化能弥补ICG 影像的不足[4]。对此,本文选用三维可视化+ICG 荧光影像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90 例PLC 患者,以奇偶数分为2 组。对照组39 例,男23 例,女16 例,年龄45~82 岁,平均(61.87±4.27)岁;观察组51 例,男27 例,女24 例,年龄43~81 岁,平均(61.55±4.25)岁;两组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可对比。

纳入标准:①能配合完成各操作;②能正常交流,意识清楚;③自愿参加研究;④家属已掌握本研究开展目的,并签订同意书;⑤基本资料齐全;⑥无精神疾病或障碍。

排除标准:①对吲哚菁绿过敏;②存在血液类病变;③肿瘤转移或癌细胞扩散;④肝肾功能不全;⑤各种基础疾病;⑥无法遵从医护人员的指导;⑦耐受性极差;⑧中途转院或退出。

1.2 方法

对照组行腹腔镜切除术:取仰卧位,将患者腹压维持在13mmHg,选择腋前、脐下、剑突下、肋下行穿孔操作,分别放置腹腔镜,找到肿瘤部位并确定,使用解剖刀分离肿瘤,切除并取出送检,最后对创面实行止血操作,解除气腹,观察无异常后缝合切口。

观察组行三维可视化+ICG 荧光影像:①术前行CT 扫描,通过数据重建三维,仿真模拟肝脏血管、肿瘤等重要解剖结构,在仿真工作站内创立虚拟的肝脉管模型,观察并测量肿瘤与解剖位置的关系,制定出术前手术计划;②术前结合肝纤维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等,评定肝硬化状态,对于无肝硬化者,术前48h 静脉注射ICG;对于肝硬化者术前72h 注射ICG;③手术采取双主刀五孔法操作,切除范围需依据术前计划、术中荧光标记、超声等共同确定;使用超声刀切断肝实质降低出血量,肝脏切缘需严格根据标记完成追踪,并结合术中超声引导;最后用双极电凝、止血夹对创面止血,无异常后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临床各指标情况,包含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②检测血清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白细胞、血清皮质醇(Serum cortisol COR);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standardized ratio INR)、白蛋白(Albumin ALB)[5];③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④对比治疗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临床指标

两组相比,观察组临床各指标均低(P<0.05),见表1。

表1.临床指标比较(±s)

表1.临床指标比较(±s)

?

2.2 血清指标以及肝功能

治疗前两组血清、肝功能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水平均优(P<0.05),见表2。

表2.血清指标以及肝功能指标(±s)

表2.血清指标以及肝功能指标(±s)

2.3 并发症情况

较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3。

表3.并发症情况[n(%)]

2.4 治疗效果

较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4。

表4.治疗效果[n(%)]

3.讨论

3.1 疾病介绍

PLC 是指发生在肝内胆管细胞的肿瘤,病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肝硬化等因素相关[6]。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乏力、恶心呕吐等,晚期阶段会出现黄疸、肝硬化等征象,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就会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肝性脑病等并发症,从而增加危害程度,威胁患者生命安全[7]。目前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案,但在手术期间需确定肿瘤位置、边界等,这就给治疗增加一定难度,影响预后[8]。

3.2 作用原理

3.2.1 腹腔镜切除术

随着对肝脏肿瘤深入研究,手术从最初规则性切除、不规则局部切除等,发展为解剖性切除,利于降低复发以及细胞转移风险,延长患者生存期[9]。最为常见的术式为腹腔镜切除术;该方法可以正确判断出肿瘤大小、形态等,不仅可以确保切除彻底性,还能避免重要结构受到损伤,发挥触觉、灵巧等操作特点,很好暴露视野,及时控制出血,降低难度,提高手术成功率。但由于肝脏血供较为丰富,且经常合并肝硬化,所以对肝门缝合与阻断止血较困难,这就需预防术中大出血,保证安全性。而传统腹腔镜手术缺乏触觉反馈,手术视野比较局限,对于特殊部位的肝肿瘤无法更好的定位、暴露、解剖,且手术预切除线容易随着术野变化而偏离,导致正常肝脏组织过度切除或者手术切缘线残留癌组织,从而损害肝储备功能,或者提高肿瘤复发风险,所以该技术迫切需要改良和完善。

3.2.2 三维可视化

三维可视化是依据血流拓扑学理论(即独立肝段有独立门静脉供血及静脉回流系统),实行个体化肝分段,在术前精准评估出肝段区域,确定需要切除的平面,从而更好指导术前相关规划[10]。该方法是依据某种成像设备的截片,经过计算机合成后形成三维图像数据,通过对数据实行可视化处理,显示出人体组织结构以及物理管理;由于三维图像具有丰富信息以及逼真效果,可以直接用于外科治疗中。而在手术运用中,可以使用三维系统预演手术操作,促使治疗更加安全可靠;还可利用系统检测肿瘤,提供全方位观察角度,发现更细小部位,提高早期查出率。随着数字化时代发展,三维可视化在肝癌诊疗中体现出很好的优越性[11];但该技术还是存在局限性,例如在复杂病例中,导致CT 扫描显示不全,或者数据缺失也会影响术前评估以及术中确定准确程度;所以需在人工智能算法下,补全不足之处,实现精准化肝切除。

3.2.3 ICG 荧光影像

荧光影像为术中影响指导的辅助操作,利用显影剂吸收红外光之后,释放出不同波长荧光,把荧光显影剂注入目标组织或者血管中,然后利用镜头感受器捕捉信号,并且将信号传导处理器,进而在屏幕上显示图像,实现术中靶向标记或追踪血流动向目的。ICG 为新兴的荧光示踪剂,临床主要用于血管探查、淋巴显影、脏器显影等领域中;其作为高效、理想的成像介质,利用荧光特性可以促使正常组织与癌组织形成对比,从而识别肝表明的病灶,监测残留细小病灶与癌栓,利于降低复发风险[12]。ICG 荧光影像可以在活体状态下,定量分析生物细胞分子的病变情况,客观显示出肿瘤信息,界定肿瘤边界,实现术中实时导航。

3.3 结论

本结果说明,观察组血清、肝功能、治疗有效率等均优(P<0.05)。由此得出,三维可视化+ICG 荧光影像能改变机体状态,稳定血清、肝功能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及出血,增强疗效,促使肝切除更加精准,达到预期效果。

李博等[13]学者,选105 例PLC 患者,分对照组(54 例,常规腹腔镜切除术)与观察组(51 例,三维可视化+ICG 荧光影像);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术中出血量等均优。这就表明,三维可视化软件能精准计算出总肝体积、肿瘤体积、待切除肝脏体积、残肝体积等;ICG 荧光影像能判断出不同肿瘤分化类型,能促使肝脏分段成功率提高到95.8%,实现三维染色分段效果。三维可视化+ICG 荧光影像能缩短肝门阻断时长,减少失血量,降低并发症,控制对肝功能的损害,体现精准肝切除理念。与本文结果相同。本文与李博[13]的研究相比,不仅纳入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指标,还对患者血清指标、肝功能指标等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血清和肝功能指标水平均优。由此可得,这一治疗方法不仅能改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还能从稳定血清、肝功能指标方面给患者带来影响。

综上所述,三维可视化+ICG 荧光影像干预,预后理想,可增强疗效,减少机体损伤,控制并发症。

猜你喜欢

肝功能可视化荧光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干式荧光发光法在HBV感染诊疗中应用价值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高荧光量子产率BODIPY衍生物的荧光性能研究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
拉米夫定在乳腺癌化疗期间对肝功能的作用
131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肝功能损害48例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