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显微镜外科手术肿瘤切除过程中应用B 超定位肿瘤位置和肿瘤范围的价值研究
2023-09-01王冰侯立张荣斌史蕾唐蓉蓉刘钟诚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泰安271000
王冰 侯立 张荣斌 史蕾 唐蓉蓉 刘钟诚 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山东 泰安 271000)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显微镜外科手术肿瘤切除过程中应用B 超定位肿瘤位置和肿瘤范围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 年9 月~2021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72 例脑胶质瘤行显微镜外科手术肿瘤切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 例。其中肿瘤切除过程中未应用B 超定位患者作为对照组,肿瘤切除过程中应用B 超定位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除时间、术后颅内压变化、肿瘤全切率、术后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颅内压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切率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MMSE、KPS评分、MoCA 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胶质瘤切除中应用B 超定位可以准确定位肿瘤位置和肿瘤范围,缩短手术时间、改善颅内压、提高全切率与临床疗效。
脑胶质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五年内死亡率在人体肿瘤中排名第三,其死亡率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1]。临床典型症状为头痛、局灶性功能障碍和癫痫等。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颅内升高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并发症[2]。目前,临床上脑胶质瘤的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最大限度、有效的切除肿瘤,是影响此病预后的主要因素。既往术前常采用CT 和MRI 成像定位,术中缺乏实时引导,增加了手术难度[3]。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的不断发展,此项技术具有实时定位、经济、操作简单等优点[4]。因此为了探讨脑胶质瘤显微镜外科手术肿瘤切除过程中应用B 超定位肿瘤的应用价值,现将2017 年9 月~2021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72 例脑胶质瘤行显微镜外科手术肿瘤切除患者术中应用不同定位方法取得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 年9 月~2021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72 例脑胶质瘤行显微镜外科手术肿瘤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6 例)和对照组(n=36 例)。其中观察组男24 例,女12 例;年龄26~65 岁,平均(52.36±1.69)岁;病灶部位:顶叶10 例、颞叶5 例、额叶21 例。对照组男23 例,女13 例;年龄25~67 岁,平均(52.41±1.82)岁;病灶部位:顶叶11 例、颞叶6 例、额叶19 例,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纳入标准:①术前经CT、MRI 等临床确诊为脑胶质瘤;②所有患者均无颅内肿瘤手术切除史;③入组前均未接受化疗、放疗治疗,且初次确诊;④临床病理、影像学资料完整者;⑤无先天性心脏病。
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者;②患有心、肝肾等功能疾病者;③手术禁忌证;④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⑤呼吸循环衰竭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根据不同病灶给予合适体位,均进行全麻。对照组患者根据手术前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病灶切除。观察组患者在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进行显微外科手术肿瘤切除,采用Alokaprosoud 10 型,探头为1.0cm ×5.0cm 直型探头,发射频率为5MHz。开颅后超声探头表面涂上耦合剂、套上无菌腔镜套,置于脑膜表面行超声检查。期间连续滴注生理盐水改善成像质量,并进行图像分析。利用B 超回波探测肿瘤位置、肿瘤内部结构、肿瘤大小、肿瘤距正常脑组织的距离、血供情况、了解颅内神经解剖结构。根据以上信息确定肿瘤在功能区或非功能区,从而选择合适的切口。定位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肿瘤切除,随时使用B 超进行检查,了解肿瘤病灶切除程度,肿瘤病灶切除后,用生理盐水灌注创面,再次将超声置于生理盐水中进行扫查,判断有无残留病灶。残留肿瘤病灶B 超诊断标准:肿瘤病灶周围存在偏强回声带或偏强回声团。肿瘤病灶完全切除B 超诊断标准:肿瘤边缘清晰、无异常偏强回声、锐利。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及术后颅内压的变化;②两组患者手术后1 周均进行MRI 复查,观察两组患者肿瘤体积与手术前肿瘤体积进行比较,其中全切:肿瘤切除体积≥95%;次全切:肿瘤体积切除85%~94%;部分切除:肿瘤体积切除<85%;③在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1 个月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5](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与卡氏功能状态评分量表[6](Karnofsky,KP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其中MMSE 量表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底响、延迟记忆、计算力和言语重复等30 项,总分为30 分;根据不同文化水平,文盲:<17 分,小学:<20 分,中学或以上:<24 分,认为功能受损,评分越高,说明患者认知功能越好。KPS 量表分值为0~100 分,0 分为死亡,100 分为无临床症状、体征,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④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7](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认知功能,该量表包含视空间执行能力3 分、注意力6 分、抽象2 分、定向力6 分、语言3 分、延迟记忆5分、命名3 分等方面,总分为30 分,若受试者接受教育程度<12 年,则在测试结果上增加1 分,校正因文化程度的偏移,得分越高,说明认知功能越好,>26 分则表示认知功能正常,测试时间约为10min。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术后颅内压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颅内压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术后颅内压比较(±s)
表1.两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术后颅内压比较(±s)
?
2.2 两组患者手术切除效果比较
观察组全切率为77.78%,对照组为47.22%,观察组全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手术切除效果比较[n(%)]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MMSE、KPS、MoCA 评分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MMSE、KPS、MoCA 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MMSE、KPS、MoCA评分同手术前比较,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MMSE、KPS、MoCA 评分比较(±s,分)
表3.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MMSE、KPS、MoCA 评分比较(±s,分)
注:与组内手术前比较,aP<0.05
3.讨论
胶质瘤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发生于脑胶质细胞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6.1%,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等特点[8,9]。世界卫生组织将脑胶质瘤分成四个级别,Ⅰ、Ⅱ级属于低级别胶质瘤,Ⅲ、Ⅳ级属于高级别胶质瘤,其中高级别胶质瘤的侵袭性更强,且患者预后更差[10]。因此,在患者诊断出脑胶质瘤后,应及时诊治,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由于脑胶质瘤的生长方式较为特殊,为浸润性生长,与正常组织分界模糊[10,11]。因此为了寻找一种方法能准确定位肿瘤、最大限度切除肿瘤、尽可能保护脑组织等,成为当代临床手术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
在神经外科术中,CT、MRI、术中B 超等技术常被应用于明确肿瘤病灶边界或判断有无病灶组织的残留,术中超声因实施简便、准确,能为临床提供更加丰富的解剖信息及病理生理信息,引导医生根据定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尽可能的避开重要功能区,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认可[9]。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通过显微镜下手术肿瘤切除应用B 超定位患者手术所需时间为、术后颅内压、肿瘤全切率同对照组未应用B 超定位后手术所需时间、术后颅内压、肿瘤切除率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显著。结果表明脑胶质瘤手术切除过程中应用B 超进行定位后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颅内压,提高全切率,究其原因是脑胶质瘤切除术中通过B 超引导,准确定位颅内肿瘤位置、边界和大小等,为操作者提供准确的病灶切除范围,从而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全切率。与赵曦等[12]研究结果相似,提示在脑胶质瘤切除术中应用B 超定位可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减少肿瘤的残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是脑胶质瘤手术中一项重要的辅助技术。张毓等[13]同样证实了此观点,提出超声技术在脑胶质瘤切除术中有效降低脑胶质瘤的复发率及残留率,加快患者术后恢复。王尧等[14]学者表示,脑胶质瘤切除中应用B 超定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缩短手术时间。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手术后,两组患者MMSE、KPS 评分同手术前比较,均有所改善,差异显著,且观察组MMSE、KPS 评分高于对照组,手术后,两组患者MoCA 评分总分同手术前比较,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MoCA 评分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说明脑胶质瘤切除过程中应用B 超定位可对肿瘤病灶进行精准定位,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武融青等[15]研究结果相似,提示术中B 超能清晰显示32 个病灶组织,无定位偏差,有29 个皮层功能区,3 个深部病灶,术后通过MRI 显示,能精准定位大脑皮层功能区和深部病变。
综上所述,脑胶质瘤切除中应用B 超定位可以准确定位肿瘤位置和肿瘤范围,缩短手术时间、改善颅内压、提高全切率与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