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媒体对科技期刊的影响探析
2023-09-01蔡田田
摘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莎草纸与文字普及、印刷术与新教改革、便士报与新闻业崛起……每一种技术革新,都带来了新闻传播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新闻传播行业的格局发生改变,科技期刊也随之受到冲击,其内容生产流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文章将以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背景,从技术学派视角窥探期刊类媒体所面临的变革。在作者阅读大量文献后,决定先从技术视角出发,指出技术发展对期刊类媒体产业格局产生的影响,探究场景化和数字化的应用,引出智能出版的可能。再转入微观,阐释媒介技术发展对内容生产流程产生的影响,挖掘新媒体技术对内容采集的革新、新媒体技术对内容分发的影响、新媒体技术对反馈机制的助力。最后为了更好地迎合新媒体时代的需求,文章对智能媒体的应用展开进一步思考,深究智能媒体给科技期刊带来的启发,并指出智能媒体的可借鉴之处。科技期刊不仅有期刊出版业务,也可以结合抖音、微信等媒介生态,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赋能线下活动,借助小程序扩展更多业务场景,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关键词:数字化出版;期刊传播;新媒体;智能媒体;产业格局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2-0231-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2024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人文社科期刊的内容质量评价方法优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TQB010
一、导语
如今,区块链、5G等技术的发展对期刊的传播格局产生了影响,并推动了期刊内容生产流程的革新。智能媒体给科技期刊带来新的启发,借助短视频、直播、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科技期刊将重构数字化出版,迎来新的可能。
二、重塑期刊传播的产业格局
重塑期刊传播的产业格局是智能媒体带来的一个巨大变革。早期施拉姆式的大众媒介“一对多”传播模式被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会化媒体所构建的信息交互分享平台彻底颠覆,新的以用户“交流、分享”为核心的平台化“观展-表演”范式迅速崛起。新模式以“强关系-弱关系”链接为核心,构建了微信式的朋友圈层传播和微博式的“六度空间”传播模式,将用户带入官方与民间、主流与非主流话语平权的Web2.0时代[1]。话语平权的Web2.0时代来临,造就了以自媒体为主体的新型传播格局,也重塑了期刊传播的产业结构,促进了期刊类媒体的转型和发展,甚至在众包新闻、众筹新闻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用户偏好为中心的大数据采集,开拓出期刊类媒体的数字化出版,重新定义了新的产业格局。
(一)新媒体技术重构内容生产的场景化和数字化
VR和AR技术的发展和场景五力的广泛应用,使智媒背景下的场景化传播得以重新布局,社交媒体进一步场景化,期刊类媒体实现了可视化。正如喻国明教授所说,当传感器无所不在、全时在线的时候就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大量的数据会对整个新闻传播实践流程和价值发生进行数字化、数据化的全新改造。今日头条等新闻聚合媒体首先通过大数据抓取技术获取大量新闻资源,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则依托用户上传的视频等获取视频资源,其次通过个人点击记录、定位等进行用户画像,在算法机制的作用下将相应资源精准推送给用户[2]。诚然,算法推送机制带来的“黑箱”问题颇受争议,但算法造就的产业格局重塑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元宇宙背后的区块链、5G技术,加速智能出版的脚步
元宇宙概念的提出让以Facebook、字节跳动为代表的平台化媒体加快布局元宇宙等前沿领域。可以看到,元宇宙将给新闻传播行业布局带来更多可能性,也为5G影响下的万物皆媒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万物皆媒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媒体行业,而是会进一步发展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的概念。另外,时空界限的消失,改变了以前权威信息掌握在精英手中的情况,消解了信息不对称,最终带来权威的消解。新闻传播领域的权力分配和产业内容偏好将被重新布局,就连极具权威性的科技期刊也要通过万物互联等技术更新产业格局,彰显更多的价值[3]。在新媒体技术的驱动下,纸质期刊陆续转型,以数字化出版为起点,逐渐搭建自有的在线网站、移动应用平台,为用户提供专业服务,从“自上而下”的传播者转变成双向互动交流的信息沟通者。
三、革新科技期刊的生产流程
智能媒体技术不仅引发了网络媒体与自媒体产业格局的巨大变革,还对主流媒体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影响,科技期刊作为主流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积极拥抱智能媒体技术,开展媒体融合,这也让科技期刊看到了新的希望。继人民日报创造“中央厨房”之后,新华社也打造了“智能编辑部”,再造新闻生产全环节、全流程、全系统,不仅成为2021年智媒亮点,也为科技期刊带来了启发。如今,期刊类媒体和网络自媒体共同传播新闻,形成“辫子新闻”“策展新闻”等一系列新的新闻范式[4]。
(一)新媒体技术对内容采集的革新
在内容采集环节,新华社依托传感器技术、无人机技术打造了“媒体大脑3.0”摄像头新闻机器人和“鹰眼”智能监测系统,能够超早期记录突发事件、发现新闻热点;记者应用“现场云”移动采集系统和智能手机、AR智能眼镜、智能录音笔等智能硬件随时发起现场新闻全息直播,并同步采集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全媒体形态新闻素材。2021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融媒体通过5G+4K直播背包报道两会,极大地节省了两会信息采集环节的用人成本和用时成本,提高了信息采集效率[5]。这对期刊类媒体具有借鉴意义,如科技期刊举办业界活动时,就可以借助傳感器实时采集相关内容,并通过直播等扩大传播范围。
(二)新媒体技术对内容分发的影响
在生产分发环节,编辑利用“媒体大脑”、AI合成主播、时政动漫平台等智能化工具和平台,通过人机协作技术,自动分类和标引新闻素材,智能化生产AI主播视频、短视频、地图新闻、卫星新闻等30余个品类的全媒体产品,并借助用户画像技术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同时,使用用户自选、主流推送和算法推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分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算法黑箱技术的威胁和负面影响,在生产分发环节不仅考虑到了推送的精准化,也考虑到了价值的主流化[6]。而在内容生产环节,科技期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内容审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刚好可以补齐这一短板,一方面帮助期刊编辑审核内容逻辑,进一步校验文章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校验文章重复率,智能化标记出重复率高的内容。
(三)新媒体技术对反馈机制的助力
在反馈环节,“媒体大脑3.0” 以区块链技术和AI审核为显著特征。依托“时间戳”的智能版权评价系统,能为新闻作品在某一特定时间点的存在提供证明,为版权保护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同时有效保护记者的创作版权。在信息流通的过程中,区块链凭借去中心化、可溯源以及信息无法篡改的特性,为新闻的真实性提供了坚实保障,有利于打击谣言[7]。而对于用户来说,区块链去信任化的特征使得区块链上的交易不需要提供任何身份信息,用户隐私得到较好的保护。期刊类媒体肩负着版权保护的使命,尤其是在一稿多投的场景下,各家期刊稿件发表的时间差可能导致内容重复现象,最终导致文章被判定为抄袭。
四、智能媒体给科技期刊带来的启发
(一)技术加持:生产场景从真实向虚拟的转向
互联网构建了一种新的虚拟生态环境,人们通过网络在特定群体中分享生活点滴成为一种常态。虚拟空间是一个复合的、多层次的异质空间,具有匿名性、虚拟化等特点。对于科技稿件而言,传统的传播渠道是纸质科技期刊,而在新媒体技术加持下,传播方式逐渐由文字转变为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其内容生产场景也从真实可触转变为虚拟化[8]。例如,各大媒体推出的AI合成主播,清华大学推出的虚拟学生,以及现在流行的虚拟二次元偶像,他们的特点是无实物。科技期刊也可以打造虚拟主播,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交流,推出更多音视频作品,体现科技期刊服务多元化的特点。
(二)数据加持:表现方式的直观与可视化
马中红教授认为,后真相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呈现无深度感、碎片化、异质性,短视频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从传统的系统性嵌入式学习转变为现在的浅尝辄止[9]。这一转向要求内容生产要直观、简单,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逐渐成为报道的主流。不得不说,以数据新闻为代表的可视化新闻在科学呈现新闻内容上有很大的优势,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大媒体平台推出的动态疫情实时更新柱形图新闻。科技类稿件往往离不开数据支撑,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加入可视化内容,能让稿件中的数据变得更加通俗易懂,进而更好地吸引用户的注意[10]。
(三)“网感”渠道增加内容分发可能性
互联网也改变了信息获取方式和渠道,人们现在主要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获取信息,抑或通过阅读微信公众号文章获取信息,这些内容分发渠道都为科技期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传统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进入智能媒体时代,人们掌握了信息选择权[11]。所以,科技期刊要对新媒体引起重视,搭建更多的内容传播渠道,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传递期刊内容,提高科技期刊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四)多权责动态生成:UGC模式赋能科技期刊选题
主体身份的改变,让用户从旁观者变成在场者,从“在世”化生存到“在线”化生存,UGC成为内容生产的主力军。不管是微信公众号还是爆火的短视频平台,草根性都越来越强,新媒体平台也陆续吸引更多用户入驻,随时随地分享各种内容[12]。UGC既是引流手段,又是内容生产扩充改组的方向,可以赋能科技期刊的内容选题。利用UGC模式,科技期刊也能重组内容选题,借助与用户互动,掌握用户喜好,从而为用户精准推荐合适的期刊内容。
(五)善用新媒体,科技期刊重构数字化
期刊类媒体的受众虽然相对固定,但也不能忽视新媒体的影响力,善用用户黏性强的抖音和微信,能助力科技期刊加快数字化变革进程,丰富活动宣传和服务[13]。
善用抖音生态,赋能期刊类媒体的线下活动。科技期刊除了发表科技类稿件外,还会定期举办学术活动,邀请业界、学界的知名人士参加,抖音就是很好的宣传学术活动的平台。抖音用戶可以通过短视频附带的超链接等,报名参加学术活动[14]。科技期刊也可以在抖音上直播,和线上线下的受众互动,提升线下活动的影响力,树立优质的科技期刊品牌形象。
善用微信生态,提高科技期刊的服务水平。新媒体时代,用户反馈极为重要,科技期刊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加强和受众沟通,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并基于用户反馈设定期刊选题,为用户提供喜闻乐见的科技性内容[15]。值得一提的是,科技期刊有售卖期刊和邀约写稿的业务,小程序可以满足科技期刊的业务需求,既能导入电子版期刊,便于用户浏览,又植入了支付功能,为售卖期刊提供便利,还可以增设投稿服务,让用户实时查看审稿进度,实现智能化出版。
五、结语
从技术学派的视角来看,大数据、云计算、VR、5G等技术改变了期刊类媒体的传播格局,也革新了科技期刊的生产流程,内容采集、分发、反馈等环节也有所变化。这迫使科技期刊推进新媒体转型,汲取智能媒体的优势,迎合融媒体发展趋势,同时善用微信、抖音等媒体生态,强化期刊媒体的线下活动推广效果,拓展服务类型。
参考文献:
[1] 张彤.智媒时代科技期刊编辑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2):29-31.
[2] 李艳,敖慧斌.科技期刊传播模式演变与传播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出版与印刷,2021(3):26-31.
[3] 曾建林.盘活“小”期刊:特色科技期刊产业集群建设路径[J].中国出版,2021(6):10-14.
[4] 刘娜.新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办刊实践探析:以《干旱区地理》期刊为例[J].传媒论坛,2023,6(10):103-105.
[5] 孙威.媒体融合背景下增强科技期刊传播力的策略分析[J].采写编,2023(3):103-105.
[6] 万可卓,占莉娟.我国科技期刊微信视频号运营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4):35-41.
[7] 徐立萍,郭梦.基于新媒体平台“二次传播”的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23,19(1):66-72.
[8] 蔡俩,胡文莉,易基圣.基于微信视频号的科技期刊传播模式探索[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2,42(6):115-117,122.
[9] 姜京梅.新兴交叉领域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网络新媒体技术》为例[J].编辑学报,2022,34(4):456-459,463.
[10] 逯连静,陈国荣,徐琳君.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微信小程序应用探究[J].传播与版权,2022(4):78-80.
[11] 谭春林.公众号、视频号与微信群协同推动学术期刊的“主动传播”[J].编辑学报,2021,33(5):549-552.
[12] 黄睿春,付堉琪,张玉平.新媒体时代下科技期刊转型之路再反思[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8(3):1-5.
[13] 姚庆辉,张宇燕.数字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数字化转型[J].新闻文化建设,2021,26(8):37-38.
[14] 李娜,刘洋,赵娜,等.基于新媒体平台的科技期刊直播效果研究[J].编辑学报,2021,33(3):318-321,326.
[15] 张树锋.科技期刊编辑利用新媒体增强互动效果策略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3):81-83.
作者简介 蔡田田,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