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国文化与概况》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23-09-01孔丽娜段静

关键词:概况思路笔者

孔丽娜,段静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2)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课堂为主要的活动场所,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为形式,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自主质疑、探究、讨论问题,并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1]美国《科学教学研究》发表了一篇元分析报告,该研究发现:一方面“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实践活动作用大,效果非常明显”,同时“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策略比传统的被动教学策略能取得更大收获,学生对探讨主题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认知”。[2]近年来,教师们不断深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改革,探究法也被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科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中国文化与概况》是为来华留学政府奖学金生设置的一门通识课程,授课语言为汉语。该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有些词汇对学习汉语两年的国际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偏难,常常使国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如果教师能将探究式教学法运用到《中国文化与概况》的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还能培养学生以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事物结构、做出判断、认清实质以及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加以有效利用。

一、在《中国文化与概况》课程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中国文化与概况》课程开展探究式教学改革既是教学思路拓展、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文化与概况》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

1.更好满足授课对象需求的必然选择。《中国文化与概况》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国际学生,分别来自坦桑尼亚、摩洛哥、孟加拉和蒙古等国家,国际学生普遍比较喜欢质疑和探究,课堂气氛较活跃。如果采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缺乏趣味性,并不能满足国际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且,传统教学方式老师占主导,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较少,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和构建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也不能充分调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笔者与课程组成员积极改进课程的教学模式,尝试探索多种探究思路,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有效完成课程授课目标的必然选择。《中国文化与概况》这门课程全面、系统、客观地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基础知识;同时,本课程具有鲜明的“对外”特点,贴近留学生的思维、学习和生活习惯,遴选中国地理、历史、思想、宗教、科技、生活、政治等主题。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既要锻炼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激发对人文学科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精神。本研究将探究式教学法与《中国文化与概况》相关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基础文化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国际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善于思考、质疑探索的求知欲望和实践能力,对于更好地达成本课程教学目的、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国文化与概况》课程中的实施方案

笔者以《中国文化与概况》课程中的文化现象讲解为例,从教学引入、课堂系统化教学和深入探究问题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将探究式教学法运用于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1.教学引入内容的选取。探究式教学法的重点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应选择有助于介绍和探讨新观点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问热情。教师可以采用“思考—疑惑—探究”的教学思路。在“四大发明之造纸术”这一节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讲解古法纸时,将学生分成2 或3 人一组,并给每组发放一张纸和几支笔。首先,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要求他们把联想到的有关古法纸的全部内容写在“思考”这一栏里,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这些观点。其次,要求学生说出对古法纸的疑惑并记录在“疑惑”这一栏里。笔者会将学生的想法全部写在白板上,同时帮助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然后与全班学生一起“探究”独自或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2.系统化教学的实施。探究式教学法的重点是学生是课堂的主导,因此,教师应选择能丰富课堂系统化教学的思路,从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问题的答案。教师可在采用“联系—拓展—挑战”这一教学思路时,要求学生首先进行阅读、观察或聆听,然后思考新旧观点之间的关联性并寻找思路拓展的方法。这是一个让学生把新旧知识做连接、建立知识体系的思路。老师在教授文化的时候应该常常都会给学生放视频或看一些故事和图片,其实这个过程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并没有主动去探究和思考。而笔者让学生主动地把新旧知识去做关联,拓展思维,鼓励提问。这个过程是他们主动去梳理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会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笔者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然后把每个人的想法记录下来,进行小组分享。

3.深入探究问题的设计。探究式教学法强调学生是探究的主体,但在进行深入探讨时先确定思考的角度,鼓励学生采用“环形视角”思考问题,旨在获得对话题、事件或问题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这一思路能够帮助学生识别同一话题、事件或问题的不同角度,了解别人的观点和看法。“环形视角”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识别问题的多个角度,还能引导学生从某一角度出发深入探讨问题。

三、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国文化与概况》课程中的具体实施路径

笔者将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于《中国文化与概况》课程的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步骤采用不同的思路,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学习的过程充满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推进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同时也会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1.拓展教学引入和探讨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潜能。针对教学中图片信息的探究,笔者采用从局部到探究物体的整体这一过程,要求学生要仔细观察图片的一部分并提出假说。随着学生发现新的图片信息,就需要重新观察和解释。随着对图片信息的深入挖掘,学生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由于学生无法看到整个图片,因此,学生必须具有探究和发现能力,既要独立思考又需与人合作。[3]在讲解“中国绘画和书法”这一章节时,笔者会在讲解绘画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时,首先向学生展示这幅画中下方的四只小蝌蚪,笔者选择这部分的原因在于希望学生发现小蝌蚪与这篇作品主题关系,画中虽然没有青蛙,但学生猜测主题中的青蛙应该在剩余部分中。笔者每展示一部分图片,就会询问学生所观察到的细节、他们的想法和理解的变化、新信息对原有假设的作用以及新疑问的产生。随着图片信息的不断增加,学生讨论的内容变得更加多样。最后笔者进行总结,中国绘画强调画家的想象力,在画家的笔下不仅有色彩还有声音、味道、香气等,引导学生如果想要探究画家传达的美,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笔者发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平均参与度得到了提高,有些汉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也愿意尝试分享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思考、探索和学习的训练变得格外积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合作、思考、分享、提问和评价的意义。

2.丰富课堂系统化教学思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究热情。在系统化教学中,3—2—1关联法教学法是个很好的选择。第一步要求学生在开始新课程的学习之前充分调动已有知识,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检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针对新话题每个学生需写出3 个关键词,提出2 个问题,并写出1 个比喻句。在学习完本课内容后,教师可以开始第二次3—2—1 的训练,在此期间,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自己的新看法和理解提炼新观点。[3]最后,学生可以探究新旧观点的联系,而这也是该思路的最终目标,它能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学习和发展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教学生关于中国春节的知识,因为他们来中国已经两年多,对中国的节日习俗有些了解,所以,一开始就请学生们来写三个关于春节的词语,主要有“饺子、红包、拜年、烟花、新衣服、年夜饭”。提出两个问题,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有“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要穿红色的衣服?”“为什么春节要放烟火?”“为什么春节要吃饺子?”最后写出一个比喻句,同学们写出的句子有“春节就像印度的排灯节一样,是很重要的节日。”接下来老师会让大家阅读一些关于春节意义的文章,观看英国2016 年Bill Locke 执导的纪录片《中国春节》,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回家过年的强烈愿望。课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或采访中国同学的方式,去深入了解家对中国人的重要性。当学完这个单元后,学生会再写3—2—1。这个时候,笔者发现学生写出来的答案比第一次要深刻,涵盖范围较广。关于春节的话题,笔者让每个学生先后写出3 个关键词、2 个问题和1 个比喻句,接下来老师让学生比较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回答有什么联系或变化,深入探究自己想法的变化过程,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3.延伸深入探讨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问题的复杂性。笔者在讲解完“中国音乐”后,带学生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闪光少女》。大家一起探讨在电影中,西洋系和民乐系的学生对西方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看法。有的学生说:“从西洋乐学生的角度思考,不尊重民乐是因为他们觉得学民乐的前景不如西洋乐。比如,学习西洋乐出国留学的机会大一些,一些国外的大学更喜欢学西洋乐的学生。”还有的学生说,“从学校老师的角度分析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因为有的老师看不起民乐,西洋班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影响,目中无人,经常与民乐班的学生打架。”“在我看来,我们的生活正是因为各种不同的音乐才变得丰富多彩,没有一种艺术可以完全取代另一种。”通过指导,学生尝试以崭新的视角理解问题,增进了学生对中国民乐的了解,理解了电影的主题——中外两国文化要协调共存。

猜你喜欢

概况思路笔者
不同思路解答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