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战争时期《卫生》副刊的防疫卫生宣传

2023-09-01赵晓彤刘宝军

关键词:副刊医务东北

赵晓彤,刘宝军

(渤海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东北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创办的第一张地区性报纸,于1945 年11 月1 日在沈阳正式创刊。《卫生》作为《东北日报》的常设副刊,由东北行政委员会卫生部主办,从1948 年4 月30日开始至1949 年9 月13 日止,共发行出版25 期。《卫生》 副刊一般位于报纸的第4 版,设有栏目《短评》《建议》《答读者问》《读者问答》《短论》等,受众是“以一般群众为主要读者对象,兼供医务工作者交换知识和经验”[1]。作为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机关报,《东北日报》及时传递党的宗旨、政策、方针,在东北根据地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卫生》副刊也积极创办各种栏目,深入宣传卫生防疫的重要性,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进行防疫卫生工作的重要宣传阵地。

近年来,学界对于党报党刊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社论、创刊号、新闻报道等方面。“副刊”作为新闻的三大体裁之一,因其独特的趣味性、娱乐性和服务性,发挥着对特定领域的宣传作用。《东北日报》作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机关报,对其副刊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时代特征下党报副刊的宣传特点,还能对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的各项工作有所观照。基于此,笔者对解放战争时期《卫生》副刊的宣传作以初探,以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助益。

一、《卫生》副刊创办的背景

1.传染病与地方病等疫病的暴发与传播。东北地区历来是疫病高发的地区,鼠疫、霍乱等常见的传染病历史上常有发生。东北位于中纬度地区,冬季气候严寒,多数民众习惯紧闭门窗,使室内空气密闭、通风不畅,这是导致东北地区疫病频发的一大诱因。东北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便利发达,这也为传染病的暴发提供了条件。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的疫病也并未停止。1946 年秋季,“霍乱在洮南、长岭、双辽一带蔓延,死亡甚众。”[2]1947 年秋冬,西满地区暴发大规模的鼠疫,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北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此次鼠疫波及今内蒙古、东北三省,死亡约三万余人,直至11 月才逐渐平息。1948 年春,东北解放区内又出现鼠疫疫情,除鼠疫流行外,又有斑疹伤寒、麻疹、白喉与天花等传染病在东北解放区相继发生,死亡人数甚众。除此之外,起源于黑龙江克山的克山病、大骨节病、冻伤等东北地方病也长期威胁着东北地区民众的健康。[3]

2.民众防疫卫生观念的匮乏。东北农村、边远地区多数民众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水平较低,存在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许多民众认为疫病“每年小流行,三年大流行”已成为客观的规律,是无法改变、无法规避的自然灾害。每逢疫病到来之际,就在墙上写上“白来”二字,或者挂扫帚(意为把瘟神扫出去),或是烧“生死簿”(写健康人名册并将其烧掉,阎王爷就不再找了)。

东北解放之前,不论是日本伪满洲政府还是国民党政权,均不重视卫生工作,民众卫生知识匮乏,对疫病的危害性与防治缺乏客观科学的认识。疫病发生后,许多民众中存在下面的做法:“当时盛传喝烧酒、抽大烟可以避免瘟疫,有钱人大喝猛抽,穷苦人为了活(命)设法买酒喝,但酒和鸦片烟并不能起防治作用。”[4]甚至还有人认为在疫病发生后,“用机枪将村、镇包围,然后喷上汽油,用火焚烧,人畜房屋同化为灰烬即可。”[5]由此可见,民众迷信思想的盛行与基础卫生知识的缺失也成为促使《卫生》副刊创办的必要条件。

3.推进解放战争与巩固解放区政权的需要。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长期占领东北,建立起全方位的殖民体系。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围绕维护自身利益展开,对东北人民的生命健康则漠不关心,使东北的医疗基础设施长期处于落后、空缺状态。东北解放后,东北卫生部也在《三年来东北区地方卫生工作概况报告》中指出,“东北地方的卫生工作,在四七年以前,除了少数地区在我们接收当时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上维持现状以外,卫生工作是没有新的建设和发展的”[6]。

1946 年,为保障解放战争在东北的顺利推进,中共东北局提出“一切为了战争”的口号,东北地区落后的基础卫生设施严重威胁战士们的健康,也为辽沈战役的后勤医疗卫生保障带来严峻的考验。1948 年后,东北各地陆续解放,科教文卫事业百废待兴,卫生防疫工作关乎解放区人民的健康,也成为党进行民主建设、巩固政权的重要工作。可以说,进行防疫卫生宣传关乎东北军民的健康,既影响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又关乎解放区的政权巩固,《东北日报》 作为中共东北局的机关报,自然担负起防疫卫生宣传的责任。

二、《卫生》副刊的宣传特点

1.宣传策略注重实效。为使宣传内容深入人心,《卫生》副刊在进行宣传时,兼采多种宣传策略,注重宣传效果的传达。首先,版面体裁丰富多样。“报纸版面如何充分运用版面语言表达思想,显现编辑意图,体现报纸宗旨和风格,栏目设置愈显其重要”[7]。《卫生》副刊的栏目涵盖科普型、互动型、建议型等多种类型,体裁多元,但杂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充分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个性差异。其次,画面呈现图文并茂。在第四期讲解应急方法时,绘制了多幅示意图和漫画,进一步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使内容更加明晰。再次,文本表述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医学中的专有名词较为生僻,大多数民众文化水平有限,枯燥的科普类知识往往难以深入人心。因此,报刊的文本表述平易近人、贴近群众,例如,《闹嘴》和《鬼舔头》,名字平实质朴,采用东北方言作为文题,读者更易理解,使文字呈现出较强的可读性;文章《所谓“饿不死的伤寒”》采用拟人的手法、《真缺维他命吗》运用反问的手法,通过修辞方法来引起读者的注意,进一步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2.宣传模式体现“双办”方针。“双办”方针是指“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1942 年,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改版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少数人办报的方针转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成为各根据地办报的原则,并指导着新闻传播的实践。

《卫生》副刊遵循这一新闻工作原则,其创办经营由中共东北局统筹规划,在内容上充分体现群众性,充分体现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例如,稿件来源除约稿、特稿外,在创刊号时就广泛征集民众的作品,发动民众进行投稿。栏目设置方面,设置较多互动型的栏目,充分发动群众参与。例如,《答读者问》 和《读者问答》栏目,民众通过向报纸写信的方式,将问题发送给编辑部,报刊则对读者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并将回答刊载,解决读者最迫切的问题,深受东北人民欢迎。除此之外,还设置了《建议》栏目,广泛收集群众对卫生工作的意见,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及建议,也彰显了报刊鲜明的群众特征。

3.宣传服务符合现实需求。《卫生》副刊的刊载内容与宣传重点根据现实需求调整,与时俱进。东北冬季气温严寒,报刊就刊登与冬季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冬季小儿卫生》 《冬季的伙食改善与健康》 《怎样治冻伤》 等文章;在鼠疫流行时期,《卫生》副刊的刊载内容不论是对一般民众的知识科普,还是专业医务工作者的先进治疗方法的传授,都围绕“预防鼠疫”为中心展开;1948 年夏季,肺结核在东北多地流行,1948 年6 月10 日就刊登了《肺结核的疗养》 《肺结核的症状》 《肺结核的一般疗法》 《谈小儿肺结核》等以“肺结核”为主题内容的文章。

三、对一般群众的科普与引导

解放战争时期,《卫生》 副刊刊载“防疫卫生”知识,及时传递党的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纲领,发挥对一般民众的科普与引导作用,在提升其防疫卫生观念的同时,也进一步引导民众对解放区卫生工作的理解,以便于后期卫生工作的开展。

1.科普防疫卫生的相关知识。基于民众对各类“疫病”认识不足的现状,首先,报纸刊登了大量有关“各类疫病”的相关知识,详细介绍传染病和地方病,内容涵盖疾病的症状、分类、预防与治疗等方面。例如,1948 年4 月30 日详细介绍了传染病麻疹、白喉、斑疹伤寒的感染风险及病症表现[8];1948 年8 月17 日的科普短文《痢疫》对痢疫的定义、症状、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刻阐释[9];1949 年1月10 日对比介绍了天花和水痘的注意事项与治疗方法[10]。除对传染病的介绍外,科普栏目还涉及许多东北地方病,1948 年9 月24 日的《关于大骨头节病》详细介绍了“大骨头节病”的病因、发病特点及防治办法,提倡东北民众及时补充维他命钾并在日常生活中多饮用去除铁质的水[11];《东北地方病讲座》对东北常见的风土病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具体预防措施进行了细致讲解[12]。其次,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疫病、保持健康的重要方式。东北的一些民众思想落后,对疫病持迷信态度,将疫病防治寄希望于“求神拜佛”一类的迷信活动,因此,格外不重视卫生习惯的培养,致使卫生观念匮乏。为促进东北民众卫生习惯的养成,《卫生》副刊刊载了许多普及卫生常识的文章,内容涉及沐浴卫生、饮食卫生、房屋卫生、工厂卫生等多个方面。例如,1948 年8 月17 日刊载了《沐浴的卫生常识》和《饮食物的卫生》两篇文章,介绍了在饮食方面和沐浴的卫生注意事项[13];1949 年6 月15 日,《工厂的卫生》在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背景下,强调对工厂卫生的重视,号召工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14],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需要破旧立新。1948 年9 月14 日的文章《巫医乱行针扎破肠子害死人》中讲述了工厂工人张玉祥得病乱求医的经历,张玉祥在“肚子疼连续发烧后,选择请本街行针医生进行医治,念咒扎针把病人的肠子扎破,结果第二天就死了”[15],通过刊载警醒类的故事传递给群众“封建迷信思想害人”的道理,使其了解并逐步接受科学正确的卫生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除此之外,报纸还针对常见的创伤形式刊登常见的急救知识,介绍应急处理方法。如《创伤的简单处置》 《三角巾使用法》 《人工呼吸法》 《简单的止血法》 《防毒法》 《急病救急法》[16]等等,急救知识的普及有效提高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的自救水平,对降低突发事件时的伤残率起到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及时传递党的卫生工作方针。《东北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在《卫生》副刊中,及时传递中共东北局防疫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并联系各地实际对内容进行详细解读、积极宣传。

《东北各级卫生组织机构暂行条例》是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布的第一个有关卫生组织机构建设的条例。条例规定了卫生委员会的性质、下属部门、职责义务等内容,为东北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层面的保障。条例一经颁布,《东北日报》即在1948 年5 月8 日进行刊登,对政策公示并进行详细解读,既方便各基层组织尤其是广大民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也为后续动员群众、开展全民卫生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卫生》副刊刊载的短论《医学的前途》中,对现阶段医学卫生工作的新任务及发展规划进行了说明。文章指出,在日益开展着的革命新形势下,“医学的新任务就是要更有效地为广大工农服务”,医学卫生工作应该“从只着重治疗疾病的消极医学,进一步成为更重视预防疾病的积极医学”[17]。1949 年3 月25 日副刊刊登了卫生部部长贺诚的《关于两个医学教育问题》一文,对以后医学教育的未来规划及现阶段加强专科医学教育的方针进行阐释。文章称将在今后医学教育的发展中,使“专科教育既要走上普及的道路,也要提高到解决实际需要、群众需要的程度”,并在医科大学中“根据设备条件、专家程度高低,设立研究中心和分担研究任务,并多给他一些研究条件,将用专科教育计划和办法,求得在短期内培养出大批能解决专科疾病的医生”,以满足现阶段的医学人才队伍培养的现实需求[18]。

《卫生》 副刊紧紧围绕“防疫卫生”的主题,及时传递党的卫生方针、政策。这些内容的刊载加强了政府和民众间的信息传递,详细阐释了各方针、政策的内涵与实质,有助于推动民众对防疫卫生政策的理解与拥护,减少政策落实的阻力,促进民众更加积极地配合防疫卫生工作的开展。

四、对医务工作者的教育与动员

解放战争时期,《卫生》副刊针对医务工作者群体积极发挥报刊的教育与动员作用。一方面,刊载先进药物及前沿疗法,将《副刊》打造成一个可供医务工作者学习先进专业知识、交流探讨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对医务工作者进行思想引导,促进其成长为“为人民服务”的新时代医务工作者。

1.刊载前沿性专业知识。解放战争时期,医务工作者的专业学习大多通过传统医科学校开展,报刊媒介形式的出现为医务工作者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载体。《卫生》副刊在针对一般民众发布科普性内容之余,也常常刊登一些医学卫生领域的专业知识,将副刊打造成为医疗工作者学习交流的平台。

1949 年1 月10 日的《怎样使用磺胺剂》介绍了抗生素药物磺胺剂的用药原则、用药注意、有效用法及用量[19]。同期另一个栏目《苏联医学介绍》则详细介绍了苏联先进医学疗法胃溃疡的硫酸镁腰椎封闭疗法和渗出性肋膜炎的自家血清疗法[20]。1949 年1 月27 日,报纸转载了张金芳翻译的莫斯科新闻《战后莫斯科市的卫生工作》[21],对二战后莫斯科市的先进卫生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分享,认为“莫斯科苏维埃关于健康问题所采取的最后决议,充分反映了这种对于卫生的重视态度”,由此倡导医务工作者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重视、学习卫生工作的先进经验。通过对先进药物及前沿疗法的及时跟进报道,使处于信息较为闭塞年代的医务工作者可以通过报纸这一媒介,了解国际前瞻性的医学卫生专业动态,从而有利于医务工作者视野的拓展。

除对专业内容的刊载,《卫生》副刊还为医务工作者同行之间搭载了交流经验的平台。1949 年3月25 日的《批评》栏目中刊登了名为《〈再唠唠克山病〉一文的错误在哪里》的文章,作者对《再唠唠克山病》一文的错误观点进行指引、更正,指出原文中提出的“克山病的病因是二氧化碳中毒”“症状只有急病症”“治疗方法”是错误的观点,并对正确的观念进行阐释[22]。在传递正确知识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医务工作者间交流经验、学习探讨的过程。医务工作者在阅读报刊的时候,在一些问题上产生了诸多共识,以报纸为依托进行相互交流,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医护技术及工作能力的目的。通过报纸这一载体刊登前沿性的专业内容,探讨新方法、新技术在临床及诊断中的作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经验的平台,促进医务工作者的协作和交流,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医务人员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

2.对医务工作者展开思想教育。东北解放初期,许多从事卫生医务工作者的思想尚停留在过去阶段,还不能实现思想上的完全转变。1948 年7月9 日,《卫生》副刊全文转载了东北行政委员会卫生部部长贺诚的《关于医务工作者的思想作风问题》一文,对这一问题进行强调:“虽然他们工作的场所是人民的,但他们的思想作风,表现在工作中的不负责、不虚心接受也还是或多或少地带着旧统治阶级的意识,须得很快去改造的”[23]。

基于这一问题,《卫生》副刊多次刊登东北行政委员会卫生部的指示,发挥报刊对医务工作者的思想教育作用。在文章《医学应为人民服务》中,对医务工作者进行了阵营划分,提出医务工作者的队伍中有两种类型——为资本家服务的技术贩卖者和为人民服务的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在文章最后,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求所有医生都为广大人民服务,不管医生是从哪里来的,都很希望他们好好地去选择为人民服务的道路。”[24]在《短论》栏目刊登的《论医务所工作》中,指出医务工作“和其他的工作一样,有两种方式:一是只完成上级所指定的工作,二是除此而外主动地寻找更多的事情,完成更多的工作。我们说前一种是消极的工作方式,而后一种则是积极的工作方式”[25],动员医务工作者保持乐观的心态,以“保卫生命健康”为己任,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群众、开展工作。

卫生专栏在对医务工作者开展思想教育的时候,还常与特定节日结合,例如,在国际护士节刊载相应的文章或是引用名人名言、通过栏目《白求恩语录》树立榜样的形式、利用正面形象进行引导动员,对医务工作者展开思想教育。这些内容的刊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医务工作者存在的错误思想,引导教育医务人员树立起积极的工作作风,促进了医务工作者由过去的“技术贩卖者”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主义医务工作者”转变。

东北全境解放之后,防疫卫生工作的重心逐渐发生转移。1949 年9 月13 日《卫生》副刊指出,“卫生工作的重点转变为工矿卫生,但我们既缺少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可供我们参考的材料又是非常贫乏”。在往后几期报刊中,报刊则增加了许多关于“工矿卫生”的内容,例如《大连中长铁路的卫生工作》 《冶炼工人的职业病》 《怎样预防仝中毒》 《高气压下工人的注意》等。《卫生》副刊根据现实需要刊载适合的内容,宣传主题与时俱进、服务时局,这些内容的转变充分体现出《卫生》副刊服务现实的宣传导向,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解放战争时期,《卫生》副刊针对一般民众和医务工作者开展防疫卫生宣传。对前者,大力宣传党的卫生方针、政策,科普防疫卫生知识,发挥科普与引导的作用;对后者,传递前沿专业性知识,以报刊为阵地发挥教育、动员作用。在宣传的过程中,宣传策略注重发挥实效,宣传模式充分体现“双办方针”,宣传内容服务现实需求。在艰苦的办报环境下,《卫生》副刊创办了各类特色栏目,刊载丰富多样的内容,充分发挥了党报对特定领域的宣传作用,成为东北地区防疫卫生宣传的重要阵地。综上,回顾探讨解放战争时期《卫生》副刊的宣传并总结经验教训,对当下发挥报刊及新媒体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仍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副刊医务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