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价值旨趣和路径供给

2023-09-01丁贞权

关键词:四史理想信念历史

丁贞权

(安徽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他强调“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1]。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胸怀崇高理想才能接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蕴含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资源,其政治方向鲜明、价值意蕴深刻,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途径和着力点。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逻辑

“四史”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指导思想一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辛探索,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逐步改善,实现了从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极迈进。“四史”的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

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培育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实现共产主义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2]。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大学生视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3]。

2.教育目标一致。“四史”融党的基础知识、党的历史、党的优良传统于一体,“四史”教育旨在利用鲜活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大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力量,强化他们对党、祖国、人民、社会主义的爱,坚定“四个自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育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更为丰富,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国情教育和实践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形成以“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旨趣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四史”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生动鲜活的教材,能够让学生“在重温初心中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在咀嚼苦难中升华人生理想,在缅怀先烈中厚植报国情怀,在感悟辉煌中强化必胜信念,充分汲取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营养和奋力前行的精神动力”。

1.知史爱党、爱国,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教科书,更是清醒剂”。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不怕流血牺牲、不断奋进、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改变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20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东欧、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抛弃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导致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发展遭受严重挫折。因此,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汲取精神之钙、信仰之光,坚定理想信念。

2.学史明理、笃行,资政育人。通过“四史”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百年党史、40 年改革开放史、70 多年新中国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始终铭记初心和使命,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把责任扛在肩上,自觉承担历史重任的历史。通过“四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如何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通过“四史”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在峥嵘岁月中,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把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紧密结合,无惧艰苦环境,不畏强敌,不怕把牢底坐穿,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理解“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增强历史自信,坚定“四个自信”;通过“四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历史真相,辨别真伪,掌握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本质规律,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确辨析历史虚无主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明白“历史从来不是单一的、纯粹的,而是复杂的、多面的,有正确、有错误,有红也有黑”[4];通过“四史”教育,让学生懂得复兴伟业需要奋斗,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斗争的历史,让学生体悟中国共产党历尽磨难却不断发展壮大的秘诀,塑造他们的奋斗观,提高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通过“四史”教育,让学生领悟并传承党的优良作风。我们党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发扬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无私奉献、纪律严明、意志坚定、作风顽强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有效引导大学生弘扬革命意志,发扬革命传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史”教育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充分发挥“四史”功能,把握融入的基本要求,遵循一定融入原则。

1.灌输与启发的统一。灌输性是指教育者运用正面宣传等方式系统地传授知识,启发性是指教育者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四史”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必须坚持灌输与启发的统一。“四史”内容丰富,具有政治方向鲜明、内容方向明确、价值意蕴深刻等特有的学科特征。学生由于自身知识有限,不可能全部领悟其中的内涵。如果不加以灌输,极易偏离教育的目标。因此,必须有的放矢地去灌输理论和知识。但如果一味地强调灌输,变成填鸭式、假大空的教育,必然引起学生反感,降低教育的实效。因此,教师应在灌输中加以启发,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中领悟其中的内涵要义。其次,“四史”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必须坚持灌输与启发的统一。“四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共产主义新人。如果不加以灌输,学生接受“四史”知识就不能理论化、系统化。同时,要把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不能忽略启发性教育。只有做到“问、思、辨、行”,才能让大学生充分感悟和理解内在精神力量,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2.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任何理想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在“四史”教育中不能将过去与现在割裂,必须要把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解自己过去走过的历史道路,就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最好方法”[5]。学习“四史”是为了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拨开历史迷雾、弘扬精神力量,更好地推进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引导大学生认清历史方位、把握历史走向,从宏大的历史视野看待五百年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明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承担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3.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用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四史”教育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无疑具有可实践性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更是主观与客观、抽象与具体的有机统一。它既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实践问题”[6]。“四史”教育中要突出理论教育,既要做到史论结合,更要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想,升华理想信念。

4.理论难点与社会热点的统一。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意识形态的斗争更为激烈。网络上似是而非的观点极易迷惑大学生,使他们思想产生困惑,“历史虚无主义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发展不断干扰大学生的判断力,阻碍了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7]。另外,大学生思想多元、多变,其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更加关注,这些难点和热点问题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具体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如果不及时回答这些问题,势必引起他们的困惑,最终会消解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因此,要从理论难点、社会热点问题入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小到大不断展开,坚持用史实说话,用史实说明真相,用史实阐释理论。

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供给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只有做到知、情、意、行才能激发内在动力,取得成效。因此,“四史”教育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在知、情、意、行四个维度的发展需求,深刻把握它们与‘四史’教育的耦合关系,进而激活大学生学习‘四史’的内在动力”[8]。

1.抓好党史学习教育,“知”中明真理。“知”是前提。“知”要解决的是认知问题。“四史”各有侧重,但其主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进的历史,“这部党史,既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探索史”[9]。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切入点,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线,进行社会主义发展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教育,重视基本史实教育,厘清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要加强对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教育宣传,不断加强理论阐释,比如“为什么在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如何理解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让大学生明晰“过去我们为什么能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获得成功”,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感受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2.加强红色文化熏陶,“情”中获感悟。情是基础。“情”要解决的是情感问题。情感是意志的催化剂。没有情感的教育注定是苍白、不成功的教育。“四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过千山万水,勇于牺牲、不断奋斗、苦难辉煌的历史,是一部红色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出现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劳动模范,他们有的在敌人严刑拷打面前威武不屈,有的披着硝烟、迎着战火,不畏牺牲、冲锋在前,有的忍辱负重,有的无私奉献、为民服务。他们用鲜血、汗水、泪水和钢铁般的意志塑造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精神谱系,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建设中留下了大量纪念地、纪念物、标志物,比如上海一大旧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旧址、革命圣地延安、白公馆、渣滓洞、渡江战役纪念馆、红旗渠等。这些红色资源都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光彩之花,是理想信念教育最好的营养剂,一定能触动大学生的心灵,加深大学生对党的历史、党的传统的情感认同。

加强红色文化熏陶要根据学生特点,精心准备“四史”教育内容,凝练历史素材,厘清历史上重大问题,还要创造良好情感氛围。利用声、光、电、网等教学手段发起红色影片观映、主题摄影展览、VR 红色游、重走长征路等活动,让大学生“多感官并用”,增强红色文化的沉浸感和氛围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引发情感共鸣和精神启迪。因为“一段战争经历、一曲红军歌谣、一顿红军饭菜都能让人从体验和感悟中解读主义理论,升华理想信念”[6]。

3.运用多维教育方式,“意”中培信念。“意”是重点,“意”指意志,即培养坚定的意志和信念。在“知”“情”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意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教育的协力配合。

第一,融入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四史”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究“四史”的内容和特点。首先,在课程教学中,精准融入“四史”内容。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 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融入长征精神,让学生理解“红军用顽强的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伟大征程”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中。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着重讲述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六章“邓小平理论”、第七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融入改革开放史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中融入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其次,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方式采取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专题教学法以及问题链探究等方法,采用学生讲、学生议、学生辩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再次,线上线下相结合。整合线上线下的“四史”资源,比如,在学习平台上上传“四史”材料,利用微视频、微课、公众号推送、微博留言、线上论坛等方式进行“四史”教学。

第二,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四史”融入课程思政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因为高校的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本身就是一部爱国专家学者为国家培养人才不断奋进的历史。“四史”融入课程思政必须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挖掘课程中的“四史”故事。高校的课程设置、专业发展、教材编著必然会涉及一定的历史事件和地点,比如,烽火岁月中西南联大的成立以及它的学科设置、教材编写、教具制作以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设置、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其次,发挥课程代表人物的作用。许多教育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化学家、地质学家、农学家等成长、爱国故事,是课程思政的生动教材,比如,钱伟长弃文从理,袁隆平躬耕田野,黄旭华隐姓埋名设计建造核潜艇,黄大年为深地资源探测等故事,都会激发大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坚定理想信念。

第三,守住互联网阵地。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年青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网络容易成为负面舆情发酵、错误思想传播的策源地和放大器。因此,“四史”教育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要守住互联网阵地。首先,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强化正面宣传、唱响网上主旋律,引导学生关注光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的理论阐释,发挥好微博、微信、QQ、抖音等网络自媒体的正确引导功能。其次,优化文化产品供给。依托数据大平台精准分析大学生兴趣点、关注点,推出《理想照耀中国》 《觉醒年代》 《长津湖》等红色IP,将“四史”元素寓于文化产品之中。再次,强化舆论监督,营造风清气爽的舆论环境,坚决遏制诋毁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等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引导学生提升网络鉴别力,坚定理想信念,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

4.融入社会实践,“行”中见成效。“行”是保障,主要解决的是行为问题。理论上的自信最终来自实践上的成功,“四史”教育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因为任何鲜活的理论离开人们的实际生活,就不可能转化为人们现实的信仰,成为人们的精神力量。因此,应举办“四史”知识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四史”社团活动,参观校史馆,组织学生参观烈士纪念设施、红色圣地、纪念馆、名人故居、历史名胜等场所。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四史”的内涵和要义,知行合一,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猜你喜欢

四史理想信念历史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