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唐诗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2023-09-01王亚敏何珊珊

关键词:所安宇文唐诗

王亚敏,何珊珊

(皖南医学院 公共基础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虽然它产生于一千多年以前,但它仍然带给我们艺术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升华。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情操,必须要读唐诗,但是唐诗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因此,读唐诗最大的语言障碍就在于唐诗中这些内涵丰富的文化负载词,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了翻译的准确性及译本的对外传播问题。鉴于此,笔者首先归纳梳理唐诗的文化负载词的构成及其内涵意义,继而运用纽马克翻译理论,对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翻译泰斗许渊冲等人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唐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效果。

一、纽马克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1916-2011)是英国人,是世界著名的翻译学家。纽马克在其代表作《翻译问题的讨论》中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翻译理论,解释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讨论了这两种翻译策略的性质和使用范围。[1]具体来说:“语义翻译试图在目标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传达原作的准确语境意义。交际翻译试图在目标读者中产生尽可能接近原文的效果。”[2]“语义翻译力图显示原文的确切含义、忠实于原作者,并倾向于保留源语言文化的特征,交际翻译要求译文服从目的语文化,不让读者产生疑惑和歧义,即以目的语为导向,兼顾译文的可读性。”简而言之:“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被认为是统一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孤立地用于翻译,也不好说哪个更好,是语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两种策略在翻译中都经常被使用,但侧重点不同。”[3]“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有特点,在翻译作品时,两者往往相得益彰。因此在唐诗翻译时,宇文所安和许渊冲教授灵活运用了两种翻译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保证原文基本信息的同时对源语言的理解和处理做到了合理把握。

二、唐诗文化负载词的构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活动方式。词汇作为基本的语言单位,是文化各种要素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对文化负载词的关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负载词是指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活动方式。[4]国家和地区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不同的语言自产生以来就具有深刻的特殊文化符号和时代特征。文化负载词与一般词汇相比,包含更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翻译时往往难以在目的语文本中找到与之对应的概念与事物,成为翻译及对外文化传播的障碍。唐诗中有大量内涵丰富且具有民族特色的负载词,它们因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给译者对唐诗的理解和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首先我们需要对唐诗文化负载词的构成进行梳理和归纳,继而对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细致的分析。根据笔者细致而深入的研读与分析,唐诗的文化负载词大致分为三类:古词语文化负载词、口语文化负载词和诗文文化负载词。

三、唐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古词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唐诗是在继承先秦至汉魏六代文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文字方面,也深受这些文学作品的影响。这些词语,有些在唐代还在沿用,还有一些之所以被唐代诗人使用是为了使作品显得古雅。如:此地可遗老,劝君来考。(岑参《太一石鳖崖口潭旧庐招王学士》),其中的“考”出自于《诗经·卫风》,“考在涧,硕人之宽”。《毛诗故训传》中注释:“考,成也。,乐也”,所以“劝君来考”意为劝君来终老于此。又如:况住洛之涯,鲂鳟可罩汕。(韩愈《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其中的“罩汕”出自于《尔雅·释器》,“谓之汕,谓之罩。”注:“,今之撩罟。,捕鱼笼也。”再如: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出自潘岳的《秋兴赋》,“月瞳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很显然这些词语因为来源于比唐朝更古的时期,读起来晦涩难懂,所以要想准确地翻译这些古词语,必须首先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下面我们用举例的方式来探析译者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翻译理论和策略来处理这些古词语的。

宇文所安译:Sunken beneath spring’s Yang forces sodden dampness.Shimmeringly exhaling splendid grain from deep under.Though the sharp bluffs be craggy.They grow languid as though full of strong wine.[5]

韩愈《南山诗》中的这几句描写了终南山春季的美景,读起来非常难懂,造成阅读困难的原因主要是诗句中的一些生僻的古词语:”沮洳、濯濯、、酎”,这些词出于先秦两汉时期的典籍,唐朝口语中使用并不多。“沮洳”来源于《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在孔疏中被注解为“润泽之处”,“濯濯”则出自《诗经·大雅·崧高》:“钩膺濯濯”,毛传注:“濯濯,光明也”,“”则出自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其山则盘纡 郁,隆崇”,意为山高貌。“酎”则来源于《礼记·月令》:“天子饮酎,用礼乐”,谓重酿之酒也。宇文所安在这里采用了语义翻译的策略,将“沮洳”译为sodden dampness,sodden 是形容一种湿漉漉的状态,而dampness 也是潮湿、湿气的意思,与源语意思完全对应;“濯濯”则选用了shimmeringly(表发微光;闪光的意思)一词,也几乎是完全对应;“”则翻译为craggy,craggy 是“崎岖的,多峭壁的”意思,把源语词山势高峻的样子精确地表达了出来;“酎”则直接译为strong wine,贴切准确。由此可见,在这些古词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宇文所安均采用了语义翻译的策略,译文与原文在词汇层面基本保持了等值,并有效地传递了原语中古词语的含义,让读者充分了解了诗句的含义及意境。

例2: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杜甫《杜位宅守岁》)

宇文所安译:Congregating hatpins cause noise among stabled horses,lines of torches scatter crows in the woods.[6]

盍簪出自《周易·豫卦》:“勿疑,朋盍簪。”盍:合,共同。簪:古人固定发髻的头饰,簪入发髻,寓意亲密无间。因为古人用的簪,西方人未必见过,故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为了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盍簪的寓意,宇文所安用了交际翻译的策略,将一个西方读者熟悉的类似的意象——hatpins(女帽饰针)替换了原来的意象,帽子与饰针的关系恰如头发与发簪的关系一样亲密,所以,诗句中朋友聚合,亲密无间的寓意就很容易被读者所理解了,达到了读者对原文与译语读者对译文动态对等的阅读效果。

2.口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除了古词语,唐诗里还包含了大量的口语词,其中有些口语词虽然现在还在使用,但意思已经与唐朝时期大相径庭了。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春晓》中的“夜来风雨声”一句中的“夜来”是夜间传来的意思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夜来”的“来”,是名词词尾,是表示时间的意思,所以“夜来”就是“夜间”的意思。类似的还有“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秋风引》),其中的“朝来”指早晨,而不是早晨来到,还有“小来习性懒,晚节慵转剧”(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其中的“小来”则是小时候的意思。

在实际热模拟压缩试验过程中,采用石墨片作为润滑剂置于两个砧子和试样之间以减少摩擦作用,然而由于摩擦作用的存在,坯料变形后不可避免出现鼓肚,因此有必要对摩擦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研究。在本研究中,为了研究摩擦作用对热变形的影响,将摩擦系数f分别设为0.2、0.3、0.4和0.5,其他设置保持一致。

然而还有一类口语词虽然看似简单、易于理解,并且现在依然还在使用,但其实词语中却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时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误译,如下例: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宇文所安译:The Son of Heaven called him to come,he wouldn’t get on the boat,he himself declared:“Your subject is an immortal in his ale.”[6]

许渊冲译:Even imperial summons proudly he’d decline,saying immortals could leave the drink divine.[7]

孙大雨译:Waving aside the Son of Heavens summons to appear,saying he himself is a faery in the realm of spirits.[8]

“船”这种物体大家都太熟悉不过了,现在生活口语中也经常会提到,然而《饮中八仙歌》中诗句里提到的“船”,到底是不是我们生活认知中的“船”呢?有没有其他内涵意义呢?答案是肯定的。《荀子·王制》 中便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船”一直被作为皇权的代称。所以这里李白“不上船”,其实是说李白追求自由,敢于蔑视封建秩序,不屑于为官,不为权贵折腰,所以拒绝了唐玄宗的邀请。于是许渊冲和孙大雨都采用了交际翻译的策略,许渊冲将“不上船”直接译为decline,直接译出李白拒绝皇权的态度,干脆利落,孙大雨则是用了一个短语wave aside,wave aside 表示“对……不屑一顾”的意思,这个短语用得很妙,把李白崇尚自由、豁达不羁,对权位不屑一顾的态度鲜明地展现了出来。然而宇文所安却采取了语义翻译的策略,直接取了“船”的字面意义,翻译成了boat,并没有翻译出“船”的蕴含意义,这样的翻译可能会让读者错失对唐代口语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的了解。

3.诗文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诗文用语在唐诗中经常以用典和借代的方式出现,它与古词语不同,古词语用得很少,偶尔使用主要是为了凸显诗风古雅,而诗文用语却经常会出现在唐代文学作品中。因诗文用语内涵丰富,表达委婉含蓄,翻译难度较大,因此,考察译者对诗文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效果很有必要。

例1:雕虫蒙记忆,烹鲤问沉绵。(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宇文所安译:I have received your remembrance of my “insect carving,” carp-case letters enquired after my bedridden state.(note:That is,their comments on poems he sent.)[6]

这两句诗中包含三个古诗文文化负载词,分别是“雕虫”“烹鲤”和“沉绵”。雕虫:指诗文词赋。《北齐书·邢邵传》:“邵雕虫之美,独步当时。”《隋书·薛道衡传》:“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宇文所安综合运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策略,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式,保留了原诗中典故的语言形式(insect carving),同时加上注释(note:That is,their comments on poems he sent.)阐释出了“雕虫”这一典故的内涵意义和文化背景。烹鲤指收到亲友来信的意思,《饮马长城窟行》中就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烹鲤”被宇文所安译成“carp-case letters”,既保留了原典中“鲤鱼”这一意象,同时添加了“letters”这一能表明典故具体含义的关键词,让读者能感受到异国文化的同时也充分了解到其具体所指。“沉绵”是疾病缠绵、经久不愈的意思,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病之性状代病。宇文所安在翻译“沉绵”时采用了交际翻译,译成“my bedridden state”,使得没有汉语文化知识的译语读者也可识别出“沉绵”的特有含义,这使诗歌更具可读性,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诗。

例2: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清琅 。(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

宇文所安译:In the princess’s shadowy grotto,thin wisps of mist and fog,the summer mats that detain guests are of green serpentine.[6]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高适《燕歌行》)

宇文所安译:Men clad in armor in far garrisons,their sufferings long endured ;Surely many a lady wept silver tears after many a parting.[9]

许渊冲译:Since they left home their wives have shed streams of impearled tears.[7]

以上两个例子中也出现了诗文用语,宇文所安则分别采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策略来巧妙处理。杜甫诗歌《郑驸马宅宴洞中》中的“琅 ”也是诗文用语,出自汉代张衡的《四愁诗》,“美人赠我琴琅,何以报之双玉盘”。“琅 ”指的是一种似玉的美石。宇文所安准确考察了其含义,用serpentine 来传译“琅 ”。serpentine 是指一种质地细腻、分布广泛的蛇纹石玉石。这个词当然是译者精心挑选的,语义翻译准确贴切,且世界很多地方都有这种玉石,便于译入语读者理解。而第二例的《燕歌行》是高适的名篇,诗歌中的“玉箸”一词来源于曹唐《病马》中的“四蹄不凿金砧裂,双眼慵开玉箸斜”,“玉箸”是一种白色的玉筷,比喻泪水如注。如果直接进行语义翻译,读者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比喻义,故这里宇文所安和许渊冲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交际翻译策略,用wept silver tears(宇译)和shed streams of impearled tears(许译),直接译出了“玉箸”的比喻义,使隐含意义有效地转换为非隐含意义,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了“玉箸”的内在含义,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10]。

笔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对唐诗文化负载词的构成及翻译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围绕宇文所安等译者对唐诗几种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进行了充分讨论。研究发现:唐诗文化负载词的传译关系到复杂而又特殊的文化因素,这种翻译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译者只有深入领会原诗词汇的内涵,同时兼顾译语读者的接受度,在目的语文化的框架内正确吸取源语文化的养分,才能恰到好处地传递源语文化负载词汇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11]。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为唐诗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译者们在翻译唐诗时融合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自的优势,在保留源语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交际目的。既让英语世界的读者弄懂了中国古诗,又保留了其中具有浓烈的中国文化特质的意象。另外,对于那些于西方读者而言晦涩难懂、存有疑惑的文化负载词,则采取了交际翻译的策略,如替换、加注释或者省略原意直接译出比喻义的方式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其内涵意义,以提升中华文化在国外的接受度与认可度,最终达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12]。笔者对唐诗文化负载词的构成以及其翻译策略的讨论与分析,为国内唐诗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借镜”,对宇文所安等译者的唐诗翻译策略及诗学思想的探究和以后的唐诗译者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些素材,同时也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猜你喜欢

所安宇文唐诗
强大的复姓
聪明不值钱
聪明不值钱
唐诗写柳之妙
论宇文所安咏史怀古诗研究的方法与视角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Coherence of Superposition States∗
宇文老师
唐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