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内生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3-09-01龙圣锦文嘉猷

新农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路径

龙圣锦 文嘉猷

摘要: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课程,背负着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环,是现代农村建设的伟大蓝图。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当下,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存在着诸多挑战,经过理论联系实际,探求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高校思政课;内生逻辑;实现路径

0 引言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善用“大思政课”,要将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就“大思政课”如何“善用‘社会大课堂”作出明确部署。中央的一系列指示与举措为新时期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思政课工程正稳步进入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高校思政课程中讲授的重点内容。在思政课迈向新阶段的背景下,积极探究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内生逻辑和实现路径,无论是加强大学生理论武装还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1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缘由

1.1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具有必然性

一直以来,我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有着探索与调研“三农”问题的优良传统。新中国初建时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首次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论断,指出农业作为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必须将其摆在重要位置。邓小平从我国是农业大国的实际出发,始终强调农业的基本地位,重视农业和农民问题。江泽民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认真考虑了 “三农”问题,认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习近平总书记在汲取前人处理“三农”问题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态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指导方针。高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宣传阵地,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培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以及辩证分析能力的应有之义。

1.2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具有合理性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程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大学生人才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大学生作为人才的主力军,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受旧有观念的影响以及城乡资源不对称等因素,大学生服务乡村的意愿普遍不高。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到国家支持乡村发展的力度之大,乡村未来发展前景之广,乡村在国家战略地位之重,从而增强其乡土情结和使命责任感,做服务乡村的忠实建设者。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为高校思政课程提供活水源泉。思政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自乡村振興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三农”理论不断完善,也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典型案例,这些都是思政课程内容不断丰富的活水源泉。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上好思政课要充分利用好“社会大课堂”。通过普法宣传、主题调研以及人物采访等多种方式让大学生深入乡村、体验乡土生活,让大学生们在生活实景中去体验思政课理论的生命力。

2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困境与挑战

2.1 思政师资队伍缺乏“三农”专业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果说思政教材内容决定教学质量的下限,那么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决定教学质量的上限,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干力量。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思政师资队伍中,鲜有具备“三农”专业知识的教师。究其原因,一方面,目前高校思政师资队伍主要由政治学或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教师组成。他们通常拥有政治学、政治教育思想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具备获得政治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熟悉国家的政治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但受限于专业背景和学科属性,教师们对涉及农村振兴的具体问题和实践措施可能认识不足,导致教学中难以将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思政课紧密联系起来。所以思政课程中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讲授可能相对较弱,无法深入解析农村发展的现状、挑战和前景。另一方面,教材方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理论内容偏少,该部分受到重视。现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在思政课教材中的定位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子主题,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体系,其主要内容仅限于涉及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思政课教师无法从教材中获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准确回馈与定位,所以在教师没有“三农”专业基础的情况下,在讲授该部分时几乎无法展开。

2.2 乡村振兴战略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吕氏春秋·君守》中有云“不教之教,无言之诏。”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就意识到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作为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的“教而不教”,它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但是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普遍不愿意创新教学内容与创新手段,这就导致学生们对该部分内容提不起兴趣,从而阻碍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目前来看,乡村振兴战略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主要表现为两部分,第一,在大部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中,许多教师仍然主要采用传统“说教式”的方法来传授知识,而未充分利用乡村振兴作为当代大学生丰富实践素材的优势。第二,随着信息化的到来,高校陆续为自己的教学设施增添现代信息教育软件和硬件,但是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却不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教育手段的作用,教学场景限制于教室,而忽视了互联网这一广袤空间。

2.3 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近年来,党和政府密切关注思政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进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社会大课堂”作为思政教学的社会实践环节,一直以来都是思政教学的改革重点。近年来,很多高校联手政府单位、企事业单位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上接触祖国发展的点点滴滴。但是,部分高校仍存在不重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将实践教学边缘化和形式化的同时,又要求学生完成实践报告和调研报告以应对上级检查。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植根于基层,发展于基层,是党和人民深入基层经过广泛实践调研才取得的理论成果。乡村振兴战略要想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不能将全部眼光集中在课堂之上,要注重乡村社会实践为乡村振兴战略思政课程所带来的附加收益。

3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实现路径

3.1 加强高校思政师资“三农”理论培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要想把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思政课的方式深入人心,关键在教师、核心在教师。加强高校思政师资“三农”理论培训是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必经之路。首先,高校要出台思政教师“三农”理论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内容和形式。确保培训内容涵盖乡村振兴的基本理论、政策措施、案例分析等相关知识,同时包含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同时需要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如讲座、研讨会、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通过多样性的培训形式,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其次,邀请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培训,提供专业指导和经验分享。专家的参与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前沿理论和实践成果。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开发乡村振兴相关的教学案例,用实际案例来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最后,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对于思政教材中乡村振兴战略内容相对缺乏的问题,高校要加强自主研究设计,在教材基础上对相关内容体量进行扩充,在自主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和法律进行分析与解读,同时要灵活利用大学生下乡扶农、助农以及大学生村官等典型案例,积极引导大学生产生共情并思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与价值。

3.2 创新教学模式和拓展教学资源

不同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带来不同的教学体验,丰富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不能囿于传统,应及时创新教学模式和拓展教学资源。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应充分重视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以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将乡村振兴的相关教学资源、案例、资料等内容进行数字化整理和展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丰富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利用互动教学工具,如在线讨论、投票、问答等,增加课堂互动,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实时交流与思想碰撞。其次,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云端农耕教育和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农村生态、文化和经济发展,增加乡村振兴实践的体验。最后,在课后,教师可以与“三农”领域专家携手为有意向从事乡村工作或者可以的学生给予指导与帮助,为其之后的事业奠定基础。在教学资源上,高校要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把思政课搬到“田间地头”。高校要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和条件的地区作为实践教育基地,并与当地的农村企业、农村合作社、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与相关单位合作,学生可以参与实际的农村发展项目,了解农村产业发展和经济模式。同時,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必要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设施。保证学生在基地内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最后,要注重设计多元化的实践项目,包括调研、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田间操作、创新创业等活动。确保实践项目与乡村振兴战略密切相关,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3 多渠道打造协同育人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仅靠高校一己之力是不现实的,需要高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初、最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它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和未来产生影响。长期以来,我们把思政课的中心放在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未来有更好的前景,抵制孩子服务农村、建设农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家长认为乡村没有发展前景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是对乡村振兴战略了解程度不高,不清晰乡村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出路。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开展乡村振兴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向农村家庭普及乡村振兴政策和理念,增强家长对乡村振兴的认知和参与意识。在社会教育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加强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社会实践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环节,要想做好,绝非易事。部分高校虽然战略上非常重视社会实践,但是由于经费上的压力和没有相关政策支持,无法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推动。政府作为社会资源的有力调控组织,应当予以高校相应的支持。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大学生作为青年队伍中的急先锋,是建设服务乡村人才的重要来源。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程顺应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在当代社会,高校思政课程应当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关心农村、服务乡村的意识,提高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和理解。通过思政课程教育,激发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 曾祥明,温思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创新[J].北京教育(德育),2022(4):46-50,57.

[3] 杨健,李增元.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挑战与路径[J].知与行,2023(2):34-46.

[4] 袁利平,姜嘉伟.关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74(1):159-169.

[5] 王雅瑞.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21.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揭榜挂帅项目(2021jyjbgs-09)

作者简介:龙圣锦(1979—),男,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农村法治。

文嘉猷(2001—),男,甘肃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法治。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路径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