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氛围对课堂沉默的影响及价值

2023-09-01董晓鸽赵海燕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9期
关键词:课堂沉默课堂文化社会文化

董晓鸽 赵海燕

内容摘要:课堂沉默种类多样,其中消极的课堂沉默会阻碍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中需要消除的一种不良现象。课堂沉默的影响因素不单单有师生、环境等可见的因素,还有一种不可见却影响深远的因素—文化,文化对课堂的影响更为的持久,而且不同的课堂沉默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课堂文化,进而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相应的我们可以从构建社会、校园和课堂三个层级的文化氛围入手解决课堂沉默现象,提升课堂活力,展现教育的生命力。

关键词:课堂沉默 课堂文化 校园文化 社会文化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之后在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可见,国家在积极地主张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发声,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以谋求自身发展。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我们与别国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其中以美国文化为首的西方文化,对我们的价值观念影响范围最为广泛,“自由发言”、“张扬个性”等主张个人价值、个体声音的观点也被人们所熟知,个人更加向往和追求主体的自由。国家和社会都在积极的主张倡导合理的自由,鼓励大众发出心底的声音,然而,反观我们的现实教育,本应该是师生双方声音和谐共存的课堂内学生的声音却被弱化了,课堂沉默的现象虽有所改善但至今仍然存在,并且沉默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其纵贯小学高年级、初中、大学及研究生,且有着教育级别越高沉默越多的现象,横跨教学的各个学科和各种教育类型。为了实现更好的教育目标,培养适合社会发展进程的高素质人才,我们有必要去认识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沉默。

课堂教学沉默是指“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语言交际行为”[1],是师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无声的表达,其中有积极的沉默也有消极的沉默,而消极的沉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研究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出发,认为学生的沉默是其低位置感的表现,低位置感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2];有研究证明学生在课堂中越沉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越低,焦虑越高[3]。也有研究说明课堂沉默会阻碍师生良好关系的发展,影响人际交往关系。课堂沉默并不会终止于课堂,它会影响着学生的性格形成,在其步入社会时,弊端仍会显现,甚至会造成其社会人生的失败,因此,消极沉默是我们必然要消除的。纵观以往的研究多是针对教师提出解决对策,较少从学校和社会文化层面提出对策,忽视了外层环境对师生的影响,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因此,我欲从文化入手去分析和改善课堂中的消极沉默现象。

一.原因分析

想要改善消极沉默现象,挖掘出其背后形成的原因,就不能忽略掉处于无形中的各种文化因素。文化的作用无处不在,甚至会渗透到人的思维之中,而且会在人的几乎所有行为中都表现出来[4]。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为无一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它总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在不断地浸润着我们,课堂也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它既是我们创造文化的地方也是我们反映独属而特有的社会文化的地方,师生课堂中的表现在无意中也会表露出社会文化的特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文化定义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5]”,那么课堂文化就是我们在师生互动上课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精神财富的汇总,它在一定程度上面反映着社会文化,社会文化也会渗入到课堂文化中。师生同处在一个社会生活,接受着同样的文化熏陶,自然会形成一些不言而喻的微妙的课堂文化。因此,课堂中不同的消极沉默所形成的课堂文化会有着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文化,而社会文化也就会通过课堂文化影响着课堂沉默,于是我们便可以分析和构建不同的文化去解决课堂沉默的现象。

(一)不平等的阶级文化

受控性沉默是老师控制、操纵和主导课堂,学生顺从而造成的沉默[6],是一种消极的沉默。有的老师在上课时只注重个人的知识讲授,学生只能听课、记笔记,课堂互动模式单一化和教师的满堂灌与控制使学生失去了发言的机会,致使课堂变得沉默寂静,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形成一种固定思维,认为教师无所不知,课堂上只需要按照课堂要求安心听课就可以,不需要进行沟通交流,使得教师充当着课堂的掌控者,学生成为了受控者和沉默者,师生间缺乏平等对话的机会。有的老师虽然会对學生进行提问,但其提问对象完全由教师控制主导,具有固定化的外显形式,老师只与她认为聪明的学生进行问答与交流,其余学生完全被忽视,成为了课堂中永久的无声者。教师以一种主导者的形象控制着课堂的形式和提问的对象,使得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上下位的阶级关系,师生各自安乐于现有“阶级”。

这里所谈的上下位的阶级文化,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并且在各阶级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显然与之前学者们所研究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儒家文化而形成的师者在上,学者在下的师者权威现象有所不同,后者着重在学生发自内心的崇拜敬爱老师,因老师的博学广知而主动将其放于上位,由而尊重老师,认可老师的言说,极少的予以反驳和辩论,是符合学生主观意愿的沉思式的沉默。而在上下位的阶级关系里,首先就是师生地位的不对等,上位者完全掌控下位者,下位者不具备思考言说的权利,再者上、下位者各安其位,形成了一种职业分途的模式,在课堂中产生了士农工商的职业划分,虽在一个同样的场域内进行着同样的事情却有了不同的心理,他们内心会自动认定出自己的职责范围,然后在各自的职业范围内安然自在的进行生产生活。久而久之,使得师生有着一种求安稳求自在的状态,似乎也就在无意中承认了这样的课堂架构和运行方式,每天坚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没有变动的想法,安于现状,缺乏批判性的思维,进而沉默的就变得愈加的沉默。可见,上下位的阶级文化必然会加重课堂消极沉默。

(二)冷淡的关系文化

“抗拒性沉默是指学生因对教学中自己所遭遇的人、事和物等的不满意而采取的较为极端的态度及行为。”[6]有的教师注重个人的教学业绩,对学生的态度是以分数成绩为导向的,在进行教学时将更多的个人资源分配给分数高的同学,对成绩差的学生漠视不管,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情感态度,认为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被忽略,进而心情低落,导致其在课堂中不爱发言[7],不愿意与老师有更多的沟通。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只将师生关系看成是教与学的关系,老师上完课就走,对待学生的个人问题和困惑漠不关心,就像是一台冰冷的机器,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流动,学生感知到老师的淡漠,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去回应老师,甚至会对老师产生抵触的情绪,进而在课堂中不愿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想和老师产生更多的联系。不单单是师生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到课堂,老师的同事关系、和领导的关系也会间接的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态度,融洽的人际关系也是老师交往能力和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在同事间受欢迎的老师,往往同学对其的接纳程度也会较高,反之,不和谐的同事关系也会间接的使得学生对老师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带来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且会在课堂中以沉默的形式来表达此种情感。

无论是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与领导关系等等都是一种关系文化,而关系文化的根源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儒家文化历经历史的沉浮变迁,其有过兴衰和改变,然而它的本质核心却始终未变。儒家的伦理道德注重将每个个体塑造成为群体中的和谐因子。[8]儒家文化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仁者,人也”等,都在强调与人和谐友爱相处的价值观。处在中国的社会里,就离不开各种伦理关系,有时良好的关系会使得事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梁漱溟曾说过:“每一个人对于其四面八方的伦理关系,各负有其相当义务;同时,其四面八方与他有伦理关系之人,亦各对他负有义务。全社会之人,不期而辗转互相连锁起来,无形中形成一种组织”[9],在不同的关系中,我们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义务,同时也享有着一定的权利,由于伦理关系而形成的这种职权的连接形成了我们注重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得更为的亲密。可见,伦理道德并不是简单的让我们知荣辱、修心神的工具而已,它同时也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构建生存网的核心关键。而学校、课堂中若是形成一种冷漠的文化氛围,淡漠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了情感的连接,无法形成充满爱的关系,那么,课堂这个小小社会就不会正常地运转起来,师生之间就不会有紧密的联结,只会越来越疏远,越来越沉默罢了。

(三)不合理的竞争文化

自发性沉默是“沉默主体在潜意识的支配下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的沉默”[1]。有的老师对教学和学生有着热烈的情感,然而,在激烈的考试竞争制度下,为了保证教学的高效性而开设的班级授课制大多数有着班型过大,人数过多的问题,使得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注意力没有办法辐射到班级内的全部学生。对数学课堂沉默的研究说明:“大班额教学下,追求更多更好更快”的主观教学行为及学生个体的客观差异,造成当下数学课堂能积极沉思的学生并不多。多数学生往往以第三者身份观察课堂,很少有自己的思考。”[10]教师关照不到的学生长久下来就顺其自然的保持了沉默。另外,学生之间为了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也产生了竞争,学生之间为了评优、升学而竞争,课堂演变成一个冰冷的竞技场,师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彼此的利益合作者,只有竞争和利益而缺乏人情味儿的课堂很难进行有效的交流,也使得本该平等的教育机会,因一些不良的竞争而发生了侧倾,课堂中,资源多的学生就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反之,则会沉默无声。

竞争行为始终与人类的历史发展如影随形,并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了竞争文化。竞争文化也同样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形成了属于课堂的竞争文化,这里我们所要讲述的是对人产生消极情绪的竞争文化。要知道,我们并不是要否认掉所有的竞争,建立在自由和平等之上的竞争是我们提倡的,因为适度的、导向正向的竞争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这时的竞争及由此形成的竞争文化是积极向上的。相反,单纯的为了胜出为了享有一定的资源而进行的竞争才是我们应该予以反对和消除的,因为,由此形成的竞争文化不仅使得老师和同学走向了对立面,学生之间也会变得矛盾沖突不断,这会加速课堂的“分裂”,使处于劣势的学生出现“摆烂儿”的心态,使课堂变成了有声和无声的两极体。课堂中由于资源竞争而引起的消极沉默就是一种不合理的竞争文化的反射,从侧面反映出了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因此,竞争需要得到合理的规范[11]。

二.解决策略

在课堂中形成的各种课堂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文化会潜移默化的作用于课堂中的师生,影响着课堂沉默,它总是以一种隐形的形式在“操控”着师生,但这也为我们解决消极的课堂沉默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和思路,即从国家、学校和课堂三个方面一起着手,由上自下形成合力,构建一种新的文化氛围,通过文化反作用于课堂沉默,借用文化之手去改善课堂沉默现象。

(一)构建平等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不仅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理念和据此产生的行为方式,还涉及到他们对权利的认知以及对权利在社会关系中是如何产生和体现的理解[12]。由此,师生重新构建平等的课堂文化,对于打破课堂中的阶级文化,从而打破消极沉默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构建平等的课堂文化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在课堂中有着主引者的地位,因此是重建课堂文化切入的关键点。首先,教师要实践师生平等的观念。教师甚至是普通大众都知道师生平等的观点,国家也一直在倡导师生双主体的教育,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会忽视这一点,讲着讲着就开始变成自己的满堂言。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看做是课堂的主体,而非教学内容,教育的真正对象是学生,知识的讲授只是一种工具而非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生活,有道德有理想有观点的人才,不是有分数有名校有分层的机器。其次,教师要有所有学生平等的观念。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意识,做到有教无类,将班级内的所有学生同等看待,而不能主观的将学生划分等级,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生进行沟通,要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同学,无论学生的学力是强是弱,成绩是好是坏,教师均应给与同等的表达机会,尤其要给予“不太聪明”的孩子同等的爱和关怀,挖掘学生的内在闪光点,由他们擅长的事物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巧妙地提出适合其发展水平的问题,带动其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课堂表达欲,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后,在教授的实践过程中,老师不要把课堂当做是自己独演的舞台,适当的给与学生发表观点和质疑的机会,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提问和引导,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另外,课堂上面学生的表达主要有语言表达、行为表达和身体表达,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来全面地观察他们,体会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并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引导他们阐述出自己的“内在之声”,让学生由接受式的参与转变为互动式参与式。由此,从观念和实践两方面出发构建出平等的课堂文化氛围。

(二)创办温馨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二课堂对师生为主的第一课堂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校园文化也会养育出独具特色的师生关系,并交融在课堂文化中从而去影响着课堂沉默,因此,校园文化就是我们要构建的第二层文化系统。首先,制定多元化课程评价。对于注重学生成绩而引起的课堂沉默,大部分原因在于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考核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不太关注教师在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纯量化的评比,以致于教师在课堂中不得不以教学内容为重,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最后,也只能顺从学校的制度而改变自己的教学。可是,在冰冷的制度文化之下怎么可能会形成互动友爱的课堂呢?又怎么会做到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呢?又该如何培养出有道德有创意、知言语的人呢?而想要改变这些,需要从学校打开突破口,首先,学校对老师的评价应该多面化、综合化、立体化,塑造形象生动的老师形象,力争还原教育的本真,关注教学的实际场域—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情况,这才是真正体现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育素养的地方,才应该是对教师作出评价的主要依据和信息来源。再次,营造家园式的校园文化环境。家是一个有规则且有温度的存在,我们在家庭里虽要遵守着它的“规章制度”,但是,又因为家有着因血脉亲情而构筑的温馨理解,我们能够自在的做自己、表达自己,与家长共同建设家庭,这种有要求有理解有包容的文化正是我们所要寻求的。现实中有些学校,老师和同学关系不好,可能不是个别现象,这就有可能是因为整个学校内的文化环境不够的和谐开放和温馨包容,学校领导把学校看做是教学的流水线,只有硬邦邦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缺乏人文的关怀,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师生之间自然而然的就会变得冷漠淡然,在课堂中也就会显现为缺少交流和互动,因此,有必要在学校内也打造出家庭式的文化模式,让整个校园变成一个大家庭,使课堂与家庭相连接,成为家庭的延伸体,将同事关系转化成为手足关系,师生关系转化成为亲子关系,同事之间互相帮助扶持,学校管理层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鼓励老师,而且对教师的生活困境也要给予帮助,师生之间亲密无间,教师对学生的倾听变得更细致体贴,所有的交流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之声。让师生在学校里体会到家的温馨,进而自然而然的构建出更加和谐的课堂。

(三)营造公平的社会文化

官办教育的悠久历史,使国家在实现教育的公平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不论是大班额的教室,还是为了进入更有名气的学校学生之间产生的竞争,说到底都是我们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社会文化造成的,扭转社会的看法观念,单方面的从课堂、师生去着手进行解决是收效甚微,也是不可行的,需要有国家大政策的引领和导航,进而形成一定的社会文化影响力,并渗入我们的课堂。因此,国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各类型、同类型各学校间应均衡发展,缩小各校间差距,让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充分发展自身的兴趣喜好,这既有利于满足社会各型人才的需要,又可减少学生间的不合理竞争,学生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内畅所欲言,发挥自己的价值。其次,设置合理的评定制度,国家制定各级的学校和教师评定基本标准,引导学校的评定标准走向综合化,不过分看重升学率,学校不单纯以成绩评定教师,使校校间、学校与老师间、老师与老师间有着公平的氛围,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发展,回归教育的本真—学生为本,进而打造公平有声的课堂。

课堂就像是一个微型的社会体,而社会是文化的一种外显形式,师生的行为和言语在创造着专属于课堂中的文化,那么,课堂中的文化必然会隐含于课堂的各种现象中,于是,基于各种不同的课堂沉默就会代表着各种课堂文化,进而代表了一定的社會文化,这为我们由外至内环环递进的构建不同的文化圈层去改善课堂消极沉默现象提供了可能。文化就像是一个矛盾体,它有时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问题但同时也能提供给我们应对之策,文化由人类创造必然也要应用于人类,我们最终的着力点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良好发展,唤醒学生的内在的能动性,我们想要的不是表面虚假繁荣的课堂,是学生真实的愿意参与到其中的课堂。在课堂里,师生之间处在一个平等友爱和融洽的氛围内,教师能够自由的施展教学能力,每个学生也都能充分的展现其主体地位,得到老师同等的对待,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价值,而不是被差异化的分层,进而使得我们的课堂有沟通之声、有争辩之声、有欢乐之声。

参考文献

[1]刘向前.论课堂沉默[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9,13.

[2]时广军.课堂场下的学生沉默:诱因与对策[J].北京社会科学,2020(07):110-118.

[3]张星.初中生课堂沉默、自我效能感及焦虑的关系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9:23-24.

[4]张康之.论竞争、竞争文化及其社会后果[J].学术研究,2019(02):37-45.

[5]商务国际辞书编辑部.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8:821.

[6]周杰.倾听学生的沉默之“声”[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Z2):107,110.

[7]沈之菲.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堂心理氛围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4(08):35-39.

[8]顾明远.民族文化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7.

[9]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9.

[10]庄海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性沉默的特征及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0(35):38-40.

[11]张康之.论竞争文化的终结以及合作文化的兴起——从克尔伯格《超越竞争文化》一书谈起[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7(01):7-18.

[12]马利芳.美国课堂文化建设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04):61-64.

猜你喜欢

课堂沉默课堂文化社会文化
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文化的构建
物理课堂文化的构建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浅谈体育课堂文化构建
从文化角度探究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沉默现象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六曜与日本文化
初中英语课堂沉默成因的调查研究:基于学生视角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杜绝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