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在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2023-09-01刘玉堂
◆刘玉堂
从某种意义上说,荆楚地域是南方的“中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作为长江文明表率的楚文化横空出世,不仅与中原诸夏文化竞相媲美,而且与西方古希腊文化争奇斗艳。秦汉以后,这里仍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宽松的文化环境和应时的文化机缘,因而得以成为道家的摇篮、禅宗的温床、南学的中心和新学的重镇,在科技领域和艺文园地也不乏奇思妙想和佳构鸿篇。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27日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时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这是对荆楚文化的精辟阐释和高度评价,是我们继承和弘扬荆楚优秀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自信之基、立足之本和动力之源。
荆楚文化在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在政治与伦理、思想与学术、文学与艺术、科学与技术等诸多领域都有突出表现。
一、政治与伦理
屈原风骨对中华民族精神锻造所起的巨大而深远的作用,是荆楚文化对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最显著的贡献。楚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屈原,堪称跨越时空而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典范。他“志洁行廉”的政治品格、“九死未悔”的爱国精神、“上下求索”的创新意识、“哀民多艰”的民生情怀,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度,都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正因为如此,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所倡议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屈原赫然在列,是中国也是亚洲唯一的入选者,这是中华民族的荣光,也是荆楚儿女的骄傲!
楚国首创县制对中国行政建制设置的发凡起例作用,是荆楚文化对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赋能。春秋早期,楚武王熊通在灭掉位于江汉平原西部的权国后,在其基础上设立了权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县作为一级行政单位设置。自秦王朝统一以来,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的州、郡、府、县时有变易,唯有县一直保存至今(州之名虽存,但其政区意义己变,即仅用作少数民族地级行政区名称),成为中国行政建制中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和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文化符号,而其发明者正是极具开创精神的楚人。
“湖北新政”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促进,是荆楚文化对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重大影响。在晚清“新政”中,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湖北新政”独树一帜,其内容主要有办实业、兴教育、练新军、修铁路,无一不是开中国近代社会转型风气之先,可谓“缔造多从江汉起”。尤其是他组建的汉冶萍公司,是当时亚洲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曾经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湖北新政”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影响之大由此不难想见。
辛亥年武昌首义对中国制度变革的推动,是荆楚文化对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作出的一个十分突出的成就。被誉为“此复神州第一功”的辛亥武昌首义,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首义后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宪法性质的文件《鄂州约法》,在我国法制史上第一次公开承认人民民主权利,开启了民主共和建设的大门。这一破一立所体现的中国政体变革,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十分深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
荆楚文化对中华伦理的浸润,从荆楚“五孝”已足可寻绎,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形成的孝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中,就有“五孝”同荆楚密切相关,即老莱子“彩衣娱亲”、丁兰“刻木事亲”、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温衾凉席”和孟宗“哭竹生笋”。故老相传,老莱子是春秋晚期今湖北荆门人,丁兰是汉代今湖北南漳人,董永虽为汉代今山东人,但其卖身葬父则事发今湖北孝感。据文献记载,黄香是东汉时期今湖北云梦人,孟宗是三国时期今湖北孝昌人。毫无疑问,荆楚是中华孝文化典型最集中、底蕴最深厚、影响最深远的地区。
二、思想与学术
季梁“民为神主”学说和楚庄王“止戈为武”的理念,分别代表着荆楚文化在中国古代的民本意识和人类和平思想形成过程中无可替代的地位。
季梁是春秋早期位于今湖北随州一带的随国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据《左传·桓公六年》所记,季梁的学说以“民为神主”为中心:“夫民,神之主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根据此前的认知,是神为民之主,民需忠于君而信于神。而按照季梁的理论,则是民为神之主,君须忠于民而信于神。这种意识出现在春秋早期,可谓空谷足音!战国中期孟子著名的“民贵君轻”理论,很可能受到了季梁的启发。
如果说“民为神主”是民本意识的先声,那么,楚人“止戈为武”的理念,则是人类和平思想的前导。“止戈为武”,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名言。“止”,即停止;“戈”即干戈,指兵器,象征战争。“止戈为武”的字面意思是说“武”这个字由“止”和“戈”两个字构成,实际上是指使用武力的目的是为了停止战争,换言之,战争的目的不是挑起更大的战争,而是为了实现和平。楚庄王对战争与和平关系的认识,堪称人类和平思想的经典表达,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战争与和平观念的最高认知水准,即使在当下乃至未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荆楚文化对长江文明乃至中华学术的页献,突出体现在茶文化和佛道文化两个方面。
虽说神农氏已发明茶饮,但将饮茶上升到文化层面则始于唐代竟陵人陆羽。陆羽醉心茶事,遍访神州,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其内容从茶的起源到种茶、制茶、烹茶之法,从饮茶器具到名茶产地和品茗之道,条分缕析,广博精深,标志着中华茶文化的形成,陆羽也因之被世人称为“茶圣”。《茶经》还被译成英、法、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打开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门户。19世纪前后,以蒲圻(今赤壁)羊楼洞砖茶为标志的湖北茶叶开始输往俄、英等国,中外“茶叶之路”正式开通,全国最大的茶叶贸易市场汉口也被称为“东方茶港”。
禅宗唐代初期正式形成于今湖北黄梅东山,因而又称“东山法门”。其始于四祖道信,兴于五祖弘忍,成于六祖慧能。唐玄宗时,慧能的弟子神会入洛阳大行禅法,禅宗因而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以至有“天下禅林,皆出东山法门”之说,其影响及于宋明理学。武当山位于今湖北十堰市,自唐太宗李世民敕建五龙祠始,历代帝王莫不极力推崇武当真武神。明成祖朱棣更是奉真武为护国之神,依“皇室家庙”的规格和法式广建宫观,武当山由此以“治世玄岳”的崇高地位成为全国道教中心。
三、文学与艺术
楚辞和“优孟衣冠”“汉调进京”,分别代表着荆楚文化对长江文明乃至中国文学和艺术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国作家群体所创作的楚辞,既是同《诗经》并峙的中国文学的两大高峰之一,又是中国文学的两大源泉之一。相比于《诗经》,楚辞的节奏韵律更善于变化,状物写景更富于想象,表情达意更趋于委婉。历代第一流的人文学者,几乎没有不受楚辞浸润的,用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的话说,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春秋时期,楚国乐人优孟以善于摹仿人物声形表演而闻名于世,“优孟衣冠”因之成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代名词。清代乾隆时期,荆楚“汉调”偕徽班进京,京城流传的京剧“班曰徽班,调曰汉调”,正是指的京剧唱腔主要承袭汉调皮黄腔即西皮、二黄而来。京剧界享有盛誉的“荆楚三杰”,即崇阳米应先、罗田余三胜和江夏谭鑫培,对京剧的成熟和发展做出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不仅如此,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剧种的黄梅戏,也因发源于清代中晚期鄂皖赣交界处的黄梅多云山而得名。荆楚文化对中国戏曲艺术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四、科学与技术
荆楚文化对长江乃至中华科学与技术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农耕、青铜、活字印刷和医药几个方面。
炎帝神农氏是与黄帝轩辕氏并称于世的两位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景仰的我国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杰出首领。众多文献记载表明,湖北随州是炎帝神农部落的发祥地,该部落正是以随州为中心,沿汉水向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南北拓展的。相传炎帝神农有八大功绩,其中最重要的是制造生产工具和种植五谷,不愧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开创者,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绵延壮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上起商末,下至汉初,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开采时间最长、矿石品位最高、采冶技术最先进、炼炉保存最完整、青铜产量最大的古铜矿遗址。青铜是上古时期的头等经济资源和战略资源,大冶铜绿山古铜矿的开发,对楚国的迅速崛起和保障周王朝以及中原地区的用铜需求,尤其是古代中国青铜文明的繁荣发展,乃至近代汉冶萍公司的组建等,都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长江乃至中华青铜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至关重要。
宋代今湖北英山人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标志着印刷史上重大变革的完成,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文化传播的速度。这一重大技术还相继传到日本、朝鲜和欧洲,对世界印刷发展和文化传播与交流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马克思称其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精神发展创造的必要前提和最强大的推动力。
明代荆楚蕲州(今蕲春)人李时珍穷尽毕生心血撰写的《本草纲目》,在海内外影响巨大,被进化论鼻祖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和“东方医学巨典”。宋代荆楚蕲水(今浠水)人庞安时所著《伤寒总病论》、明代荆楚罗田人“医圣”万全所著《万密斋医学全书》、清代荆楚广济(今武穴)人杨济泰所著《医学述要》等,无一不是中国医药史上的杰作,对长江文明乃至中国医药学的贡献令世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