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式滴灌与内涵式发展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探析
2023-09-01冯旺舟凡露
□冯旺舟 凡露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3;2.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68)
从实质上看,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建党实践历程中形成的信念和信仰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高校思政课是塑造大学生精神、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大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只有具备正确的人生信仰,国家才有发展的希望。伟大建党精神对于百年党史、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一般精神文明成果。因此,把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之间的深层内在逻辑,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教育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及其融入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的独特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内在地具有信仰教育的要素,是根植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具体体现。在梳理伟大建党精神核心内涵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彰显建党精神的信仰教育功能,凸显信仰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价值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的独特意义。
1.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揭示出伟大建党精神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与优秀品质。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将其融入思政课信仰教育,是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具体实践。思政课是高校的核心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8思政课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具有信仰教育的价值和实践功能。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阐释、精准的教育,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社会主义的高尚道德情操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取向。
意识是实践主体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实践主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产物。作为实践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党实践历程中,形成了体现党的先进本质内涵、理想信念、政治品格形象和坚定的革命意志面貌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实践的历史产物,是党的百年革命精神谱系的源头,形成于建党过程中,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奋斗的具体实践中,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都蕴含着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内核。“从过去、现在到未来,建党精神的形成、百年发展与当代传承,既反映了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也呼唤着建党精神与时代伟业相结合。”[3]
2.信仰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加强高校思政课的信仰教育恰逢其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高校思政课重视信仰信念的培树,在课堂中宣传新时代伟大中国的成就,促进学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坚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共同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信念,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指明方向。第二,高校思政课重视知行合一,在价值本源与实践归宿的统一中促使学生坚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价值诉求,自觉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初心和使命,为渴望强大、不甘人后的中华儿女提供前进的不竭动力。第三,高校思政课强调敢于斗争的精神,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培养学生坚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斗争姿态,使他们明白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危险时敢于牺牲,遇到困境时英勇斗争,为波澜壮阔事业的伟大胜利保驾护航。第四,高校思政课强调党不断为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不息,在锤炼纯洁政治品质中促进学生坚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奋斗信念,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坚决服从党的领导,让学生明白“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4]。
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的独特意义
任何社会意识都是随着一定社会物质生产、生活的需求而产生的,绝非凭空而来。伟大建党精神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一般精神文明成果,已经成为高校全方位育人的不可替代的精神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9。这就要求必须在思政课中强化信仰教育,要让新时代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意味着要对大学生进行培根铸魂、启增智慧工作,在思政教育中帮助他们打好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强调应突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等方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植深厚底蕴。因此,要把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之间的深层内在逻辑,注重伟大建党精神对大学生思政课信仰教育的独特价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统御力,用伟大建党精神完善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信仰体系,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因此,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具有独特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避免学生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随着全球化发展,当今世界的文化呈现出相互激荡、交融的趋势,历史虚无主义借机以隐蔽的新型样态从各个方面渗透进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以巧妙手段大肆传播娱乐至上、精致利己、奢侈消费等庸俗化内容,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价值观念上的摇摆、立场上的不坚定。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的历史实践,而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伟大建党精神,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革命成果,以此来扭曲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将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信仰教育相融合,无疑是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有效措施。应当用伟大建党精神增强思政课信仰教育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和掌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阴谋本质,自觉做到身体力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
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广大青年寄予厚望,他期望“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5],同时也是对思政课“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具体回答。习近平指出:“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因此,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首先必须立足于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信仰教育,有助于学生将其中所蕴含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吸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定力,提高思想境界,这将提升价值追求,培养学生做立鸿鹄志、明家国天下之大德,成栋梁才、担复兴中华之大任的时代新人,并不断坚定“四个自信”。
第三,有助于塑造学生不怕困难和牺牲的斗争精神。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从不屈服于任何反动势力,总是迎难而上,不断带领中国人民求解放、谋发展的历史。伟大建党精神中所蕴含的斗争精神,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根本所在。学习和领悟中国共产党勇于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学生在困难面前坚定意志,培养学生不惧困难、敢于斗争的风骨和品质,在一段段奋斗的青春故事中激发生命的无限力量,用伟大斗争去实现伟大理想,在人生奋斗历程中赓续红色血脉,成就人生伟业。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北京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6]他提出“八个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为在新时代条件下推动思政课的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应当遵循“八个相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并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其进行创造性融合。
1.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做到以理服人
思政理论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的主阵地,政治引导是其基本功能和基本属性。其目的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为国家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奋斗终身的后备人才。但坚持政治性并不是简单的政治性宣传、喊喊口号,而应当以正确的政治导向为教学活动的首要目的,让学生深刻认识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辛和付出的巨大代价,深刻领悟党百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党的实践历程中感悟党和人民的奋斗精神和拼搏气概,让伟大建党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精神力量,让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信仰教育还要重视其学理性,建党精神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如果不对建党精神进行透彻的讲解,就无法让学生有深刻的感悟,也无法通过理论的讲授回应学生的关切。因此,要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内容、深刻内涵、形成机理和历史脉络以及融入思政课的独特意义讲解透彻。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融入思政课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必须讲清楚大学生如何运用科学理论夯实理想信念之基。“例如挖掘党史中敢于追求科学真理、勇于坚定信仰信念的故事,学习李大钊、方志敏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从而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将真理和理想的思想转化为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7]在强调政治引导的同时,应通过建党精神的渗透塑造学生的大局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将政治引导寓于理论传授中,以理论传授为载体,实现学生自我价值追求与社会政治目标的统一。
2.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做到知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世界。实践是产生真理性认知的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为改造世界服务。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同样要遵循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原则。不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是没有生命的理论,不能产生理论的实践是无意义的实践。
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引领要想取得一定成果,还要高度重视实践的推进。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能局限在课堂的理论讲授上,也不能只停留在政治宣传口号上,必须使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生活问题。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方法和精髓,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和全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政理论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效结合;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信仰教育,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安排大学生活,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的变化,教育学生直面社会新情况、新问题,对发展变化做出积极反应,从而不断推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并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思想和头脑,在时代的激流中勇挑重担,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合格者与接班人。
3.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实现翻转课堂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也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不可分割的紧密共同体。思政课信仰教育是学生认识规律、追求真理、寻求价值认同的课程,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就是要求处于主导性地位的思政课教师将伟大建党精神的讲授、宣传贯穿思政课信仰教育的始终,发挥组织者和发动者的主导性作用;在确保不偏离立德树人总方向的情况下,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启发和影响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学生,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学生提出自主学习、深入钻研的要求;培养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兴趣,激发和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做好后续的引导和总结工作。
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伟大建党精神离不开必要的知识灌输,离不开老师的介绍、讲解和答疑。思政课信仰教育本质上是理论灌输,是教育者将科学的理论、正确的价值信仰传授给受教育者的工作,但理论灌输的过程不能是填充式的“硬灌输”,而是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重视与启发式教育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理论讲解、情景体验、自主探讨、主题辩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兴趣和自主求知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逐步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将课堂从老师的“独角戏”转变为全体学生参与的“大合唱”,加深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价值信仰的认同和内化。
4.坚持显性和隐形教育相结合,实现润物细无声
一般来说,显性教育是思政课信仰教育的基本形态。充分发挥思政课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显性的思政课信仰教育,既符合思政课信仰教育的政治性目的,又能够极大地提升伟大建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从而达到健全大学生信仰体系的目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外的各种思潮不断进入大学校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愈演愈烈。如果只依靠单纯的思政课可能无法完全消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也无法真正推进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构建。因此,为了更好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构建学生健全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体系,在注重思政课这一显性教育的同时,也要把握住隐性教育的力量,发掘其他课程和活动中所蕴含的信仰教育因素,做到润物无声。我们首先要挖掘的是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课程的信仰教育因素,并同建党精神结合,深度提升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不断提升其价值引导性,使之成为立德树人的课程,彰显独特价值。同时,还要不断将建党精神纳入全校大思政活动,在团委、学会、班会等各种活动中渗透融合,实现全过程全领域育人的新格局。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的路径
根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趋于功利化,思政课信仰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片面,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程度的脱离,教学模式落后。这也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价值的自我思考流于浅陋,难以形成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系统性认知和精神层面的认同。要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信仰教育的良性结合,就需要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实际情况,整合教学内容,探析精准式滴灌与内涵式发展路径。
1.提高思政课教师素养,增强融入的高度
在通过思政课信仰教育塑造大学生崇高道德品质、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是主导力量和关键执行者。“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思政教育工作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而这取决于思政课教师如何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思政课教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坚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首先要有传道情怀,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8]这意味着思政课教师要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加深自身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认同。要秉承传道授业解惑的情怀,坚持立德树人的使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其次,要转变思维,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信仰教育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要变过去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为启发式的互动教育。要在“八个相统一”的原则基础上,把握学生对课程内容消化吸收的普遍规律,将思政课信仰教育与新时代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不断满足学生对把握时代脉搏、解答时代之问的渴望。在教学活动中,要改变单向灌输模式,打造层次丰富、有吸引力的互动性课堂。例如,可以围绕课程要求开展讲红色建党故事竞赛、红色建党知识竞赛及红色主题辩论,融入课题汇报、经典红色作品鉴赏等活动。最后,要坚持内容为王,从教学内容上提升学生的价值认同。思政课教师应当依据思政教育的学科属性和德育手段,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宝贵资源合理结合,聚焦课前准备、课中展现及课后巩固三个关键环节,从教学内容上提升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认同。思政课教师要在分析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深刻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其中各部分的体系结构,找准学习目标和重点,深度挖掘核心内容,在不断提炼、融合与升华中,提升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信仰教育的契合度,提升学生的价值认同。
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思政课教师一方面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的高度。这既符合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的原则要求,让学生有参与感和获得感,又能在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交流中,深化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认同、思想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追求、有担当,知识扎实、勇于实践、创新意识强的时代新人,将学生引导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崇高目标和伟大征程上来。
2.深入校园生活,增强融入的深度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信仰教育要与校园文化、校园生活结合起来,增强融入的深度。结合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是解决高校舆情问题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播放厅放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系列电影、电视连续剧,如《金刚川》《长津湖》《觉醒年代》等,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直播、录播等,并以此为题展开征文活动,通过校园官方公众号、贴吧、微博等渠道开展广泛讨论,在校园营造浓厚的伟大建党精神传播氛围,用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力量给予学生指引。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引导、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学术氛围,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斗争精神和政治品格指导学生干部工作,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应当抓住这一契机,重视并合理利用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颖素材和实时案例,有机结合伟大建党精神和抗疫精神,引导学生在感同身受的教育过程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怀,从而不断提升建党精神融入的深度。
3.联合多方力量,增强融入的力度
为了让伟大建党精神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要联合多方力量,增强融入的深度。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需要各个组织、单位按照各自工作特点与重点开展合作,由校党委、团委宣传部牵头,统筹规划,教务处、学工办、学生社团组织等部门协同配合,实施策略落地。高校各院系都设有党支部,党支部在引领学生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宣传教育,吸纳优秀学生入党,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使其成为对党和国家有用的后备人才。党支部可以在主题党日活动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将其贯穿于党章、党规、党的指导文件等的学习和思想考察中,开展红船精神学习、五四精神回顾、长征故事重温等系列主题党日活动,通过评选优秀大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先进模范,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此外,学校党委、团委应当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广泛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协同教务处、学工办、学生社团组织等部门配合,兜底具体策略落地,共同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双管齐下的良好局面。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与伟大建党精神有关的红色资源景点,与相关工作单位、教研机构、社会团体建立长期、稳定、行之有效的联培机制。学校方面还需要鼓励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例如参加防疫志愿服务工作、周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及离退休党员干部慰问工作等等,参加相关社会调研活动,将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这种社会与校园紧密合作的模式,既为社会福利工作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也能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助力与锤炼大学生坚守真理、不怕吃苦、勇于斗争的精神品格。
4.重视网络影响力,增强融入的广度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于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更加快捷,教学环境也早已发生变化。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拓展了传统媒体的受众面,也使学生对信息的自主选择性得以提高。因此,要主动占领新媒体舆论引导阵地,重视并充分发挥网络影响力,拓宽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的广度。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9]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了解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兴趣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陈出新,打造创新形式、广泛参与、时效有保证的网络思政品牌项目,创立广受学生欢迎的新兴媒体产品,营造跨地域限制、跨时间维度及跨空间层次的“大思政”课堂氛围。美国有钢铁侠、蜘蛛侠等体现正能量的热门英雄IP,我们的思政课信仰教育也应当有能引领大学生思想和潮流的热门资源。应深刻挖掘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内核与外延,通过大数据,大面积、有针对性地投放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音乐、影视和文学等数字化文创作品,打造更具代表性、更能凝心聚气的红色IP,通过艺术产品的承载作用和潮流效应,拓宽思政教育的普及路径,广泛传播契合主流意识形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辨别力,做到自觉维护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另外,要加强以新兴技术为载体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模式的研发,突破传统思政课堂的壁垒,跨越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边界,以新型技术赋予思政课堂新动能。合理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3D打印等技术,实现传统课程的数字化、立体化情景,使伟大建党精神更广泛地融入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课堂,使这种融入智起来、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在交互式、沉浸式的实感学习中获得更真实、更直观的感受。
总之,深入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恰逢其时,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走精准式滴灌与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推动此项工作向纵深发展,不断为高校铸魂育人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