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
2023-09-01唐雨稀刘玉标
□唐雨稀 刘玉标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1)
2022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1]中国人民历来具有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奋斗精神,团结奋斗精神在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3,即发奋图强而奋斗;又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11,即兼容并包而团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奋斗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根基所在和力量源泉,对于促进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所造就,其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创造与智慧,始终都是维系民族团结统一、推动文明绵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也是激发民族向心力、奋斗力的不竭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勠力同心的协作理念、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顽强不屈的斗争意识、海纳百川的兼容气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团结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它们扎根于中华儿女心中,是我们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1.勠力同心、团结一致的协作理念:团结奋斗精神的基因内核
中华民族始终都是追求团结统一的伟大民族。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统一全国的文字、法律、货币、历法等,奠定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此后无论哪个民族鼎盛称霸,建立的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的历史条件、共同的物质基础、共同的身份认同、共同的价值追求、共有的精神家园使我们自古就结成了坚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勠力同心、团结一致的协作理念,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3]。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团结协作理念。儒家主张以“仁政”求团结,道家主张以“兼爱”求团结,道家主张以“无为”求团结。善于团结、精于协作向来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品格,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武王在攻伐商纣时说:“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4]他认为,商纣王虽拥兵众多,但离心离德,而自己虽只有十人为伍,但是所有人同心同德,就一定能成功。《周易·系辞上》中提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2]364,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传统文化还强调君主在治理过程中要积极促团结,主张以团结得人心、得天下。慎子曰:“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5]就是说,君主只有善于团结贤能的下吏,才能成就自己的治理。司马迁也有言:“得人者兴,失人者崩。”[6]为官只有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不懂得团结群众、君臣一心者最终只会走向失败。
勠力同心、团结一致的协作理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中华民族共同的生活与实践,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观念与行为,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风雨征程中始终保持强大民族向心力、凝聚力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原动力所在,是团结奋斗精神最深层次的基因内核。
2.脚踏实地、笃行不怠的实干精神:团结奋斗精神的力量源泉
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7]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具有实干精神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中处处可见对实干精神的推崇与宣扬。脚踏实地、笃行不怠的实干精神是我们不断创造幸福生活的核心力量,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奋斗底色。
“笃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代圣贤先达、仁人志士无一不注重躬行践履。荀子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8]孔子曰:“力行近乎仁。”[9]96这些观点都在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不为即不成。老子提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10]102,是在说贤能之士追求学问勤勤恳恳,坚持不懈。进而又告诫人们:“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10]155意思是人们做事如果一直都像刚开始时那样慎重坚持,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行”不仅指行动,还指坚持,只有做到知而践行、行而善笃,才是人生正途。
从这些先哲的观点中可以看出,脚踏实地、踏实笃行的实干精神形成于中华民族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我们建立功勋伟业的关键和秘诀所在。这一精神品质闪耀着艰苦奋斗的光辉色彩,是团结奋斗精神的不竭力量源泉,不断推动着中华文明的绵延发展。
3.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斗争意识:团结奋斗精神的内在品格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11]中华民族是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起来的伟大民族,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斗争意识由来已久,是我们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始终保持团结奋斗姿态和蓬勃生机的动力所在。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斗争意识集中表现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行动力,它们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之中,是构成中华儿女铮铮铁骨的强大精神支撑。在《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只要有胆量、有毅力,便日可追、山可移、海可填。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2]35一个人只有经历了顽强斗争,才能增强能力,成就事业。面对外部风险挑战,斗争意识则表现为无畏的气概和英勇的抗争。从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13]79,到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13]492,再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2]528,一代代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兴亡英勇抗争、死而后已,其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全部奋斗史之中,催人奋进,历久弥新。
中华民族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跨越时间而辉煌依旧,关键就在于我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始终依靠斗争意识“激发志气、胆气、豪气,不断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直至取得最后胜利”[14]。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斗争意识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精神意志还是实际行动,无论对内磨砺还是对外抗争,中华传统文化都十分强调斗争意识的重要性,以斗争长才干、以斗争固团结构成了团结奋斗精神的内在品格。
4.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兼容气度:团结奋斗精神的宏阔视野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始终坚持以宽容之心对待天下人,对于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和文化,我们始终一视同仁地谋求团结共事、共生共和。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5]199这里的“和”指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兼容气度。
在历史上,我们与不同的民族文化和谐共存,对诸家学说兼收并蓄,对外来文化扬弃吸收,显示出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包容性。《论语·为政》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5]18是说君子以宽容之心谋求团结共事,而小人只会为谋求私利而拉帮结派,告诫我们要讲求和谐与团结,做到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另外,传统文化中的“和”并非毫无原则的妥协与包容。中华传统文化讲究“和实生物,同则不继”[16],表明我们虽提倡接纳与兼容,但又强调在关键处站稳各自的核心立场而不必无原则地苟同于对方,否则就是蝇营狗苟、狼狈为奸。
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兼容气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气质,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国风范。其中蕴含的和谐共生、各美其美的思想观念指导着世代中华儿女,以海纳百川、求同存异的原则促团结、谋合作、求共赢,是团结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中华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1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其价值体系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团结奋斗精神蕴藏着国家治理的重要启示,其精神内涵跨越千年而历久弥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高度契合,能够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贯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1.巩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团结奋斗要有思想引领,统一思想才能步调一致。[18]共同的思想基础对于团结奋斗至关重要。这一思想基础不能人为确定,也不会凭空产生,它根源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品质与文化积淀,对于巩固民族团结、开发和调动民族奋斗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奋斗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优秀品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凝聚着中国人民深厚的文化认同,承载和延续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如《孙子兵法》中“上下同欲者胜”[19],还有“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等耳熟能详的格言,均体现着团结奋斗精神的思想精髓。这种团结奋斗精神具有极强的价值引领力与思想统摄力,始终起着凝神聚力、凝心聚气的重要作用,是发扬和延续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精神最深层的文化根基所在,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巩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2.坚定全党全国团结奋斗的旗帜方向
团结奋斗要有核心,围绕核心才能万众一心;团结奋斗要有指引,遵循指引才能前途光明;团结奋斗要有目标,围绕目标才能勇毅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为全党全国的团结奋斗实践树立了旗帜,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的团结奋斗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行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的价值取向与新时代团结奋斗实践的旗帜方向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明代刘基《郁离子·主一不乱》中有言:“操巨舟者,人虽多必有舵师焉,非其指不敢行也。”[20]意为在水上行驶的大船,必须有一个掌舵之人,众人才能在其指挥下统一用力、不断前行。俗话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集体中必须有一个优秀领导者实行正确领导,否则没有领导者的集体只能是乌合之众,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行动只会是蚍蜉撼树,没有目标驱动的奋斗终究会徒劳无功。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奋斗精神不仅注重行动的一致性,同时也强调领导核心、指导思想以及奋斗目标的重要性,能够与新时代的团结奋斗实践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利于坚定全党全国团结奋斗的旗帜方向。
3.汇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取得成就、创造历史的辉煌时代,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奋斗时代。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困难与挑战,我们必须秉持遇水架桥、逢山开道的坚定勇气,以振奋的精神汇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张载于《西铭》中有“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22],后演变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一名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这句话,以激励全体中国人民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状态,以必胜的信念振奋精神,团结一心,奋战到底。寓言《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力排万难,移除大山的传奇故事,传达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深刻寓意。从“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3]143,移山的想法由此产生,到面对质疑时坚定地提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3]143,展现出“信念执着,定能胜天”[24]的可贵思想,激励着后人为了达成宏伟目标,无论前方面临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心固志坚、砥砺前行。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反映的是攻坚克难时坚定的信念、必胜的决心、无畏的气概,显示的是面对困难时咬定目标、团结一致、不屈不挠的昂扬姿态。这一精神能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期实践中凝神聚气、鼓舞人心,汇聚起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4.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的多极化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频繁交流交锋使国家之间联系更为紧密。同时,突破国界和地域界线的传统及非传统问题对推进世界和平发展进程提出巨大挑战[25],出现了一系列如国际恐怖主义、网络安全、跨国犯罪、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生态环境恶化等单一国家无法应对的全球性问题,给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面对全球问题,全人类命运相连、休戚与共,“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独立地解决世界问题”[26],只有寻求合作才能共同应对解决。
《吕氏春秋》有言:“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27]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下为公”的整体观和“和实生物”的联系观,认为世界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启示我们在面对世界性难题时,只有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加强合作、各尽所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这种合作并不是一团和气或团团伙伙,而是保持个性的、有原则的持续协作。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明合作也要保留个性,尊重差异。《礼记·中庸》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9]129,意为万物之间互不相同,通过和谐共处可以促进彼此的生长。可见,中华传统文化在倡导“和而不同”的同时,也充满“智者察同,愚者察异”[28]的处世智慧,传达出差异性和多样性是造就整体性和共同性的深刻道理,启示各国既要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加强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寻求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也要尊重事物的多样性,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原则,接纳差异。
总之,“协和万邦”“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传统思想凝结着中华民族处世的宝贵智慧,蕴含适用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大国格局与天下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时代意蕴和全球价值的生动体现,有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促进全人类互利共赢、共创美好未来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中华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的弘扬路径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奋斗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对于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实现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切实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开展工作,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筑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家园与思想根基。
1.重视宣传阐释,强化认知理解
不同于当代大众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其高深的思想内蕴使许多习惯于当下快节奏生活的人望而却步。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奋斗精神大多以古文呈现,而某些文献中的生僻字词及古文的行文表达只有专业人士才有能力解读,理解上的困难导致许多人不愿耗费时间深入探究其中精髓。另一方面,西方文化通过网络、电影、报纸等媒介加速渗透,它们凭借浅显的内容和极具冲击性的表现形式快速博取眼球,不断输出西方文化精神,排挤了对于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的宣传与阐释,对文化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阻碍。
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奋斗精神,首先必须重视对传统文化作品内涵的阐释,要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及研究注释工作,做好文本语境及历史语境的还原,准确揭示与传达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团结奋斗精神的本质内容及思想价值,然后再通过电子书籍、播客音频、科普视频等丰富的现代化知识载体将这些阐释内容呈现出来,降低人们接触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和了解其中所蕴含的团结奋斗精神的知识门槛,使人们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也能够高效地学习与理解。同时,要善于利用如电视广告、文化节目、课堂教学、地铁装饰等现代化、多样化、大众化的传播媒介与手段,让蕴含在传统文化作品中的团结奋斗精神更频繁、更生动、更直观地呈现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增加民众同传统文化的接触频率,提升传统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为呈现与传播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奋斗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可以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以更加隐性的、灵活的、易于接受的模式拉近普通民众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距离,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的接受意愿与学习热情,进而强化人们对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的认知与理解,增强人们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能力,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奋斗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2.强调鉴别筛选,做到合理扬弃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9]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庞杂、良莠不齐,其中蕴含的团结奋斗精神受到古代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承载大量优秀成分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糟粕,比如过度宣扬团结而导致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一味推崇蛮干而导致的冒进莽撞倾向、过于迷信君主权威而产生的封建奴性思想等,它们保留着旧时落后思想的残余,必须及时剔除和摒弃。
因此,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奋斗精神必须强调区别原则。要从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尊重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和遵循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具体特征与任务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对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团结奋斗要素进行鉴别与扬弃,以辩证的态度批判地继承,保留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部分,剔除落后于时代的传统糟粕,由此达到去粗取精的目的。具体到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而言,就是要结合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牢牢把准继承传统文化的历史方位,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现代化建设为立足点,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民族团结、和谐共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有时代价值、能够与当代文明相适应、能够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团结奋斗要素辩证地保留下来,做好对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的宣传把关工作。总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奋斗精神内涵丰厚、历史悠久、意旨精深,其精神意蕴的广博性、内容涵盖的宽泛性、时间跨度的悠长性要求我们在对其进行继承和弘扬时必须秉持专业严谨、理性负责的原则进行深度鉴别,以客观公正、认真仔细的态度进行细致筛选,将落后时代的、蛊惑人心的、动摇信念的消极内容果断剔除,做到辩证取舍、古为今用,保证所弘扬精神的进步性与时代性。
3.加强诠释转化,推动创新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奋斗精神始终都是维持民族凝聚力与奋进力的核心力量源泉,然而时过境迁,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团结奋斗精神发展至今,在内容与形式上出现了许多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问题,如某些话语形式不符合当代人的接受习惯,传统的表现形式缺乏吸引力,单一的风格难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在文意内涵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等。因此,要对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的内涵进行完善、更新、扩充,对其表现形式也要有所创新,切实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创造性转化方面,要将传统团结奋斗精神中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借鉴价值的、合乎时代精神的内容以富有时代气息的话语表达呈现出来。例如将“修文德以来之”[30]“莫非王臣”[31]“死国可乎”[32]等一系列带有强烈历史印记的内容,诠释转化为“构建命运共同体”“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青年有理想,民族有希望”等具有鲜活时代气息的话语表达,增强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的时代感与感召力。同时,还要对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的表现形式进行改造,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例如,将《愚公移山》等含有团结奋斗要素的神话故事通过3D国风动漫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人们能够通过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感受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的思想内涵与精神伟力,增强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还可以将《诗经》中一些极具韵律感又蕴含团结奋斗精神的篇章以现代流行音乐的方式演绎出来,用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承载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的厚重内涵,重塑传统文化的历史形象,充分展现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的思想魅力与文化风采。
在创新性发展方面,要在一脉相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对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的内涵加以补充、更新、拓展和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比如,团结精神在当代就增加了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时代意义,也蕴含着加强国家间合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奋斗精神也因钉钉子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中国精神而得到极大丰富。要将这些时代要素作为扩充传统团结奋斗精神的文化养料,拓宽中华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的时代样态,以创新为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奋斗精神提供强大助力。
四、结语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着重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3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生生不息的不竭力量源泉,其中蕴含的团结奋斗精神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对于推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和全人类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积极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团结奋斗精神的思想精髓,从赓续团结奋斗精神血脉中开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境界,为新时代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创造历史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