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科学家精神的多维审视

2023-09-01

关键词:科技事业科学家科技

郭 清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2]“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3],是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1 年9 月,科学家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中。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深入研究阐发科学家精神、不断审视科学家精神的实践承继、缕析科学家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新时代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各方面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题中之义。

一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坚持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党领导人才事业发展取得的重要经验和理论创新,科学家精神的提出,对深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学者从科学家精神的代表人物、历史演进、科学内涵、践行路径等不同视角对坚持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了广泛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具体来看,国内学界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传颂科学家精神人物事迹为主题的研究。通过研究科学家群体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学界关于这类研究旨在以科学家为研究对象,讲清楚科学家群体与科学家精神的关系问题。其一,从讲述科学家群体入手解读科学家精神。目前学界形成了许多关于科学家精神人物的专题研究成果,通过整理记述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诸多老一辈科学家、以黄大年为代表的诸多新时代科学家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情感寄托、品行修养、科学研究的方法规范、工作态度等内容,譬如中国科协信息中心编写的《弘扬科学家精神——走近100 位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编写的《百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两卷本)等。其二,从研究科学家形象入手建构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社会形象的良好形塑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厚植科技创新文化沃土的重要基础。学界部分学者通过研究中国科学家社会形象的历史演变与当代现状,分析了讲好科学家故事的必要元素和科学家社会形象的主要影响因素,呼吁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的良好科技创新氛围。譬如学者朱芬等指出,媒体对科学家形象的良好形塑深刻影响着公众对科学家乃至科学的整体认知与态度,要打破刻板印象、增强科学家形象构建的鲜活性,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科学家形象塑造的人文性[4]。

第二,以阐述科学家精神学理内涵为核心的理论研究。学界关于这类研究旨在通过整体和局部两个视角讲清楚科学家精神基本内涵。其一,从整体视角出发阐释科学家精神。《意见》出台后,学界对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达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5]。但现有研究成果中关于该内涵的详细阐释较少。其二,从局部视角出发阐释科学家精神。这类研究主要是讲清楚科学家精神蕴含的人文情怀或精神实质。譬如学者冯道杰等指出,中国科学家精神时代内涵的真谛蕴含着真、善、美三个维度,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做“求真的先锋、至善的标杆、臻美的使者”[6]。

第三,以分析科学家精神发展历程为重点的历史研究。一部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谱写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历史。学界关于这类研究旨在厘清科学家精神的发展脉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其一,立足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探讨科学家精神的发展脉络。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在民族复兴奋斗历程中走出了一条以科技救国、科技报国、科技兴国、科技强国为奋斗主题的科学技术发展之路,科学家精神也历经四个历史阶段,在新时代愈发熠熠生辉、催人奋进。其二,立足特定历史阶段探讨科学家精神的本质特征。譬如学者丁俊萍等指出,在“向科学进军”的历史背景下,以爱国为核心信念,以科学精神为基础构成,以奉献为价值取向,以奋斗、协同、育人为实践和方法论原则的科学家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六个方面的有机集合体。这一时期的中国科学家群体精神振奋、斗志昂扬、表现卓越,书写了一篇新中国高科技大文章,集中展现了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的崇高精神风貌[7]。

第四,以探索科学家精神赓续发展为旨归的现实研究。思想的伟大不只在于理论本身的魅力,更在于可以成为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行动指南。学界关于这类研究相对较多,主要从如何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培育科学家精神的角度探讨科学家精神落地生根的现实问题。其一,从如何弘扬科学家精神入手展开研究。譬如学者魏永莲等指出,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系统的、多元主体协同的实践路径,既要根植于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和本质,又要立足时代与社会的现实,激发各类主体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积极性,发挥制度、科技、文化、教育、传媒、环境等多方面的协同作用,让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内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8]。其二,从如何培育科学家精神入手展开研究。譬如学者骆郁廷等指出,要将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学术道德教育、创新文化教育作为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的主要内容,将课程、科研、文化、环境纳入科学家精神培育各方面,努力实现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9]。

第五,以缕析科学家精神缘由和依据为侧重点的价值研究。学界关于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价值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两个方面。其一,关于科学家精神实践价值的研究。学界普遍认为,科学家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与理想信念教育内容高度契合,可以帮助新时代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家国情怀、形塑健全人格。其二,关于科学家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譬如学者刘顺指出,弘扬科学家精神可以为打造百年变局下国际经济竞争新优势提供思想动能、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赋能[10]。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讲述科学家故事、阐述科学家精神的理论、实践、历史、价值等方面。这些研究或是明确了科学家精神的理论内核,或是厘清了科学家精神的历史脉络,或是探究了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路径,在研究视角、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上体现出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厚度和宏观把握,对于科学家精神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有助于形成科学的理论框架,便于笔者更加全面、系统、多角度地研究本文主题。然而,囿于时间跨度较短且研究群体和形式较为单一,相较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其他同类型具体精神形态呈现出的研究成果,学界关于科学家精神这一论题研究尚未形成丰富成果,既有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理论阐释性以及贯通性、整体性意蕴。就科学家精神提出的重大意义而言,从整体、宏观视野把握和讨论在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深刻意涵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就其学理阐释而言,现有研究成果多数以笼统阐释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为主,并未对每一种内涵的理论实质以及各个内涵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更为深刻的论述。同时,对于科学家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的关系研究也有待加强。基于上述不足,本文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出发探讨三个关键问题:一是讲清楚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大意义,二是讲清楚科学家精神各内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三是讲清楚科学家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希冀能够为充实学界关于科学家精神相关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二 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大意义

科学家精神是读懂中国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建立不朽功勋的精神密码,也是激发中国人民在砥砺奋进中推动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精神动力。深刻认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确保我国科技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加快推进各领域科技创新、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对大国博弈严峻挑战、推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迫切需要

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的杠杆和动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能否在激烈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的重要因素。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事关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是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为中华民族攀登科技高峰砥砺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从国际环境和国家发展来看,科技水平不仅成为外交角力的重要砝码和强国地位的显著标志,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1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在前沿和新兴领域取得了一批领先世界的重大成果。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部分科技领域仍存在短板,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等方面还有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加之当前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譬如关键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还需要加以解决,“卡脖子”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2]。人类社会已步入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重要节点,各国都高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科学展望和技术预见,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紧紧抓住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赓续科学家精神,在审时度势、科学谋划中有所作为是确保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抢占制高点,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的重要举措。

(二)面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积极引领良好道德风尚的迫切需要

“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13]。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科技总是承载一定的社会价值,科学家也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新时代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既是面向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引领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迫切要求,也是激励我们在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程中阔步前行的强大动力。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14]。回顾历史,老一辈科学家于艰难中起步、于困境中拼搏、于迷途中创新,创造出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保障了国家安全、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以科技发展成就了今日中国。中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已昭示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基本规律: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生产力和推动力。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5]便是紧紧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大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求,是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动体现和必然选择。另一方面,科学家精神肩负积极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任务,其诞生于科技领域,内蕴中国科学家爱党爱国、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优良道德品行,代表着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正能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弘扬科学家精神可以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影响力和推动力,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激励引导人民群众自觉追求高尚道德品格,提升自身思想素质,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在传承精神根脉中担当时代使命,在积极投身实践中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特别是当前文化交流更加便捷,外来文化表现力更加突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部分人对成功的定义变得功利甚至扭曲,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同时,网络文化迅速发展造成健康与腐朽、高尚与庸俗思想相互交织,真实与虚假、科学与谬误信息同时并存。网络文化多元多样多变和市场经济的逐利性、趋利性影响了部分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使他们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识别正确的价值标准,陷入“倾向于赚钱多少和曝光率高低”等价值误判的泥潭。因此,弘扬培塑科学家精神,树立科学家模范形象,让科学家精神成为受推崇的精神品格和全社会各领域各方面人才的共同精神引领,引导人们践行热爱祖国、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等精神品质,在推进科学技术普及中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氛围,形成崇德扬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涵育科技领域浩然正气、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

作风学风是决定科技事业成败的关键要素,良好的作风学风不仅是科技工作者应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也是顺利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科学家精神的提出,不仅明确表达了科技界从事科研活动的准则,即应该弘扬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也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具体的行为要求。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可以有效遏制浮夸浮躁、急功近利、“圈子”文化等不良风气,对于培养造就高质量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具有积极作用。从科技界内部环境来看,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时有曝光,违背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规范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科研人员的形象,破坏了科研领域的自主性、纯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科技界和科学家的信任度,阻碍科技进步与发展。由此,科技界和全社会发出了转变作风、改善学风的共同呼声。《意见》中不仅高度概括了科学家精神的基本内涵,树立了科技界广泛认同、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也重点阐释要通过崇尚学术民主、坚守诚信底线、反对浮夸浮躁和投机取巧、反对科研领域的“圈子”文化等方式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老一辈科学家在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年代、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品质和他们所秉持的“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是科技事业发展甚至整个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也正在影响、感召、引领着新时代青年人才肩负起家国重任。弘扬科学家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切实加强作风学风建设、推动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决心和勇气,也有利于科技界坚决反对“门户偏见”和“学阀作风”,防止不良风气滋长、不端行为蔓延,涵育科技界浩然正气,进而在引领社会风气上发挥表率作用。此外,“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引导各类人才矢志爱国奋斗,锐意开拓创新”“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16]发展科技离不开大批高素质人才的推动,科技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竞争。无论是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还是把握战略主动,都需要以科学家和科研人员为主体,发挥科技人才在攻克技术难题、消除科技鸿沟等方面的作用,增强中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和世界主导权。崇敬英雄才能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科学家精神是对中国科学家优良传统、高尚品行和价值观念的概括凝炼,是中国精神的符号象征之一,滋养着一代代中国青年和科技人才成长,托举着科技强国之梦、民族复兴之梦。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助于科技人才铸牢共同思想基础和价值观念,正确认识、处理“小我”和“大我”的价值关系,更加积极主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将自身发展与国家需要、人民需求、社会发展进步相结合,努力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升华个人价值,在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实践中奉献青春、贡献智慧。因此,大力提倡、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科技人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中激发潜能,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祖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力争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形成新优势,对于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 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是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技工作者群体崇高品质的凝练总结和共同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

(一)科学家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实践

精神是行为的驱动,来源于人们的物质交往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17]。科学家精神作为党领导科技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一代代科学家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在矢志报国、接续奋斗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推动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延安创办自然科学院并主张“延致国内外自然科学专门家和有科学基础的大学或专校毕业生”[18]服务于根据地建设,“不仅带领广大科技人员实现了人民科技从无到有的伟大转变,也磨炼出了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技术过硬的科技人才队伍,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和人才基础”[19]。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科学家精神孕育生发,科研人员身上也流露出赤诚报国、迎难而上、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得到空前提高,集聚、团结科技人才开展科学重建是当时的重要任务之一。1954 年,中共中央对中国科学院党组的报告作出重要指示,详细阐释了党对待科学家的政策方针并强调,“科学家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必须重视和尊敬他们,必须争取和团结一切科学家为人民服务。”[20]这一时期,科学家们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深藏功名、不计得失,锻造出科学家精神,为曾经一穷二白的祖国浇筑出坚实的科学根基,不断推动着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向前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了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创造性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1]等论断,并在充分估计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基础上认识到国家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倡导“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2],重申了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我们的科学家、教授、工程师,走到工厂,走到地方,到处都受欢迎……科学技术专家这样广泛地参加经济、社会决策活动,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23]。此后,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战略思想不断发展,持续推动指导着中国科技实践。这一时期,党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举措,我国科技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从基础科学领域到空间科学领域,科学家们在各行各业求创新、谋发展,在肩负历史重任、秉持初心前行中生生不息、砥砺奋斗,坚定走出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建设发展之路,展现了坚定信念、进取意识、创新精神和崇高品质。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日益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择天下英才以用之”等论断,形成了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指向意义的系列重要论述。我国科技已在部分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领跑”,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对于科技发展进步、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决定性意义也愈发凸显。党中央不仅针对科技人才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24],还创造性提出“科学家精神”,并概括总结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科学家群体指明了前进方向,即赓续传承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优秀品质,秉持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和突破固有思维范式的大胆创新,“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25]。科学家精神厚植于中华大地,伴随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的萌芽、形成、发展、升华,在新时代愈发熠熠生辉,为促进中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汇聚着磅礴力量。

(二)科学家精神是对整个科学家群体独特精神气质的集中概括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多种精神形态构成的统一体,其中以具体人物命名的精神占据较大比重,譬如张思德精神、雷锋精神等。这些人物通常是一种精神创造的主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感召力。透过这些精神,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们身上的突出品质和高尚人格。同样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也有许多著名的党员科学家,譬如老一辈科学家的代表李四光、钱学森,新一代科学家的代表黄大年、南仁东等都在不断拓展着人类知识边界,书写着属于中国的科学奇迹。他们同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有着共同的精神烙印,即科学家精神。因此,不同于以某一人物来命名精神的方式,科学家精神蕴含着每一位中国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精神特质,是对以优秀党员科学家为代表的整个科学家群体共同精神风貌的一种概括表达。此外,科学研究领域从不是一座孤岛,也不是科研人员的单打独斗。勠力同心、协同攻关是中国科技界的优良传统,中国的科技事业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共同开拓的,丰硕的科技成就是科学家群体共同创造的,科学家精神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孕育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没有协同精神很难创造奇迹。中国的科学研究通过充分利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不同领域、不同机构的科研人员通力合作、攻坚克难、群策群力,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强大合力。正如一项科学成就的取得不能仅仅归功一人,科学家精神也不仅仅是某一个科学家、某一个科技工作者身上才具备的精神特质。这些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默默托举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平凡坚守,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共使一股劲的大协作精神。科学家精神既来源于党领导下的科技实践,也来源于每一位奋战在科技战线的科研人员,既属于每一位科技工作者,也属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四 深刻理解科学家精神内涵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一,凝聚着党和人民的创造性,代表着党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号召全体人民迎接挑战、面向未来的决心与信心。从基本内涵来看,科学家精神崇人文情怀,尚科学思维,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爱国、奉献、育人是思想认识层面的价值目标,注重以人文情怀引领社会发展,而创新、求实、协同是科学研究层面的价值准则,它们强调以科学思维解释客观世界,构成逻辑严谨的理论整体并统一于社会实践,形成了推动全社会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思想认识层面:爱国、奉献、育人

爱国、奉献、育人代表科学家精神在思想认识层面的价值目标,内蕴新时代科学家秉持的情感寄托和品质修养,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人文情怀引领社会发展、参与社会实践的“出发点”。“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26]。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和人的发展视为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的发展作为科学研究的价值尺度,倡导科技工作者从主观能动性出发,以积极向上、美好崇高的价值言行发掘科技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党的领导下,许多中国科学家的一生是矢志报国、攻坚克难的一生,淡泊名利、担当奉献的一生,也是春风化雨、诲人不倦的一生。他们凭借“国为重、家为轻”的家国情怀和“择一事、终一生”的价值追求,将毕生精力倾注于祖国科技事业,以慧眼识才的伯乐之能和“传帮带”的育才之举发挥余热,不断为中国科教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爱国作为历史性范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民族气节,浸润着世代中华儿女的心田,是凝心聚力的兴国强国之魂,也是科技工作者投身社会实践的政治前提和情感共识。“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27]。一方面,科研领域是科学家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战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内在的信仰力量往往比外在的力量更能起到对行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政治属性贯穿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发展演变全过程,在政治与科学的辩证统一中,我国科技实践服务于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特定政治目标,政治文化也引领着科技事业的发展方向。旗帜鲜明讲政治,保持政治与科学的良好互动,才能更好地让科学技术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让科学家承担科研工作、肩负历史重任,发挥自身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科学追求和一腔热血融入中国科技建设发展中。另一方面,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科学家贡献社会、投身实践的必要条件。心中没有任何敬畏,行为就没有任何底线。爱国从来不是抽象的情感,更是一种义务与责任。科学家不仅是为国尽忠、为民尽职的典范,也是人类道德标准和价值导向的引领者。他们兼具科学思维和人文情怀,不仅以自身的学识推动着中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将科学技术服务于国家建设和人民需要,确保科技发展成果能够惠及国民、造福人类。质言之,科技工作者只有秉持深挚坚定的爱国情怀,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才能更好地发扬奉献、育人精神,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率先垂范。

奉献、育人展现的是科技工作者的崇高品格和责任担当。科学作为一项承前启后、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伟业,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具备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也需要科学家甘做“引路人”和“铺路石”,在薪火相传中推动科技事业拾级而上、登高望远。一方面,奉献、育人是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生动体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深度融合、相互促进,要“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28]。科学家精神是关于坚定信念、爱党爱国、服务人民的价值体系,是科学家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高度统一的体现。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在个人兴趣与国家需要发生矛盾的时候,科学家们主动将“小我”融入“大我”,不断创造着更大的社会价值,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社会、教书育人的真正意义。另一方面,奉献、育人是正确处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重要体现。科学技术本身具有两面性,不仅能为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福祉和便利,也容易造成许多具有挑战性的伦理道德问题,隐藏着“科技异化”的种种隐患。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作为人类理性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融合共生。将科学技术置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区间内,可以让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建立明确有序的发展、形成共进之道,从而实现科学技术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科学性与伦理性、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而中国科学家早已突破工具理性的局限,成长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群体,明确了科学技术为谁服务的问题。他们善于分析、正确抉择、稳重自持、坚定自励,能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和风气,以人文情怀参与实践,为国为民无私奉献,推动、确保党的科技事业向前发展、后继有人。

(二)科学研究层面:创新、求实、协同

创新、求实、协同代表科学家精神在科学研究层面的价值准则,内蕴新时代科学家积淀的方法规范和工作态度,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以科学思维解释世界、参与社会实践的着力点。科学是一种探索性的认识活动,旨在揭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总结规律性内容,以理性思维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创造。科技工作者除却自己的优秀才能和满腔热情,还要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和科学务实、实事求是、团结合作的积极态度。这既是科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家在勤勉治学中应当持有的专业素养,也是科技进步乃至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创新、求实、协同是科学家实现与祖国建设同行、与社会发展共振的必要条件。科学研究既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也不是浅尝辄止的装点门面,而是需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不断创新创造中攀登科技高峰。如新中国成立后,在西方学者所谓的中国贫油的猜测下,以李四光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工作者跋山涉水在全国各地进行石油普查勘测,并通过我国独创的地质力学方法研究了地壳运动和油气聚集规律,解释了我国东部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地带具有广阔的含油前景,不仅使我国成功开发出大庆、大港等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让中国自1963 年起实现了石油自给。可见,中国科技发展离不开科学家创新、求实、协同的工作方法和科学态度。特别是在今天,在科学理性基础上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与合作,既是中国科学家的使命责任,也是科学家精神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创新、求实、协同与优良的作风学风一脉相承,与爱国、奉献、育人的优秀品质相呼应。优良作风学风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生命线”。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求实目的在于追求真理、独立思辨,协同则是形成科学共同体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解决难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科研力量的大力协同。协同创新既是科研领域攻坚克难的重要法宝,也是各领域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推进科学发展的时代需求。同样,求实意味着要将仰望星空探求真理与脚踏实地创新探索相统一,怀揣淡泊名利、不计利益得失的奉献精神,在自己的科研领域深耕细作,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趋、不为利害所移,以谦虚严谨、坚持真理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风范和优良的作风学风书写一生。此外,科学家是学问品行之师。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唯有遵从严谨的治学态度,才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有能力、有担当的科技英才,才能在言传身教中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聚焦党的事业后继有人、选拔培养中国科技人才的根本保证。

五 深刻把握科学家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相互联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9]深入研究科学家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关系,这有助于构筑新时代中国人民牢固的精神家园,激励各行各业的人才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感悟精神伟力、接力精神火炬中努力建立彪炳史册的卓越功勋、谱写当代中国的璀璨华章。

(一)伟大建党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源头活水

“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和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意志保障,也是激励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不竭动力。历史地看,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一个个伟大奇迹,铸就了一座座精神丰碑。这些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具象化为不同的精神形态,是影响当代中国人灵魂归属的强大力量。伟大建党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价值立场、顽强意志和政治品格,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领科学家精神的锻造生成,为科学家精神提供价值引领,成为我们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力量源泉。而科学家精神作为伟大建党精神衍生出的精神形态,以伟大建党精神托举中国科技事业,通过汲取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质,可以激发科技工作者奋斗前行的内生动力,进而取得“两弹一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的伟大成就。因此,科学家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传家宝,蕴藏着磅礴绵延的精神力量,凝结为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支撑起民族脊梁,焕发出时代荣光,是引领中国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动力。

(二)科学家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表达

科学家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目标高度统一,是其内涵上的承继者、价值上的承续者、使命上的承担者。其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与伟大建党精神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实质相契合。就爱国精神而言,建党先驱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上下求索,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展现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儿女最朴素炽热的真挚情感,也是中国科学家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努力向学中寻救国之法、在攻坚克难中立报国之志、在科教并举中行兴国之实、在自立自强中走强国之路的重要情感支撑。就人民情怀而言,中国共产党作为在历史长河中被人民选择的政党,在立党之初便将人民写在旗帜上、融进血液中,襟怀坦荡、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实际行动坚守人民情怀,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种赤子情怀同样也代表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向度。在繁重科研工作中,中国科学家始终将以科技成果造福人类看作科学研究的意义,坚持科技为民初心、担负科技惠民使命、实现科技富民目标,努力让社会成员最大限度地共享社会科技创新文明成果。

其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特征,与伟大建党精神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实质相一致。“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30]。艰苦奋斗是科学家精神的根本基点,也是从事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作态度。“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31]。科学研究需要不断克服重重困难、攀登学术高峰,在严谨求实中创新创造、在不计名利中无私奉献,以坚忍不拔之志在科研领域建功立业。譬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自主学习无线电技术、发展核武器和尖端技术的过程中都体现出勇于探索、艰苦奋斗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正因有开天辟地的胆识、直面生死的气魄和舍身为民的奉献,才能走过荆棘载途,扛起“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重任,谱写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璀璨华章。一路走来,中国的社会面貌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人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和坚定顽强的意志品格,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事业和日益繁荣富强的祖国。

其三,“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内在要求,与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实质相统一。求实精神的精神内核是求“真”,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不仅在科技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目标、擘画蓝图、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百余年前,中国共产党理性睿智地选择以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引航向,以共产主义理想照耀征途。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也表现出对未知事物勇敢探索、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宝贵品质。这种求实精神支撑我们跋山涉水、不畏艰难,饱经苦难淬炼成钢,赋予我们直面现实的勇气,激励我们挺起精神的脊梁,在磨砺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进而传递、辐射出自信自强的巨大能量。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32]。国家强大在于人民强大,人民强大既在于物质力量的增强,也在于精神力量的增强。科学技术不仅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本身也作为精神产品的载体,衍生出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等范畴。科技成就中国,既是历史,也是未来。科技事业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事业,是全党、全民族共同的事业。中国科技事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智慧和创造力,需要一批又一批的科技人才发挥创新潜能。科学家精神作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中国人民在应对新科技革命挑战、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凝结着一代代科技人员接续奋斗的心血,包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本色,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须臾不可缺少的精神坐标。深入研究、自觉践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既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立足我国科技实践的现实要求。面向未来,我们必须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各方面人才以过硬本领夯实科研成果、以昂扬姿态讲好中国故事、以砥砺奋斗实现民族复兴,在创新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中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科技事业科学家科技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假如我是科学家
科技助我来看云
老科学家的爱国观探析及启示
科技在线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科技事业的思想和政策
科技在线
浅谈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科学技术事业
科技在线
与科学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