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视域下“两个确立”的理解逻辑和实践展望
2023-09-01蒙慧,朱健
蒙 慧,朱 健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乃至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探索确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理论指导的过程性实践,是立足于特定时域的政治实践活动,具有理论抽象性和普遍性,对于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都有借鉴指导意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特定时域下“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1]的特定政治活动和政治主张,具有历史特定性和特殊性,彰显了中国特色和独特智慧。准确探析“两个确立”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切实做到“两个维护”是全党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亟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大历史观洞悉中国问题,提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2]与此同时,“两个确立”的理论抽象性和历史特定性也内在地决定着探析“两个确立”必须要将其置于大历史观的视域中,从“大”历史观的整体视域切入,秉持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问题导向意识,开掘出其所处的历史方位、内嵌的本质特征和蕴藏的历史大势。这对于全党固本开新、凝心聚力踏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两个确立”历史方位的整体理解视域
大历史观强调将视域延展至社会历史乃至人类历史维度,“以社会历史整体和历史的整体化运动为观照对象”[3],将历史时间线作轴,以贯通于社会系统的社会问题为点,由点及面,将所具备的整体化或系统性的特点和共性规律凝练出来,进而考察其所蕴含的历史规律和社会规律。以大历史观作为“两个确立”历史方位的理解视域,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又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殊时空场域;既要将视域延展至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史,又要聚焦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的历史维度。
(一)演进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
放眼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具有历史逻辑的深刻必然性。19世纪中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应运而生。自此,如何创立一个强而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集体并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革命实践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一项重大政治课题,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重大政治理念和成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源泉和基础。
从历经72 天的巴黎公社革命的结果来看,在成立领导集体和确立科学理论指导上的致命缺陷是其失败的主要内因。从巴黎公社原则来看,“这个政权不是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而是由布朗基主义者和蒲鲁东主义者领导的”[4],社员中“既有信奉激进的社会主义的布朗基主义者,也有信奉改良的社会主义的蒲鲁东主义者。”[5]公社并没有某种形式的中央权威,也没有依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公社运动的两大致命性错误:一是公社内部缺乏领导权威,未形成一个强大的领导集体核心,导致“公社内部组织性、纪律性的严重缺失”[6],丧失了革命的主动性。二是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忽略对意识形态的掌握权,放弃了对舆论阵地的占领。如此一来,公社运动失败的结局便是注定的。从这一角度看苏联解体也同样是一种必然。唯物史观认为, 任何事物变化都必须经过量积累、质跃升的过程。从苏共二十大开了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苏共历史的先河之后,苏共党内思想的混乱不堪迅速蔓延至全国,诸如“‘全民党’、‘全民国家’以及“三和”、‘三无’等一系列修正主义谬论”[7]轮番登台,再到修宪取消苏共领导的法理依据,苏联彻底地走向土崩瓦解。如此清晰的历史轨迹昭示着苏共失败、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就在“苏共内部,而党内的问题则在于其领袖集团”[8]。
以史为鉴,方知兴替。中国共产党不仅从巴黎公社运动和苏共十月革命的胜利汲取执政党的原则性革命经验,更是从巴黎公社昙花一现和苏共人亡政息、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中撷取确立一个强而有力的领导集体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从根本上确保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的历史之鉴。
(二)深植于党取得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历史逻辑
大历史观强调,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9],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抽丝剥茧,坚持实际问题导向,析出历史实践的“逻辑必然”。确立党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理论指导在我党的历史上不是飞来峰,也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长期革命岁月中伴随着党的理论丰富化和实践多元化而产生的,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中逐步发展确定落实下来的一项重大政治课题。“两个确立”的形成便是基于这一重大政治课题本身所包含的深层次历史逻辑和逻辑必然。
建党初期,党的主要领导更换频繁,党内指导思想尚不成熟,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不稳定,机会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频出,形成了多次右倾或“左”倾主义错误。基于革命斗争客观形势的需要,遵义会议之后针对确立加强党的领导核心和科学指导思想的制度系统逐步形成:思想及政治上进行理论创新,开展延安整风运动,建设抗日民主政权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为全党统一思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法理依据;组织制度上,调整主要领导机构,完善中央组织架构和优化党的纪律体系等措施,加强巩固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此后,经过长期的对党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的确立与维护,全党对毛泽东同志领导权威和毛泽东思想的认同高度统一。党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才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等伟大历史任务。
改革开放前,历经十年动乱的党和人民不知何去何从。社会上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无政府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迅速蔓延步步蚕食动摇着党的领导根基。如何在内外交困中坚定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中央面临的极其尖锐的问题。邓小平在这场危机中敏锐察觉到推进四个现代化建设就“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10],必须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基本依托,始终贯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方针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唯有如此,才能在稳中求进中开启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序幕。
如今,我们迎来了“强起来”的时代新任务。党中央准确把握历史逻辑脉搏提出“两个确立”,这是对党百年奋斗历史的逻辑顺延和时代创新,也是我们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动力源泉。正是由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确立一代代坚强领导核心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够在各种风浪考验中始终凝聚起最宏伟的人民力量,将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两个确立”是深植于我党深厚历史实践积淀之中所形成的一种“逻辑必然”,具有历史逻辑的完全自洽性和必然性。
(三)形成于党面对大变局稳航定舵的实践必然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受到削弱,党治国理政面临重大考验。”[11]在时代背景下,考察“两个确立”形成的实践必然性,就是要将研究视域聚焦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化危为机、危中求机的动态历程。
由于一度出现管党不力、治党不严问题,中国共产党以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最高原则为突破口,突出强化政治领导力,压紧压实各级政治责任,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出台落实一系列党内法规和准则,全面性、系统性地锻造提升党应对国内国际双变局的能力。2016 年中央制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主要针对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的贪腐谋权、“四风”和“七个有之”等突出问题,提出必须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必须要将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严抓党的政治纪律和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的动态过程中去,这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12]2019 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的出台,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层面出发,提出要系统推进“两个维护”保障机制建设,为各地区各部门贯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意见提供根本依据和指导。截至2021 年7 月,新时代以来党制定修订的党内法规就有23 部之多,逐步呈现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严抓“两个维护”制度落实,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的“5+1+1”党建工作总布局。随着党内法规体系内部各板块的协调联动,党的领导核心和集中统一领导建设达到了更高境界。逐步在全党形成了“两个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政治判断,使“两个确立”成为处理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突出矛盾的重要动力引擎和保证。
实践已经证明也必将继续证明,“两个确立”的形成是党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航定舵的实践必然。只有确立全党核心,才能举旗定向,才能乘风破浪。党为了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严峻挑战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奠定了“两个确立”的现实基础,开创了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新局面。同时,正是“两个确立”的形成,才为这一系列的战略举措和变革实践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和践行环境,进一步加快了新征程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与执行的进程。
二 “两个确立”的内在本质特征
大历史观主张研究历史和现实问题就要擅于透过历史事物的表层现象去深入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的“两个确立”是将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凝练的宝贵经验进行的时代化、具体化的彰显,具有政治领袖与思想导师内在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辩证统一和坚持党内民主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本质特征。在党迈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准确把握这三个统一的内涵要义有利于全党更好地发挥“两个确立”的决定性作用。
(一)政治领袖与思想导师的内在统一
坚持选举出既有丰富的中国实践经验又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素养的人成为全党的领袖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作风,也是我们党培养领导干部的原则体现。列宁在《怎么办?》中关于推翻专制制度的重要论述中提到“我们应当把社会民主党的实际工作者培养成政治领袖”,这种领袖必须既善于“领导这种全面斗争的一切表现形式”,又要善于“提出积极的行动纲领”[13]。他从政党领袖应当具备的品质层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袖必须兼具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造诣精深的双重优秀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极其丰富的执政实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插队梁家河、初任河北、履任福建、治理浙沪直至中央,从政经历覆盖各级行政岗位、遍及党政军领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主政经验,而且还形成了他始终将“人民”置于“奋斗的第一归属”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个具有高深理论造诣的思想家,在如此繁杂的主政实践过程中,他志坚行苦,始终坚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探索与思考解决重大时代课题的新策略、新方案,带领全党和人民共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中国实际的新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就科学、系统地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解决了时代难题。
理论积淀和经验积累最终促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造诣精深的双重优秀品质,实质上就是“两个确立”的政治领袖与思想导师内在统一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这一本质特征不仅使得“两个确立”具备了最大的现实基础,也造就了习近平总书记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充足底气和历史担当,更是“党在政治上理论上高度成熟、组织上行动上强大有力、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集中体现”[14]。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一大原则,也是“两个确立”本质特征的重要构成。坚持“两个确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必须保持应有的理论性。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指导,深入结合现实实践形成能够回应时代之问、解决现实之困的创新理论。二是必须保持独特的实践性。党的一切创新理论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必须要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检验。
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针对党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理论指导的重要性均作过重要论述。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认为,权威就是一种意志的强加与服从,而要取得革命胜利“就要看所有的人能否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15],并且这种意志的强加与服从必将伴随着无产阶级运动进程的发展而始终存在。同时,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极其重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并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6]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理论的基础是其他任何政党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列宁也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7],严厉批评那些滥用马克思的名义来贬低理论价值的“投机者”,格外强调要实现革命理想必须要坚持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南,必须要给思想加以先进的理论武装。
这些重要论述一方面在理论层面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坚持领导核心与科学理论指导的客观必然性,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遵循,而且树立了党建的根本原则和要求;另一方面,理论源于实践。在理论形成的过程中同时形成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螺旋前进,进一步赋予理论本身以实践性,不断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原则和要求的真理性。党坚持理论源于实践并用实践检验理论的动态过程,锚定新时代历史方位,聚焦现实问题、回答时代之问、呼应人民抉择,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原则和要求,逐步形成“两个确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和要求的当代彰显,体现了党坚持“两个确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辩证统一本质特征的政治自觉,达到了坚持党的核心与科学理论指导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新境界。
(三)党内民主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辩证统一
党提出“两个确立”命题,不仅仅是单纯地强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更是从实质上强调“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18]。坚持党内民主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辩证统一,必须以党内民主作为实现集中统一领导的基础和前提,将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实行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和保证。
2021 年12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民主》白皮书,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19],阐释了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来实现,而实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意蕴。民主集中制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石,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各项组织制度的核心准则,民主是其核心,而集中则是民主实行的必然途径。党强调领袖地位和党中央权威不是意味着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民主的弱化,而是为了进一步明晰党内民主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内在准则,更好地辨清党内民主与集中统一领导的关系。一方面,民主性要求集中必须要以民主为基础,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最终价值指向。只有建立在充分的民主之上的正确集中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党创造活力,确保党内民主落地见效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20];另一方面,集中性要求必须要以集中为实现民主的途径和保证。民主集中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也就是“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1]。这两个方面既是形成集中、走向集中的过程又是维护民主、体现民主权威的过程。两个过程不仅仅互相确证、同步协调,共同推动了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和机制程序的健全和完善,而且形成了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的内在逻辑,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了根本制度支撑。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践表明,民主和集中是应当而且必须统一的,是应当而且必须结合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创造性地提出以“树立正确的集中”来做到“两个维护”,用“两个维护”来确保党内民主落地见效,形成了以党内民主促进更好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逻辑理路与实践机制,为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毋庸置疑,新时代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为党内民主和集中统一领导提供了理论突践的沃土和经验总结的依据,极大地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也彰显了“两个确立”内嵌的民主与集中辩证统一的本质特征。
三 坚持“两个确立”的实践展望
习近平强调:学习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22],总结历史,可以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从本质上一语阐明共产党人坚持用大历史观审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提供宝贵的智慧启迪和经验借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总的战略安排,指出未来五年是新征程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关键时期更应把握历史之“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历史主动权,以坚定的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蹄疾步稳地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
(一)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力根基是党领导下的人民伟力。将党的领导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更是发挥人民伟力的核心所在。如何革故鼎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把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确保人民江山永固、党的事业长青是时代赋予党的新的重大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十年宝贵经验昭示着在新征程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做到:第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的二十大所提出的一系列促发展、开新局的新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拓了新途径,这一系列政策如何贯彻落实发挥应有效能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是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过程中疏通各类症结的枢纽,是确保党的各级组织体系纵向贯通、执行高效的核心环节。全党必须要准确把握“两个维护”的核心要义,以正确的认知促进坚决的行动,全面性、系统性地加强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第二,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23]。思想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也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应有之义,更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必须持续推进党内集中教育,不断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创新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更好地发挥专题教育洗心凝魂的作用。第三,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在各级组织中的领导作用为基本要求,覆盖立法、司法、行政等各类领域,逐步健全党的领导的相应制度。以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24]水平为目标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全面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重大原则”和根本要求即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25],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26]。党的二十大擘画了民族复兴宏伟蓝图,全方位地明确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既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内涵,又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更高要求,从根本上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何以实现的时代之问。
(二)核心精神动力:牢牢把握历史主动
习近平多次强调全党要顺应历史大势,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历史主动。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始终贯彻历史主动精神,持续将历史主动精神落实于过程、见效于行动,完成了改革逻辑向着“加强顶层设计”思路的主动转化,创造了新时代的伟大历史成就。当前,党和人民的事业面临着国内外严峻形势的双重考验,特别是处于新征程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如何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创造新的辉煌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又一重大课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局起步阶段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必须做到:一是洞察社会发展大势。必须要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的新情况新问题,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远景目标,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正确判断。坚持高度自觉的顶层设计的思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进一步细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深化改革开放,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加快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锻造党深刻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主动意识和能力。二是进一步明确初心和使命。必须强化思想引领作用,不断铸牢理想信念基础。在全党深入开展“五史”学习教育活动,完善教育活动制度保障,健全教育活动各类支撑,形成学习强化精神、精神引领行动的良性上升循环,激发全党主动学习、主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内生动力,铸牢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初心和韧劲。三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根本历史动力。“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7],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动力源泉也在于人民。要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追求定向于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巩固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强大群众基础。
可以说,正是由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在全党上下彻底发挥历史主动精神,造就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更应该赓续历史主动精神,掌握历史主动,以主动求变机,化变机为机遇,蹄疾步稳地迈向复兴伟业。
(三)关键制度依托:完善党的自我革命规范体系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出发,对党和国家建设过程中积累的问题弊病进行全面剖析,聚焦党内腐败、管党治党“宽松软”等问题,坚持正风肃纪、狠刹“四风”,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推进了反腐斗争,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营造了良好政治环境。形成的一系列关于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论述和经验,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也为党在新征程继续推进一系列关键性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导。站在新征程的历史新起点,接续党将自我革命从“虚”推至“实”、从“破”拥向“立”的核心动力、延续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始源和本质是党在新征程上完善党的自我革命规范体系的实践旨归。
新征程完善党的自我革命规范体系必须从三条主线切入:一是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这是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始源和本质。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道理就在于“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28]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29]。确立习近平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目的就在于使党的自我革命始终处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有组织、有原则、有秩序地推进,为党的自我革命树牢了一条中轴线,提供了根本性的制度依托,确保党的自我革命方向不偏颇、宗旨不变质、性质不褪色。二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精准剖析了党的自我革命的内涵和要义,明确了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对象、目标、任务和方法,这是党推进自我革命的核心动力。“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根源上说都是思想上的问题”。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就是要“强化理论武装,聚焦解决思想根子问题”[30],确保为党的自我革命创造必然前提和首要条件,不断革新自我革命动力,强化自我革命本领。三是不断完善制度规范体系。立足于适应新征程新任务的客观要求,必须着眼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不足的问题,在更高层面上加强对党的自我革命的全面规范和指导。以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制度实施体系、建设保障体系为三大目标,不断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历史昭示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关键在于拥有自我革命的基因。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基因不是偶然性的突变而是镌刻在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信念和坚定政治立场之中的,必须要由党的领导核心从上而下主动推进才能落地见效。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是主导实现党的自我革命规范体系的完善根本动力。
新时代提出“两个确立”,上关系到百年大党的组织原则和长期执政,下涉及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生活和思想行动,更关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落地见效。蓝图已经绘就,前景无限光明,号角催人奋进,责任重于泰山。全党上下必须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两个确立”的逻辑内涵和本质特征,固本培元,以正确的认识和行动把“两个维护”体现到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绝对忠守上,落实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勠力同心共同谱写民族复兴大业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