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路径

2023-09-01高燕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融入路径高中地理传统文化

高燕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中小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将传统文化进行渗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更好培养,还可以丰富学科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地理学科是一个地域性非常突出的学科,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渗透地域传统文化。本文将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地理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地理;传统文化;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4-0098-03

新课标指出地理教师应当在课堂中主动渗透传统文化,寻找融入路径在教学中切实避免唯分数论以及照本宣科等现象的产生。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效果,还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教学灵感,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课堂,使学生建立和谐的人地观念,形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正确意识,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区域认识素养和综合思维水平,让广大师生认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在此基础上探究运用策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1)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不同的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表现形式以及分布规律都和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文化产物如交通、饮食、建筑等,是人们长期开发和利用自认环境现实映射。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充课堂的知识容量,让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跟随着教师的脚步开展认识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在讲横断山区地形时,如果能从藏族、独龙族等的民族风情出发讲地形特点,就能让学生对“三江并流”这个世界自然遗产了解得更加深刻。从传统文化出发探讨高中地理知识可以让传统文化熠熠生辉,也可以让地理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二者相互融合,联系紧密。传统文化更为地理课程知识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载体,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认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高中地理学科和传统文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高中生承载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任务,只有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并探究其文化渊源,才能更加有效地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对地理课程价值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才能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3)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高学校教书育人水平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可以让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民族认同感。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便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课程教学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地理学突出的地域性特点,承载着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感受不同地域、时代、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要求。

2.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开展传统文化探索之旅,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地理环境会为文化的产生提供环境影响。传统文化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平时的学习中让学生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并对素材进行加工,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针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可以是网上查找,也可以是自己的一些旅游照片,以小组为单元,对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云南竹楼、蒙古包、客家土楼等特色民居等建筑进行分析,了解其建筑形成的原因,并联系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掌握地理环境对城乡景观差异的影响。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开展展示活动,对所收集的图文资料以及其中蕴含的地理学原理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各小组的体验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划分A、B、C、D等多个等级。通过这样的探究会让学生对传统民居文化体验之旅印象深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借助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类型繁多,除了民居、服饰、汉字书法、雕塑、中国画,还有一些非物质形式的如风俗习惯、民歌戏剧、传统节日等,每一种传统文化的起源、内涵和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都是当地地理环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导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描述其中的文化特点,结合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体会到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这样更能深刻地体会传统文化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的特征。例如,在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实践探究时,就可以用陕北民歌中的部分经典民歌作为导入,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有这样的描述“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呦拉个话话难”,其歌词的寓意源于黄土高原独特的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进行探讨,书本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如果从陕北民歌中寻找地理学习的灵感,并通过陕北人民的一些风俗习惯以及乐观、豪迈、淳朴、善良的性格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探讨,会更加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对该区域的认知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展示关于黄土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特点的视频资料来展现陕北人民创造出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歌。总之,要不断地开展传统文化艺术特征鉴赏活动,不断地让学生探究传统文化与地区地理环境的本质联系,才能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3)领略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便是人地协调观,这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所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二者有互通之处。天人合一的核心是人和自然应当是和谐共处的,人类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天时才能做到天地人三合一,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联系、区域发展等内容进行学习时,可以让学生领略天人合一的思想,甚至可以开展跨学科联动,从历史长河中选取相应的片段介绍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例如,在针对“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以都江堰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为例,带领学生分析当时都江堰建设的背景以及该工程的设计原理。在深入分析以后,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当地人遵循自然规律,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流域开发以及自然灾害治理中,是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地协调的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教师在带领学生领悟天人合一的中华文明精神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提高了传统文化的融合效率。

(4)积极开设校本课程,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地理学科所包含的内容繁多,且课程教学体系相对较为复杂,包括的课程内容较多,其中有一些便和地方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篇幅相对较短。为了进一步弘扬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开发活动,开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和教师都成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校本课程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可以侧重培养学生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素养。对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深入考查,开发出符合学生发展的地方特色课程,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还可以弘扬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例如,南京市某教师结合南京的特色设计了金陵文化体验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实地考察金陵文化所蕴含的地理原理和地理问题,综合探究金陵文化。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地域自豪感与荣誉感,还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5)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

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可以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在进行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这一手段将更多的传统文化资料以视频、音频、图片的形式进行介绍,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让学生主动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授课之前,师生可以进行更多的交流,了解学生的个人喜好以及地理学习的现状,根据地理课堂教学的主题设计短视频的主题,从影视作品中剪辑相应的桥段制作成短视频,让学生在课上和课下进行观看。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锻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以此更深刻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为了进一步丰富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学生动手搜集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素材和图片素材,到课堂上进行分享,以自己所擅长的形式进行呈现。比如,讲到钱塘江大潮,教师可以组织当地的学生拍摄照片、视频并配合音频简介的形式制作短视频,在课堂上呈现。这样更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各项基本能力,同时可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6)巧借多样传统文化形式,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类型多样,有诗词歌赋、书画、民居、服饰、饮食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多样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内容,巧借不同的文化形式来丰富地理课堂。比如,诗词是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还蕴含了大量的地理学原理和知识。地理教师在运用诗词和成语开展辅助性的教学活动时,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地理课堂更有诗情画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加更多美的感受。例如,在学习“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等内容时,可以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为导入,还可以以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为导入提出相应的问题,为何山上的花开得晚?高山离太阳更近,温度不应该更高才对吗?让学生在问题中激发求知的欲望,教师最后再说出最终的答案,既鉴赏了诗词之美,使地理课堂更有诗情画意,还能更好地解决地理问题,达到跨学科的知识融合。除了古詩词,绘画作品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要借助书画作品进行,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讲解喀斯特地貌时,可以以《桂林山水》为例,展示历史上文人墨客对桂林山水的描述以及相应的书画作品,让学生领略到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此时二者已经融为一体,不仅丰富了课堂,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为高效课堂的构建以及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在引用古诗词和成语时,要注重针对性、知识性和准确性,不要穿凿附会,不要刻意引用,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同时要体现出地理课堂的特点。从学生地理学科学习的需求出发来灵活地选择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亟待挖掘,相信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地理课程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将会大放光彩,学生将会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地理教师将会竭尽所能地服务于课堂建设,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服务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工作。

参考文献

[1]冯丽晶.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30).

[2]黄惇烽.地理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17).

[3]周健.高中地理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吉林教育,2020(04).

猜你喜欢

融入路径高中地理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关于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高职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路径的探索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