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学生运动装的形制变迁及审美转向
2023-08-31赵莉刘卫
赵莉 刘卫
摘要: 女学生运动装自晚清时期出现,在民国时期得到发展完善,是近代运动女装的典型代表,并对中国现代运动装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为了进一步明晰民国时期女学生运动装的形制变化及其反映的审美观念,文章根据传世图像、历史资料等文献,梳理女学生运动装的发展脉络。研究认为,民国女学生运动装可分为兴起、改良、定型三个发展阶段,款式从中式操服到中西结合的倒大袖上衣搭配灯笼裤,而后逐渐西化,审美观念呈现传统之美到尚武之美、健康美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民国时期;运动服装;服饰变迁;西风东渐;审美;女学生
中图分类号: TS941.1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3)080159-07
引用页码: 081305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3.08.019
晚清至民国时期,女子体育教育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蓬勃发展。作为女性群体的先锋阶层——女学生,最早接触西式体育,是各类女子运动项目、运动赛事的主要参与者,女学生的运动装是民国女性运动服装的典型代表。
综观目前已有研究成果,发现有关民国运动装的研究较少,主要有针对泳装、“操衣”的具体运动类目服装分析,以及以《良友》画报为研究材料的运动女装分析[1]。本文聚焦女学生群体,通过搜集整理女学生运动场景的老照片、漫画、体育电影等影像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总结归纳女学生运动装的发展阶段、款式特点,管窥近代女性运动装的变迁,探究服装背后所反映的审美观念的变化。
1 近代女学生运动装发展背景
至晚清时期,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派及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的改良派积极向西方求医问药。西方先进的技术、观念冲击着封建思想伦理对民众的控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服装等级制度就此结束,西学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在西式教育观念影响下,各地大型城市迎来了女学堂的办学热潮。1844年,第一所教会学校在宁波开设,至1908年,全国女学堂数量已达到512所,在册学生20 557名[2]。一些较为著名的女学堂如吴怀疚创办的“务本”女塾,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校等十分重视学生体育教育,开展以体操为代表的体育课程或课余活动。为方便学生运动,学校在学生入学时统一定制运动服装,女子运动装——“操服”自此兴起。随着学校教育体制改革,顺应学生兴趣、心理、爱好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传入国内。“壬戌学制”正式废除原有机械呆板的兵式体操,体育课程改以田径、球类等竞技项目为主,运动服装品类逐步细分、款式日趋多样。
思想观念上,维新派提出的“强国保种”思想将“兴女学、废缠足”与救国并为一谈,女学推进了女性的思想解放,“不缠足”作为许多新式女学堂的入学条件之一,也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创造了必要的身体条件。新文化运动后,旧的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日渐式微,在民主、科学两大旗帜的引领下,不仅传统士大夫完成了向新型知识分子的转变[3],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开始追寻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了激荡思潮。
同時,媒体行业方兴未艾扩展了新思想、新形象的影响范围。各类期刊画报、体育电影直观展现了女性运动员矫健的身影,向大众传播了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和身体观念,为体育运动打上健康、时髦、先进的标签,将运动服装从校园操场带向大众生活。
2 民国时期女学生运动装分类
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报纸、期刊杂志进行检索,搜集到女学生体操课、课余活动、校际比赛、运动会、其他集会等运动场景的旧照片214张。按照时间、服装类型、运动场景梳理比较,并结合同时期相关的文字记载,本文进行总结分析。
民国时期女学生运动装从款式类型上可分为上衣下裤、上衣下裙及上下连属的裙装三类。其中上衣下裤应用范围最广、时间最久,且发展具有连续性,与常服关系最为密切,是女学生运动服装的典型代表。上衣下裙及上下连属的裙装一般直接引入西方样式,多为运动会中体育表演服装,出现频次较少。
按照服装的应用场景不同又可分为操服、表演服、竞赛服三种类型。操服(或操衣)早期为军队训练的制服,而后迅速被新式学堂采纳,成为体育运动服装[4],主要在体操课程、集会活动中穿着,并兼具制服属性、校服功能。表演服主要用于运动会前的体操表演、机巧表演、舞蹈表演等体育表演类活动。随着国内女子竞技体育发展,民国中晚期又出现了用于学生训练、比赛的西式竞赛服,其适用范围较小,由校队成员、参赛选手穿着。
3 民国时期女学生运动装发展阶段及款式特点
通过梳理已有图像资料,结合彼时社会背景,本文从时间维度总结女学生运动装的发展历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晚清到20世纪10年代的兴起阶段,短衣窄裤的中式“操服”应用于女学堂;二是20世纪20年代的改良阶段,女学生运动装经历了西式服装本土化,中式服装西洋化的变革过程;三是20世纪30、40年代定型阶段,女学生运动装全盘西化,并一直沿用至建国后。
3.1 兴起阶段:短衣窄裤的中式操服
据《广益丛报》中文章《条陈女学服制》对女学着装现象的记载,可知早期女学生操服并无统一规制,学校根据需求自
行定购。1898年《女学报》第六期,刊出的体操动作图显示,操服上装为短而紧身的大襟带镶边的袄,袄外以带束腰,下穿紧身裤,裤脚放在靴子内[5]。至民国初期,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学校仪式规程令中,对女学生服装颜色、款式等进行了规定,以女性常服为制服,“女学生自中等学校以上着裙”。但实际应用中,学校由于开设体育课程,一般以长裤为操服。
上袄下裤是民国初期女学生操服的典型样式(图1),上袄衣长至臀下,偏襟,使用传统一字盘扣固定,衣两侧开衩至腰际,以便下肢活动,衣领为“元宝领”,领上檐高可掩面,袖口紧窄露出手腕。原本内穿的中式裤作为外裤,窄小的裤口使裤子整体呈锥形。
对比晚清民初不同年份女学生操服样式不难发现,服装渐短渐窄是其最突出的变化特点。上衣长度从膝下削减至臀下,侧边开衩提高,裤长缩短露出袜子,胸围、袖口、裤脚变窄,服装更加贴合身体。细节上,领子高度随常服流行变高。领口、袖口、下摆、裤脚均去掉了繁琐的边饰。颜色质料与女学生制服相同,以黑、白、蓝色土布为主,按照教育部公布的学校制服规程令规定“寒季用黑色或蓝色,暑季用白色或蓝色”。各校校规中还会对学生着装有更详细的要求,如周南女子师范学校不仅明确规定了学生服装用黑、蓝、白三色,还限制内穿的单衣不得有其他杂色,袜只可用黑、白二色[6]。
民国初期,除中式服装外,一些开埠较早地区的学校已开始引进西式裙装做表演用。据1917年《申报》中文章“务本女校运动会记事”记载,务本女子中学和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运动会中,女学生穿“白色操衣垂髻黑裙黑袜”进行体操表演,可见中西式运动装并存的现象自此时已见端倪。
3.2 改良阶段:上紧下松的改良式運动装
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一系列的思想洗礼,女子穿衣问题又迎来一次大转折,即女学生运动装进入改良发展时期。这里的改良既包括西方款式被引入后的本土化,又有中式服装吸纳西式元素进行的自我丰富。
女学生的新式裤装属于前者,以宽大的灯笼裤代替原有的窄腿中式裤是这一阶段运动装最明显的标志。裤长一般至膝下,在腰部大量打褶,裤腿肥硕,脚口用宽紧带束扎。垂直站立时形如蓬松长裙,活动时给腿部充分空间。又因裤脚口收紧,运动时亦不会露出腿部肌肤,所以迅速在各女校的体育课堂中推广普及,成为20世纪20年代女学生运动裤装的主要款式。这种裤装样式英文名为“bloomers”,由著名的女权活动家阿米莉亚·布鲁默最早推行,至19世纪末期,成为欧美女性自行车、板球、体操等运动的专用服装,也是学校学生典型的运动装束。灯笼裤传入中国后“因地制宜”,在服装细节上不断改良。由于当时社会局势紧张,各界人士爱国热情高涨,当时教育部曾多次发文提倡学生服装以本国土布为宜。所以面料上,摒弃了原用的羊毛斜纹布、卡其布、哔叽等昂贵进口材质,改用本国黑布为之。款式上,不同学校裤长、裤肥略有差异,受西方新式体育服装影响,整体呈渐短趋势,至1928年,北平女子二级中学女学生参加京师联合运动会所穿运动裤(图2(a))已短至膝上。
运动上装前期以“文明新装”的倒大袖上衣为主。缩短的袖子、衣身、成喇叭状的袖口减少了对女性身体的束缚[7],从服装功能上考虑,新式上衣便于体育活动,而这种对常服的直接引用又可以减少学生购置服装的成本,缩短课间换装时间,因此被广泛穿着成为女学生的典型运动着装。“倒大袖”上衣外搭方领马甲、腰部束扎的款式在《国闻周报》中一则标题为“运动装”的漫画配文中被报道为“女界运动衣,可供普通女校做学生制服之用”,可见这种搭配方式已具有代表性。
在此基础上,运动着装又延展出多种形式(图3)。一是传统改良,如精武门女学生的运动衣,在“倒大袖”的基础上,去掉衣领,衣身、袖口加入缘饰,造型风格更为传统。女学生这种运动着装方式与文明新装同期流行,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逐渐被更加舒适的西式运动上衣所取代。二是西式风格
改良,这类服装借鉴西式运动衣的部分元素,或保留倒大袖的袖型、或沿袭偏襟、盘扣的特征,去除女性化的收腰设计,底摆收紧,在袖口、胸前偶有艺术字作为装饰以表明所属院校。改良式运动装是近代女性运动装现代化的过渡,呈现中西融合的独特风貌。
3.3 定型阶段:款式多样的西式运动装
20世纪30、40年代,社会风潮逐步西化,各类洋物件出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女学生运动服装进入全面西化阶段。最为常见的属翻领短袖运动衣搭配西式短裤(图4(a)(b))及套头式长袖运动衣搭配西式长裤(图4(c)(d))。如1931年上海万国运动会中国女选手着装,上衣领面窄小外翻,领口正前开至胸上,开口处配有三枚纽扣,装袖,袖长至大臂中间位置,下摆以螺纹收口,衣身前片印有“中国”字样以区别国籍又具有装饰性,是20世纪30、40年代运动衣的典型样式。艺术字也是这一阶段运动衣的主要装饰方式,文字以横向、斜向、曲线形排布,或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变形字样。济南青年商行在《青年文化(济南)》杂志刊登的一则关于运动上衣的广告中,就以设计独特的艺术字为特色宣传自身产品。
多所女校以此类款式作为女学生操服。如广州省立第五中学曾在《五中周刊》中发布公告要求“女生穿白色反领运动衣异色运动裤”上体育课,以昭划一而壮观瞻。1934年光华附中女学生操服的公示中规定“兹拟定操衣裤式样,由西衣铺代制,上装白府绸衫,下穿布裤。以后女生上操,概衣操服云”,这里的府绸是一种本国产的棉布,可见此时操服虽采用西方款式,但依然以本国土布为质料。为了应对季节及训练时的温度变化,在翻领运动衣外学生常配圆领套头式运动衣,形似现代卫衣款式,由毛线、棉线等材质制成,装饰方式与翻领运动衣相同。
裤装相对单一,采用西式版型,直筒式裤腿,长至大腿或脚面,侧边偶有条带装饰。原有的灯笼裤在1930年举办的全国运动会上还有多校学生穿着,之后逐渐被更为轻巧的西式裤取代,少见于报刊上。
相比于操服,竞赛服上装款式变化更为多样,主要集中在领、袖、装饰上,如表2所示。领型包括V字领、平翻领、立翻领、水手领、彼得潘领,袖子有五分袖、短袖、无袖、泡泡袖等,面料出现了格纹、条纹图样,中国体专六星队运动服更用星星图案装饰上衣下摆。随着运动会女子参与程度的加深,出于入场、候场等场景需要,女子运动外套增加了偏襟马甲、西装马甲、连帽外套、前开式外套、西装外套等多种样式。竞赛服颜色已经不拘于白、黑、蓝基础色,还出现了红色、黄色等饱和度偏高的颜色。
女学生西式运动装丰富多样的款式变化,既反映了女性体育运动的发展,又是女性摆脱旧有礼教束缚,获得服装自主选择权的体现。这一阶段服装款式与现代运动装已无太大差异,至此女性运动服装完成了现代化转型。
4 民国时期女学生运动装审美转向
4.1 中式操服的“传统之美”
民初封建制度土崩瓦解,但民众心中封建伦理的约束依然普遍存在,闺阁女子以培养齐家治内的能力为受教育的主要目的,社会要求女子注重内在涵养,忽略外在肤浅装饰,朴素的衣着更利于塑造贤淑的妇女形象。所以,由西式体操催生的女学生操服,在民国初期依然呈现出浓郁的传统审美趣味。款式采用晚清时期汉族女子上袄下裤的服装形制,在此基础上去除繁复的纹样及装饰,形成简洁、朴素的服饰风格。
在新的体育观念的冲击下,女性身体观念发生变化,人们对服装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思考。1914年“女子体操所以美容”的文章中指出“人之美有本体之美与装饰之美,装饰之效用有二,一为增加本体之美,一为掩盖本体之不完全之美,然本体不美虽衣服华美装饰新绝,不过炫人耳目,必不耐人细视也。”这里的“本体美”既指身体的美,也隐喻人格的高尚,对既往服装装饰的摒弃,是对身体的关注,也是对朴素内修的女性品格的贊颂。既肯定了服装的装饰美是为本体美服务,同时也明确了此时服装的功能是遮蔽身体的不足,反映出的着装原则依然保持着中式的保守与含蓄。
这一时期的女子操服,是传统服装形制与西方服饰理念的初次融合,是守旧者对于礼教的坚守和激进的西学派知识精英之间的拉扯。作为女学生服装改革的一次初探,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思想,但在古礼教化的框架束缚下,传统的服饰审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4.2 改良式运动装的“尚武之美”
“尚武”即崇尚武事,所谓“尚武精神”是指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制度环境下民族或团体对外战斗诉求的集体涌现[8]。五四运动期间,在尚武精神的影响下,女学生作为一股新的阶级力量直接参与到革命斗争中。女性的身份定位从强国保种的国民之母转变为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志士。“体育救国”理念的指导下,运动服装承载了学生的爱国精神,塑造了一个充满力量的女子革命形象。
对比不同时期两张关于学生灯笼裤的漫画(图5),20世纪20年代时女学生整体搭配得宜、面容姣好,手持网球拍(当
时网球自西方传入是一项优雅的贵族运动,只有家庭殷实且追求时髦的上流人士参与),加之眼镜、发饰塑造了女学生积极正向的形象;而20世纪30年代的漫画中人物面部表情傲慢,双手环抱胸前,裤子裤腿以两个灯笼闪闪发光加以强调,前面拟人孩童被吓得哭喊逃窜,赫然一副街边流氓的形象,充满讽刺意味。图画配文中,前者“具壮美之精神”,后者“灯笼裤的威风”,明确地表现出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同一服装形态的不同情感偏好。可以认为20世纪20年代时女学生运动装扮之“壮美”更符合社会主流推崇的审美观念。
回顾同时期女性其他服饰装扮特点,尚武之美审美观念还反映在女学生剪短发、先进女性喜着男装、女童子军的军装制服等方面。这一系列的服饰现象表达了女性对于男性力量的渴望,更是个人爱国革命精神的外在体现。
4.3 西式运动装的“健康之美”
民国时期的“健康美”观念本质上是对女性健康、卫生、两性关系等问题的关注,外在表现于身体的丰腴健硕。“健康美”是与“病态美”对立而来的,与“尚武之美”相同,都反对文弱、窈窕的女性形象,但对比上一时期的尚武之美,此时的“健康美”更加突出女性身体特点,强化两性关系的平等,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更为女性化的“健康美”身体观念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于服饰的审美要求,如女性旗袍加入西式收省方式,突出女性腰线。相比于常服,运动服装对身体观念变化的表达更为直接,即通过款式的变化改变服装与人体之间遮蔽与裸露的关系。这种关系变化在整个民国运动装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有体现。
民国初期“渐渐短”的衣身下摆和“渐渐窄”的裤腿使女子身形初显。20世纪20年代,“倒大袖”上衣露出女子的纤纤手腕,衣领也时有时无,灯笼裤裤长及膝,长筒袜遮蔽小腿,但腿形清晰可见。至民国中后期,运动装的裸露现象更加明显,新的西式运动装领子从原来的立领、圆领变为前开翻领、V领等领型,更多地暴露颈部及颈下空间,袖子渐短后期出现无袖款式,短裤去掉裤脚收口且裤腿长度越来越短,下边搭配的长筒袜也时常被卷到脚踝或是索性不穿,腿部肌肤显露无余。由于穿着场景的特殊性,社会大众对于女子运动服装的裸露程度给予很大包容,女运动员的比赛照片更是成为喜闻乐见的运动版面头条。
女学生运动装从半遮半就到自然的躯体展示,体现了彼时社会提倡“健康美”的审美转向。服饰的审美观念引发了女性运动服装的款式变化,而变化后的西式运动装又塑造了女子“健康美”的体态。在新的身体观念和服饰审美趋势共同作用下,民国女学生个性解放、乐观活泼的运动形象成为新女性的典型。
5 结 语
民国是中国传统服饰转向现代服装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女学生运动装的变化过程可划分为兴起、改良、定型三个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形制和审美特征。20世纪10年代兴起阶段,受传统礼制约束,女学生运动装保留汉族女子常服的袄裤基形,整体趋向紧窄,审美观念传统、质朴;20世纪20年代改良阶段,女学生运动服装中西式结合,“倒大袖”上衣与灯笼裤组合,呈现上窄下松的廓形样式,体现壮美的尚武之风;至20世纪30、40年代,女学生运动服装款式随季节、应用场景变化,款式全面西化,突出女性身体特点,塑造女性“健康美”的审美观念。
总体来看,女学生运动装经历了从中式到西式、从单一到多样、从遮蔽到裸露、从“礼教优先”到“功能优先”的变化过程。其间体育运动服装逐渐从日常服装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服装类型,并形成了现代运动装的基本雏形。女学生运动服装审美的变化体现了女性社会身份的转变。运动服装从传统之美转变为尚武之美、健康美,是从早期贤妻良母到爱国志士再到摩登新女性形象的转型,是社会对女性从传统家庭身份到拥有社会身份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梁文倩, 李强, 杨小明. 基于《良友》画报的民国时期运动女装之研究[J]. 丝绸, 2019, 56(5): 99-107.
LIANG Wenqian, LI Qiang, YANG Xiaoming. Study on women’s sportswear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based on The Young Companion[J]. Journal of Silk, 2019, 56(5): 99-107.
[2]廖秀真. 清末女学在学制上的演进及女子小学教育的发展(1897—1911年)[M]//蒋美华. 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61.
LIAO Xiuzhen. The evolution of the school system for women’s schoo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primary education (1897-1911)[M]//JIANG Meihua. The Changing Role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20th Century. Tianjin: Tianjin People Press, 2008: 61.
[3]周予同. 复旦百年经典文库: 中国经学史论著选编[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
ZHOU Yutong. Fudan Centennial Classic Library: Selected Essay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ripture[M].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4]黎藜. 操衣: 晚清中国的衣冠期待: 以晚清画报中的学生操衣形象为中心[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 41(1): 24-29.
LI Li. Gym suit: Expectations of clothes in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ocusing on the image of students wearing gym sui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ictorial[J]. Mod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9, 41(1): 24-29.
[5]鄭永福, 吕美颐. 近代中国妇女生活[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ZHENG Yongfu, L Meiyi. Modern Chinese Women’s Life[M]. Zhengzhou: Henan People’s Press, 1993.
[6]周剑凡. 周南女子师范学校经营状况[J]. 中华教育界, 1913(9): 43-48.
ZHOU Jianfan. The operation status of Zhounan Girls’ Normal School[J]. Chinese Education Sector, 1913(9): 43-48.
[7]刘瑜. 民国“文明新装”及其与改良旗袍的流行更替研究[J]. 装饰, 2020(1): 80-83.
LIU Yu. Study on the new enlightenment clothes and the comparison of popularity with Qipao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J]. ZHUANGSHI, 2020(1): 80-83.
[8]周加兵, 张克峰. 对尚武精神词义的历史观察[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 41(2): 85-88.
ZHOU Jiabing, ZHANG Kefeng. Historical observation on the spirit of warrior[J]. Journal of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2021, 41(2): 85-88.
Form change and aesthetic turn of the sportswear for female student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ZHANG Chi, WANG Xiangrong
ZHAO Li , LIU Wei
(School of Fashion,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0,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modern women’s sports in China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growth. Female students, as pioneer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women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among the first and most widely exposed to Western-style sports. Their sportswear was both emblematic and representative, making the study of female students’ sportswear highly valuable from an academic perspective.
Drawing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images and employing a combination of textual and visual analysis,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evolution and aesthetic connotations of female students’ sportswear throughout the Republican era. The study identifies the thre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inception, adapt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During the inception stage in the 1910s, female students’ athletic attire was constrained by traditional customs. Sportswear was based on conventional women’s garments, featuring shortened and tightened silhouettes, constricted cuffs and hems, and exposed wrists and ankles. At this time, Chinese-style pants, initially worn as undergarments, were transformed into outerwear. During the adaptation stage in the 1920s, many girls’ schools introduced Western-style sportswear, such as lantern trousers with wide legs and tightened cuffs, paired with tops featuring “inverted large sleeves”. The overall silhouette of the garments was narrow at the top and loose at the bottom. This period witnessed a blend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tyles, characterized by mutual adaptation and enhancement, marking a crucial transitional pha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wear. By the standardization stage of the 1930s and 1940s, sportswear had become fully Westernized, with clothing styles varying significantly according to the seasons. Female students wore white lapel half-sleeve tops with knee-length shorts, revealing their thighs in the summer. In contrast, during winter, they donned round-neck pullovers over their half-sleeves and paired them with Western-style trousers.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wear 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transformed Chinese to Western styles, from uniform to diverse designs, from modest to more revealing attire, and from prioritizing “ritual” to focusing on “function”. These changes in clothing styles reflect a shift in public aesthetic concepts, transitioning from traditional beauty to an appreciation of athleticism and well-being.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dress styles of female students in sports setting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and proposes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ir sportswear progressed through three historical stages. It summarizes the form characteristics and, using clothing as an entry point, outlines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s of each stage.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historiography of female students’ sportswear 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enhancing the discourse on fashion academia.
Key words: the Republic of China; sportswear; revolution of costume; Western trend into the East; aesthetic; female students
收稿日期: 20221013;
修回日期: 20230630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项目(2019YFB1405704)
作者簡介: 赵莉(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创新。通信作者:刘卫,教授,11057256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