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探索

2023-08-31刘贤虎

关键词:学习评价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教师要更新理念,掌握实施策略。首先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统领,这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其次评价先行,让评价嵌入低门槛、多层次、大空间的学习任务中,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而作出各种尝试,教师给予及时反馈。最后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目标的表现性作业,藉以进行学习评价,监测教师的教是否有效,学生学习效果是否达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核心素养;学习目标;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9/22-0022-0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同时针对“内容要求”给出了“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这一要求和相关的具体指导为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提供支持和保障。作为教师,不但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还须熟悉和掌握具体的实施策略,以落实“教学评”一致性。下面结合“比”一课进行进一步说明。

一、目标统领: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历经知识技能目标、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目标。而素养是后天养成的,发展素养是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提升的。可见,教学目标虽然不单纯指向外显的知识技能,但没有知识技能这一载体的学习,学生无法形成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正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显然,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不把知识的获得作为核心目标,而是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将学生实现复杂问题解决所要获得的关键能力、思维发展作为核心目标,这才是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所必需的、内隐的核心素养。

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方向比效率更重要。基于核心素养具体表现的要求,制订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分解成每一课时的课时目标,再确定每一课时的核心目标,进一步对核心目标具体化。这一过程,必须把握核心素养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一致性。

实践操作中,要以核心素养目标为统领,实现学习目标、教学实施、评价规则(也有学者称为评价框架)、学习活动的一致性,才能达成教学的目的。评价须围绕“学生达到什么水平”“离目标有多远”等进行调控,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设计结构化的学习任务促进学习进阶,是“教学评”一致性的保障;学生开展独立思考、协同学习、小组合作、对话交流等积极主动的深度学习活动,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基础。

“比”这一单元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应用”三个板块的内容,分别指向“符号意识”“推理意识”“模型意识”,而后两者都建立在“比的意义”的基础上。其中《课标》“符号意识”中与“比的意义”密切相关的内涵是:“能够初步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一般规律”;其“内容要求”是“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和比例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对应的“学业要求”是“能在具体情境中判断两个量的比,会计算比值,理解比值相同的量,能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简单问题”;其中“教学提示”是“比和比例教学要合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用字母表达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分析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三种教材“比”的内容编排,人教版、北师大版都将“比”作为独立的单元,苏教版将“比”与分数除法放在同一单元。对比可以发现“比”的知识脉络基本遵循了比的意义——比的性质——比的应用的认知发展过程。

北师大版将“比”纳入理解分数的第三阶段,即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的比,借助比的认识,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对“比”这一单元不同版本教材教师用书中的单元目标进行对比,可知“比”这一单元的内容基本为以下几点: (1)理解比的意义;(2)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3)理解并掌握比的性质;(4)会求比值、化简比;(5)会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其中(1)(3)(5)是单元学习的核心目标。

确定核心目标要求教师分析学习内容、学习结果和学习需求,依据但不限于学科知识点,预设学生参与课程学习能够获得的核心素养和思维产出,找出知识点、学科内容背后其支撑性的方法、思维、能力等,并抽取出最关键性的能力或思想方法,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

第二步是将所确定的核心目标进一步细化、分解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思考的是:为了达成此核心目标,学生需要有哪些关键性表现和产出?“理解比的意义”是单元核心目标,比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教版教材的描述是:“有时我们也把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比。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同时查找相关文献和工具书,确定比的意义应是: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又叫做两个量之间的比。

同时结合对学生的前测分析,得出理解比的意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哪些量有关联,学生能找出有关联的数量;第二,有什么关联,尝试用加减乘除描述有关联的两个数量的变化关系,发现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第三,如何表示这种关联,能用比的概念来表示。

综上所述,明确概念本质后,需要进一步确定学生怎样的表现才是理解比的意义。根据“理解比的意义”的教学目标以及具体化的三个方面,可以对达成这一目标的层次进行水平划分(见表1)。

其中第4点还需进一步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应用”内容,才能真正达成学习目标。

二、评价先行:把评价嵌入教学活动中

教师教的是否有效、学生是否学会,都需要通过评价来检验。传统教学中,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思考的,被后置的结果是学习评价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通常各行其是,很难形成一致性。而评价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而且为使其学习目标顺利实现,评价必须嵌入教学活动中。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先应思考清楚如何实施评价,即评价的规则、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形式等。首先是评价规则,需要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同步确定;要保持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一致性,应把素养变成可见、可测、可评的表现性目标。其次,在设计学习任务时,需要把评价任务镶嵌到学习任务中,好的学习任务本身就是评价任务,这一过程就是过程性评价。最后,单元和学期学习结束后,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目标的作业,来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不仅关注学生学到多少,更关注学得多好。这一过程称之为阶段性、终结性评价。

根据以上核心目标具体化,“比的意义”的评价规则制定如下(见表2)。

这一评价规则既关注到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的关键要素,又成为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推进教学评价的主要参考,同时也是评价学生学习进阶的重要依据。

如完成“比”单元教学之后,以比的意义理解制订评价框架,并对学生表现的不同水平层次进行描述,将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分别赋分1分、2分、3分。

测试题1:神舟五号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长是15cm,宽是10cm。学校升旗仪式国旗长是2.4米,宽应是多少?写出你的想法。

水平层次划分:水平一:不能正确计算国旗的宽;水平二:能正确列式计算国旗的宽,但不能解释这样列式的理由;水平三:能正确列式计算国旗的宽,还能解释国旗形状保持不变的理由。

三、任务进阶:低门槛、大空间、多层次

教师的教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指导活动,包括设计学习任务,提供学习支持以及进行教学反馈等。设计学习任务时,一是要注重学习任务的结构化,二是注重学习任务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学习支持可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基础来提供相应的支持。这里的学习支持包括学习素材和策略方法等,其中学习素材按抽象水平来分,有具体实物的支持,如时钟、天平、直尺等;有直观的、半符号的支持,如小棒、纸片、点子图、线段图、矩形图等;有抽象的支持,如概念、符号、规律、性质、运算定律等。教学反馈时不仅要问学生的想法是什么,更要追问学生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要实施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展现“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过程,来促进學生对概念的意义建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深化、思想方法的体验感悟,即“重新构建概念的意义,而不是千方百计地解释现有概念”。“比的意义”学习任务设计如下:

任务一:创设制作人物海报的情境,动画呈现几幅作品的制作过程。通过观察引发思考,哪些像,哪些不像?像和不像可能和什么有关?长和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把人物照片抽象为长方形)?

任务二:如果长是360,宽是多少?如果宽是1.2,长是多少?你发现长和宽有什么内在联系?

任务三:长和宽的比3∶2与足球比赛的3∶2一样吗,为什么?

以上学习任务的设计具有低门槛、多层次、大空间等特点,低门槛意味着任务的难度较小,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思考、讨论;多层次是指学生对任务的思考、理解和表达会有不同的层次,这些不同层次的思考同时也成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大空间是有足够的空间,有些学生不能一下理解,有些学生理解层次参差不齐,但通过充分的对话交流能让学生的理解水平逐步提升,让不知其然的变为知其然,知其然的变为知其所以然。

四、深度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

学生的学是指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而做出的各种尝试。《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重要程度等,选择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方式。学生运用数学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认知心理过程与学习技能,像数学家一样思考和实践,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如学习任务一中,“哪些像,哪些不像?”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直接可得出答案。“像和不像可能和什么有关?”则需要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各自的猜测,协同学习得出结论。“长和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计算,多元表征个人的认识和理解,然后交流汇报,形成小组共识。学生在“像和不像”这一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即表达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

综上所述,让所教、所学、所评紧紧围绕着核心素养目标展开,才能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贤虎.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的价值与新路径[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3,(01):50~52.

[3]史宁中,娜仁格日乐.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比及其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02):1~5.

【责任编辑 王   悦】

猜你喜欢

学习评价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基于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民办高校教学改革措施刍议
浅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评价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学习法的探索
“从目标入手”,设计高效课堂任务单
泛在学习中学习评价网络效用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中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浅谈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