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踏进校门的男孩
2023-08-30杨冬梅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负性自动思维;自我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30-0069-02
【作者简介】杨冬梅,上海市奉贤区弘文学校(上海,201499)教师,高级教师。
一、休学在家的来访者
小尹(化名),男,初三学生。初二第二学期末,小尹因病休学在家。初三开学第一天,小尹正常前往学校,但是在走到校门口附近时,忽然感觉呼吸急促、胸闷、腹痛难忍。于是,家长带他前往医院诊治。医生诊断无任何器质性疾病。小尹回家后也一切正常,第二天上学时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他只能回家休息。如此反复,小尹无法正常返校上课。家长认为小尹是逃避上学,班主任建议小尹寻找心理老师的帮助。
二、不敢入校的背后
小尹病休的原因是初二第二學期某天放学后,他在校打篮球时与高年级学生发生肢体冲突,导致鼻梁骨骨折。尽管送医后进行了鼻梁矫正手术,但是前后治疗耗时一个半月,小尹吃了很多苦头。此后,小尹不愿提及此事,甚至抗拒别人提及此事。康复后,小尹向父母和班主任表达了他急切想回到校园的想法,认为自己已经是一名初三学生了,也为开学进行了充分准备。但是,每次进校前的那种难受的感觉阻碍了小尹前行的脚步。我们协商达成的心理辅导目标是找到小尹害怕进校的原因,运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收集并识别小尹的负性自动思维,引导他识别并矫正引起恐惧情绪的负性自动思维,从而帮助他顺利返校。
三、与自己和解
1.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为了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我先聊起了小尹感兴趣的话题,如他最爱的篮球、最近流行的游戏、假期里发生的趣事,同时强调了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小尹慢慢地敞开心扉。咨询中,我了解到小尹在休学期间及假期里由于鼻子需要矫正,已经很久没有打篮球了。他总是窝在家里打游戏,并且总觉得鼻子有点不舒服。在谈到进校门的感受及身体反应时,他情绪低落,没法正常上学这件事让他和家人非常着急。我认真地倾听,共情他的感受。第1次咨询结束时,小尹说得到了理解,感觉好多了,情绪得到了释放。他说,别人认为他找借口,就是故意不想上学,觉得很委屈。随后,我们约定了下次咨询的时间。
2.反思自我,梳理想法
我们共进行了5次咨询。在咨询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小尹迫切想回到校园的心情。咨访关系也在第一次会谈时顺利建立。我和小尹共同设立了咨询目标:一是没来上学时,就在家制订相应学习计划并认真执行;二是适当运动;三是找到情绪及躯体反应背后的想法,用合理的想法代替不合理的想法,正常去上课。
在咨询过程中,我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收集并识别小尹情绪背后的负性自动思维。在身心功能失调时,大脑往往会同时出现一闪而过的念头,包括不悦的情绪、不适应的行为、不适的躯体反应等。小尹到学校门口附近时感到烦躁、难受,这是他的情绪反应;肚子疼痛难忍,这是他的躯体反应;无法坚持去学校,选择回家,这是他的行为反应。他没有意识到引起情绪和行为变化的是当时的想法。因此,我和小尹从开学初进校门前的情景中提取他的自动想法,即他走到学校附近感到烦躁不安、呼吸急促时出现的自动想法是“校门口可能会遇到人”“靠近学校可能会遇到人”。
这些自动想法让我更加明确小尹的恐惧对象其实是学校里的人,并且这个“人”是小尹有点熟悉的人。确认这一点后,我给小尹布置了家庭作业,让他画出校园生活中的人物关系图。
3.纠正认知,改变行为
我和小尹从校园生活中的人物关系图入手,一起探索小尹怕“他(她)”的什么,如果遇到他(她)会有什么反应。人物关系图里有班主任、好朋友、之前一起打篮球的同学。在提及班主任和好朋友时,小尹说他不怕他们,并且一直保持联系。在提及之前一起打篮球的同学时,小尹说,遇到他们,我会避开,会有一些不安的情绪。我追问小尹当他不安时脑海中会冒出什么“一闪念”。小尹说会出现冲突发生时的场面,感觉鼻梁隐隐作痛。谈到这里,小尹脱口而出:“老师,鼻梁手术实在太痛了。其实,我已经不在意当时发生的冲突了。但我的鼻子时不时提醒我之前发生了什么!”这次咨询也让小尹意识到他的恐惧来源于自己的想象——学校是危险的。随后,我们对这个想法进行了质疑和替代。最后,小尹得出了新的替代想法——学校有时候会发生一些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情,但可以采取相应行为来应对。我们重新回顾了整个冲突过程,并且讨论了如何在各个阶段停止冲突,避免伤害。咨询后,小尹终于松了一口气。
最后,小尹在我的陪伴下再次尝试踏进校门,重新回归校园。
四、咨询反思
认知失调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困扰的重要因素。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调整功能失调的认知及行为,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困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而家庭作业是认知行为疗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既是一项心理干预措施,使来访者保持去改变、去接受干预的有效推动力,也是良好咨访关系的体现。如在本次咨询中,人物关系图是小尹完成得特别认真的一次咨询作业。这对于他的顿悟和觉醒起着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包俊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