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体化路径设计

2023-08-30杨妍茜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

杨妍茜

摘 要: 劳动教育被列为五育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劳动教育的论述,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发扬。本文据此展开研究,深入探讨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提出了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一体化路径设计的基本原则,即采用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历史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原则,并进行系统设计,夯实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作用,搭建具有丰富内容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体系,创新多主体协同育人劳动教育实践形式,优化课程体系内容和形式,扎实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落实。

关键词: 高校; 劳动教育; 劳动实践; 专业劳动; 公益劳动; 一体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0;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3.03.017

2020年,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可供遵循的原则。据此设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一体化路径,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 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基本内容

(一) 劳动教育的内涵

《纲要》指出,劳动教育即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创建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动活动。劳动教育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教育学生热爱劳动,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实现价值,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美好生活和人生价值都需要依靠劳动实现;二是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深刻了解劳动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让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勇做劳动人民的践行者[1]。劳动教育内涵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的以身试教,更需要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和情境,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同身受,热爱劳动活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

(二) 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

《意见》、《纲要》均对劳动教育作出了界定,认为劳动教育是在系统的文化学习外,通过合理的计划,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日常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通过劳动类型的划分,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打下基础。高校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普通的日常生活劳动是其必要掌握的,无须过多地强调,重要的是应结合其自身专业特征,进行专业性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对此,要求高校要注重结合学科和专业特色,围绕创新创业,开展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等公益活动,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劳动的形式。可见,高校劳动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应拘泥在任何形式上,而是应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和周边可用的资源,积极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劳动,深入社会大环境中感受实践的魅力,提升其劳动能力[2]。

二、 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一体化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高校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的实践活动。基于此,对其设计要求基于一定的原则,持续性地推进,全面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推进高校劳动教育,从而获得良好的育人成效。

(一) 一体化路径设计的基本原则

1.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结合

在国家层面,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需要与党和国家发展教育理念、新时期接班人部署等具有一致性,同时做到坚持多元发展,实施多样化教育。首先,应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理念深入运用到劳动教育中,培育社会需要的全能人才。其次,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应结合自身条件、资源,不可盲目照抄其它高校的方式,结合学校所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从而多维地推进并增强劳动教育。此项工作的开展,要求学校基于自身的实情,结合办学特征和规模,实施整体规划,实现顶层设计。

在学校层面,具体实施开展劳动教育既要保障与高校整体规划、顶层设计间的一致性,又要求契合各学院、学科、专业、年级特点。首先,各院校资源不同、优势专业不同、教学背景不同,故其劳动教育的开展,应立足于学校的整体规划,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征,进行教学设计,包括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管理机制等。其次,针对学生年級、阶段的不同,同样予以针对性、层次性的劳动教育,以促进综合育人效果的提升。

2.历史性和创新性相结合

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要辩证处理历史继承与创新发展间的关系。首先,要认识到劳动教育并非新鲜事物,而是贯穿于人类发展史的重要技能和人类进化发展的基础。基于此,高校所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应结合社会发展和历史使命不断地优化,以推动劳动教育的持续发展。同时,应更深地体会到创新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坚持内容的创新,基于新时代和新起点,结合企业模式、产业业态等,为“生活性、生产性”等劳动内容增加活力;另一方面,通过全面的形式创新,合理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线下线上“双管齐下”新模式,以学校为中心,结合家庭、辐射社会,覆盖所有的学生群体,产生“家、校、社、生”的融合式教育闭环,通过外力的影响,共同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劳动氛围,从而增强学生劳动技能,在不断地实践中优化、反思,达到以劳动促发展的目的。

3.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就是构建师生融合、互相学习的“共同体”。首先,劳动教育实践的开展,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视学生为劳动教育的接受者身份,还应突出其受教育者的主体身份,激发其主动性和客体地位。如激励其亲自设计、共同规划、彼此评价等,达到手脑并用,实现“劳力和劳心”的融合发展。此外,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实施主体,要求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核心指导,促进“立德树人”在教学工作中的全面贯通,包括教学策划、内容设计、过程监督、评价考核等,达到多维度、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务实、肯干的劳动精神,以此促进劳动理论的丰富,达到全面发展目的。基于此,高校教师应不断地丰富理论,形成敬业爱岗、以生为本的态度,在为学生答疑解难时,发挥榜样作用,起到正面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促进学生增强责任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勇担大任、敢于创新,做新时代国家需要的人才。

(二) 一体化路径设计的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该方法可获得丰富、全面的一线数据。本次调研设计了题为“劳动育人”的调查问卷,主要通过线上问卷的形式开展问卷調查,调研开展时间为2022年10月23日—2022年11月3日,为期12天,对象为W校某学院的在校大学生。本次调研共计回收问卷505份,其中有效问卷505份,男女比例7:3,基本符合该院实际情况,填写者主要年级为2021级、2020本科生及2020级研究生,通过调查问卷获取的数据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一体化设计路径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基础数据和设计依据。

2.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方法是针对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一体化设计教学改革,所涉及的方法和实现的途径中由于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认知不足,会导致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基于此,要求教师在开展此项工作时,深入地了解学生参加劳动的信息,包括所学专业、劳动记录、个人特长等,从而对学生产生基本的认识,了解其实际情况,制定其可以接受并乐于参与的劳动计划,由此达到提高学生劳动实践积极性,培养劳动自觉性的目的。

3.网络教育法

网络教育即运用互联网技术,结合学生的特征所开展的劳动教育方法和实现的途径。当前的大学生作为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一代,更容易接受互联网形式下的教育和劳动。因此,该方法有助于帮助我们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不同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教育环境、人际交往环境,使其更好地融入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一体化设计中,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

三、 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一体化路径设计之实施

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劳动的基础上进行的,自新时代以来,劳动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3]。培育出受教育者的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劳动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教育的成败[4]。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有生力量,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为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他们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理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 夯实劳动教育在大学生“五育”中的重要作用

1.以整体规划为基础

高校应正确地认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基于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为此,要求学校应做好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顶层设计,协调“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五育”并举、“五育”协同和“五育”融合。教学部门依据学校总体规划的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计划和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做好课程建设、团队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这就要求学工部门应将劳动教育实践纳入党团建设、思政建设、学生社团建设中,并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相结合。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在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就业实践的过程中,全面落实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质评部门应将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纳入质量管控体系中,并基于此对劳动教育实践展开全面评估。高校各部门协同工作,从而达到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2.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劳动教育实践生活化是开展劳动实践的关键,亦是促进学生养成教育习惯的重要形式[5]。通过劳动教育实践的生活化,促进其在大学生活、学习中的全面渗透,能起到保障劳动教育实践在多空间、多维度发挥之效果。促进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校园的全面渗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将这种习惯带回家中,带到社会之中,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一是打造优良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开展诸如“光盘行动”、“校园卫生行动”、“烟头不落地活动”等校园实践,制定劳动公约、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等,全面促进劳动教育的生活化、常态化发展。二是打造大学生日常生活劳动习惯化养成教育,定期开展寝室卫生检查和评选活动,组织“寝室卫生风采大赛”,提升学生自觉保持宿舍卫生环境、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事务的能力和素质。三是开设校园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助教、学工助管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并基于此全面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养成,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四是劳动教育实践的开展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来进行。采取组织跟岗、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企业之中,真正地接触社会,深度参与生产劳动,促进学生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劳动光荣意识,进而在实践中落实。

3.以增智善用为抓手

组织大学生科创训练竞赛,以劳动实践活动和科研创新竞赛为抓手,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融入科创活动之中,让大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创新科研思维、提升创造能力,着力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劳动育人模式。将劳动实践活动融入科研活动,组织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科研实践活动。创设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开设自强创业班,组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升学生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的能力,推出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创造物化劳动成果,注重科研技术实践运用,以全面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二) 构建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1.与培养方案相结合,实现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化[6]

注重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深入研究,规划出台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开展方案,构建校院两级劳动教育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在新时期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获得强大的劳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目标。独立增设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在大学生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劳动引导,结合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安排,形成人人爱劳动的校园文化,是《纲要》提出的劳动教育四大途径。基于此,全面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实践纳入到大学生培养、课程设计之中。增设劳动教育活动模块,实现线上与线下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打造劳动教育实践项目体系,在此基础上,全面普及有助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通用型劳动知识,打造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精品课程;筑牢劳动实践活动精神宣传阵地,树立劳动实践学生榜样,发挥朋辈榜样的作用,培育大学校园崇尚劳动的风气和氛围。

一是构建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立足于此,设置劳动实践方法课程、教育实践等环节。此外,通过班级内部贯穿式劳动精神的培养,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国工匠专题教育。二是将劳动教育活动和实习实训结合起来,有效地发挥实训课程的作用。三是将劳动教育和专业、思政、创新课程等深入融合,由此全面挖掘专业课程中劳动教育实践元素,将其更深地融入大学生专业课程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考察,全面、有效地引导学生热爱和尊重劳动,进而更深地体会劳动的意义,体验劳动创造的价值之美,劳动获得的报酬及带来的愉悦感,产生劳动荣光的思想意识。

2.融入信息技术,实现劳动教育实践理论的一体化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需要把握信息技术的便利性,挖掘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的作用,推动劳动教育实现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劳动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作用,实现信息时代下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基于此,全面增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构建“双创”劳动实践体系。在此基础上,全面创新高校劳动教育模式,建立智能化教育体系,由此促进劳动教育成果的不断创新。

为此,一方面要求全面增强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认知。立足于新时期的时代要求,弥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家长对于学生劳动教育与习惯养成的忽视造成的大学生劳动观的缺失,帮助其对劳动产生认同感。对此,高校可采用信息化手段,将学校内的特色学习资源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多视角、全方位、个性化地展现给学生[7],通过这一学生认可和接受的信息方式,促进学生更深地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升其对劳动教育实践的认可度,促进学生养成热爱劳动、愿意吃苦、乐于奉献的劳动精神。另一方面,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模式。高校以现有信息化设施为基础,构建多元化混合式劳动教育实践,围绕大学生学习需求、知识体系等,开展相应的劳动实践教学,并基于此建立智能化、个性化的开放课程,促进劳动实践吸引力的提升。

3.与大学生专业教育挂钩,促进实践活动科学化

高校大学生专业学习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应达到目标的统一,即均是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实现专业技能的提升,由此达到输送具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至相关劳动岗位,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发展。为此,促进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高校大学生专业教育中的全面渗透,应成为当下高校管理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推动劳动教育实践全面覆盖到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学习、毕业实习中,从而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人才。一方面,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在实践过程中,应重视学科和专业特色的融合,将劳动教育与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将其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合理挂钩[8]。比如,对于自然科学类的理科学生,他们的实验需要收集真实的数据,涉及到的学科包括繁复的化学实验、地质勘探、建筑测量等,这些工作均需要学生细致认真地进行手脑协同劳动,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在社会科学方面,文科生经常需要进行社会调查,其中涉及到的数据收集和处理、量化研究、田野调查等工作,都带有明显的劳动性质。另一方面,在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劳动教育,基于具体的专业,在双休日等课后时间,带领学生开展和专业教学存在关联的活动,督促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为劳动教育实现良好成效奠定基础。

(三) 创新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形式

1.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两方驱动机制

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应以劳动素养为核心,从思想、技能、实践锻炼三个部分着手,设计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和“劳动教育+”结合在一起。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旨在全面增强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不管是采用直接或间接教育方式,都应该为提升劳动素养服务。高校劳动教育三个部分的主要作用在于:劳动思想教育主要是为了塑造科学的劳动价值观[9]、培养高尚的劳动品德与朴实深厚的劳动情感;劳动技能培育是为了提升实际操作水平;劳动实践锻炼是为了塑造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正确的劳动行为。

2.构建师资、评价和条件三方保障机制

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是需要消耗大量资源的。第一,新时代教育事业更加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高校教师不但要专注于学科,还需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师德师风建设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与学的目标能否实现。第二,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需要借助科学的质量评估体系,新时代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注重教育教学反馈链,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效果开展质量评估工作,针对评估结果提出意见反馈并重新调整教学方案,通过反馈机制,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效果不断完善。第三,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方案需要各方面的条件作为基础,尤其是劳动教育教学的师资、经费和硬件设施等,以确保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有序地实施。值得一提的是,劳动的时间应该是连贯的,在空间上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另外还需奠定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

3.构建学生、家庭、高校、社会四方联动机制[10]

通过内外因共同作用,学生、家庭、高校、社会四方联动以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增强高校劳动教育成效,很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高校这一阵地上,充分彰显出高等教育的功能,家庭和社会也需要发挥出一定的协同作用。

首先,劳动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学生,其劳动体悟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劳动教育效果。本次调研显示,高校大学生劳动实践的积极性不足。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这只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条件之一,劳动教育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成效,关键是劳动教育内容能否转化成学生的内在知识和外显行为。高校学生从事劳动实践活动,能培養其爱劳动的思想,增强其奉献祖国的主动性、劳动光荣的认可度、在劳动中获取满足感。其次,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影响个体成人成才的重要因素。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与劳动习惯的养成和父母的言传身教等行为方式直接相关。在部分家庭中,父母没有意识到劳动及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这是造成年轻一代劳动意识薄弱、社会独立性缺乏等各种问题的根源之所在。所以,学校要和家庭保持良好的沟通,尤其是要塑造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为高校自身的劳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社会劳动教育也和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多组织他们“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到基层中去,亲身感受中国国情,增强其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更加主动地学习本领,在工作岗位上创造辉煌的业绩。

綜上,搞好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策略为:其一,为增强受教育对象热爱劳动的思想,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其二,为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将“劳动+”等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纳入到公共课中,对劳动知识进行系统性传授,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两手抓;其三,寻找更丰富的劳动实践锻炼机会,劳动教育要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着手。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个方面并非独立开展的,“劳动思想+劳动技能”教育、“劳动思想+劳动实践”教育、“劳动技能+劳动实践”教育也应该彼此融合、同步推进。

中国新时代需要的高校大学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不仅促进其劳动习惯、精神、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提升全社会公民整体劳动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坚持落实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一体化路径建设,与政府、社会和家庭相互配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理念和劳动习惯,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和新需要,进而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夏艺珊,陈桂云.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J].河南农业,2022(21):18-19.

[2] 李红卫,张丽云,丁苑丹,等.设计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应遵循的原则:基于学生乐于参与视角的质性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21(2):28-32.

[3] 郝爱迎,李占军,翟明戈.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设计与实践[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3-57.

[4] 杨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5] 张晓刚,罗丽洁,董慈红.新时代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研究综述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32):42-45.

[6] 金昌福,权孟德.“七有工程”全场域育人模式为“双减”政策赋能[J].教育科学论坛,2022(02):21-23.

[7] 毛小平,石梦迪,侯花蕾.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01):135-139.

[8] 张雪颖.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常态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2.

[9] 钟飞燕.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

[10]吴水洋,郭云凤.导正·联动·保障:劳动育人的三大长效机制[J].辽宁教育,2020(02):57-60.

(责任编辑 文 格)

On the Integrating Path Design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 Activities

YANG Yan-xi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3,Hubei,China)

Abstract:Labor education is listed as one of the five education,has been highly valued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based on this,this paper conducts research to deeply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clarify the basic principles for the integrated path design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that is,the combination of consistency and diversity,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innovation,and the combination of student-subject and teacher-led principles,to carry out a systematic design and consolidate the role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five educations”.Build a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 activity system with rich content,innovate the form of multi-subject cooperative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optimize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and steadil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 activities.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bor education; labor practice; professional labor; public welfare labor; integrated path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高校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