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贫困治理中的中国经验

2023-08-29张山红马明月

张山红 马明月

摘 要:贫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它既与一个国家的内部治理有关,也是全球性的公共问题。2021年,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但全球还有大约7亿人处于极端贫困之中,贫困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本文以全球贫困治理为视角,通过总结福建菌草项目的减贫经验,探寻依靠产业脱贫的有效方式,助力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中国在创造人类减贫史上奇迹的同时,也积极参加国家减贫合作,将中国减贫的菌草经验推广到非洲,推动非洲国家逐步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国减贫经验;全球贫困治理;菌草国际减贫合作

一、全球贫困治理面临的困境

“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全球虽已达成共识,但从全球贫困人口数量、世界经济衰退、发展中国家自身减贫能力等状况来看,全球贫困治理仍面临较大的困境。

(一)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

1990年以来,世界银行选取了12个最贫困国家进行购买力平价测算,取其平均值作为国际绝对贫困线。2015年提升至1.9美元每人每天,但这只代表最贫穷国家的贫困线,而不能反映更多国家的贫困现状。因此,世界银行针对中低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制定了两条高贫困线,分别是3.2美元和5.5美元每人每天。如果采用最低1.9美元的标准测算,2015年,全球贫困人口数量为7.34亿人。如果用3.2美元和5.5美元的标准,全球贫困人口数量为19.35亿人和33.89亿人。按最低标准来测算,全球贫困人口仍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庞大的贫困人口数量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危害。贫困人口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或表达合理诉求时,由于缺少正规渠道和经济资本,其利益很可能遭到长期不合理对待,从而激化社会矛盾,造成政治危机;贫困人口数量大,社会保障支出就会增加,消费能力降低,经济发展动力减弱。消除贫困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保持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得不到保障,对贫困人口脱贫的阻力更大;贫困人口多的地区很难实施素质教育,造成文化知识的缺失,导致贫困人口生存能力低下、价值观念陈旧、发展能力严重缺失,使贫困人口养成“等靠要”的习惯,脱贫难度增大;贫困人口越多,贫富差距越大,社会更加不平等,造成各种社会问题,犯罪率上升、社会交往不和谐、幸福感整体降低,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贫困人口数量庞大,对整个国家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全球贫困治理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因此,贫困治理要摆在国家治理中的突出位置,每个国家都应该为减少贫困人口做出努力。

(二)世界经济衰退加重全球贫困程度

经济增长是有效减少贫困的因素之一。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推动各地区的产业快速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使贫困人口转化为有脱贫能力的劳动力,降低贫困程度。但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世界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全球经济萎缩3.0%,大多数国家经济陷入负增长。

经济衰退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贫困人口没有了收入来源,消费成本变大,使本来处于弱势的绝对贫困群体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全球金融市场出现重大波动,可能会有8800万到一亿人重新陷入贫困,使贫困人口丧失脱贫的信心,甚至陷入比之前更严重的贫困。解决贫困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既加大了政府的压力,也有可能欠下巨额外债,加重贫困程度。虽然有的国家整体并未有很大的变化,但由于经济的衰退,福利水平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可能会引起冲突、竞争激烈等问题,导致更多人陷入贫困。

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全球贫困治理难度增加,甚至2030年全球消除极端贫困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大力发展经济是破解贫困问题的有效举措,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也是每个国家要着重注意的问题。

(三)发展中国家自身贫困治理能力不足

贫困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治理问题,国际社会虽然能够为减贫创造条件,但是具体的脱贫工作还需要各个发展中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合理有效的减贫计划。然而有些国家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第一,缺乏制定减贫战略规划的能力,减贫政策完全是根據国际组织制定的规划实施,与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缺少契合性。第二,缺乏贫困检测评估能力,没有准确的贫困检测系统,无法提供科学有效的贫困数据。第三,缺乏减贫政策执行能力,政府缺少凝聚力,工作落实不够积极,无法深入了解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使整个减贫过程停滞不前。

关于援助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一方面,有些学者认为,西方国家居高临下的外部援助,非但没有改变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现状,反而使这些国家形成了对援助的依赖,丧失了发展的自主性,对国民心理、国家文化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一味照搬别国的减贫战略,并不适合本国国情,大多也无法付诸实施,只会阻碍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如果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形成一套特有的减贫体系,就算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援助,借鉴了别国的经验,也无法真正摆脱贫困。

因此,需要发展中国家重视自身贫困治理能力的提高,激发减贫的内生动力,从解决本国实际问题出发,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在适当的时候争取外援,进行减贫合作,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减贫道路。

二、福建菌草产业扶贫的治理经验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农村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减贫经验。其中,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福建菌草扶贫项目,就是帮助数以万计农户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自1983年菌草发明以来,产业扶贫模式日渐成熟,同时积累了许多对脱贫有益的治理经验。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加贫困户经营性、财产性收入

做好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找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才是脱贫的长久之计。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利用好当地天然的资源优势和经济结构优势,对当地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进行科学规划。

早在1983年,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为了帮助老少边穷地区群众找到一条既能保护生态又能脱贫致富之路,以闽西北地区漫山遍野的芒萁为培养基,成功发明了“以草代木”种植菇类的实用技术。这种全新的食用菌栽培技术,有力地推动了菌业的可持续发展。福建顺昌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度左右,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温和。福建顺昌县非常适合种植发展菌草产业。2008年起,顺昌县与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省农科院食用菌所等科研院校开展食用菌栽培培训、示范和推广,以及菌种授权、新品种培育等工作。用心把食用菌培育好,让菇农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激发贫困地区产业活力,拓宽增收渠道。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是完成“输血”到“造血”的重要一步,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夯实产业基础,保证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龙头企业标准化发展力度,发挥引领作用

龙头企业一头联结贫困农户,一头联结市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利用龙头企业和经济能人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按照市场化、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做好扶贫项目。注重市场规律,构建开放、透明、高效的竞争机制,给予相应的扶持和鼓励政策,企业可以吸纳一定比例的困难户,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减免和优惠等。形成“效率与公平”并进的收入分配格局,保障农民参与市场投入能够获得正常水平的收益回报。

顺昌新菌都菇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出“一个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把贫困户都融入产业链中。首先,公司在当地投资后,开发土地并雇佣当地劳动力,为贫困农户提供了土地流转和就业机会。然后,合作社按企业要求组织贫困户菇农按标准生产,企业向合作社统一收购,新菌都菇业与菇农建立了利益共同体,统一收购,共同承担风险。并且种植中如果遇到问题,公司也会提供上门服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

(三)加强对贫困户的培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通过引导帮助困难群众直接参与扶贫活動、尊重贫困群众经营自主权,以及现场观摩养殖、劳动就业、农村工匠、电子商务等实用技术培训,将脱贫攻坚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使其通过就业、现代农业经营等提高了收入水平,成为减贫的主体力量。

福建顺昌县首先进行广泛宣传,使得贫困农户了解菌草种植知识、国家的相关政策、种植菌草能产生的效益以及市场销售是否有保障,能不能提高贫困农户的生活水平。之后,调动农户参与到菌草项目之中,再根据报名人数来制定项目计划,按照园区建设的模式发展。菌草生产区尽量集中、连片并且交通便利。在菌草种植过程中,及时进行技术指导,解决农户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每年都对技术骨干进行技术培训,再不定期组织菇农进行学习,保证菌草种植的数量和质量。

顺昌县食用菌年生产规模达2亿袋,产值超五亿元。农户的住房、交通、教育、医疗条件等都得到了改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的菌草产业已经从许多方面重塑了福建顺昌县。2021年,福建省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18173元,同比增长18.9%;23个脱贫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等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减贫交流合作

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巨大挑战。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并积极参与全球贫困治理,深化国际减贫交流合作,通过技能培训、投资创业等项目,为其他国家的减贫事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中国秉持“真实亲诚”的减贫合作理念

在减贫合作中秉持一个正确的价值理念,不仅关系到合作动机也直接影响减贫效果。习近平倡导全人类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中国对外减贫合作始终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并鼓励落后国家选择合适自身发展的模式和道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非洲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却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大陆。据联合国统计,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大多数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9美元。中国减贫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有益启示,借鉴中国减贫经验,可以逐步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与非洲友好往来要“真实亲诚”,遵循正确的义利观,坚持从非方的需求和利益出发,尊重非洲的独立和主权。积极与非洲国家进行减贫交流与合作,维护好现有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二)中国减贫经验的交流与应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中国自主开发的菌草技术,以草代木培育食用菌的项目,投入少、产出多、见效快。不仅帮助了中国31个省(区、市)506个县的农民种菇脱贫,还推广至全球106个国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提供一条又好又快的道路。2006年,中国福建农林大学的菌草专家在卢旺达当地示范和推广菌草技术,对卢旺达的粮食安全、减少贫困、增加就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帮助非洲国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中国专家对卢旺达进行了考察,发现卢旺达气候适宜,多种食用菌都能在正常的自然条件下生长。并且卢旺达是农牧业国家,种植有大量的象草,象草的嫩绿部分可以作为牧草发展牧业,而其老的茎秆则是菌草生产的最佳原料。同时,还有大量被废弃的高粱、玉米、水稻和豆类等农作物秸秆,都可以作为菌草生产的优质原料。因此,卢旺达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原料,为菌草的种植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

其次,中国专家对非洲人民进行技术指导。福建农业大学长期向当地传授菌草技术,帮助卢旺达培养本土人才和技术力量。通过菌草技术培训,指导农户规范生产,提高成品率,增加农户收入。十年来累计开设菌草技术培训班47期,直接培训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农业技术带头人和农户等超过1800人,扶持50多家卢旺达企业、合作社、个体户生产食用菌菌袋。目前,卢旺达全国累计已有3700多户农民利用菌草技术培育食用菌。

之后,发挥当地龙头企业的引領作用。尼依巴·伯瑟德从中国援助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学得菌草生产技术与流程之后,在卢旺达开了一家菌草公司,把菌草技术传授给当地失业人员以及妇女,组织他们一起种植菌草,走向富裕。他的企业也越做越大,不仅种植菌菇,还发展了相关的产品,生产菌菇粉和干菌菇,对卢旺达摆脱贫困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国际减贫合作的作用——助力全球贫困治理

中国之所以能够完成减贫目标,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克服种种困难的艰辛探索而形成的中国减贫模式。这一套减贫经验,中国也愿意与全球进行分享,帮助其他国家解决贫困难题,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建设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目前,“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菌草技术已经推广到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是中国进行国际减贫合作、服务人类发展事业的主要项目。菌菇种植占用空间小,经济附加值高,非洲人民学习中方技术,让更多农民脱贫致富。卢旺达青年德玛斯一个月可卖出6000个菌袋,净利润可达人民币9300元,而同村的村民一个月打工也不过248元。菌草技术在卢旺达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中国方案。菌草技术不仅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情谊纽带,而且改变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状况,共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四、中国减贫经验对全球贫困治理的启示

贫困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正确的治理理念,并积极践行适合本国国情的贫困治理措施。而中国多年来积累的减贫经验,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理论和实践范本,对于全球贫困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精准扶贫理念

首先,消除贫困是为了维护人的基本尊严、保护人的基本权利,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各国政府一定要把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就是对贫困群众进行精准识别,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有效率地实施具体帮扶措施。贫困问题来自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除了需要人民自己去解决,还需要政府抓住本质进行有效治理,要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精准扶贫的出发点。中国在减贫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做出各项扶贫计划和战略决策。

其次,强调减贫的精准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六个精准”给全球贫困治理很大的启发,扶持对象精准,摸清谁是真的贫困,有没有收入来源,把政策落实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项目安排精准,每个行政单位都要有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项目,不能直接照搬照抄;资金使用精准,基层弄清楚哪些项目是急需落实的,哪些可以缓一缓,可以将一些扶贫资金使用权下放到县里,做好扶贫资金的监督;措施到户精准,因为每家每户的贫困原因都不相同,要强调针对性,提出不同的扶贫方案;因村派人精准,往基层输送第一书记、扶贫队伍,将党的方针路线贯彻到基层,确保每一项工作都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脱贫成效精准,要真正做到贫困户脱离贫困线,真实地进行评估,避免“数字脱贫”。

(二)突出各国在减贫实践中的主体性和平等性

首先,在减贫实践中,各国应该积极参与,不能只依靠其他国家或组织的援助而丧失自己的发展特性。每个国家都是平等的,国家之间互商互谅,尊重不同的发展方式,拥有自己的领导权和决定权,在平等的基础上去进行减贫交流与合作。还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贫困人口具体的贫困程度和基本需求对减贫政策方针进行实时调整,与时俱进地向每个国家发展战略相符的方向前进。走适合本国减贫道路的同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对发展比较弱的国家给予援助,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

其次,不仅在国家层面需要制定自己的减贫路线,贫困群众也应该积极配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激发他们的脱贫积极性。通过宣传脱贫事迹、教育扶贫、技能培训等方面提升贫困群众的志气、自信心和能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解决贫困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激发脱贫主体内生动力。只有真正了解老百姓的疾苦,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才能探索出适合他们脱贫的科学的路子,引导人民群众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增强自己的能力,解决生存问题,提高生活水平。

(三)突出全球贫困治理中各国的互助性和合作有效性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世界是一个整体,随着各国交往的日益密切,面对全球性的挑战,每个国家都应该积极参与,积极献策,不能只关注于自己国家内部的治理。像中国一样的世界性大国应该起到一个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脱贫难题。各国各民族包容互惠,加强全球贫困治理的国际合作,用每个国家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来解决全球贫困问题。

其次,要探索各个国家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找到本国减贫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各国领导重视减贫发展问题,消除与其他国家交流的阻碍,形成共同解决减贫问题的交流合作机制。支持联合国在国际减贫交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形成最大的合力,引领全球齐心协力解决贫困问题。将贫困治理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经贸往来中注重发展中国家与贫困人口的利益诉求,使发展与减贫相协调,推动全球贫困治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五、结语

贫困是造成多方面危害的全球性问题,消除贫困刻不容缓。面对全球如此严峻的贫困形式,各国要秉持互助合作的理念,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携手抵御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挑战。只有各国互帮互助、共同发展,贫困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才会有更好地发展前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把减贫经验与各个国家进行分享,与其他国家进行减贫合作,中国会继续推广菌草扶贫项目,帮助各国破解减贫难题,共同推进全球减贫进程。各国也应该积极参与全球贫困治理,全球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 林占熺.菌草技術与生态治理[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2] 郑宇.贫困治理的渐进平衡模式: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建构与检验[J].中国社会科学,2022(2):141-161+207.

[3] 刘建飞,郑红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导贫困治理国际合作[J].中国领导科学,2020(5):62-66.

[4] 曹贤平.人类减贫的中国模式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1-12.

[5] 韦绍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力 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R].“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

[6] 公晓昱,何得桂.基于贫困治理视野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J].西部学刊,2020(11):19-24.

[7] 唐丽霞,张一珂,陈枫.贫困问题的国际测量方法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2020(6):67-68.

[8] 樊雪松.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视域下的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研究[D].沈阳: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20.

[9] 毛磊,翟坤周.习近平贫困治理理论的逻辑意蕴、内涵特征和价值贡献[J].文化软实力,2021,6(3):81-89.

[10] 黄蓉.中国参与全球贫困治理研究[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21-05.

[11] 王晓云.“一带一路”视角下国际减贫合作机制研究——以中非减贫事业为例[J].未来与发展,2018,42(11):35-41+29.

[12] 童朗.中国减贫的历史性成就与中非减贫交流合作[J].中国非洲学刊,2020,1(1):106-125+159.

[13] 安春英.中国对非减贫合作:理念演变与实践特点[J].国际问题研究,2019(3):108-124.

[14] 吴宗敏,吴宇.全球贫困治理的深化与中国的实践创新[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22-24.

[15] 刘欢,韩广富.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治理的现实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20(4):170-178.

[16] 林占森.卢旺达菌草业现况及发展前景[J].福建农业科技,2016,310(6):65-68.

[17] 卢国华.南平顺昌县:科技助农种植菌菇 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EB/OL].[2022-06-04].大武夷新闻网https://www.greatwuyi.com/zhuant/2022zt/cotent/content_1444935.html.

[18] 吴艺红,林锦旺.福建顺昌:新菌都菇业申请国家科技小院 让菇农赚到“真金”[EB/OL].[2022-03-24].中国网海峡频道https://fj.china.com.cn/Home/Index/article_show/id/17662.

[19] 顺昌县农办.顺昌县食用菌产业菌草技术实施方案[EB/OL].[2009-04-20].https://www.docin.com/p-173511480.html.

[20] 新华网.卢旺达人阿希马纳的菌草“致富经”[EB/OL].[2020-12-15].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0-12/13/c_1126854697.htm.

作者简介:张山红(1996- ),女,山东菏泽人,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讯作者马明月(1986- ),男,云南大理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法学博士,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科思政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外交思想、宗教与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