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思考
2023-08-29赵萌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是以“人”为出发点和核心的理论,而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则是其根本问题。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说的探索,与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相吻合,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抽象到科学,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思想根源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探究,对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价值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渊源;类本质;实践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体论的思想根源
(一)古希腊与中世纪时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人类本性问题的产生起源于古希腊的“斯芬克斯之迷”,这是第一个涉及人类的问题,并成为后来西方哲人开始探讨人类与世界的关系的起点。古希腊米利都学派是第一批探讨人类问题的哲学派别,他们反对从神话中寻求宇宙起源,而应当从真实的物质世界中寻求其本质。在他们看来,人的全部生活,包含人,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而人的本质就是其物质属性。举例来说,希腊哲学家把水、火、气等具体的物理要素视为天地之源;与把人“物化”的自然哲学不同,希腊的唯心哲学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精神的本质,比如,柏拉图把灵魂看作人类的天性;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和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等;在欧洲中古时期,基督教统治世界,《圣经》基督教的教条相信神是永恒的,它是最高的造物主,而人是神的创造物。人的本性就是上帝或者神。
(二)近代西方哲学对人的本质认识
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哲学思想受到自然科学的深刻影响,哲学家也开始运用科学武器,把人从天堂拉回人间,利用自身的某些特性来解释人性。近代西方哲学家对人的本质有两条认识路径,即经验论与唯心论。经验派哲学家们主张,要了解人的本性,就得从经验与观察入手,正如十八世纪法国的拉美特利所说,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动物和一些在地面上智力爬行的機器而已”[1]。拉美特里认为,人与动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与动物相比,人类只不过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机器,精神是一个完全依赖于肉体的器官。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从这一命题出发,他进一步肯定了“自我”的存在,这个“自我”是一种精神实体,在笛卡尔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实体。他主张用人的理性来控制人的欲望和行为活动。这种理性主义贯穿了整个近代西方哲学的始终。
早期哲学家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讨论,对马克思的进一步研究起到重要作用,但真正推动马克思深入研究人的本质理论的是德国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接下来笔者主要对这两位哲学家关于人的本质的研究分别进行阐释。
1. 黑格尔对人的本性的理解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大师,他把“宇宙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都是它的外在表现。他在《精神现象学》中阐述了人类是怎样理解“绝对精神”的,并用辩证法法则来阐释其绝对精神系统。黑格尔认为,人的本性即精神。他在《历史哲学》中进一步指出:“精神是自由自在的,利用精神区分人与动物,动物没有这一精神,因为人具有这一精神,所以人是自由的。”[2]黑格尔认为,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人有思维,而动物是有直觉的,人类可以用理性和心灵来支配自己的行动。
黑格尔还在《精神现象学》《法哲学》等书中,对人类的本性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就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但他所说的劳动并非具体的实践活动,而是指抽象的精神理性活动,而且黑格尔并未看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使人产生异化的消极作用。
虽然黑格尔只是提出了精神层面的人,而且并没有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但他的哲学系统中的合理因素却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源泉,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2.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解
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哲学的最后一位哲学家,其关于人的本性的论述始于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以人为立足点,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并进一步论证:“人所认为的绝对本质,就是人自己。”[3]555费尔巴哈哲学说虽然以人为中心,但它的基础是整个自然界。费尔巴哈认为:“人在世界上最初的出现,只归于感性的自然界。”[3]112费尔巴哈在人类的本性问题上,尽管还存在着许多缺陷,但他还是将哲学回归到了人性。费尔巴哈的思想对马克思的“人的本性”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为人的本性”这一命题的重要意义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进而对费尔巴哈的人文主义进行了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主要内涵
(一)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马克思发现,过去的哲学家在探讨人的本性时,普遍存在着把人的本性外化的倾向,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将人的本质进行“物化”,从自然中寻求人的本性,把自然的属性看作是人的本性;主观唯心论把人的本性“精神化”,把人的本性看作是自己的内心,这似乎提高了人的本质地位,但其实他们所谓的精神都是至高无上,且脱离人自身,从而成为支配整个宇宙的一种万能实体;客观唯心论把人的本性看作是一种客观精神,它比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要早。宗教神学“神化”了人的本性,认为人的本性来源于上帝的本性。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反对把人的本性外化,而应当从人自身中寻求人的本质。马克思深受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在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书中,更是明确地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4]11马克思的这一主张,彻底排除了人的本质外在化,并揭示了人的本性的真正根源。马克思主张,人是由人而非宗教所创造,人的本性不应存在于虚幻的天堂;而是要从人的本身入手,也就是人的本性是人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地发现人的本性。
(二)人的类本质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命题虽然奠定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研究的起点,但它并没有进一步考察“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进行了批判地继承,为人类本质的探索揭开了一页崭新的篇章。
费尔巴哈进一步提出“类”的概念,以解决人类的本性。费尔巴哈将世间万物分为无生物类(如水、大气等)和生物类,而生物类则分为人类、鸟类、鱼类、动物等。费尔巴哈所说的类本质指的是人和动物相互区别的根本属性。接下来,他进一步指出,人与动物的类本质最根本的区别是精神。他指出:“对这个问题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人的绝对本质。”[3]26-28在这里,费尔巴哈把理性、爱等意识视为人类的类本性。
马克思根据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类本质”观点,将“类本质”定位于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差别,这一点是对的,但并非他所指的精神本质,而应该重新确立真正的类本质,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精神虽然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还有产生和决定精神的更原初的源头——人的现实生命活动。因此,马克思认为我们要在对象世界中确认类存在。他写道:“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4]16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文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劳动思想作出批判地继承。他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5]马克思从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上对人这种类存在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自由的,人类不像动物那样完全依附于自然界,而是在现实活动中通过不断改造自然界从而获得自由和主体的地位;其次,人作为有生命的类,往往把生命活动当作自己的对象,按照自身的目的去创造生活,所以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此外,马克思从“异化”的角度,阐明了“自觉的自由活动”,即“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撰写《手稿》期间,尽管在思想上仍受到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影响,诸如“类”和“类特性”等词汇,但这并非单纯的重复,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概念的突破。
(三)人的发展本质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本质”是人类始终具备的与动物不同的基本特性。但人类从动物中演化而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不断地前进。所以,人的本质不能只局限于类的本质,还必须具有发展的本质,才能體现人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人不仅受自由的有意识的特性支配,还会受发展的本质支配。这是人与动物更深层次上的区别。
要了解人的发展本性,就需要对异化、私有财产及其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关于“异化”的理论时,认为生产的发展和分工的出现是导致“异化”的根源。马克思指出:“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因为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5]85-86所以,劳动分工与扩大再生产会产生异化,它们又是如何作为人类发展的根本依据呢?这就要求对私有财产的来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私有财产起源的先决条件是生产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在社会中大量涌现,从而使私人占有成为可能。而个人对私人财产的追逐,则是由于人类的需求天性和私有财产本身的特性,这两者的结合成了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因此,假如没有异化,就不会出现生产的分工和扩大再生产,人们的行动也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机会。因此,生产、私有财产或异化都与人的需求本质息息相关,它们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人类所有的历史都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能够生活”,“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即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与此同时,“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4]531-532人的需求不像动物那样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在人的需求中包含着人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类的需求是人类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出发点和动力。
(四)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正如我们所说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与动物不同的一种本质特征,但是人的类本质却无法区分人与人的不同。马克思在《手稿》中曾提到,人的本质只为社会中的人而存在。在此,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必须通过某种社会方式来实现,从而使我们能够从现实社会的视角来审视人的本质。
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第六条中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501,这一哲学论断开创了人的本质观的根本变革。
传统的西方哲学总是试图以一种“唯一的本体”来看待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既成的、永恒的、抽象的,而不是“革命的”。马克思则是从实践性的角度来认识人的本质。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已不再是一种“抽象性”实现,它所包含的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首先,从实践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每一个人都是具有丰富性和差异性的个人。由于实际生活中,不同的人所从事的实际工作不同,从而在实践中产生不同的社会关系;而不同的社会关系,又产生出不同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最终每个人将拥有不同的本质;其次,从实践的视角审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由于现实社会活动的不断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地改变,因此,作为在实践活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现实本质也处在变化之中。马克思认为,“虽然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某一种具体的社会形式,但“这并不是说,他们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在其中获得一定生产力的那种社会形式。恰恰相反,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5]409。
三、结语
本文从上述四个方面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进行分析,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四个方面并非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只有从四个层面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审视人的本质,我们才能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的丰富内涵进行全面的认识,从而为马克思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研究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探讨和解决新时代人和社会的发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M].北京:三联书店,1956:67.
[2] 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11.
[3] 荣震华,译.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赵萌(1977- ),女,河南南阳人,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