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促进社会共同富裕与世界共同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3-08-29耿延茹柳泽民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耿延茹 柳泽民

摘 要:在完成总体上消灭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后,如何逐步消灭相对贫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成为我国新时代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心;如何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构建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一直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历史重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因的制度根源,以及财富积累以贫困积累为条件的内在悖论,这些理论不仅为我国消除绝对贫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我们进一步消除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以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

就世界范围内来看,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早已为消除历史上长期存在的贫困现象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但是迄今为止,不仅绝对贫困现象还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较为普遍存在,而且标志世界发展不平衡的南北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从我国发展情况来看,“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但如何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消灭相对贫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党和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和工作重心。从国际上看,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影响力不断增大,如何让世界其他国家人民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如何改变旧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构建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一直摆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面前的历史重任。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及其制度根源

绝对贫困状态曾经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基本状态,其根源是社会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生产力长期在低位徘徊,表现为社会财富的总体性不足。加上剥削阶级对十分有限的社会剩余乃至必要产品的剥削和占有,广大的劳动阶级生活基本上处于一种赤贫状态,如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其绝对贫困的根源主要在于:其一,社会生产方式的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力的简单运用,社会分工协作极不发达,是一种靠天收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二,剥削制度本身导致的,社会总体财富十分有限,而在劳动阶级之上还有只消耗社会财富的统治阶级,他们依靠劳动人民生产的有限剩余而活,甚至将满足劳动者基本需求的必要产品也搜刮上去满足其奢侈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绝对贫困现象的生产力根源和社会制度根源。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消除绝对贫困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开启了社会财富涌流的历史阀门,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壮观的财富效应,为消解人类历史上长期普遍存在的绝对贫困现象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在分工协作专业化和产品相互交换的商品经济基础上,一方面,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生产效能远远超过那种以自给自足方式上的小农经济和以师傅带徒弟为基本特征的小手工业。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近代科学技术兴起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社会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逐构成了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社会“永动机”,驱使着资本主义生产不断变革生产方式、改进生产技术,成为社会财富涌流的重要社会动力机制。对于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

(二)资本主义创造财富的逻辑同时也是制造贫困的逻辑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仅仅为消解人类历史上长期普遍存在的绝对贫困现象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它不仅没有能够消解人类历史上的绝对贫困,反而生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贫困即相对贫困。马克思这样描述资本主义条件下依然存在的绝对贫困现象,“这种贫穷无非是说,工人的劳动能力是他唯一能出售的商品,工人只是作为劳动能力与对象的、实际的财富相对立”[3],与财富相对立、相分离,除了劳动能力之外一无所有,这就是绝对贫困本身。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下,劳动与财富相对立,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却不再是致富的手段,反而因缺乏生产资料变成被资本家奴役的条件。而相对贫困,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剩余价值规律作用下,资本家无限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劳动者在所创造的财富中所得到的份额越来越少,“他的相对工资以及他的相对社会地位,即他与资本家相比较的地位都会下降”[4]587。其结果就是,在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劳动者贫困的积累。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贫困现象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还体现在精神方面。物质贫困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表现为劳动换来的微薄工资严格限定在劳动力再生产的水平上,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维系。精神贫困表现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金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成为统治一切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情感都被金钱所衡量所破坏,“利己”是唯一的目的,“教养起来的人口中流行着无知和放荡的现象……他们的道德极度败坏”[5]540。除了受到金钱至上和利己主义的精神污染,无产阶级的精神贫困还体现为智力发展缓慢、丧失精神自我、道德堕落甚至违法犯罪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更加精细的分工和更先進的生产机器的运用加剧了另一种形式的精神贫困,生产过程中日复一日的简单、沉重机械劳作,“单调得令人丧气,就像息息法斯的苦刑一样”[5]486。机械重复使工人不需要动脑用脑,“工人自己从小就转化为局部机器的一部分”[6]226,丧失自我。同时,复杂劳动变成简单劳动,机器的发明创造比人劳动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资本家便不再需要花费金钱、时间培训专门人才,“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不识字,他们通常都是非常粗野的、反常的人”[5]558,社会教育功能的丧失导致无产阶级精神贫困愈发严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评价机器劳动,它“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夺去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6]227。

(三)资本主义社会贫困问题的制度根源

社会生产普遍不发展下出现较大范围的贫困现象不难理解,如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而社会生产普遍发展情况下出现大范围贫困就很难理解了,尤其是财富的增加以大部分劳动者的贫困为条件,就更显出这种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关于无产阶级贫困产生的制度根源,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应当到这些小的弊病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7]。无产阶级的贫困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器运行的必然结果,必须深入到资本主义制度中寻找贫困的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悖论性贫困的成因,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生产资料被完全剥夺,失去了劳动的自主性。之前的封建社会虽然也是私有制也存在贫困,但封建社会的贫困不表现为社会财富增加以劳动者的贫困为条件的悖论性贫困,在于封建社会的私有制下,劳动者依然拥有或者可以轻易地获得自给自足的生产资料,还有摆脱贫困的可能,而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暴力争夺,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资本家手中,劳动者逐渐失去并最终完全失去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扩散过程表现为对传统小生产者的剥夺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使得生产资料、财产与人口相分离,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建立起来,而这种制度、这种分离正是工人阶级贫困的历史起点。

成因之二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资本家以支付工资的方式雇佣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为其工作,劳动力买卖的天平完全向资本家一方倾斜,劳动者的工资严格被限定在劳动力再生产的水平之上,无论劳动者创造的财富是多少,只要是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在剩余价值规律作用下,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工人的工资在所创造的财富中所占份额不断降低,表现为“工资双重的下降:第一,相对地,与一般财富的发展相比。第二,绝对地,因为工人所换得的商品量愈来愈减少”[8],这正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财富增加以社会贫困为条件的悖论所在。

总之,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成为无产阶级贫困的制度总根源,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到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奴役的基础,是一切社会贫困、精神沉沦和政治依附的基础”[4]226。私有制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上空刮起利己主义的狂风,造成无产阶级普遍的绝对贫困,雇佣劳动制度使得无产阶级落于贫苦的窠臼无法逃脱。

二、中国的成功脱贫实践与共富之路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困问题的科学分析使我们对贫困问题及其根源有了全面科学的认识,我们一方面要解决由于生产力落后而造成的一般贫困问题,另一方面更要注意防止出现资本主义社会那样财富以贫困为条件的社会发展悖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努力,我们从根本上消除了导致贫困问题的一般根源,总体上成功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消除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并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

(一)改革开放和精准扶贫: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科学实践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和基本面貌,结合马克思对贫困问题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长期锁定是传统中国社会生产力长期徘徊不前的经济总根源,加上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内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重剥削和压迫,构成近代中国社会普遍贫困的经济和制度根源。要想改变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面貌,首先必须挖掉导致贫困现象顽固存在的总根子,即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根本上告别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推翻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我们消除贫困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对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为我们迅速摆脱贫困创造了必要的制度基础和实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则从根本上实现了从传统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向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根本转变,打开了中国社會财富涌流的历史阀门,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生产方式变革,也是总体上消除大面积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大决战。一方面,改革充分激发了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创造历史的伟力,分工协作逐渐代替自给自足。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允许一少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到公有制占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社会生产方式,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释放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使我们充分汲取了人类发展的重要文明成果。从沿海到内陆,从点到线再到片再到全方位不断完善的对外开放格局,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格局转换,中国充分融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成为了世界经济的“火车头”。随着改革与开放的协同推进和相互促进,从“世界加工厂”到“世界工厂”,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从粗放型经济增长到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创造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经济奇迹和减贫奇迹,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大面积贫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9]12-13。除了通过改革开放生产方式转换来解决大面积贫困问题外,我们还针对散落在点上的贫困问题实施了精准扶贫的策略。精准扶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新时代贫困问题进行的重大战略创新,是扶贫实践的靶向治疗。经过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和大规模财政投入型扶贫、东中西部协作扶贫、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等,我国大面积的贫困问题和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剩下来的顽固性贫困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大水漫灌、“撒胡椒面”似的减贫方式成效愈发不明显,脱贫攻坚进入更加精细化的冲刺阶段,精准扶贫战略应运而生。精准扶贫战略精准运用政策工具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其一通过优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更新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扩大有效扶贫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增强经济发展推动力;其二利用顶层制度设计推行税收优惠政策,加强法规管制提升外部资金投入吸引力;其三创新产品供给迎合市场需求,探索线下线上消费结合新模式,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精准扶贫实践完成了中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指出:“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只要我们坚持精准的科学方法、落实精准的工作要求,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一定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科学路径和持久动力!”[10]

(二)缩小收入差距、消除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9]12-13。在完成总体上消灭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后,如何逐步消灭相对贫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多次提到共同富裕,并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那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如何进一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第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促发展、保公平方面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夯实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了生产的不发展问题,但是由于其制度自身的局限性,资本主义无法消除绝对贫困,而且成为社会两极分化相对贫困问题严重的根本制度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发展生产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了资本在发展生产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毫无疑问的是,资本的无序扩张也是我们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总根源,我们必须为资本套上制度的笼子,引导其走上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的正确轨道上来。首先,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分配方面要防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初次分配多途径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再分配加大税制改革调节过低和过高收入,三次分配占比提升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其次,我们必须加强和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全面动态防返贫体系,利用大数据云平台实时监控脱贫人员收支情况,分析返贫原因提供针对性援助,更重要的是培养脱贫人员劳动能力增强致富增收内生动力,同时建立有效监管体系,防范资源分配过程中的“精英俘获”,为防止返贫提供物质基础。最后,我们必须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促进教育公平,保证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从根源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必须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防范资本主义思想侵蚀,努力消除精神贫困。

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厚植农村发展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书写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共富发展的大文章。城乡发展差距问题是总体上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虽然脱贫攻坚实现了农村总体上进入小康,但城乡之间仍存在很大发展差距,而且农村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难以持续,需要总体上厚植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乡村振兴战略正是为此量身定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帮助和吸引更多优秀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提高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素质不高的问题,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动力;其次,持续完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环境治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为乡村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再次,打破城乡发展壁垒,强化城乡经济融合发展,鼓励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第四,开发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升农产品供给侧质量和附加值,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源头解决城乡发展差距过大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战略安排。

第三,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动能。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绝对贫困问题解决后要继续推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不断提高理论、制度、文化、科技等创新能力,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建环境美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合作平台,顺应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以世界发展引领中国发展,以中国发展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最后努力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稳步推进共同富裕。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同时也揭示了世界范围内贫困问题的总根源,即资本的世界扩张。要解决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贫困问题的总根源。人類生产力发展到今天的这个水平,为从总体上解决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提供了足够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消除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世界贫困问题的总根源:资本主义的世界扩张及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资本主义的世界扩张根源于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逐。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逐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必然趋势,但以对雇佣劳动者剥削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必然引起无限生产与有限需求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成为破坏性的调整方式,当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不能解决该矛盾并最终危及资产阶级的统治时,通过世界扩张以“夺取新的市场”就成为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6]276,地域限制、民族问题、传统观念“任何界限都表现为必须克服的限制”[12],而“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6]276,资本主义借助这一重炮得以快速打开其他国家的大门,整个世界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获取和实现剩余价值的重要场域。

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是贫困问题全球蔓延的根源。资本通过全球扩张将原来国内的贫困问题转移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使得这些国家不仅成为它们原材料的来源地、商品的倾销地,而且削弱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成为经济上的绝对附庸。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及后来不断对外扩张建立起来的遍及全球的殖民体系,造成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长期的贫穷落后。二战以后,殖民体系虽然瓦解了,但是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依然是殖民体系的延续,总体上服务于发达国家垄断资本的需要,成为迄今为止广大发展中国家顽固性贫困问题久拖不决的主要根源。

(二)解决世界性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性贫困问题不能久拖不决,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历史时刻,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崛起,打破了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言堂地位,但国际垄断资本的盲目扩张引起的世界性贫困问题仍不可忽视,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是处于经济、金融产业链的中低端,科技含量和产业附加值低,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性较强,深陷发展困境。2020年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极大挑战,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这场危机中非但没有展现大国担当,反而筑起贸易壁垒、抬高关税,搞退出国际经济组织等小动作,给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压力。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深度交往早已使整个世界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安居一隅、独善其身,“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13]。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从根本上消除世界性贫困问题的根源,通过推动建设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来为世界的共同繁荣奠定稳固的制度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1],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掌控着国际经济规则制定权的情况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任重道远,但是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觉醒和共同努力,特別是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份额和影响力的逐渐扩大,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展现出光明前景。我国想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实践和重要抓手,我们倡导和推动的经济长廊建设、“亚洲共同体”“中非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上合命运共同体”等等也都是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务实实践,通过帮助其他国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经济等诸多举措让世界享受中国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通过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致力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改变,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14],可以预见,随着近代以来,资本主义所建构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根本改变,根植于资本逻辑的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5.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7、226.

[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40、486、558.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6、227、276、276.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70.

[8]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1.

[9] 习近平.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J].人民论坛,2017(S2):12-13.

[10]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002).

[1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2] 马克恩,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8.

[13]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002).

[14] 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6-09-04(003).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