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言建构”能力培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2023-08-29徐一飞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语言建构与运用”是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语文学习的内核。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语言分析,建构语言图式是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从语感、语境、语用三个角度建构语言“积累——内化——运用”图式,真正优化阅读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言建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语文核心素养。其中,“语言建构”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素,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言建构与运用”强调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并有效地进行实际运用。

基于此,“语言建构”需要立足文本,分析理解语言,内化生成语言感知,唤醒激发语言表达,提升语言品质。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为例,建构从语感到语境再到语用的语言图式,深入展开文本阅读教学。

一、培养语感,有效积累

叶圣陶先生认为:“长期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是培养良好语感的前提。”语感是阅读者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的培养是语言建构的基础。只有积累充足的语言材料,系统建立语言体系,才能有效生成语感。

首先,紧扣语言形式,形成语言认知。经典的文本往往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和结构特点。语言建构需要立足整篇文本,对其进行有效切分与组装、分析与综合,形成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其中,字、词、句的语言形式是语言的外显形式,也是语言建构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以语言形式为基础,融合语文知识,实现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选取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四首现代诗歌。现代诗歌突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桎梏,以不拘一格的韵律和自由多样的形式,含蓄委婉地表达作者内在的情感。教师需要紧扣现代诗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而理解诗人的青春激情。比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主要意象为“云海”“洪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意象内涵的延续性,进而展开以诗解诗。(1)意象内涵:“云海”蔚为壮观、自由自在、雄奇瑰丽;“洪涛”气势磅礴、波涛汹涌。(2)情感表达:激情赞美大自然,开阔博大的胸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节奏、韵律、诗行等语言形式上理清意脉,把握情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共七行,多次出现“啊啊”和多用“仄声”入韵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巧妙地分析语言并引导学生朗读,建立“这一篇”与自己的语言感知之间的链接。比如,“啊啊”紧密相连,节奏紧张,惊叹之意急迫,赞叹之情喷薄而出。在反复的吟诵中,学生还可以以情感为主线,对文本中精确的数词、量词进行反复涵泳、细细推敲,不断地在大脑中建构与作品相关的体裁和章法等语言形式。教师可借助活动对学生原有知识进行丰富和修正,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信息系统。

其次,紧扣语言规律,提升语理认知。语言的感知是在心、口、耳、目并用中形成的。同时,紧扣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生成语言理性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所谓“语理”是指语言运用的章法规则,具体包括文段结构、次序,篇章逻辑、脉络等。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从“词语——句式——文段——篇章”的语言认知内容,形成完整的语理教学体系。比如,《烛之武退秦师》全篇125个字,8次用到了“君”字,5次用到了“郑”字,语言精练。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梳理出文本中特殊的语言,把握语法规律,建构逻辑磁场。全文紧扣“退”字,以敌为师,从“有益”到“有害”再到“无害”直到“有百害而无一利”,进而推进自己的主张。再比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师可以抓住诗词的语言规律,设计以下学习支架:(1)结合李清照的相关经历和思想观念,评论《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作者的人生观念和情感倾向;(2)结合《声声慢·寻寻觅觅》中“酒”这一意象,对其进行释疑;(3)从叠词的角度,评论《声声慢·寻寻觅觅》的表达效果;(4)以《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从个人与时代的联系的角度,对作家、作品进行评析。由此,在教学中,掌握语言形式,建构语义网络,积极调整、重组语言,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语理认知。

二、联系语境,主动内化

所谓“语境”是指与具体言语行为相关的语言环境,主要包含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阅读教学中,语境是文本语言符号的组合,主要有上下文、前后语、历史文化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语境,前后勾连,深度理解文本内涵。

首先,联系规定语境,准确把握内涵。经典的文本往往注重语言前后的连贯,特定词语的妙用。在教学中,上下文语境是深度解读文本的关键,是提升阅读思维的锁钥。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透露出孔子情绪的转变,成了孔子对曾晳最完美的夸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探讨“礼”的轻重与孔子引导之间的关系,进而体悟孔子的智慧。具体为:(1)时令契合。“莫春”一词有祥和美好之意,如《与陈伯之书》中“莫春三月,江南草长”可见三月激发人美好的情思。(2)群贤毕至。“冠者”“童子”分别为五六人、六七人,这恰恰契合了孔子弟子七十二人。(3)地点适合。“雩”为祈雨祭祀,“舞雩”交代出行大礼载歌载舞,讲究“礼”“乐”。(4)习俗之美。“欲”“风”“咏”“归”四个活动为消灾、祈求、祝愿、庆贺,契合了“礼乐”之事。联系这一语境,学生能很清晰地梳理出“孔子问志”“弟子言志”时的叙事顺序,可见“礼”与“言”之间的关系。

其次,纵横文化语境,揣摩作者意图。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将字词作为独立的学习单位,需要紧扣文本的文化语境,探究其缘起和深层内涵。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峨日朵雪峰之侧》中主要意象为“太阳”和“蜘蛛”,展示出卑微生命与无限自然搏斗的过程,表现出了对生命价值的礼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角色代入,将诗歌转化为一篇短小的散文,進而真实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

三、积极语用,畅通表达

有效的语文学习是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运用,真正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借助文本,创设情境,积极表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展开语言实践的欲望。“情境”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设定的相关学习任务或学习场景,它是建立在学习者的现实生活和经验基础之上的再加工。有效的情境需要具有真实性、驱动性、实践性。比如,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劳动之歌”时,立足单元主题,依据文体特征,教师可借助语言实践活动,创设以下学习情境:

为迎接“五一”劳动节,学校团委举办了“爱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的诗作展览活动。高一年级以《芣苢》《插秧歌》为中心,拍摄一段视频,展示在活动大屏上。

上述情境跳出了传统教学诗歌的方式,有效地将知识学习转化为生活实践,实现了语文外延与生活外延的对等。同时,课堂内外的互联有效地让语言建构落实到具体情境之中,帮助学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丰富体认。

其次,细化读写任务,有效生成学习成果。语言建构的目标是语言运用,设置有效的读写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证探究成果的有效性。还以上述《芣苢》《插秧歌》学习情境为例,教师可以求同存异,分析比较,细化学习任务:(1)设计朗读旁白。运用不同的叙事视角转述诗歌,写出故事性。(2)撰写拍摄脚本。精准镜头,运用远镜和特写,撰写人物台词。(3)撰写视频宣传语。依据欣赏对象,撰写简短的推荐词。以上三个任务有效地将听说读写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阅读和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的独特感悟,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语言建构是落实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立足文本,感知语言,联系语境,创建语用,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分析鉴赏,揣摩体悟出文本的真实意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陈婷茹.现代认知学域下的文学语言形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8).

作者简介:徐一飞(1996— ),女,江苏省高邮市临泽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