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3-08-29李国邦
摘要:大语文思维能力的形成,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初中语文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营造联想情境,促使学生转化语文知识,体会文章意境,获得阅读感知思维的成长。语文教师应结合课程的推进,设计高质量的思维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获得语文思维的进阶。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延伸;问题引领
伴随着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落实,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立足学生的动态发展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提供逐步递进与深度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分析与推理、归纳与总结,实现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促使其思维能力的全面升华。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展开探讨,望给予广大教师一些参考。
一、大语文思维能力的内涵
大语文思维能力主要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新时期语文教师应不断明确这一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并为学生的思维成长赋能。
二、营造真实的联想与感知情境,强化学生思维的深度
深度的赏析过程往往是促使学生思维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联想与感知情境”的营造所发挥的导向价值,全面展开针对语文素材或篇章的深刻解读与探索,从文本的一些关键描写或情节出发,展开有意义的导入,为学生创造浓厚的氛围,引导他们进入其中展开深入分析,助力加大学生思考的深度,推动其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一)创设联想与感知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与转化
初中学生的分析解读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很多情况下,面对一些描述相对复杂或者是表述相对抽象的片段时,学生的分析能力不足以支撑其展开全面、深入地思考。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经常会处于相对浅显的层面,造成思考无法深度推进,学习效果也不明显。真实联想与感知情境的有效构建,可以充分改善学生的上述情况。具体分析得知,情境中的元素大多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这些元素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熟悉感,或者赋予学生一些直接经验。当学生拥有这些感知时,往往可以自主进入一个有效的转化空间,结合自己的生活逻辑与认知将表述相对抽象的文本内容进行转化,从更加具象化的角度展开思考,获得更为清晰地把握,在提升对文本内容掌握程度的同时,获得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创设联想与感知情境,引导学生实现思维的延伸
从真实情境本身的特征来分析,其中的元素与内容往往是更加生动和广阔的,往往能够为学生创设更加真实的体验空间。尤其是在一些数字技术的介入下,能够将联想情境实现,赋予学生更加独特的体验。当学生进入其中,往往会将生活实际与语文知识紧密结合,展开有意义的联想,设身处地把握文中所描写景物的特征、人物的形象与性格、情节的推进逻辑等,从这些角度剖析作者融入其中的情感,剖析其所运用的表达手法或描写方式,体会这些元素在文本中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在获得有意义赏析的同时,实现思维的延伸,增加思考的厚度。
(三)营造真实联想与感知情境,强化学生在实践中思考
立足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更应意识到开展情境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以及教材本身来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与使用,引入和挖掘可以辅助学生展开深度学习的内容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进行《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设计时,笔者使用PPT向学生展示一些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促使学生在深刻解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和富有抒情色彩的语调,了解紫藤萝的外形特征,掌握作者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方法,提高学生赏析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回忆起十年前的藤萝花,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人生哲理,把握其中所运用的托物言志的手法并延伸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获得更具深度的体验与成长。
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教师首先运用信息技术展现瀑布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其一泻千里的气势,再展示关于紫藤萝花瀑的图片或是动态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界瀑布的气势恢宏。其次,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提出问题:“作者笔下的瀑布有何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以瀑布为喻,表现了藤萝花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感知写作对象,并从标题比喻修辞手法运用中初步感知紫藤萝花的特点,学习课文写景的方法。接着,教师配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思考:“依行文顺序,这几个语段围绕紫藤萝花依次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归纳点拨:依次写了花树、花穗、花朵(点拨写景顺序——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等等,不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品味写景的语言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划出相关描写的句子,并且结合视频情境从修辞角度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进行品味。引导学生品析重点词句,学习修辞手法的妙用,学习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从而了解如何将景物写得层次分明、生动形象。与此同时,笔者引导学生掌握文章抒情的手法,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借此升华学生的情感,拓展其思维。
三、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逐步提升
问题导向法的运用是促进学生获得高阶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效设计“高质量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大语文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与解读,从而思维能力不断升华。
(一)高质量的思维问题设计原则
1.连贯性原则。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很多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不明显是因为其本身的思考逻辑杂乱。学生需要一个有效的过渡,才能够获得成长。连贯性问题的有效设计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一发展需要。具备逻辑性或是递进性的问题设计能够为学生创设循序渐进的空间,引导学生展开环环相扣的思考,取得由浅入深的效果,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2.趣味性原则。设计高质量的阅读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特别是趣味性思维问题的有效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挖掘自己的潜能,进入深层次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设计高质量的思维问题,培养学生逐步递进的实践
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剖析文本的关键点,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融入具备吸引力的元素,进而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例如,学习七年级语文《猫》一文时,笔者设计了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展开阅读,了解大花猫的奇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分析课文详细描写猫的特点所运用的手法,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感情。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哪些句子写出了小猫调皮、好玩?找出来,读一读。”借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出“小猫很英勇、很顽强、不怕摔、不怕疼。体现在小猫很调皮,折腾得花草枝折花落。”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了一只独特有趣的小猫。接着,笔者询问学生这么调皮的小猫,假如是你家的,你会怎么评价它?文章中作者老舍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学生回答:“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这样延伸了学生的思维。笔者再问:“可爱的一只小猫,全身都洋溢着调皮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老舍先生对它产生的感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文章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升华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注重剖析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拉毛加.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智力,2022(29).
[2]徐生.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22(39).
[3]徐丽丽.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语文世界,2023(4).
作者简介:李国邦(1980— ),男,甘肃省武威市武威第十四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