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阅读素养进阶

2023-08-29王春迪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8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文学类命题

摘要:语文阅读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知识积累、能力训导、素养培养的递进阅读思维。近几年高考试题注重以教材为本,注重“教”“学”“评”三者目标一致,真正落实语文立德树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以2023年新高考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从教材、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建构“教——学——评”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阅读素养

阅读素养是阅读个体为了增长知识、发展潜能,主动参与活动,积极地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理解、运用、反思和交流。强化“教学评一体化”,创设高质量的思维情境和问题,不断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阅读素养的提升。结合2023年新高考语文I卷文学类阅读,谈一谈命题特点以及有效落实“教考评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一、2023年新高考语文I卷文学类阅读命题特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注重试题创新性和开放性,夯实基础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注重引导学生认识新知、传承传统的同时,提升思想认識和审美修养。2023年新高考语文I卷《给儿子》以插队生活为题材,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农村的风物,多角度地观察人生百态。命题上看呈现出以下特点:(1)打破文体局限:小说以书信体呈现,情感真挚、表达淋漓尽致,可以看作一篇优美的小说,也可以视为一篇诗情画意的散文;(2)选材多元化:新高考卷文学文本选材多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革命文化、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3)命题反套路化:命题打破传统单一“赏析题”“手法题”等固定模式,注重依文设题、问法陌生。(4)教考衔接化:注重以“课内文本”为纲,以“课外拓展”为线,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真正让教材成为教学之本,阅读之源。

二、“教学评一体化”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实施

基于上述命题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教——学——评”一体化的方式,即是教师树立“求本固元”意识,以素养发展为本,紧扣教材,整合教学、学习和评价,运用标准多维性、主体多级性、方式多元化,形成育人合力,真正让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地。

(一)用好统编教材,落实基础阅读必备知识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为单元,以学习任务为主线,优化单元内部结构,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主编温儒敏教授强调:“统编教材最大好处就是统一了版本,教材成为了教考的指南针。”由此可见,统编版语文教材成为“教——考——评”的有效中介,确保不同地区、不同教学方式统一测评的可信度和有效度。随着新高考卷的应用,文学类阅读文本无论是选材还是命题都呼应了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这有助于正确处理好“教材”与“新课标”、“教学”与“评价”之间的关系。

首先,注重显性关联,强化知识积累。文学类文本在材料的选择和设问指向、描述、解答上都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相应的依据。夯实基础,探求课本“根源”,可以明确阅读教学“教什么”“如何教”“学什么”“如何学”等等问题,规范阅读教学的方向。比如,2023年新高考语文I卷《给儿子》一文的第9题为: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通读题干,学生可以联系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任务,以文本为抓手,明确“写文学评论”的相关要素,进而巧选角度,进行写作。具体为:(1)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初步概括,总体把握——抓住特色,形成观点——全面认识,准确判断。(2)选准角度,巧定小题。选择文本手法、内容、思想等一个角度进行评析,做到立意精准、选题精妙。(3)观点鲜明,视角新颖。文学评论关键在“评”,关注命题要求,确定评论重点。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切实可行的指导,使学生真正掌握完成该类学习任务的关键点,才能在考场上做到有的放矢。围绕上述问题,考生可以聚焦关键词,选择小切口,引发对“未来”“回忆”“成长”主题的思考,做到“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考生也可以紧扣“河流”,运用意象分析法,梳理出相关文段,进而分析意象背后的深层内涵。总之,考生需要在平时的阅读中丰富经验,积累基础阅读相关的知识,领悟作品创作和鉴赏的规律,提升阅读审美情趣。

其次,注重隐性关联,强化知识衍生。高考题不是对教材简单的翻版,更不是对经典试题的嫁接。相当数量的高考试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是对教材的综合、变形、改造。在考场上,考生往往看到文本或者考题有“似曾相识又不认识”之感。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的隐藏信息,注重隐性关联,强化评价与教学之间“神似形异”,真正做到“读一篇”“通一类”。比如,2023年新高考语文I卷《给儿子》从选材上看属于“中国当代小说”,此类文学题材在统编版教材中不止一次出现,文本特点又与选择性必修(下)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哲理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相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课文进行整体梳理、整合、归纳,让其成为学本和考本。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围绕现当代革命文学题材,教师可以梳理出《百合花》《党费》《荷花淀》等战争题材小说,还可以整合出《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论说文。立足教材的单元主题,关注“这一篇”的时代背景、艺术形象、写作特色等等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线索、历史进程建构不同篇目之间的联系,进而真正认识不同历史时期典型作品的意蕴,体悟革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连续性和时代性。

(二)注重教学方式,形成关键层阅读结构认知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指出:“改变育人的方式,将育人评价纳入教学体系,实现‘教——学——评’有机融合。”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教与学“两张皮”,教与评“二元分离”。随着新高考的实施,命题从知识覆盖转为知识应用,从机械刷题转向思维训练。基于此,“教学评一体化”成为新型课堂模式和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方式。

首先,创设阅读情境,培养综合素养。“情境”是指为了解决特定的任务而创设的一定的学习场域。离开特定“情境”的阅读很大程度上孤立了知识和能力,往往成为“一纸空文”。基于此,高考试题往往会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的任务为主要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比如,2023年新高考语文I卷文学类第8题:

“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上述题目延续了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書》的主观题命题方式: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可见,两道题都要求考生结合真实的语言情境进行独立思考。作为一篇书信体,关注作者身份和读者对象应该是深度阅读的关键。具体为:(1)从“父亲”的角度,期望儿子接受劳动教育和身心的磨砺。(2)从“儿子”的角度,劳动之余,感受乡村田野生活愉悦。(3)从“文本”整体内容角度,体悟大自然的仁慈和宽厚,滋养生命的延续。由此可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特色,在情境中阅读,培养学生“以文答题”的习惯。

其次,依据情境任务,精准审答。命题材料既要保持文本独有的特色,还要为做题服务。因此,在文本信息中,命题者往往有意识地对阅读材料进行加工,尽可能地提出一些关键词。比如,2023年新高考语文文I卷文学类阅读第6题和第7题设置了选择题,考查考生的分析鉴赏能力。仔细阅读问题情境,考生会多或少地提取出相关暗示信息。如,第7题选项指向文本情感主旨,四个选项意在表达“父亲希望儿子通过亲身实践获得人生的阅历和经验,从而沉淀自己,使自己的生命更加稳重成熟。”由此,面对考场陌生化的文法,考生需要抓住问题情境,找出关键词,一层一层地解开试题“面纱”。

总之,“教”是以教师着眼于学科核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下的实践活动;“评”是将教学评价有机整合到教与学之中的教学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理顺“教”“学”“评”三者间的关系,以学定教,以学定评,为学而教,为学而评,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吴欣歆.整合教材学习资源,落实革命传统作品教学[J].语文建设,2021(6).

[3]但武刚,肖明.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评”一体化体系的建构[J].基础教育课程,2023(5).

[4]杨爱华.阅读测评: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路径[J].辽宁教育,2023(9).

作者简介:王春迪(1983— ),男,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体化文学类命题
【重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小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教学评一体策略在高年级英语课堂的实践
“教学评一体化”研读,孕育成长勇气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应用策略
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文学类
高三文学类文本导读策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