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分析
2023-08-29汪作霞
摘要:结合2023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通过比较分析2022年、2023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变化和解题思路,希望今后在诗歌教学中导向更加合理高效。
关键词:2023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变化;解题思路;核心素养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考查的常规题目之一,一般是以一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的形式来呈现。选择题一般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通常考查的是考生对诗歌每一联、每一句的解读,重点放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主观题侧重于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以及新课标中对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使得诗歌鉴赏题一度成为考生耗时最多却得分最难的一类题。那么究竟是试题出的偏、怪、难,还是考生复习时没有抓住要领、无的放矢呢?笔者对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的一些思考,以期解答这个问题。
一、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的一些新变化
相比于2022年,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诗歌鉴赏题无论是在出题形式还是试题的难度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
(一)出题形式的变化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和全国乙卷的诗歌鉴赏题都是以比较鉴赏的形式出题。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出了两首宋诗,都是以画眉鸟为描写对象,一首是欧阳修的《画眉鸟》,一首是文同的《画眉禽》。而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虽然出的题目是一首唐诗,即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看起来似乎和比较阅读没关系,但是在第二道主观题当中,却要求分析这首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抒情手法上的不同,可见仍然是一道比较鉴赏类的题目。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全国乙卷的诗歌鉴赏题目都是宋词,且都是单篇成题。全国甲卷是晁补之的《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全国乙卷是陆游的《破阵子·看破空花尘世》。
(二)题目难度的变化
题目难度变化一目了然,从两篇的比较鉴赏变为单篇鉴赏,无论是答题时间抑或思考的拓展延伸都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其次,2022年的三位诗人中欧阳修和王勃是考生熟悉的,但说到文同可能有不少学生都是一脸茫然,即便略知一二,也只知道他是苏轼的表兄,“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来源与他有关,但对文同的诗风并不了解。而2023年诗歌鉴赏题选择的两位词人是考生平时复习备考时常见的,关于晁补之和陆游,学生对他们的代表作和诗风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即便这些了解对解答题目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在考场上看到熟悉的诗人,对考生而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的情绪,从而稳定作答。
二、变化的实质
笔者认为这样的变化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新课标的回归。何出此言?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审美与鉴赏的一项重要活动,阅读需要引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实体验,而不是让学生按照理论教条来套用某些概念和定律。”反观当下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阅读量越来越大,题目越来越难,考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根本无法深入品读诗歌内容,但却必须完成鉴赏任务。所以,在复习备考时诸如“答题套路”“答题模板”之类的复习“干货”越来越受到教师和考生的欢迎,而对诗歌本身的语言、情感、手法的赏析却弃之不顾。长此以往,莫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素养了,恐怕连我们引以为傲的古典文化的传承也将无以为继。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深感本次试题变化不仅有利于让考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仔细赏读诗歌情感和手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更是对在语文教學中维系中国优秀传统诗歌文化的一种正确导向。
三、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思路分析
(一)试题分析
先来看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这首词是晁补之在酒席间赠友之作。全词语言平实真切,情感从容细腻。选择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就是诗意的理解,考生只要细读诗歌,不难发现“明年应赋送君诗”中的“明年”二字和A项中的“真实描写”矛盾。诗人认为明年友人就要离开了,按照习俗,要给友人写诗道别,可见所谓送别场景也是诗人的想象,而非实写。主观题是由后代评论引发考生对诗歌结尾两句的鉴赏体会。“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这三句是词人想象之景。离别是避免不了的,提前伤感更是杞人忧天。于是词人豁达地与友人相约春天再聚首。春天不久后来到,东溪又会是一片春光。到时候我们再畅饮欢聚,去看岸边依依杨柳倒映水中,去赏雪中枝枝梅花凋零。大醉之后,再兴尽而返。后两句妙就妙在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对友人发出春日聚会的邀约,表达了对即将再聚的期盼。同时词人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邀约友人春日再聚,既安慰了即将远去的友人,更安慰了自己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与豁达的情愫,可谓“绝妙”。
再来看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破阵子
陆 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詞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志。
B.词人若展挂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这是陆游写的一首带有隐逸思想的词。全词描写了词人悠游自然的生活,体现了词人豁达自在的心情。选择题考查的是对诗意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很多考生都是通过排除法选出的D项,但具体错在哪里,不明就里。其实关键就是对“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一句的理解。“苔纸”是以海苔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纸。纸面上纹路纵横交错,斜侧错落,故称侧理纸。将外出游玩的感想写在苔纸上,以作纪念。远远的风烟之外,采菱人的歌声传来,好一幅宁静的自然风光。这里的“君”,结合全词的含义,应该不是具体指某一个人,可以理解为不定指的任何人。“与君同醉醒”指的是希望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时光。体现了词人闲适豁达的人生态度,而非“真挚的思念之情”。
主观题考查的是对抒情手法的赏析,这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展开。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往往只关注直接抒情的句子,回答不全面。纵观整首词,可以说诗人处处用心、时时运笔,将自己的闲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总的来说全词运用四种手法来表现诗人的闲适心情。
其一,直抒胸臆。“身闲心太平”直接抒发了诗人远离俗世、悠游自在的闲适心情。
其二,借景抒情。“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描写了作者“登山”“穿林”的兴致,烘托了作者的闲适心情。
其三,反衬。“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句,“料峭”“余寒犹力”“细雨”写初春的余寒反衬作者“登山”“穿林”的兴致,表现作者闲适心情。
其四,通过议论的方式表现诗人的闲适心情。“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作者表示要放弃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往,这里虽说有对人生无奈之思,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出世的豁达人生态度。
(二)解题要点分析
通过对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解答客观题的关键在于疏通句意,在疏通的过程中“存疑”又显得格外重要。由于考生的审美趣味、文学艺术素养、情感倾向、人生追求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阅读心理的不同,从而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一旦发现自己的解读和选项有矛盾之处,考生不妨先“存疑”,待整体阅读完毕再一项一项 “释疑”。虽然鉴赏诗歌也有“诗无达诂”说,也就是肯定诗歌的意义并非唯一的,但在解诗时还需要明确“诗无达诂”中有“诗”在,不能脱离“诗”而任凭主观意念自由演绎。考生需将“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相结合,在尊重作品的基础上适当发挥。一般而言,错误选项都是比较明显的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夸张臆断之类的误读,考生只要仔细阅读是不难找出正确答案的。
对于主观题的解答,很多考生的失分之处在于答题不全。这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只译不议”或者“只评不析”。只有对诗句的翻译却不赏析,或者只阐述主观感想却不能结合具体诗句展开解读。鉴赏离不开对诗句的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只译不议”或“只评不析”,结果是架空了赏析,很难得分。第二种,解读单一,赏析不全。主要体现在分析情感等题目上。考生往往只关注到直抒胸臆的句子,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句子常常忽视甚至漠视。诗人的情感是深沉浓郁的,一首诗中往往有诗人的多重情感表达,需要考生将自己代入诗歌之中仔细吟咏赏析方得其中真味。比如,考生十分熟悉的《蜀相》一诗,就有羡慕明君知遇之幸,仰慕彪炳史册之功,敬佩鞠躬尽瘁之忠,痛惜功业未成之憾,感慨英雄长逝,祠堂荒落之憾,抒发怀才不遇、仕途无望之痛等十分复杂的情感。如果只是单一的、片面的解读,失分也就在所难免。
总之,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广大师生欣喜乐见的。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最终要实现“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热爱中华文化”的目标,我们希望把一首首传唱千载的优美的诗歌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字词的涵泳中,在朗朗的诵读中,在情感的体悟中与诗人产生跨越千年的共鸣,真正爱上诗歌,爱上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常凤媛.文本初见 美丽无限——谈中学生阅读初感的价值[J].语文新读写,2021(4).
[3]郑毅.新诗审美教学的四个阶段一一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3(2).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评价实践研究——以临夏回民中学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GS(2020)GHB2404】“核心素养视域下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评价实践研究 ——以临夏回民中学为例”
作者简介:汪作霞(1978—),女,甘肃省临夏回民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