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地区供销合作社蔬菜流通模式分析
2023-08-29郑祥江邓海霞
郑祥江 邓海霞
摘 要:川藏两省区立足供销合作体系,针对西藏农产品保供,逐步建立起以保供西藏、促进两省区农业发展为目标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有效发挥了人民供销社连接农业生产和群众需求之间重要纽带作用。文章对供销社体系下川藏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类型进行了总结,并通过分析对比探究不同模式的优势特点,系统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川藏地区 蔬菜 供销合作社 流通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8-127-02
川藏地区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体系在促进农产品流通和西藏农产品保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川藏地区供销合作体系为农产品供应提供了坚强有力保障,借助四川雅安等地供销社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及时为西藏地区提供了包括蔬菜等大宗农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物资供应,有效发挥了人民供销社连接农业生产和人民需求之间重要纽带作用。因此,笔者选取了川藏地区流通的重要农产品——蔬菜作为具体分析研究对象,以期从流通模式、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一、川藏地区供销合作社蔬菜流通模式主要类型
1.“社属企业”流通模式。
(1)模式概况。在该模式中,社属企业是蔬菜流通中的主导力量。通过社属企业在四川建设蔬菜种植基地,与当地农户或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通过第三方物流等运输方式,实现针对西藏自治区的蔬菜专供专销。“社属企业”模式又可细分为“农户+社属企业”或“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属企业”两种形式。农户可以在社属企业和合作社的技术指导下按照生产标准要求进行生产,而社属企业则负责收购和流通。该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农户的生产风险和交易成本,稳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社属企业也可以为农户提供信息、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及稳定的生产资料供应。相较于“农户+社属企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属企业”形式具有更高的普适性和实践性,有效规避了农户直接与社属企业谈判时容易处于弱势的情况,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聚集作用,不仅有利于农户执行订单要求的农产品生产标准,也提升了农户在谈判过程中的议价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以为社属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对象,从而扩大社属企业的业务范围,进而提升社属企业在蔬菜流通中的影响力。同时,这种模式还可以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汉源县西藏蔬菜保供基地采用的就是“社属企业”流通模式,该基地由雅安田舍益家供销有限公司与汉源县当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订单合同,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种植模式,市场化的运作,长期为西藏自治区提供优质、丰富的蔬菜。
(2)模式特点。首先,“社属企业”模式主要以订单农业形式为主,组织四川蔬菜流通至西藏的运输与销售。该模式能够按照西藏蔬菜市场需求,对四川蔬菜进行合理的种植规划,稳定流通主体的经营成本,可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其次,该模式的带动性强。社属企业虽是企业,但由于其背靠供销合作体系,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职能,深得农户信任,能够有效带动周围农户经营蔬菜。相较于其余两种模式,“社属企业”模式带动性较强。
2.“社内物流中心”流通模式。
(1)模式概况。“社内物流中心模式”是以供销合作社社内物流中心为核心,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蔬菜流通模式。这种模式的运作方式是通过社内物流中心收购周边县市区的应季蔬菜,并对其进行仓储和分类。在达到一定量之后,采用冷链物流方式将蔬菜运输至西藏自治区的市场进行销售。如今社会高度重视物流的价值,物流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为生鲜农产品如蔬菜的流通提供了极好的基础。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物流不仅在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也在农产品流通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出现,促进了物流产业的集聚。在蔬菜这类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模式中,物流中心作为一个整体也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物流中心的物流公司主要负责提供农户种植蔬菜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以及蔬菜成熟后的疏解运输。将各个县市区收购的蔬菜由大型货车集中到物流集散中心,由物流中心直接将蔬菜转运到西藏进行销售,最终在末端到达消费者手中,如此形成了以物流中心这一流通平台为核心的川藏蔬菜流通组织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省去了批发环节,是一种相对高效的川藏地区蔬菜流通形式。
(2)模式特点。首先,这种模式能够提高蔬菜的质量和安全性。通过仓储和分类,可以对蔬菜进行质量检验和安全控制,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同时,冷链物流的运输方式可以保证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控制,降低了蔬菜腐败的风险。其次,社内物流中心还可以促进供应链的合作和发展。通过建立供应链的合作关系,可以实现农民、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利共赢,同时也可以推动供应链的优化和提高整体效率。
3.“社内批发市场”流通模式。
(1)模式概况。在我国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中,批发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着集中、分散和价格形成等多种功能,作为连接无数小规模生产者和大批农产品消费者的桥梁,它是农产品流通中最常见的流通载体。而在川藏地区蔬菜“社内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中,供销合作社充分利用改革的机遇,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通过升级完善原有批发市场,建设新型农产品收集市场、仓储设施、现代物流中心等,推动川藏两地以蔬菜为代表的农产品之间的流通。在该模式中,四川蔬菜收购商和西藏蔬菜批发商之间联系最为緊密,该模式的商流也主要通过这两个流通主体来完成。再以批发市场为载体,将蔬菜由四川生产者流入西藏消费者手中。
四川供销合作社、西藏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合建的社属企业——西藏领峰田舍益家公司与四川、云南、山东等6个省相关公司签订了农副产品保供协议,通过东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作为中转站,开展蔬菜等农产品的流通。这充分体现了“社内批发市场”模式的运行形式。
(2)模式特点。首先,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集中的交易场所,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供销合作社基于其投资建设的批发市场还可以向农户提供统一的标准化包装指导和质量检测等服务,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质量。其次,通过社内批发市场可以促进四川和西藏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打通两省区间的信息流和物流,促进两地农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实现川藏两省区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更加完整和可持续的产业链,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川藏地区供销合作社蔬菜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川藏地区蔬菜流通中,供销合作社是一个重要的主体,承担着农产品采购、仓储、销售等多个环节的任务。然而,当前的供销合作社蔬菜流通模式還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流通主体成熟度低,组织化程度不足。作为川藏地区蔬菜流通的关键参与者,流通主体的规模、成熟度和组织结构对于蔬菜流通的效率和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前模式下,蔬菜流通规模小,流通模式不成熟、流通主体间组织化程度不够等问题还十分明显。如参与社属企业模式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数以单独的村或镇为单位,这些流通主体的规模不大,有待提升。尽管由供销合作社领办或参办,这些主体从蔬菜种植面积或是参与的农户人数方面来看,并未形成规模化、组织化,进一步造成了蔬菜产出不集中,流通模式并未向现代化、规模化发展。
2.流通设施缺乏,运输损失率高。蔬菜作为生鲜农产品,对流通环节有着高要求,而目前供销合作社流通企业的运输能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相对落后,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不完善。此外,生鲜农产品的物流方面存在多个问题,其中之一是川藏地区蔬菜运输全程冷链物流尚未建立,因此导致蔬菜的损失率较高。同时物流专业化服务滞后,相关农产品流通公司数量不足,人才缺乏,物流设备设施标准化程度低,物流作业之间的衔接也不够协调,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物流效率下降。另外,在储存和运输中,外包装材料和容器使用不合理,也会加速农产品的腐烂和损耗,同时无法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
3.信息化水平低,流通信息服务不到位。该模式中,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较为薄弱,信息共享不畅通等方面。许多流通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如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缺乏自动化的信息采集和处理手段等。同时,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的发展还面临技术人才短缺、信息安全等问题。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不到位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共享不畅通、流通信息不透明、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等方面。
三、优化川藏地区供销合作社蔬菜流通模式的对策建议
1.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支持流通主体规模扩大和组织化程度提升,鼓励社属企业等农产品流通企业联合组成更大的流通组织,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首先,加强对参与川藏地区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的参与主体的管理和指导,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其次,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流通主体的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引入专业人才,提高流通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最后,加强对农民和流通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
2.加大补贴,完善基建。加强川藏地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流通主体的物流配送能力和流通效率。可以加大对冷链物流和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蔬菜等各类农产品流通的质量和效益。加强政策支持,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参与该模式的流通企业的发展。例如,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提供流通企业融资支持、开展流通专项扶持等措施。这些政策将有助于激发流通企业的发展活力,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和经营效益。
3.升级服务,科学发展。加强川藏两地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提高市场供需信息收集和传递的效率和准确度,从而为蔬菜流通主体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可采取建设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发布市场信息报告等措施升级对川藏地区供销合作社蔬菜流通的服务,促进两地农业协同发展。
[基金课题:2021年度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川藏农产品供销合作体系协同发展与区域合作研究》(项目编号:21ss2103)。]
参考文献:
[1] 王学娟.新发展格局下特色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1(23):129-132.
[2] 邬德林,刘凤朝.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困境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7(02):115-119.
[3] 徐多,韩曙平.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模式经验及其启示[J].商业经济研究,2020(10):142-145.
[4] 朱熙宁.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19(04):120-122.
[5] 高一丹,宗义湘,聂承华,王旗,邱艳捷.河北省蔬菜供应链典型模式、风险识别及优化建议[J].中国瓜菜,2023,36(02):107-111.
[6] 李萍.北京市生鲜蔬菜供给模式及效率评价[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32(05):51-57.
[7] 李光集.上海新冠肺炎疫情下蔬菜供应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蔬菜,2023(02):11-15.
[8] 苏佳.基于电子商务构建新型蔬菜流通体系——评《我国生鲜蔬菜物流体系研究——制度、组织与交易效率》[J].中国瓜菜,2019,32(09):103.
[9] 刘璐.皖北地区农超对接模式蔬菜供应链绩效提升的对策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19(07):15-17.
[10] 杜华.日韩农村蔬菜流通市场建设经验及中国模式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7,(03):178-179.
[11] 朱小妮.基于全产业链的蔬菜流通模式研究[D].
[12] 陈新.湖北省蔬菜物流模式发展研究[D].
[13] 任修霞.基于电子商务的批发市场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J].南方农机,2018,49(17):89-90.
[14] 聂园英,李庆,魏建美,卢慧,万余花.农户福利视角下蔬菜流通模式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02):74-77+88.
[15] 郑应友.基于产业链视角的生鲜蔬菜流通效率的度量及提升对策[J].农业经济,2017(11):139-140.
[16] 李成洋,谢彤云.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蔬菜流通效率和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储运,2019(11):115-116+118.
[17] 吴梦华.“南菜北运”流通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J].北方园艺,2018(23):181-186.
[18] 李美羽,王成敏.“互联网+”背景下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优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1):102-114.
[19] 唐秀英,崔光迪,冷雪梅,杨琳琳,陈立畅.云南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技术,2020,39(07):64-67+96.
[20] 钱昭英,徐大佑.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模式优化路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20(24):21-23.
[21] 赵仁祥.乡村振兴战略下供销社主导型农村商品产业链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20):19-20.
[22] 苏耀庭.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供销合作社发展路径研究[D].
[23] Gómez-López, R., & Aranda-González, I. (2018). Factors affecting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supply chai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Sustainability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21010)
(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