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 养老社区”模式的SWOT分析和策略研究
2023-08-29陈洁
陈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产业形成了巨大的市场。多家保险公司先后投资并运营了“保险+ 养老社区”项目建设。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首先分析了该模式的发展前景。主要从国家政策、老龄化趋势、员工就业倾向和智慧养老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分析其机会,以及从国民总体收入、养老观念、竞争对手实力和市场怀疑态度等方面分析其面临的威胁。然后结合该模式资金、营销、商业模式以及信用的优势,和回报周期长、医疗实力较弱、价格较高、产品同质化等劣势,提出了该模式应定位中高端客户、合理定价;借助外部资源,优化以医疗辅助服务为核心的高品质一站式养老产品;推进智慧养老技术的应用,打破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以及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等对策。
近年来,各类社会力量纷纷进入养老产业,各种养老模式正在形成和发展。泰康人寿、合众人寿等保险公司先后投资并运营了“保险+ 养老社区”项目建设。投保人缴纳终身寿险、年金险等险种,投保金额达到一定额度便可以获得该保险公司投资运营的养老社区的入住权。而保险公司也可以把投资和运营养老社区的项目当做是投资渠道之一。与其他养老方式相比,其商业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用SWOT分析方法,即从S(strengths)优势,W(weakness)劣势,O(opportunities)机会,T(threats)威胁四个方面分析“保险+ 养老社区”商业模式的前景,以及如何结合自身的优势,避开劣势,应对到来的机会。
一、“保险+ 养老社区”模式的机会
(一)国家政策支持
2022年出台的最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指出要持续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近年来,国务院、发改委和衛健委等政府机构多次发布政策文件,以支持我国养老体系建设。我国的养老产业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64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8.70%,相比2010年增长了5.4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9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3.50%,相比2010年增长了4.63%。据预测,在 2050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87亿人,占总人口的34.9%,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意味着我国的养老产业存在巨大潜力。
(三)职业需求得不到满足
目前,养老模式还以居家养老为主。对于缺少自理能力的老人,很多家庭采用雇佣保姆的方式来照顾老人。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们在满足了最底层的生理需求以后,将追求更高层次的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更多的人并不满足仅仅有一份能保障基本生活的工作。在雇主家里工作,虽然工资不低,但缺乏职业稳定性、缺乏同事之间的社交,家庭普及的摄像头又让人感觉到不被尊重,更谈不上职业的晋升。因而保姆用工难的问题越来越显著。如今,这种趋势已经显现出来,很多家庭反映,找保姆难,找照顾老人的保姆更难。而机构在满足员工更高层次需求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这就为机构类的养老模式提供了发展机会。[1]
(四)智慧养老技术的应用
养老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在生育率下降的趋势下,面临着从业人员不足的严重问题。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智慧养老产业的关键技术将在多个方面应用于养老产品和服务。一是在生活照料方面,包括服务机器人等设备,可部分代替家政人员和护士的工作;二是健康监测方面,包括远程医疗、定位、传感等,可以部分代替医疗人员的工作;三是建立互联网养老信息平台,为老人们建立档案,识别老人的各种需求并提供各种服务。技术环境的升级将突破养老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障碍,尤其对于向老人集中提供服务的机构。[2]
二、“保险+ 养老社区”模式的威胁
(一)国民总体收入水平较低
我国虽然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并且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由于大部分老人收入有限,对养老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能力有限。根据202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市与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5等分分组数据,年收入超过15万元的中高与高收入人口不到90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3%。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保险+ 养老社区”模式主要定位中高端人群,这就决定了养老社区的市场比较有限。目前,险企对“保险+养老社区”的投资已经渗透一、二线城市,继续渗透已经比较困难。
(二)养老观念保守
现阶段,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的养老观念还趋于保守。对机构养老还有排斥心理。许多家庭,只有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会考虑养老社区养老。即使是面向中高端人群的保险公司投资经营的养老社区,面向自理型老人的“活力型”社区和面向不能完全自理老人的“护理型”社区的入住人数悬殊。而后者,只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需要养老服务,从而大大减少了养老社区的市场空间。
(三)对手的竞争
虽然不同养老模式定位不同、提供的服务不同,但不可避免地形成服务内容的重叠,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比如,针对自理型老人,社区养老白天托管,满足了老人社交、体检、午餐的需求、又能够让老人住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费用低廉,竞争力很强;针对半自理老人,有上门提供洗澡、体检等服务的养老模式,虽然单项价格较贵,但整体上对家庭带来的负担较小;针对生病康复期和不能自理的老人,有专业的护理院,往往是由基层医院转型而来,具有专业化优势,虽然价格较贵,但仅限于一段时间,而且可以用医保。因此,“保险+ 养老社区”养老模式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四)市场的怀疑态度
虽然“保险+ 养老社区”模式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覆盖人群有限,尚未发展成熟,市场不免会产生一些怀疑态度。首先,从缴纳保险金到入住养老社区需要几十年时间,在此期间,目前崭新的房屋、设施会慢慢变得陈旧。第二,其他的养老模式正在不断出现和完善,不如把资金留在手上保持选择权。第三,购买保险只是获得了入住的权利,入住养老社区还必须另外付费。而保险公司并不保证未来的价格。未来的价格是否能够接受也是一个未知数。第四,“保险+ 养老社区”属于险企投资的子公司在经营,依然有经营不善,甚至是破产的风险。第五,“保险+ 养老社区”业务普遍存在着超售现象,即有资格入住养老社区的客户数量超过了承载能力,进一步引起了市场的怀疑。
三、“保险+ 养老社区”模式的优势
(一)资金优势
养老社区是一项投资大、回收慢的重资产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保险公司在这个方面具有优势。保险公司通过收取保费,每年都有大量的现金净流入,其中绝大部分的可投资期限较长,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与“保险+ 养老社区”的资金需求和投资周期相匹配。因此,保险公司比其他企业具有更加广泛、充足、长期的资金来源。
(二)营销优势
对于任何一种养老模式,营销都是实现销售、获取利润的前提条件。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业务形成了大量客户数据,可以筛选收入、年龄合适的目标客户,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而营销渠道更是可以和保险业务的营销渠道共享。目前,各大保险公司都建设有完善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和训练有素的销售人员队伍。养老社区的销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和保险业务的销售捆绑在一起的,并不额外占用销售人员的时间。因此,在营销成本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三)商业模式优势
如今,国家支持发展养老的第三支柱,也就是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来作为养老费用的补充。相当于从年轻时候就开始积攒养老的费用,对于扩大养老社区的目标人群是非常有利的。再加上对投保自家保险的客户有费用上的优惠,保险公司在商业模式上具有很强的优势。
(四)信用程度高
保险公司作为金融机构,深耕中国市场多年,在经营保险业务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信用,比较容易获得客户的信任。这对它们经营养老社区业务是十分有利的。
四、“保险+ 养老社区”模式的劣势
(一)资产重、回报周期长
“保险+ 养老社区”模式是一种重资产模式,拿地周期久、建设时间长、现金占用时间长、回报周期长。虽然也获取了房地产相关方面的利润,但是也加大了经营风险。
(二)医疗实力竞争力不强
“保险+ 养老社区”提供的服务是集日常照料、娱乐、身体健康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其中,关注老年人健康是核心。然而,“保险+ 养老社区”项目配备的医护人员的实力,远远无法和专业医院相比。而且在人员的培训上具有很大的困难。在政策的支持下,许多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将转型开展康复、护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加入养老产业的竞争,对于“保险+ 养老社区”模式当中的护理型客户市场将形成巨大的竞争。此外,专业医疗机构的付费很可能可以使用医保卡,在付费方式上也非常具有竞争力。
(三)保险产品同质化
“保险+ 养老社区”模式的养老社区的销售是和相关保险产品的销售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各家保险公司推出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在将保险资金进行投资的过程中,由于投资范围有限、存在市场风险、以及保险公司自身等原因,保险的投资收益较低且不确定性强,缺乏吸引力。
(四)价格高
“保险+ 养老社区”的重资产经营模式就决定了其价格定位高。也有一些保险公司通过租赁物业、委托管理及与成熟养老机构合作等方式运营社区。与重资产运营模式相比,该模式所需资金量较小、市场开拓速度较快,价格具有一定下调空间。还有一些保险公司采用“重资产+轻资产”的模式。但无论如何,“保险+养老社区”与其他的养老模式相比,呈现出价格高、付费期限长的特征。
(五)金融监管规范
2023年1月,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对接养老社区服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为保险公司开展“保险+养老社区”业务划定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例如,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 50 亿元、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充足率不低于 120%、连续四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 B 类及以上等。这是一把双刃剑,中小保险公司很难从事该类业务,但是对于达到门槛的大中型保险公司来说,今后业务将更加规范、市场更集中、风险更低。
五、“保险+ 养老社区”模式的对策
“保险+ 养老社区”模式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在政策的支持下,以及技术发展的条件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我国整体收入低、养老观念保守、以及其他商业模式竞争的局面。结合该模式本身的特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准确定位、合理定价
鉴于“保险+ 养老社区”项目成本较高,就算通过各种途径优化资源整合、降低管理成本,空间也比较有限,可以适当向中等收入群体延伸,扩大用户群体。但是考虑到和其他各类养老模式竞争,在价格上缺乏竞争力,所以定位也不能降得太低。根据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的养老理念,“保险+ 养老社区”项目不必一味追求扩大用户群体,总体定位在高中端客户,并为他们提供与定位相应的养老服务。
(二)优化产品
面对激烈的竞争,“保险+ 养老社区”项目必须和其他养老模式进行差异化竞争,为客户提供和高价位相匹的一站式、高品质的增值服务。
对于目前占比较高的“护理型”客户,“保险+ 养老社区”项目必须加强康复、养护等核心业务的专业性,一方面要加强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明确分工,在医疗机构就医,在养老机构专业化康养。医疗机构向养老机构输出培训、技术、设备,帮助养老机构开展康复、养护等专业化医疗辅助服务。养老机构提供比医疗机构更舒适但专业化方面却不输医疗机构的康养服务。另一方面,选聘和培养自己的护理队伍,定期开展培训、考核、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增强员工工作的幸福感,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医疗辅助服务的质量。[3]
此外,充分挖掘自理型老人的需求可以吸引低年龄段老年客户,获取更大的价值。“保险+ 养老社区”项目的优势在于,提供了高品质的社交网络和情感支持,以及舒适的环境和高质量的服务。保险公司应在目前的“医养结合”“旅居养老”“文娱休闲”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拓展服务项目,挖掘服务的深度、品质。
“保险+ 养老社区”项目加强保险产品本身的吸引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一味地主打性价比会给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还要从保险产品的设计、服务、信誉入手,增强保险产品的吸引力。
(三)推进智慧养老技术的应用
为了应对人力资源的缺乏,“保险+ 养老社区”项目必须推进数字技术的应用。除了在目前已经能够实现的日常照顾、健康检测、建立数据档案之外,还可以积极推进数字化平台一体化建设,打破养老产业各机构之间的壁垒,将养老社区的数据信息和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的数据信息实现交互共享,共同构建专业化、体系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康养服务。
(四)争取政府支持
“保险+ 养老社区”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政府税收优惠、运营补贴等支持能有效缓解企业经营压力。政府可加大对营利性养老机构租金、房产税的税收减免力度,并可对标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适度给予建设补贴、床位补贴和运营补贴。同时对作为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增强对公众的吸引力。[4]
六、总结
综上所述,从国家政策、老龄化趋势、员工就业倾向和智慧养老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来看,“保险+ 养老社区”模式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但也面临着其他养老方式的激烈竞争。从国民总体收入、养老观念来看,该模式并不具有优势。该模式应该准确定位于中高端人群,结合资金、营销、商业模式以及信用的优势,借助外部资源,优化医疗辅助服务、推进智慧养老技术的应用,提供高品质一站式养老产品,同时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
參考文献:
[1]陈冬梅,张晶.保险业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与策略[J].上海保险,2023(2):37-43.
[2]苏嫔,朱文娟.基于PEST分析的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2(11):54-56.
[3]王馨玮.不同养老模式下社交网络对老年人口消费倾向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23(13):55-58.
[4]尹成远,王珠存.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现状、问题与对策[J].产业创新研究,2022(11):3-9.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