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任务群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

2023-08-29王林波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编者习作课文

王林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颁布,让“学习任务群”一下子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一年多的时间里,广大一线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不过,摸索前行,也难免走入误区。听了上百节课,源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城市,我发现存在的问题高度相似。面对问题如何改进,这是我们必须要着力探究的。

一、达成学习任务,应依托语文实践活动

【课堂再现】

一位教师在设计一个第一学段的学习任务时,安排了如下学习活动:

活动一:寻找相似葉

请以小组为单位,带上任务卡和小伙伴们仔细观察,寻找与任务卡上相同叶形或相同叶脉的树叶,分类摆放并粘贴在任务卡上。

活动二:设计叶发型

请打开思维的天窗,去寻找合适的树叶,给你的“小客人”设计一款独特又可爱的“发型”吧!

活动三:唱响叶之歌

请你发挥想象力,唱一首关于叶的歌曲吧!

【误区分析】

为了达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以学习活动为支架,支撑学习任务的完成,这样的思路是正确的。这位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方设法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值得肯定。不过,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以上活动确实是实践活动,确实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这样的活动似乎缺失了语文的味道。

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如果我们细读课标对六个学习任务群内容阐述的第一句话,就不难发现它们的相似性。六

大任务群的首句无一例外地都是“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设计学习任务群,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但这些实践活动必须具有语文的学科属性,必须是“语文实践活动”。

回顾以上学习活动,活动一为科学学科的活动,活动二是美术学科的活动,活动三是音乐学科的活动。

在这样的课堂上,我相信学生是活跃的,也能充分地行动起来,但当活动结束后,学生收获了什么?在语文素养方面有什么提升?这种看似动起来,看似很活跃的实践活动是值得我们警惕的。语文课必须体现语文的学科特性,语文课上的活动一定要是“语文实践活动”才行。

【对策探究】

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必须体现语文的学科特性,必须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在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深入参与其中,还要思考这样的活动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赵州桥》一课为例,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

活动一:抓住重点词,简要介绍赵州桥的特点。

活动二:紧扣关键句,全面了解赵州桥的特点。

活动三:变换角色,借助关键词,介绍赵州桥。

活动四:化用资料,丰富内容,介绍赵州桥。

以上四个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的出发点是学生,也就是说,这四个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是学生要去做的事情,我们甚至可以把“学生”加到这个活动前面,试着读一读,看是否合理、通畅,例如:学生抓住重点词,简要介绍赵州桥的特点;学生变换角色,借助关键词,介绍赵州桥。

再看这四个实践活动,每一个都充满着语文的味道。“抓住重点词”“紧扣关键句”,这不就是最常用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吗?后面的借助关键词介绍赵州桥、化用资料介绍赵州桥,不都是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吗?当我们着眼于学生,设计充满语文味道的实践活动时,学生一定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

二、设计恰切活动,应领会教材编者意图

【课堂再现】

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活动一:绘制思维导图,走进周恩来的童年生活,理解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

活动二:拓展阅读《大江歌罢掉头东》,理解青年周恩来的求学之愿;

活动三:观看电影《少年周恩来》,写一写《我与周爷爷比童年》观后感,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勤奋刻苦、坚强担当、远大志向;

活动四:主题演讲“周爷爷十二,我十二”;

活动五:搜集周恩来的相关资料,从伟人的童年、少年、青年、老年,求学、革命、建国、外交等层面进行了解和探讨,组织手抄报、故事会、诗朗诵比赛。

【误区分析】

这五个活动的设计,可以看出是煞费苦心的,从形式上看,非常多样:绘制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拓展阅读、写观后感、主题演讲等活动关注到了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多个方面;搜集资料,完成手抄报、故事会、诗朗诵比赛等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再仔细分析以上五个活动的设计,似乎也都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确,这五个活动都是学生要去完成的,用刚刚我们的验证方法,在前面加上“学生”来读一读,也都基本通顺,似乎没有问题。再审视一下“语文味”,这五个活动涉及阅读理解、写作表达、朗诵演讲、资料搜集等,也都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这一切似乎都没有问题,但当我们带着这样的活动走进课堂时,却发现很难实现: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教师、学生都非常辛苦。确实,有时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太骨感啊!

【对策探究】

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我们必须领会编者意图,切不可层层加码,这样只会苦了教师,累了学生。

打开教材,我们仔细阅读,会发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编者的意图并没有那么复杂,那么高难。这一课的课后题有两道: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除了两道课后题外,编者还安排了一个小练笔: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我们知道,课后题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从第1题中可以看出,这是要引导学生归纳课文讲述的事件,从而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向的是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2题是查阅资料,结合周恩来的诗句,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这道题是本单元人文主题“家国情怀”的体现。

在领会了编者意图后,再来对照以上五个活动,我们会发现有些活动的要求确实有些高了,应当进行删减。比如活动三、活动四就可以删除,活动五虽然指向的是资料搜集,但是附加条件太多,难度过高,要求四年级学生“从伟人的童年、少年、青年、老年,求学、革命、建国、外交等层面进行了解和探讨”,确实太难为他们了,后面的“组织手抄报、故事会、诗朗诵比赛”也都是不那么容易的事情。因此,这个要求我们不妨简化为:搜集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在分享交流中进一步理解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这样,既能凸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也能体现这一课编者的编写意图。

我们看到,这一课的课后安排有小练笔。小练笔也是本课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学中不能忽视,更不能将小练笔当作可有可无的内容,安排到课后由学生自行完成,而是要有效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增设一个学习活动:对照反思改进,写出自身读书目的。这样设计,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将少年周恩来与自己进行对比,引发自己对读书目的的重

新思考,达成“家国情怀”这一人文主题;同时,学生在练笔的实践中,一方面要写清楚自己的读书目的,另一方面,还要写出相应的理由,并且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

对照编者意图,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我们就可以将原本的五个活动优化为以下四个语文实践活动:

活动一:绘制思维导图,讲述课文主要内容;

活动二:进行拓展阅读,理解伟人求学之愿;

活动三:搜集分享资料,感受伟人家国情怀;

活动四:对照反思改进,写出自身读书目的。

三、任务与活动的安排,应考虑课堂的可操作性

【课堂再现】

案例一:

一位二年级的教师在教学“校园之秋”时设计了如下活动:

活动一:我是秋天的观察员。

尽情阅读,发现秋日之美,介绍自己阅读过的与秋天有关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古诗和名句。同时,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寻找美丽的“校园之秋”。

活动二:我是秋天的收藏家。

举办“校园之秋”博览会,在自己的展区介绍在校园中发现的最能代表秋天的事物,并在观看其他小组的展区时,感受大家对秋天的喜爱。

活动三:我是秋天的代言人。

制作“校园之秋”纪念册,通过图文结合、创意树叶画等方式创编秋季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校园之秋的了解和热爱。

案例二:

一位五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时,创设了主题情境“珍藏童年岁月”,设计了如下活动:

活动一:童年蔬菜馆;

活动二:童年故事馆;

活动三:童年美食馆;

活动四:童年音乐馆;

活动五:童年玩具馆;

活动六:童年游戏馆。

【误区分析】

我们发现,无论是第一学段,还是第二、三学段,老师们在设计任务群及语文实践活动时,都是非常用心的,都在变换花样,力求出新。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很值得肯定。但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还要思考一个现实问题:这些活动能够落地吗?该如何进行课堂操作呢?

二年级的学生,发现秋日之美,可以断定,这是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活动,也就是刚刚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两个月的学生,他们要介绍自己阅读过的与秋天有关的文学作品,这具有可操作性吗?他们读过哪些相关的文学作品?别说是二年级学生,換作是四、五年级的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度。举办“校园之秋”博览会,设计这一活动的出发点非常好,但是,学校要组织一次博览会都得经过数周的策划和准备,班级要做博览会容易吗?二年级的学生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自己展区的布置吗?另外,制作“校园之秋”纪念册,创编诗句也没有那么轻松。

五年级学生要完成童年蔬菜馆、故事馆、美食馆、音乐馆、玩具馆、游戏馆等六大活动,也并不轻松。即便是都能完成,这些活动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与每一课的编者意图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设计学习任务群,首先要对学习任务群有清楚的认识。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可以看出,学习任务群是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的方式,我们要通过设计学习任务群这种方式,达成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课程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是为达成目的服务的,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方式的多样,而忽略了目标的达成。

【对策探究】

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出发,切不可一味追求形式的多样,而不顾能否能落地课堂、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以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为“童年往事”,语文要素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习作要求为“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本单元包含《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和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教学时,从单元整体出发进行任务群的设计是非常好的一个思路,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通过这种方式,最终我们要达成的,除了让学生感受到童年往事的美好外,还要掌握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够把成长中印象深刻的事情写具体。

因此,在设计这一单元的任务群时,我们可以尝试着进行逆向思维,从本单元的习作着手,在层层推进的学习活动的完成中,达成语文要素及习作要求,感受到童年的美好,实现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及习作要求三者的共赢。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单元主题,创设任务情境:成长故事分享会。接着就可以设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了:

任务一:回顾生活,用一段话记录自己难忘的成长事件;

任务二:通过聊天、访谈的方式,了解长辈的童年生活;

任务三:学习课文,习得表达方法,不断完善成长事件;

任务四:借“交流平台”梳理写法,再次修改成长事件;

任务五:召开成长故事分享会,在互动中改进成长事件。

这五个任务相互关联,层层推进,有因有果,逻辑关系紧密。首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让学生用一段话记录自己难忘的成长事件,这样的事件一定是学生印象深刻的、最想表达的,这就让习作先有了内容、有了情感的基础。接着,了解长辈的童年生活,学习课文,帮助学生获取写作的灵感与方法。这个单元包含四篇课文,每一篇课文的写法都很独特,有的直接抒发情感,有的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情感,有的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这些方法都是值得学习的。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学到了写法后,就可以进行一次对自己成长事件的修改完善。学完四篇课文,自己的成长事件就经历了四次修改完善,这时候,曾经的一段话,就已经蜕变为了一篇习作,一篇蕴含着真情实感、体现着表达技法的习作。

完成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再召开成长故事分享会就不难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成果的分享与交流,而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评,相互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表达,这也正体现了教材中“写完后和同学交流,看看有没有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的要求。

这样设计任务群,打破了单篇教学的壁垒,体现了单元教学的整合,实现了单元的整体教学。由果溯因,层层推进,让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融合,相得益彰。习作教学,从内容和情感入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避免了为写作而寫作的尴尬。从阅读中学写法,助力习作的完成,学以致用,也能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这样设计学习任务群,每一个任务的完成都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落地课堂。召开成长故事分享会看似是一个比较大的活动,但是因为几个任务是层层推进的,最终完成这样的成长故事分享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践行课标理念,设计学习任务群,我们一定要关注任务设置的合理性和任务之间的逻辑性。学习任务群要依靠语文实践活动来支撑,这些活动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要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性,要兼顾统编本教材的特点,融合编者意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编者习作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编者语
背课文
编者语
习作展示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