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接受与传播策略

2023-08-29肖成笑刘鑫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6期
关键词:青年群体接受美学传播策略

肖成笑 刘鑫

[摘要]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传承与发展上革故鼎新、守正创新,需要在传播对象扩容及信息整合两个方面实现创新性突破,以应对媒介技术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文章以京剧文化为例,阐释京剧文化的传播现状,分析青年群体由于时空背景及审美习惯的改变对京剧文化的接受度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从接受美学视域下传播的主体、媒介、受众、环境的维度提出新时代京剧文化的传播策略。

[关键词]京剧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美学;传播策略;青年群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多元文化交流的过程,应立足现实,面向世界、未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在新时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活化石”,京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京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凸显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内涵与审美特点。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在享受先进科技文明与多元文化魅力的同时,自身的生活方式也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京剧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更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特别是青年群体作为新生代,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京剧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缺乏相关京剧内容的启蒙,这不利于京剧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当前,虽然京剧是一项以人为主体和载体的“活态文化”遗产,但是其受众范围急剧缩减,传播对象也正发生深刻變革,京剧文化亟待创新传播与发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一、京剧文化传播现状

(一)京剧文化传播全球化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进入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物工作重要论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指引,社会大众也掀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京剧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重新融入新时代文艺思潮,在拉近国粹艺术与人民大众距离的同时凸显国粹发展热度。“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京剧电影工程”等计划的实施,也推动京剧文化踵事增华,以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为代表的精品层出不穷,更实现京剧价值的“新文创”。全国政协委员迟小秋还赴巴西、法国、瑞士等地演出程砚秋的传世京剧名作《锁麟囊》,立体展现中国故事,让国外受众读懂中国故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当前,京剧系列艺术作品百花齐放,不仅彰显了民族特色,还赢得了社会效益,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二)京剧文化传播泛娱乐倾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来文化与各种元素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京剧文化的生存空间,人们主流审美趣味也不断发生变化,这成为京剧文化受众范围缩减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审美文化转变为快感美学,人们追求平面化审美模式的短暂体验,存在“浅层次”“短平快”的泛娱乐化倾向,而从经典美学视角出发的京剧文化注重精神层次的净化,具有隽永意境,在艺术审美理念上与新兴的大众艺术产生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受限于京剧文化受众面变窄,京剧文化在当下的传播能力不足,亟须在新时代扩大受众群体。

(三)京剧文化传播内容碎片化

当前,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碎片化信息充斥人们视野,内容呈现片段、零碎化。在传统媒体时代,京剧作为一项典型的传统艺术,依赖传统媒介进行传播,呈现美学与文化特点,具有准确且完整的传播过程。在新媒体时代,碎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京剧文化的完整信息表达,无法凸显京剧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条理与结构性内容。此外,京剧文化还囿于自身特性,不利于受众通过多媒介渠道自行整合和获取完整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京剧文化难以走近受众,无法展现自身文化魅力,传播呈现乏力感。

二、青年群体对京剧文化的接受度

(一)青年群体的审美变化与娱乐偏好

笔者认为,探究青年群体对京剧文化的认知现状和接受度,应从时空性关系着手,观察京剧文化的流变。在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倾向于应用新媒体接收和传播信息,对传统媒介产生一定的疏离感,他们对京剧文化的了解也多从网络空间中的碎片化传播内容获取,不利于对京剧文化形成强烈的观感,实现与京剧文化的互动交流。同时,新媒体等媒介又无法复刻出京剧文化所特有的灵韵与内涵,不利于青年群体完整感受京剧文化,进一步了解京剧文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使他们固化京剧文化的历史标签,对京剧形成刻板印象。

随着信息交互速度变快,文化边界逐渐模糊。一方面,京剧文化凸显慢节奏特点,需要受众在一定时间内细品韵味和内容细节,思考京剧背后呈现的文化底蕴与精神,进行慢享受。另一方面,青年群体偏好以体验为主的沉浸式内容,快节奏且时尚化的内容契合他们的需求。从这个角度上看,当前,青年群体的文化选择、审美改变也弱化了京剧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力,使京剧文化受众覆盖面窄化。

(二)青年群体对京剧文化的认同感

当前,青年群体在思维、情感、行为上认同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清醒地认识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对京剧文化等有所关注,且普遍持正向认知。然而,受限于京剧文化自身传播力不足、青年群体偏好个性化特点,青年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京剧文化的启蒙,对京剧文化感知不足。同时,受新媒体影响,青年群体仅对京剧文化产生碎片化了解,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情感共鸣,且他们对京剧文化的印象和接受度也处于较为模糊的阶段,不利于京剧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三)青年群体对京剧文化的主动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京剧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青年群体意识形态与价值的塑造,可以帮助青年群体了解社会历史、民族风貌,也可以为青年群体树立正确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提供文化材料。当前,在多元文化元素与媒介冲击下,京剧文化虽与现代文化、受众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区隔,但仍以受众为轴,应寻求京剧与青年群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途径,实现两者的双向传播。一方面,京剧文化应打破青年群体对其的刻板印象,通过建立理解,形成认同,重新激活京剧艺术的时代价值。另一方面,青年群体应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积极加深对京剧文化的了解,实现对京剧文化的主动传播,增强文化归属感。

三、接受美学视域下京剧文化的传播策略

京剧将多种艺术荟萃于一体,积淀出文学、武术、音乐、舞蹈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京剧文化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要务。笔者认为,京剧文化应立足于发展现状,适应时代变革的需求,针对面临的挑战,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可从传播的主体、媒介、受众、环境四个维度探寻传播策略。

(一)主体维度:多元变革,实现京剧文化的破圈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2]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要求保证京剧文化正确、有序地传承,而且要求京剧文化进行革新以适应时代要求。

第一,合理开发京剧资源,推动京剧文化实现现代转型。当前,要想赢得新一代青年群体青睐,京剧文化就要符合当前受众的审美习惯和需求,实现破圈传播,在传统与流行的融汇中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京剧文化空间,对京剧文化资源进行变革与补充。近年,各地卫视等主流媒体与国家京剧院打造《看我如何玩转京剧》《最美中国戏》等新京剧文化节目,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虽未达到预期传播效果,但仍值得持续尝试。第二,重视保留京剧文化传统艺术特点,推出顺应时代的剧目,架构起更完整的京剧文化空间。京剧振兴的关键之一在于深耕其内蕴资源。第三,探求京剧文化内容差异化、精准化传播。京剧文化应抓住青年群体这一重要的市场面向和传承力量,既要拓宽青年群体市场,又应在京剧创作队伍中注入年轻力量,从而实现青年群体间交流互动,为京剧文化的创作发展带来无限空间,使青年群体成为京剧艺术传承的重要力量。

(二)媒介维度:借力科技,开辟京剧文化的新型传播

当前,媒介技术的发展变革重塑了传播环境和舆论生态,改变了传播模式,也改变了受众接受、分享与解读信息的方式,尤其是融合传播渠道的互联互通,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多元、高效的技术支撑。Henry Jenkins提出“媒介融合”,指“内容跨越多种媒介平台流动,多种媒介产业间的合作;以及媒介受众的迁移行为,他们可能到任何地方寻求所喜爱的娱乐体验”[3]。笔者认为,具体到京剧文化,这可理解为大众不再局限利用某一渠道来获取信息。媒介融合传播所具有的便捷性、视听性等特征能满足京剧文化传播的需求,而内容跨越多種媒介平台流动则能使京剧文化传播不再受限于受众的迁移行为,以实现中国故事与中国声音的区域化和分众化表达。

京剧文化与科技联动是京剧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益探索,这可将主体、载体与互联交互技术相融合,打破传统京剧传播的时空限制,让大众体验多视角的高清剧目,并借助多种媒介与戏曲名家解读,实现内容流动传播,降低观赏京剧的难度,在联通数字艺术数据的基础上增强观赏趣味。例如,国家京剧院在2022年春节档联合咪咕公司以线上演播的形式进行京剧《龙凤呈祥》的海内外演播,为大众展现了一场线上与剧场间碰撞的视听盛宴。可见,“科技+艺术”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途径,媒介融合可开拓京剧文化传播的新格局,京剧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乘科技之风,有效联动,积极“走出去”。

(三)受众维度:打造品牌,激发对京剧文化的主动传播

传承与发展京剧文化的必要条件是持续拥有一定规模且稳定的受众。也就是说,京剧文化需要立足受众媒介接触和使用的过程,满足受众信息需求和心理需求,不断拓展新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并主动参与青年群体的文化构架,使他们主动走向京剧。同时,京剧文化也应正视自身与青年群体因娱乐需求不对等而形成的区隔,着力凸显现代京剧特色,强化京剧的国粹地位,讲好京剧故事,增强京剧文化叙事感,构建现代京剧品牌。此外,京剧文化还要注重将京剧的人物及故事植入现代受众情感表达,选择打造和输出适应当代或未来的文化价值,将京剧内涵渗透于时空与人文信仰,激发青年群体的情感共鸣,从而重构现代受众与京剧的关系。

文化传播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好题材是讲述好故事的基础。京剧文化传播不仅要注重情感的共通共鸣,还要考虑文化价值、语境、习俗的差异,运用低语境策略和共享性故事题材来解决表达方式的问题,以应对“文化折扣”。BLUMLER等指出:“信息的丰富造成了注意力的贫乏。” [4]京剧文化发展要依托稀缺的注意力资源。“而注意力心理基础有认知心理、好奇心理、遵从心理、表现心理、移情心理等五种心理”[5],经营好京剧文化品牌则需要挖掘大众兴奋点。例如:京剧文化可以尝试时令营销,挖掘京剧与传统节日相吻合的剧目内容,利用春节档等进行媒体造势,借助粉丝经济,让京剧成为传统文化界的“网红”。京剧文化在展示自身特殊魅力的同时可实现流行娱乐功能,模糊传统与流行文化的界线,打造京剧的新潮话题,以此满足大众的好奇心理,使他们主动了解京剧文化,化解京剧与受众间的交流壁垒,并利用受众的移情心理,扩充京剧文化圈,提高京剧的关注度,促使大众自发弘扬京剧文化,最终促成京剧文化的良性传播。

(四)环境维度:营造氛围,优化京剧文化的舆论传播

软环境建设是实施京剧文化品牌战略的重要内容,思想氛围和舆论导向是软环境建设的“外力”,可提供保障和动力,而以青年群体为主体的软环境建设还要有文化和价值观的引导。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京剧文化贯穿并渗透教育体系有助于为青年群体提供正确的育人航向,能削减自身与青年群体的区隔,促进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弘扬京剧文化的内在动力,营造良好的京剧文化发展的环境氛围。

有学者认为:“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共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6]舆论传播能引领社会,勾勒人文生活新景观。京剧文化应利用自身“中国元素”,做好舆论传播,拓展自身社会空间,营造正向氛围,充分推动自身的环境建设,从而面向大众、走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语

在新时代,京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挑战,京剧文化应以可持续传承与發展为基,采用媒介融合与舆论传播等突破传播壁垒,形成京剧文化的社会风潮,提高青年群体的持续关注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与受众间的良性互动,满足受众需求,增强受众体验。文章结合京剧文化传播现状,分析青年群体对京剧文化的接受度,认为要突破青年群体对京剧文化的认知壁垒,还需要科学评估他们对京剧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影响,并在媒介融合具化、情感经济运用、传播状态预测及渠道选取等方面探究京剧文化传播

策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3-06-2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7nztzl/2017_zt11/17zt11_yw/201710/t20171031_317898.html?eqid=97d976520000f0370000000464278b93&wd=&eqid=c87a70b00000cfbc00000006647011e2.

[2](授权发布)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14)[2023-06-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url_type=39&object_type=webpage&pos=1.

[3]JENKINS H. Convergence Culture: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

[4]BLUMLER J G,KATZ E.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6(06):1546-1548.

[5]魏剑美,唐朝华.商业策划与新闻炒作[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6]刘智勇.论新闻舆论与广告舆论的互动:兼析九·二一大地震期间台湾报纸广告的特点[J].国际新闻界,2000(03):70-72.

猜你喜欢

青年群体接受美学传播策略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