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武术教育路径探究
2023-08-29顾修红
顾修红
摘 要:高校是传承和发展武术运动的重要阵地,高校的武术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改善体质,更重要的是能让武术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传承。在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武术教育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做出适当调整与改革,这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体育人才的培养。本文首先介绍高校武术的教学现状,然后提出体教融合背景下对高校武术改革所做的新要求,最后得出在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武术教育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体教融合;高校武术;武术教学;人才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将“以人为本” 作为体育教育的根本宗旨,然而实际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对于学生个人道德素养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体教融合也是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进行体育人才的培养,它将体育视为教育的一部分,强调体育与教育的相互结合,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高校武术作为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在育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探究在体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校武术教育路径有其必要性。
1 高校武术教学现状
武术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现代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高校引进武术项目就是为了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然而,如今被称为“国粹”之一的武术在高校的开展状况并不乐观,正面临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
1.1 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够重视
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武术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足以看出高校对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在武术技能的传授上,对于武术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与内涵却少有渗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文化的传承。虽然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意识到了传承武术文化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到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制约,武术的育人作用依旧没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武术教学更多流于表面。因此,对于武术这项运动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高校应予以高度重视。
1.2 学生习武的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通常以教师讲解理论和动作示范的方式进行,学生在教师讲解过后单独或分组进行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较为常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武术的积极性。虽然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武术教学效果,但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不同的学生之间有什么差异性,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学生的武术学习积极性依旧不高。基于这一问题,一些高校开展了关于武术运动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武术竞技比赛,但由于前期宣传不到位,学生的参与兴致并不高;再加上一些活动或竞赛的内容缺乏吸引力, 实在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致使武术教育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1.3 武术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无论是太极拳、八卦、南拳, 还是形意拳,都是世界各地武术爱好者所喜欢的拳种。在我国高校的武术教学中,通常开展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练习,这一基础性的套路教学过于重视动作技能,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武术拳种和套路种类繁多,它们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珍贵的精神内涵,而教师只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单一的武术基础动作,学生也只是简单重复教师的动作示范,难以理解其中的原理、方法、技巧,导致武术变成一种纯技术性的运动项目。因此,教学内容的单一,让武术的教育价值难以有效发挥。
2 体教融合背景下对高校武术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2.1 体教融合的目的对高校武术教学提出高标准
体教融合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 在改善体质的同时,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并且实现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体教融合背景下, 高校武术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标准。首先,要求高校在武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强度等方面进行改革。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能够满足当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教学形式要推陈出新,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性格特征;教学强度要因人而异,为不同体质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训练标准。另外,要格外强调武术动作技能教学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充分融合。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武术套路和动作,领悟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内涵; 另一方面,要发挥武术运动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2.2 体教融合的内容为高校武术教学提供新契机
体教融合是对高校体育教育系统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教学模式整合,对于高校武术教学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新契机,也让武术文化的传承拥有了多重保障。当前一些新兴体育项目逐渐走进高校校园,如街舞、轮滑、霹雳舞等,给武术运动的传承带来挑战。基于此,高校必须打造更具吸引力的特色武术项目来吸引学生,而体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恰恰能够帮助武术走出目前的发展困境,为武术教学带来新的契机, 让武术在众多体育项目中绽放自己独有的光彩。
3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武术发展的路径
3.1 促进武德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促进武德教育,也是充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有力措施。武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体育学科,高校要建立相关制度以保障武德教育顺利开展。通过武德教育, 大学生能够习得仁义、宽厚、恭敬、勇敢、自强等中华民族優秀传统美德,从而进一步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落到实处。高校要善于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武德教育的深入贯彻,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3.2 完善武术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通常只在大一和大二开设,所以武术课时自然也就比较有限,学生接触武术的机会不多,对武术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高校应重新调整武术课时,为学生增加学习武术的时间和机会、只有多学多练,学生才能将动作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 才能真正将武术的思想价值外化于行。在保证课时足够的基础上,高校还要完善具体的武术教学内容。因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身体素质,所以一些运动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学习高强度的动作时会比较吃力,而一些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低强度动作时会觉得在浪费时间。针对此现象,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另外,武术具有高度的实践性,教师不能只传授学生最基础的技术动作,也应该多传授一些套路和拳种,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武术技巧和文化,这样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他们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3.3 壮大武术教师团队,提高武术教育专业化水平
武术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师资力量的注入,而教师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学生能否获得良好的武术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占据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明确教与学的位置关系,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一味地说教,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另外, 很多学校没有配备专业的武术教师,实施武术教学的大多是普通体育教师,他们对于武术专业技巧了解不深,对武术文化的认知也较为浅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基于此,高校要壮大武术教师团队,提高武术教师的专业性。一方面,要广纳武术人才,从专业化角度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现任体育教师的武术专业培训, 并定期实施技能考核,督促教师强化自身的武术专业技能。对于武术教师而言,不能只抓技能方面,还要用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武术精神涵养自己。只有自身具备了扎实的硬功夫和软实力,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3.4 发扬武术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武术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是武术这一传统体育项目的灵魂所在。高校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自然也要承担传承体育文化、发扬体育精神的重大责任。高校要当发扬武术精神的牵头人,引导学生积极宣传学习贯彻武术的精神内涵,使他们深入感受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与风采。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武术文化活动、武术竞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武术运动、感受武术文化、体会武术精神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激烈的比赛中提高自身的顽强斗志,发扬拼搏精神。在焕发武术精神的同时,学生心中的爱国主义热情也会油然而生,家国情怀会被进一步唤醒,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3.5 成立武术社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发展武术教育,成立武术社团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高校要保证有专门的武术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并为武术社团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社团开展武术活动、武术竞赛形成有力的财政保障。武术社团的成立,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另一方面, 可以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武术文化氛围,进一步促进武术文化的弘扬与传承。高校要成立武术社团,明确社团的发展目标,将培养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作为重点,同时实现丰富学生課余生活、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等目的。学生加入武术社团,可以接触到更多高水平的运动健将,方便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同时还能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3.6 打造特色武术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需要创新武术教育理念,打造独具特色的武术课程,以创新的教学模式赢得大学生对武术的青睐, 助推体教融合开花结果。武术是一项展现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精神的传统体育运动,倘若将武术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相互结合,将会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推动高校武术教育进一步发展。高校可以按照“武术+”的模式,创新竞技体育跨项选材, 推出“武术+ 篮球”“武术+ 足球”“武术+ 攀岩”“武术+ 健美操”等特色课程。通过系统思维推动武术教学多元化开展,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承武术文化,还能全面展现学生的运动优势,从而使其更有针对性地参与体育锻炼。特色武术课程的推出是体教融合的创新发展方式,为广大学生进一步拓展了竞技体育的发展空间,是高校武术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武术文化得以传承的必由之路。未来高校要持续围绕“武术+”模式拓展高校体育发展空间,推动更多项目转化工作;加强校地合作,推动“武术+”产学研齐抓共进,探索并打造一套科学完善、可持续的发展体系。
4 结语
高校武术教育正面临各种困难与严峻的挑战,在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要为武术教育积极探寻更多的发展路径。作为践行体育、德育、美育的重要人才培养阵地, 高校要在明确教育任务的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革新,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推动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的同时,充分发挥武术的育人作用,引领大学生以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
参考文献:
[1] 陈志刚.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武术发展的路径[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4(4):174-176.
[2] 王乐芳. 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拳击与格斗,2022(14):90-92.
[3] 焦稳龙. 高校武术公共课程考核模式改革[J]. 新体育,2022(18):51-54.
[4] 贺秀景, 勾庆华, 林婷婷. 体教融合背景下武术套路课程改革探析[J]. 中华武术,2022(3):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