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口诵心惟”想到的

2023-08-29杨再隋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精思形象思维课标

杨再隋

重视读书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明代王守仁强调读书要“口诵心惟”。他在《传习录》中说:“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南宋朱熹说得更具体,他在《训学斋规》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后人将此句提炼为“熟读精思”。

无论是“口诵心惟”,还是“熟读精思”,都要求“读思结合”,不能不动脑筋地“漫读”“泛读”“读望天书”。为此,著名语文教育家袁微子在编写小学语文教材时,就把“一边读,一边想”作为语文学习的重点训练项目。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尤其是上世纪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读”已无可争辩地成为语文教学研究中的重点,许多老师对讲读、议读、导读、疑读、猜读、速读、美读等作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中学以钱梦龙先生为代表,小学以支玉恒、靳家彦两位先生为代表,倡导并践行“读式教学”,在中小学语文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的确,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即汉语文,以其意蕴之深邃、意味之隽永,加之音韵和节律之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通过读,文中之情,文外之意,甚至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不言之意也读出来了。可见古人说的“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并非虚言。我曾听过古文大家石声淮教授用长沙方言吟唱《岳阳楼记》。石先生高吟低唱,婉转悠扬,令人如痴如醉。近些年来,著名特级教师陈琴以她独创的“素读经典”赢得了语文界师生的赞誉。经典“素读”,有曲有调,有板有眼;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声声入耳,字字入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而且彰显了经典的魅力,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直以来,我们常常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作为一堂合格语文课的外在特征。但近年来,我听过的一些语文课,很少听到琅琅书声了,更多的是围绕课文内容进行的分析讲解和碎片式的问答。

导致上述现象的因素很多,既有“烦琐分析”的旧病复发,也与对2022年版课标缺乏全面、准确的理解有关。2022年版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在“课程实施”中还明确要求“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再看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的“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些经过努力,在小学尚可实施。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除了第一学段外,对其他学段提出的要求,一般学校可能难以达成。尤其是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要求第一学段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出一两个理由”,要求第二学段学生“主动记录、整理、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思考,学习辨析、质疑、提问等方法”,要求第三学段学生“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等等。上述要求多数属于抽象逻辑思维范畴。

学生能否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呢?先排除其他因素,仅就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而言,根据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的研究,5.5岁至6岁,是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飞跃期,即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期。小学四年级是思维发展的第四个飞跃期,四年级前以具体形象成分为主要形式,四年级后则以抽象逻辑思维成分为主要形式。对于这个转折点,在国内许多儿童思维的实验研究中得到证实。初中二年级是思维发展的第五个飞跃期。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期的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初中二年级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的开始,也是逐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辨证思维规律的开始。(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136页。)可见小学第一、二学段的学生如果没有具体形象思维作基础,缺少具体形象思维的支撑,想要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几乎是不可能的。

毫无疑问,2022年版课标具有世界眼光,注意和国际接轨;也有前瞻视野,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但课标中规定的某些学习任务和要求,对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而言,完成起来确有一定难度,如何化难为易还有一个过程。我想,任何改革都有难点,甚至有阵痛,课改亦然。只要我们认定目标,踏实前行,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阶段性成果。

反思这些年来的语文教学,成绩有目共睹,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就思想方法而言,常常顾此失彼。在小学,强调了“以发展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就忽略了“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让学生停留在“感知、感受”以及“初步体会、体验”的初级认知阶段,使感知不能上升到概念,经验不能升华为思想。为此,不少有识之士,多次提出要尽快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即理性思维能力。有鉴于此,2022年版课标特别重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细化在学习任务群里,贯穿在全部教学活动中。

其实,2022年版课标在“总目标”里依然强调“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養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在“课程实施”中明确要求“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课标还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习默读”的要求,贯通在整个义务教育学段,并逐段提高要求。为此,我们应全面准确领会课标的精神实质,既重视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又重视对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特别是创造想象能力和创意联想能力。继承和发扬“口诵心惟”和“熟读精思”的优良传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提炼思想,滋养心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深信,无论课程怎样改革,课堂如何“翻转”,在语文教学中,以读为主,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协调发展依然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知情结合以及在情境中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实践中学语文仍旧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无论读什么书,用什么方法读书,都要和思维相结合。口诵必心惟,熟读须精思,说明读书不仅要专心致志,而且要讲究思维方法,优化思维方式。如此,语言方能内化,思维才能发展。当语言和思维比翼齐飞时,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就真正显现出来了。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精思形象思维课标
传统“熟读”思想的学理剖析及现代转换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精思厚积乃成其大——论濑户宏教授的中国近现代戏剧研究
形象思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