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鸿门宴》的艺术特色

2023-08-29李巧霞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7期
关键词:项伯樊哙项王

李巧霞

《鸿门宴》是《史记》中富有代表性的精彩篇章之一。它不仅再现了真实的历史事件,而且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面,笔者就探究一下《鸿门宴》一文的艺术特色。

一、人物典型

在《鸿门宴》一文中,作者刻画了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如不惧生死的樊哙、善于谋划的张良、老谋深算的范增……这些人物的性格非常鲜明。下面以刘邦和项羽为例。

刘邦坚忍克己,虚怀若谷,能屈能伸。为了实现建立刘氏政权的宏伟目标,他一改原来贪财好色的本性,入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一心只为达成更远的目的。在“鸿门宴”上,面对项羽的故意打压,他隐而不发,甘居他人之下。每走一步棋,刘邦总是谦卑地询问手下人的意见,无论是对张良还是对樊哙,即使是对来自敌人阵营的项伯的建议,他都能权衡利弊,虚心地接受。另外,他也果决、有主见,当得知是自己手下的曹无伤告密后,他先是不动声色,等回到军营后“立诛曹无伤”。

项羽胸无城府,优柔寡断,妄自尊大。当曹无伤报告刘邦“欲王关中”之时,他勃然大怒,欲“击破沛公军”,而项伯的一番勸说又让他怒意全消。在宴会之上,范增的“数目”“举玦”,屡次暗示项羽,项羽却犹豫再三,最终选择了视而不见。他似乎不屑于用这种暗箭伤人的下作手段除掉政治对手,却不知因为他的刚愎自用,全然辜负了亚父的一番苦心,也忘记了“纵虎归山,后患无穷”的古训。正是项羽的优柔寡断,让他错失了一次大好的机会。“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对于极为重要的情报来源,他毫无避讳,轻易地露了底,足见其智谋不足。难怪范增会破口骂出那句怒其不争的话来。

作者把二人置于“鸿门宴”这一具体的事件中进行描写,借助语言和动作展现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全文非常精彩。

二、结构严谨

这篇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为严谨。开篇,曹无伤的告密让项羽“震怒”,欲剑指刘邦。这就让形势变得格外紧张,大有黑云压顶之势。在如此危急的时刻,楚左尹项伯(项羽的季父)为报当年张良的救命之恩,不顾大局,“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张良不愿意独自离去,就向沛公禀告了此事。如此一来,就让事情有了转圜的可能。刘邦接受了项伯的建议,亲自屈尊赴宴,向项羽解释。随着刘邦的到来,故事进入高潮,各色人物纷纷登场。沛公说“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范增则欲借此良机,一举铲除隐患,于是“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奈何“项王默然不应”,他只好另谋出路。他“召项庄”,告诉他,借献寿之名,击杀刘邦,否则自己一方必然会“皆且为所虏”。“项庄拔剑起舞”,剑指沛公。可惜的是,“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危机关头,“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告诉他事情非常紧急。沛公命悬一线,樊哙自然不会置身事外,于是面见项王,为刘邦开脱……掌握了主动权的沛公“招樊哙”,引陈平,留张良,“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当张良告诉项羽沛公“脱身独去,已至军矣”时,项王安然受礼,亚父则“拔剑撞而破之”,哀叹道:“唉!竖子不足与谋!”一场好戏,就此收场。从表面上看,“鸿门宴”一团和气,实际上却暗藏杀机。双方斗智斗勇,可以说是好戏连连,精彩纷呈。这也是作者精心选择、组织材料的结果。

三、语言精彩

司马迁也是一位语言大师,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可谓字字传神。《鸿门宴》一文便是最好的证明。

以刘邦的“为之奈何”为例。当得知项羽将要派大军攻打自己后,刘邦大惊,曰:“为之奈何?”此一句,就把刘邦的急躁、无奈、惶恐不安表现了出来。当张良询问可能抵挡得住时,刘邦又说:“且为之奈何?”一个“且”字,强化了语气,写出了刘邦的窘迫、恐惧与无奈。在犹豫要不要逃跑时,刘邦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作为首领,他怎么逃跑呢?逃跑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按礼节,应该先告辞再走。他说出这句话,一方面在属下的面前保全了自己的面子;另一方面把棘手的难题抛给了下属,让樊哙说出他想听的话;此外还借此考验了下属是否忠诚。这句话有一石三鸟的作用。从人物的语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城府之深。

总而言之,《鸿门宴》在《史记》中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值得读者仔细品读。

猜你喜欢

项伯樊哙项王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鸿门宴》前后二三事
猛人樊哙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亚父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