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人因年轻学者论坛观察

2023-08-29张利

世界建筑 2023年7期
关键词:建筑学高质量空间

张利

2023 年5 月15 日举行的“城市人因年轻学者论坛”,无论从其所集聚的好奇心广度、信息密度还是报告人研究方法的丰富度来说,都是非常令人振奋的。它带给我们4 个观察。

第一,建立在“碳基”“硅基”“氨基”上的“空间—数据—认知体验”的迭代循环,提供了一种回应“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城镇化”需求的新工具体系。在我国新发展理念下,城镇化的提质是时代的要求,而何为城镇化的“高质量”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话题。显然,奢华的消费主义滥觞不是“高质量”,晦涩的精英主义情怀不是“高质量”,置时情与地情于不顾的崇洋、返古或复制更不是“高质量”。普遍的观点是,“高质量”不仅是服务于最多数人的生活提升的,而且应该是能够通过客观中立的标准衡量和验证的。如果建成空间“物”的客观质量可以借助建造、能源、碳足迹、资源效率等方面成熟的量化方法来判断的话,其“人”的精细化主观体验质量——或者说是否真正更好地满足了人对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需求——则亟待合理量化工具的定型。今天的数字环境与人因测度技术——具体地说包括城市生活的数字轨迹、虚拟孪生空间的沉浸式体验记录和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精准的生理与心理活动实时采集等,当然还不可避免地包括基于深度学习的数据分析——为我们突破传统问卷调查式的粗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我们在此次论坛的很多报告中,高覆盖率地看到了这种数据采集分析与空间认知体验的连耦——不论是用于已建成空间提质目标的锁定,还是用于待建成空间设计的优化迭代——一套基于共识的、可复制、可迭代的技术工具箱正在形成。

第二,广义的服务于设计思维的数据获取与分析、特别是关于审美认知与判断过程的数据获取与分析,是对富勒在20 世纪中叶提出的“设计科学”的实质性延展,通过计算力来突破壁垒、建构人文艺术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桥梁,不再是幻想。半个世纪前,当巴克敏斯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提出“用带有预见性的设计科学来统筹建成空间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时,实证的“科学”能否应对人的“精神需求”显然是被质疑的。虽然21 世纪之初关于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在用户界面层次上让同时实证应对这两种需求成为了现实,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接续了“设计科学”的气脉。但直到今天,在富勒原先指向的领域——承载人们生活的城市(或乡村)的建成空间——来同时实现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实证性应对才真正成为可能。感谢计算神经科学在过去10 年的突飞猛进,针对神经系统活动的测度、计算和分析为我们破解自主审美体验过程的黑箱打开了大门。诚然,要我们彻底承认艺术感知、情感与精神是“可计算”的恐怕是艰难的和不情愿的,毕竟它们是我们灵魂的最自主和最可贵的部分之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以数据方法来揭示那些不曾被认知的我们在审美感知上的共性,从而让我们的建成空间可控、可证地为更多的人所欣赏,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们看到此次论坛的一些报告勇敢地触及了这方面的话题。

第三,在当代的技术文明下从“见物不见人”到“见物更见人”,既是建筑科学知识体系演进的必然,也是大建筑学本体存在的必然。从现代主义时期以来,先是建筑的物理环境,进而延展到城市的交通和物质循环系统等,在“物”的一端以物的指标来确定其合理标准,一直是一个保证或提升空间质量的有效方法。从声强、空气质量、照度、温湿度,到交叉口间距、换乘次数、吞吐容量等,建成空间如果能均匀地满足一定的标准,则可认为在具体人介入之前已经可以预判其质量可期。不过实际的生活现实告诉我们,仅有这些恐怕是不够的,特别是在高质量的视角之下。每一个鲜活的人既不是一个物理环境的标准化受体,也不是一个在城市物质流中的无差别质点,而是有主观的认知、情感和判断的空间体验主体。不夸张地说,城市空间的质量不仅是其物质的质量,更是生活在其中的人的主观体验质量的集合。了解人对空间需求的不均匀性是从“见物”到“见人”迈出的关键一步。幸而,技术的发展已经让我们能够有效地采集并处理关于人的空间体验的海量数据,从而也让真正意义上的“见人”有了机会,我们从而可以期待建筑科学的知识体系在这方面得到迅速的扩充。另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在人工智能高速向各个行业渗透的今天,我们一再看到传统的学科“专家知识库”在深度学习模型冲击下淡出并影响其学科本体存在的事例,我们是否也要为大建筑学的学科本体担心呢?似乎不必。因为大建筑学的一个基本属性是以建成空间的效率与诗意来肯定人生活的尊严,为此它先天需要不停地开创、定义来源于人生活的新问题,而这种定义问题的开创性,以及不停更新的对人自身的关注域,不那么容易为基于过往事实的计算模型所取代。建筑师和规划师们在机器学习模型的辅助下更好的“见我,见人,见众生”,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城市人因”是一个非常需要年轻人和年轻思想的领域。伴随着移动终端与触摸屏幕长大、在数字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孪生中形成其主要生活记忆的人,非常有能力去进一步探索不断在这种孪生中改头换面的新的城镇化生活。我们在这次年轻学者论坛的报告中反复看到的是年轻学者们在适应实证研究范式,定义来自人、面向人的科学问题,以及运用数据与算法工具方面的自在与从容,反复体会到的是他/她们的独到聚焦和逻辑建构带给这一领域的新鲜启发。可以说,这次年轻学者论坛报告人们所代表的新一代建筑学人对未来的信心与乐观主义,为我们对整个学科未来的保持信心和乐观主义提供了一种最好的理由。

猜你喜欢

建筑学高质量空间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空间是什么?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创享空间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