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栏目主持:叶扬

2023-07-30

世界建筑 2023年7期
关键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建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钟训正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钟训正于2023 年6 月22 日逝世,享年94 岁(图1)。钟训正院士1952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1954 年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任教,1991 年任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会长,1993 年任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1997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 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以鼓励他为我国建筑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钟训正院士是我国建筑创作领域功勋卓著的领军人物之一,主持设计了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北京火车站、无锡太湖饭店等项目,其中“南京长江大桥建桥新技术”1985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建筑家,他坚持并发展了产学研融贯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主持了建筑设计初步、建筑构图原理等课程教学以及主编《建筑制图》等多部教材,同时先后出版了《脚印——建筑创作与表现》等学术著作,发表的一系列学术成果在建筑学界和业界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28届哥本哈根世界建筑师大会及第29届国际建协会员代表大会圆满落幕

7 月2-10 日,第28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与国际建筑师协会29 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隆重召开。大会共有来自135 个国家的6000 余人参与,举办150 场次论坛活动,演讲者500 人次,同期举办了180余个展览项目、3500 人次的城市建筑游览活动。

7 月3 日,第28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馆举办了展览开幕式,国际建筑师协会主席胡赛·路易、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崔愷院士、丹麦建筑师协会主席约翰尼·斯文登博格分别代表国际建协、中国建筑学会和会议东道主致辞。中国代表团与来自各国的近200 位建筑师出席了此次活动。同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庄惟敏院士与美方詹姆斯·莱特作为国际建协职业实践委员会(UIA-PPC)联席主席共同主持UIA-PPC 开放环节,并于次日组织了与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美国建筑师协会主席、赞比亚建筑师学会主席的对话活动。同期,国际建筑师协会UIA 三年奖举行了2023 年度颁奖典礼。三年奖共设置1 项金奖和5 个分项的奖章和提名奖,分别以历届国际建协主席命名。本次获奖人与提名奖获得者中仅2 位中国建筑师名列其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宋晔皓教授获“罗伯特·马修可持续和人居环境奖”提名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袁烽教授获颁“奥古斯特·佩雷建筑技术奖”。

7 月8 日,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9 届会员代表大会上,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教授高票当选国际建协IV 区(亚太区)副主席,本届任期2023-2026 年。此前中国建筑师杨廷宝院士(任期1957-1963 年)和吴良镛院士(任期1987-1990 年)曾担任国际建协副主席。

7 月9 日的会员代表大会上,国际建协主席胡赛·路易宣布北京为2029 年(第30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举办城市。此次申办工作在北京市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领导下,由中国建筑学会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共同完成(图2)。北京市于1999 年成功举办了第20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时隔30 年后,将再次举办此项会议。

1

2

3

4

哥本哈根世界建筑师大会“Under 40s on 2040中国青年建筑师”论坛顺利举办

7 月4 日,哥本哈根世界建筑师大会期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应大会主办方之邀组织并由清华大学《世界建筑》杂志承办的“Under 40s on 2040”论坛顺利举行。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教授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教授共同召集并主持,以“The Chinese Youth Speaking on the Future”为总主题,邀请6 位青年建筑师代表分为城市、乡村及虚拟空间3 个主题进行演讲。演讲者以发言顺序依次为:临界工作室创始合伙人陈忱、傅英斌工作室主持设计师傅英斌、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孙昊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热气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张子岳,BUZZ 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庄子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Architecture China编辑莫万莉。论坛还围绕“作为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如何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等问题开展了圆桌讨论与观众问答环节(图3)。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与德国能源署签署碳中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3 年6 月29 日,在ACT 零碳城市大会暨零碳建筑博览会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双碳建筑设计论坛暨中德战略合作签约仪式隆重举办(图4)。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刘玉龙先生、德国能源署国际合作总负责人Thilo Cunz 先生作为签约代表,共同签署了《建筑、园区和城市碳中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双方依托清华大学顶尖学术力量以及德国能源署在能源转型、建筑能效、生态城市、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丰富经验,立足国内首屈一指的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独特优势,并借助与世界建筑领域交流合作的桥头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步与全球领先的外国企业合作,借鉴学习国际先进的、适用的碳中和落地技术与经验,提出中国特色方案,为中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建筑行业降碳行动,贡献全球领先、成熟、可直接应用的技术力量与综合解决方案。

“古城复兴 人地情结”建筑文化节在慈城开幕

7 月8 日,翠屏山(慈城)建筑文化节开幕式暨“古城复兴 人地情结”建筑文化对话在浙江宁波慈城启动(图5)。8-9 日,共计10 位建筑设计领域专家发表重要演讲,连续4 场建筑文化对话碰撞出学术人文火花,众多领导、专家、学者、建筑师、媒体以及建筑文化爱好者相聚古城,共同探讨人、地、建筑以及古城复兴的命题。开幕式现场还发布了一个建筑艺术实践基地共建计划:面向高校和青年建筑设计师,落地“文化遗产建筑艺术实践基地”,慈城古县城的8 大场馆将成为实践场域,并长年免费开放。2 场建筑作品展在慈城同步开展,分别为位于慈城抱珠楼的“古城复兴 人地情结”新锐建筑师作品展,以及位于慈城民权路13-17 号的宁波优秀青年建筑师设计作品展。这2 场展览也将作为翠屏山(慈城)建筑文化节重要的一环,延续至10 月8 日。

未来之境——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设计展于嘉德艺术中心揭幕

7 月6 日,未来之境——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HA)设计展于嘉德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重新思考了ZHA 对设计的深入探索和多学科研究方法。新的数字设计工具、机器人技术、3D 打印、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正在改变ZHA 的设计和建造方式;提升建造技术并提高材料效率,显著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的同时优化每栋建筑的性能。展览展示了ZHA 对信息丰富且高参与度的元宇宙虚拟建筑的探索。ZHA 的虚拟环境凭借多人在线视频游戏创建工具,结合高速网络和云技术,专注于用户体验和社交互动。ZHA 的建筑在参数化设计技术支持下,结合群体互动形成的社交基础设施加强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协作。本次展览包含了诸多ZHA 在中国的项目,包括2010 年竣工的广州大剧院、北京丽泽SOHO 和大兴国际机场等14 个已建成的中国项目以及正在各地建设的25 个项目。展览将持续至2023 年10 月3 日(图6)。

第二届北林风景建筑论坛成功举办

7 月2 日,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主办,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建筑系、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第二届北林风景建筑论坛成功召开。本次论坛由建筑系主任郑小东教授主持,邀请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朱培栋,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建筑系主任、三文建筑创始人何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黄蔚欣,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无止桥团队负责人潘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汉荷设计联合创始人和马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建筑系副主任段威,分别以 “行在 山水/ 手作 自然”“建筑,在山水田村之间”“编织结构——一种新的建造方法与空间表达” “建筑作为社会过程:无止桥公益建设实录”“一个世界,两个未来”“小而美的风景建筑”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并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客座教授范西莲的主持下,就“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议题开展了圆桌讨论。本次论坛采用了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B 站直播实时在线人数峰值超过3000 人(图7)。

5

6

7

8

9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孟建民院士团队与Mecanoo建筑事务所和Lola Landscape Architects联合获得深圳光明科学家谷的国际设计竞赛

近日,由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孟建民团队牵头,与Mecanoo 建筑事务所和Lola Landscape Architects 联合设计的方案在深圳光明科学家谷的国际设计竞赛中获胜(图8)。该获胜方案在尊重场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以“共存之谷”为核心设计理念,通过“暂时修复和选择性建设“的干预措施来积极回应周边生态。建筑方案由公共环路、研究中心和自然周边层3 个独立部分组成,独特的设计手法使建筑隐入环绕场地的山脉、森林和水体中,与山谷的生态环境平衡共存。项目占地约1.2km2,未来将成为服务于粤港澳及更广阔地区科学工作者的国际化研究和创新中心。

MAD马岩松新作“候鸟沙城”展览空间在秦皇岛阿那亚完成

MAD 建筑事务所主要合伙人马岩松为中国阿那亚戏剧节设计的名为“候鸟沙城”的展览空间于近日完成并开放,这是一个为“候鸟300”项目创造的300 小时艺术家驻留地。建筑以垂直于大海的轴线为中心,呈内部空间丰富的椭圆形围合结构,为艺术创作者创造了富有想象力的空间。“候鸟300”是由艺术家刘畅、朱砂、郑靖和陈明昊联合发起的一个公共艺术项目,汇集了300 名不同领域和背景的创作者来到阿那亚海边共同创作300 个小时,探索时间的概念、人类行为以及人与自然的联系。6 月12-25 日,该建筑承载并容纳包括表演、装置、雕塑、行为艺术、绘画、影像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中包括131 组团体作品和194场个人演出(图9)。

猜你喜欢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建筑
中国建筑学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线路防火设计标准》将于2022年5月1日起实施
中国建筑学会标准《建筑物及电子信息系统隔离防雷技术标准》发布
胖胖的“建筑师”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两项团体标准编制工作启动会议在宜兴召开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