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经济对沿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2023-08-28穆沙江努热吉艾丽菲热艾尼瓦尔
穆沙江·努热吉 艾丽菲热·艾尼瓦尔
(新疆财经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2)
一、引言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口岸经济作为链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政策叠加优势,将国内外优质生产要素聚集在口岸经济带,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推动沿边地区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沿边口岸应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推动下, 不断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数字基础设施,努力强化原有的产业基础,发挥中国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新产业优势,吸引和留住更多龙头企业和人才, 将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充分发挥口岸经济对载体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溢出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加快经济的增长和资本的积累,从而促进沿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2021 年9 月17 日,海关总署发布《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提出了平安、效能、智慧、法治、绿色的“五型”口岸建设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沿边口岸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口岸由“通道”转型为“综合经济系统”是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2]口岸作为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的必然通道,应凭借自身的地缘经济和开放优势,努力推动生产要素空间再分配以及边境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3]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沿边口岸要加速功能提升和转型,促使口岸成为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为促进载体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创造条件,使之成为沿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4]
二、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是表征现代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因素,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当前,追求高质量发展应适当降低增长速度预期,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加速结构转换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5]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强创新以及深化对外开放有助于提高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量生产函数形式不断变迁, 要素质量和规模经济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持续发挥积极作用。[7]交通基础设施质量的改善通过引致更为充分的市场竞争来促使资源流向更具效率的地方,对沿途区域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进发挥积极作用。[8]最典型的是中欧班列作为连接国内与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通过城市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9]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出现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且资本深化程度上升的现象,然而两者通过相互匹配,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不断削弱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不利影响。[10]中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资本配置不足、劳动配置过度,且制造业整体的资源错配程度在下降,其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通过缩小实际产出与有效产出间的差额,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11]高技术产业发展可以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工业结构技术化调整更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2]充分利用技术进步的干中学效应,释放自主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13]
促进技术创新、 技术进步和优化资源配置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三大有效途径。[14]尽管有关口岸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但有关口岸经济对载体区域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影响方面的文献较为丰富,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
口岸产业转型升级为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动力源泉。 口岸经济作为沿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依靠特殊的政策优惠和地缘优势,加快了高附加值、高利润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集聚,形成口岸创新核心区,从而进一步构建更加包容的沿边经济创新型环境。[15]口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向高效率产业转移,在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产业间的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提升了产业的整体效率。[16]口岸经济发展所吸引的产业集群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相较于传统高能耗的制造业集群,其发展方式更加环境友好。[17]积极建设绿色型口岸,将高效利用资源、低碳节约环保理念贯穿在口岸运行管理全过程中,推动口岸实现资源集约利用、投入产出最优、设施共享共用的目标,在促进口岸绿色可持续运行的同时,实现沿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18]
口岸对外开发开放平台为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有力支撑。 边民互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经济合作中心、对外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对外开发开放平台间形成联动发展,发挥各自的政策优势和地缘优势,吸引了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质生产要素,使国内外要素实现最优组合。[19]随着沿边口岸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各平台间共享数据,降低了运营和通关成本。 通过大力发展边民互市贸易,一方面解决民生问题,另一方面提高边境地区城镇化水平,为地区培育人才提供保障,促进了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20]口岸数字外贸平台建设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口岸经济的辐射范围,为口岸经济的转型提供了创新型模式,从而不断给沿边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创新因子。[21]
口岸基础设施为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基本条件。 相对完善的口岸基础设施,一方面为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促进了作为创新知识载体的劳动力要素流动,实现了创新知识更大范围的传播[22],弥补了数字化口岸基础设施的应用缺口。 另一方面,相对完善的通关基础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有助于企业降低运输成本和通关成本,受益于成本的降低企业得以在更大范围调节中间品结构, 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及产品的质量,通过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23],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从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学界有关中国沿边口岸经济发展及其对载体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为笔者提供了经验借鉴,但少有研究具体考察口岸经济发展对沿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在评估2010—2019 年广西、云南、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7 个沿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及51 个陆路口岸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口岸经济发展对沿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提出了以口岸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沿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1.模型构建
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 (SFA) 和层次分析法(AHP)分别对广西、云南、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口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探究口岸经济对沿边地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将7 个沿边省份划分为东北、西北和西南3个地区,分析口岸经济对不同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异质性,并将口岸经济系统中的4 个一级指标作为核心变量,考察口岸经济对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构建的面数据模型如下:
其中, 被解释变量为沿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核心解释变量为沿边省份口岸经济发展水平,TFPit表示省份i 在t 期的全要素生产率,PEit表示省份i在t 期的口岸经济发展水平,CONTROLit表示省份i在t 期的控制变量。β1是主要关注的系数,以衡量口岸经济对沿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在纳入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若β1显著为正,则表示口岸经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向促进效应。
为进一步厘清口岸经济对沿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将口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中4个一级指标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其对沿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从而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实证依据,构建的随机效应模型如下:
其中,PLATit表示省份i 在t 期的口岸对外开发开放平台的发展水平,INDUSTRYit表示省份i 在t期的口岸产业发展水平,POLICYit表示省份i 在t期的口岸发展国家支持政策,INFRAit表示省份i 在t 期的口岸基础设施发展水平。 考虑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因此综合考虑数据可得性和大多数文献的通常做法,控制变量选取Gov 表示政府干预,采用一般公共财政支出来表示,全要素生产率主要通过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来得以提高,这一过程中政府干预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数据说明
全要素生产率数据是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并运用Frontier4.1 测算得到, 代表政府干预的政府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外商直接投资额及GDP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2020 年), 代表人力资本的科研人数投入强度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2020 年),测算口岸经济发展水平的数据来自 《中国口岸年鉴》(2010—2020)。 某省份年份存在数据缺失值均采用插补法进行处理。
(二)变量测度
1.沿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测度
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具体形式如下:
其中,Y 表示经济产出;K、L 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力;下角标i 表示地区,t 表示年份;β 表示待估参数;vit表示随机干扰项;uit表示技术无效率项。 本模型设定了Cobb-Douglas 生产函数形式,运用广义似然率统计量 (LR) 进行检验。 根据估计结果,用Kumbhakar & Lovell(2003)的分解法[24],将生产函数对t 求导数,再除以Y。 为了使求导后的公式更加简洁,以下公式均省略下标it。
表1 2010—2019 年7 个沿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评估结果
从表1 可知,2010—2019 年,7 个沿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呈跌宕起伏态势。 具体表现为:2013 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增长趋势,2013—2015 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2015 年下降最明显,2015年之后逐渐呈上升趋势,在2018 年达到最高值,这是由于2018 年全国经济发展普遍强劲,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正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泉。 从2010—2019 年的平均值看,7 个沿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辽宁、云南和新疆,其次是内蒙古、吉林和广西,黑龙江省位列最后。 沿边省份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虽然在2014 年和2015 年全要素生产率较低, 但在随后的几年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高,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潜力,说明全要素生产率对沿边省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
2.沿边省份口岸经济发展水平评估
参考穆沙江·努热吉(2020)的做法[26],测算沿边省份口岸经济发展水平。 将口岸经济中对外开发开放平台建设、口岸产业发展水平、国家支持政策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选为一级指标, 设立26 个二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估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7 个沿边省份51 个口岸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该省份内各个口岸的发展水平取平均数,记作该省份的口岸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三)实证结果及检验
1.基准回归结果
运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 对口岸经济发展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回归, 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基准回归结果
其中,Hc 表示人力资本, 采用每年投入科研人数强度来表示,人力资本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软件基础, 人才是驱动科技创新的源泉。 FDI 表示实际利用外资水平,采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GDP 的比重来表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各国或各地区有机会通过外资引进获得来自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外溢, 进而通过市场竞争效应等途径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从表2 可知, 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基本一致。 核心解释变量口岸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统计上显著且为正, 表明口岸经济会在1%的水平上对沿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起正向促进作用。 口岸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对外贸易,而对外贸易带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促进沿边省份企业改善技术和管理方式,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在控制变量中,政府干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符号显著为正,表明政府干预促进了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政府通过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进而降低市场摩擦,促进要素流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人力资本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沿边省份以创新型人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驱动作用未能发挥出来。外商直接投资在模型(1)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而模型(2)中则不稳定,这与中国沿边省份FDI 质量总体偏低有关。
2.稳健性检验
采用改变核心解释变量测量方法、 替换控制变量、增加控制变量3 种方法对基准回归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稳健性检验结果
首先, 将用层次分析法测度的核心解释变量口岸经济发展水平评估(PE1)值替换为运用熵值法测度的口岸经济发展水平评估值(PE2),进行稳健性检验,具体结果见表3 列(1)。 其次,将模型中控制变量外商直接投资 (FDI) 替换为对外贸易依存度(Open)进行回归,观察模型的稳健性,结果见表3列(2)。 最后,模型中增加控制变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观察回归结果的变化,检验结果见表3 列(3)。 从3 种稳健性检验结果可知,口岸经济发展水平对沿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系数和显著程度均与表2 结果一致,证实了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3.区域异质性检验
基准回归结果反映了口岸经济对沿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各地区口岸经济对该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根据官方公布的划分标准,将吉林、黑龙江和辽宁划分为东北地区,内蒙古和新疆划分为西北地区,云南和广西划分为西南地区进行异质性回归,结果见表4。
表4 异质性回归结果
由表4 可知,口岸经济对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西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带动作用最强,西北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弱。
西南地区广西和云南口岸的边民互市、综合保税区、产业园区等平台建设较健全,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有效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初步实现了“通道经济”转型为“产业经济”、口岸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企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进出口商品能够在本地区生产加工和消费,口岸经济与载体区域经济的关联性较强。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西南地区口岸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双边贸易发展、投资促进、技术交流中的枢纽作用进一步强化, 对高科技企业的吸引力增强,使得口岸经济对西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
西北地区口岸通关条件良好,地缘和政策优势突出,随着“中欧班列”蓬勃发展,西北地区口岸在中国与中亚、欧亚、西亚国家间经济技术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过货量和贸易额日益增长,对外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逐步显现,口岸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初步显现。 但由于西北地区口岸通道功能仍然较强,口岸生产加工业和对外开发开放平台发展较为滞后,大部分进出口商品来自并消费于其他省份。 基于口岸经济与载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较低、 二元化结构突出等原因,口岸经济对载体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较有限,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和空间较大。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口岸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交通基础设施较完善,口岸经济对东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仍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但东北地区经济下滑压力较大,资金和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加之近十年来美西方对俄罗斯经济制裁的原因,俄罗斯消费需求下降,口岸商品贸易难以进一步提升,这导致了西北地区口岸经济对高科技企业的吸引力下降、招商引资困难、生产加工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对载体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辐射带动作用减弱。
4.机制检验
为进一步研究口岸经济发展水平对沿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将口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中对外开发开放平台建设水平(PLAT)、口岸产业发展水平(INDUSTRY)、国家支持政策(POLICY)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INFRA)4 个一级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依次做回归来进行检验,分析口岸经济各要素分别对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如表5、表6 和表7 所示。
表5 口岸经济对西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检验回归结果
表6 口岸经济对西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检验回归结果
表7 口岸经济对东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检验回归结果
由表5 可知,口岸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发开放平台建设均能正向显著促进西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其中口岸产业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大,基础设施次之,对外开发开放平台建设的带动作用最弱。 西南地区口岸较健全的基础设施和对外开发开放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口岸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以口岸为核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国内外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国家支持政策对西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为负向影响,表明西南地区口岸的各项政策红利叠加效应对载体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带动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由表6 可知,口岸产业发展对西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带动效应最强,国家支持政策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发开放平台未能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原因在于,国家对西北地区口岸建设发展的强有力支持政策以及健全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国内外更多企业入驻口岸产业园区,使得西北地区口岸从“通道经济”逐渐转向“产业经济”,对载体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产生了一定促进作用。 但由于西北地区口岸边民互市、综合保税区、跨境合作区等对外开发开放平台建设起步晚、发展滞后等原因,未能对西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由表7 可知,对外开发开放平台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能够正向显著促进东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其中口岸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强,口岸产业发展的影响为不显著,国家支持政策表现为负相关。 表明东北地区口岸较健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对外开发开放平台仍然会通过促进东北地区外贸发展,进而对东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但由于东北地区口岸国家支持政策利用率降低,对口岸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不足等原因,东北地区口岸产业发展缓慢,口岸仍然以通道功能为主,进出口产品难以在口岸区域生产和加工。 加之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仍然是重工业及资源能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这种产业结构严重阻碍市场化进程[27],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分配不均衡,导致口岸产业与载体区域产业脱节,不利于东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在测度7 个沿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与口岸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探究了口岸经济发展水平对沿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口岸经济能够促进沿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沿边口岸发挥政策优势和地缘优势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质生产要素,使国内外要素实现最优组合,促进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的转移,使产业间的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 提升了整体资源配置效率。(2)口岸经济对西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强,对西北地区的促进作用次之,对东北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弱。 西南地区的口岸开通较早,口岸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有较完善的通关条件和边境贸易平台,致使西南地区口岸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大。 西北地区口岸经济发展潜力逐渐扩大,中欧班列的开行和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方式的兴起对该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东北地区口岸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交通基础设施较完善,但由于东北地区口岸产业发展滞后、转型升级缓慢等原因,口岸经济对东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较弱。 (3)口岸产业发展对西南和西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明显,对东北地区不显著;口岸基础设施对西北和西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相等并大于东北地区;口岸对外开发开放平台建设对东北和西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一定的提升效应,对西北地区不显著;口岸支持政策仅对西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较强的促进作用,对西南和东北地区不明显。
(二)对策建议
1.加快“通道经济”转变为“产业经济”。首先,加快口岸产业结构升级,以主要出口目的国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入并培育壮大本土优势产业,积极引入具有发展潜力和高附加值产业,丰富出口商品种类,形成较成熟的产业链,实现沿边口岸由“通道经济”转变为“产业经济”,释放沿边口岸对地方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效用, 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助力沿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提高优势产业的市场变现率,通过引进技术的溢出效应来降低自主创新带来的风险,强化口岸经济带的产业基础,从而加快沿边地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 最后,在结构经济学视角下不断探索新的比较优势产业。 充分利用要素禀赋和区位优势, 在口岸园区内形成外向型产业集群,通过加快技术创新扩大传统产业规模,着力吸引新兴产业的注入。抢抓RCEP 发展契机,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周边国家打造新的制造业半导体行业产业链和供应链,应对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打压和技术封锁,打造外向型轻工业产品制造基地。
2.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政策。 从管理者层面看,一方面应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合理分配国家给予边境地区的资金支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从自由贸易和技术引进为主向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并重的阶段过渡,加快口岸经济带技术进步。 另一方面应借鉴国内外发展水平较高且制度创新成功的口岸经验,根据各省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相邻国家的市场需求开展制度自主创新,构建新型管理体制,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重点培养专业数字化人才,提高沿边口岸行政效率,便捷通关程序,使边境口岸的软环境更加优化,为提升沿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提供持续动能。 从执行者层面看,要充分利用中央政府给予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积极申请特殊货物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强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广应用,获取TIR 运输资质,为沿边省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奠定基础。
3.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应注重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合理规划和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基础设施质量改善的积极效应,缩小不同口岸间的发展差距,增强沿边口岸对载体城镇的辐射和扩散效应。 其次,在进一步完善中国沿边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大对口岸区域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充分发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短期和长期内提升技术效率与促进技术进步的功能,从而提高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28]最后,进一步完善物流运输体系,提升沿边省份与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增强国内外劳动力、技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提升国内外资源的综合配置效率,积极享受交通基础设施带来的外部性效益。
4.促进对外开发开放平台发展。 首先,建立健全对外开发开放平台统一管理和运营机制,加强综合保税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建设。 以出口加工促进互市贸易,普及跨境电商监管模式,使沿边地区贸易方式多样化,各平台之间形成联动发展。 通过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现数据共享,整合国内外资源,聚集优质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的国际优化组合,助力口岸经济带建设。 其次,进一步提升边民互市贸易在沿边省份对外贸易中的份额, 充分发挥其在口岸经济中独特且重要的作用,不仅要重视边民互市贸易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更要重视其与农村之间的关系,缩小沿边省份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助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使之成为口岸经济发展的新驱动力。 最后,沿边省份应该积极投入到申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行列中。 加快从沿边省份发展水平较高的口岸中遴选自贸区试点地,将中国以点带面的自贸区改革范式带给后发地区[29],结合沿边地区的实际情况,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