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2023-08-28汪建强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改革探索课程思政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顶端层次,尤其需要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公共管理学科作为与党的政治理念、实践关联最为紧密的学科,践行课程思政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治理人才的必然要求。虽然面临着现实挑战,但充分利用、发掘学科的丰富内涵与教学特色,努力探索适合学科特性的课程思政实践思维和路径,可以为全面落实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战略提供助力与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公共管理研究生;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0-0179-06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此后,“课程思政”纳入我国重大的教育战略部署之中,成为高校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和普遍趋势。然而,大量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主要实践于本科教育阶段,研究生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研究生教育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当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其所列六大关键改革举措的第一条即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学位授权点建设成效评估的重要内容,把政治标准、政治要求落实到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正持续扩大,近10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年均增幅达6%,博士研究生增幅在5.5%左右,2020年在学研究生共313.96万人,博士生、硕士生各为46.65万人、267.3万人[3]。招生规模的扩大既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快车道,也对培养质量的保证与提升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更加凸显和重要。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课程思政的基本涵义在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要素,使学生在获得专业提升的同时接受正向的价值观引领,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达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整体效果。高等教育的每一类学科及其课程都有自身的特性与边界,承担着各自的知识、文化、技能的传授任务,“課程思政”的融入与设计也必须契合学科、课程的不同特点,因势制宜,构建各具特色的建设机制。我国的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MPA)自2001年开设后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MPA教育体系,为公共部门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成为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助推公共管理学科以爆炸式的发展速度赶超其他学科,成为新世纪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学科[4]。新时代的MPA教育担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综合性、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历史责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其根本特质与首要标准,公共管理学科扎根伟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贴近新时代理论思想突破的前沿,紧扣党和国家治理改革创新的脉搏,其本身即是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完美融合,先天性地就与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引领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培育有着非常直接的、不可分割的关联,具有实施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可以精准地响应和瞄准国家改革建设发展中的各种复杂、异质的治理问题,全面引入和强化“课程思政”不仅意义重大,更应成为这一重大改革战略的推动者、先行者,让学生在有“知”有“味”中感受思政的温度与魅力,感受到灵魂的触动与心灵的洗礼。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的MPA教育

(一)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受重视程度较低,教学本身也存在着工具化、边缘化的倾向[5]。本科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局限于专门的思政课程讲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教育部所规定的5门思政课;研究生阶段则缩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2门思政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社会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纷繁多样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以及由此而生的各种现象与行为层出不穷,世界也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极端复杂尖锐。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更加迫切的要求,立德树人、筑牢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根基成为新时代下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研究生教育既承接本科阶段,对本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化、固化、细化、强化,又是塑造未来高层次人才的顶端教育形式,直接关联着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后备生力军的生成形态。既有的思政课设置固然是对其政治信念、思维立场、家国情怀的集中锻造,但毕竟难以有力地联系、兼顾到各学科专业知识、理论、现象的价值阐释和德育润化。只有在各专业课程的授课中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科学素养、职业道德感等思政元素,突破思维局限,构筑起研究生教育的“大思政”格局,才能培养出既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精湛的专业素质,又具有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担当意识、创新思维、社会责任的高素质人才。

(二)MPA的学科特性及其可行探索意义

MPA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6]。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理念的落实、改革战略的深入推进需要有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支撑,“中国之治”的塑造为MPA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MPA的培养方向通常包括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政策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等,这些领域既是社会关注度高、问题多发易发、迫切需要加强治理和改进的领域,也是党的政治立场、根本宗旨、执政理念、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领域,更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联最为紧密、人民群众最直观感受到党的先进性的领域,“人类社会所有的公共管理都具有执行国家及其附属物——政府公共部门的意志、维护国家政治统治秩序的性质”[7]。相较于其他学科和专业,MPA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具有更为显著且直接的优势。进而言之,就读MPA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各类公共管理事务、步入各类管理岗位的可能性更大,其实际的管理服务行为将直接影响到地方乃至国家的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他们更加需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科学社会主义观、优良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能力,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此,MPA教育全面引入和强化“课程思政”不仅是推进自身发展的现实必需,更应成为这一重大改革战略的排头兵和示范者,为其他学科和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路径。

二、MPA教育的课程思政挑战

(一)学生的多元学科背景、工作经历及思政意识参差不齐

不同于其他的研究生专业和学科,MPA的报考和录取对考生的前置专业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任何专业均可报考。多元化的学科背景为MPA教育带来了多向度、多角度的思维交互,但也对专业知识讲授,尤其是对课程思政的铺陈造成了不利影响。

囿于本科阶段思政教育的边缘化状态,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有所迟滞。如果所学专业是理工农医类专业,其对自然科学知识的重点关注更容易导致思政涵纳度、显示度的弱化,即专业课程所体现、反映的思想价值内涵以及给予学习者感受度的弱化[8]。即使前置专业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学科背景与知识结构的差异也会造成其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储备的相对欠缺,而MPA的学制年限为2到4年,“脱产”的学习方式年限较短,授课时间集中,课程设置紧凑,学习强度较大,学生往往会重点关注专业知识的弥补和掌握,对专业知识背后的政治思想、价值立场难以顾及;“非脱产”的学习方式年限较长,但课程设置相对分散,再加上日常工作繁忙,同样也难以对专业知识学习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足够的敏感性。

MPA与其他学科专业招考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对报考者有工作经历的要求,一般要求本科毕业后有至少3年的工作经历才能报考。作为以公共管理实务为导向、重视应用与创造性实践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教育,工作经历对MPA学习具有重要的基礎性意义。但从另一方面看,学生已有经历和经验也会对其体会与感受思政元素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无论学生的专业背景如何,在就读之前都会对当前社会经济生活、基层社会治理运行中的阶段性问题和矛盾有或多或少地接触和了解,甚至还有可能已经形成某种偏颇、刻板的思维印象,以致对课程学习中的思政元素难以产生深切的感触和共鸣。相比于应届考研学生因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化所造成的思政素质相对肤浅的问题,社会经历对于MPA学生思政素质的影响则更加多元、直接和深刻,MPA课程思政的有效展开也因此更为复杂和艰巨。

(二)授课教师“政治底蕴”相对薄弱

高校教师的政治底蕴是教师将外在的政治规范充分内化后形成的,以正确理解和灵活处理政治关系为主要内容,并能为课程思政根本性质和教师主体自觉提供持久保证的政治品格和精神气质[9]。MPA教师政治底蕴的相对薄弱源于一些共性问题:一是课程思政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新战略、新理念的实施时间不长,专业教师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二是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科学评价与体现机制尚未建立;三是当前公共管理学科的现状与特性造成了制约和挑战。

公共管理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借鉴的综合性学科群,具有复杂化、跨学科化、国际化的基本特征且呈现不断持续深化的发展态势,当前已经形成了公共组织理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财政预算与管理、危机管理(应急管理)、数据管理与研究方法、比较和国际公共行政等20个相对独立且成熟的学科分支或主题领域,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4]。当前我国高校的公共管理师资中,教授、副教授的比重平均达70%左右(985高校接近85%),而作为研究生阶段的MPA教育,师资基本上都是高级职称。高职称、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是推动学科不断前进的动力之源,但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和交叉性较强的学科,在专业结构、学科布局方面尚未完全成熟,多数学者都仍然基于本身专业方向、处于自发研究的状态,真正专业研究公共管理学科的人员相对较少[10]。多学科共融共生的局面要求授课教师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寻找和挖掘能与课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高职称结构则意味着教师需要突破之前长期教学科研工作所形成的某种程度的思维惯性和定式,了解、接受、吸纳课程思政这一新思维并融入,甚至改革自己业已成型的教学观念,在多年来已经构建成型的专业知识框架中,融入思政知识和价值观,这种自我反思、检视、革新对于执教时间较长的高职称MPA教师而言,难度无疑更大。

公共管理是一门舶来学科,知识体系植根于西方公共管理的理论和经验,长期移植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但西方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复杂且异质的社会实践[11],特别是理论建构与学术创新较为薄弱,主要依赖西方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和模型,缺乏基于中国国情与情景、能够解释与指导中国公共管理与政策实践的理论体系[12]。由此,授课教师既需要有跨学科的宏观视野,将不同专业背景的课程思政元素整合、运用于公共管理专业本体教学,打通各分支学科之间的思政主线链接,达到综合集成的思政教育效果,还需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公共治理的独特性、本土性,对长期沿用于公共管理教学中的西方理论模式方法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吸收、借鉴,努力做到本土化与国际化、地方性与全球性的合理有机统一。这是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于推进公共管理课程思政建设而言更是必须跨过的硬坎。相比前述之学科背景导致的思维定式,这一涵括民族性、互鉴性、继承性、时代性的突破创新对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教学实践改革升华形成了更为艰深、复杂的挑战和压力。

三、MPA教育的课程思政教育实施思考

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明确提出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课程思政育人格局,切实提升立德树人成效。而MPA人才培养涉及的领域较广,涵盖所有公共部门及其管理活动,丰富的课程体系是我国MPA培养模式的核心特点之一[13],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仅是MPA培养和发展的必需,更应成为其显著的特色和亮点。授课教师既需要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的自觉性,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敏锐性,也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思考和利用MPA专业的独特性,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适宜性的课程思政建设。

(一)灵活处理课程思政隐性与显性的关系

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主渠道”地位,课程思政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方式,运用文化、制度、管理、隐性课程等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感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方式”[14]。这一功能指向的区别性已成为普遍共识,但这种区别性也不应绝对化地一概而论,某些学科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理念与知识传递同样也可以显性地、直观地表达和体现。

MPA设置的初衷是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共事务和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教学内容与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治理实践高度关联,“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等核心课程以及“政治学”“宪法与行政法”“公共伦理”等选设课程本身就直接需要大量使用的思想政治要素进行阐述和分析,有效地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治理服务的独特性,部分内容、主题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同源、深度耦合。因此,MPA的课程思政就不必拘泥于“潜隐性”,僵化地固守思政元素的隐性渗透,可以因需制宜地直观体现思政教育的外显性,充分地展现我国政治制度、治理体制的先进性、优势性。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也在探索突破传统的固化教学样态,将科学理论、热点问题、时代语言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深入浅出地讲理论。MPA课程思政则是从另一个方向与之殊途同归,相较其他专业学科来说,MPA的学科特性更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生动展现和清晰表达,“课程思政作为高校重要的教育理念被提出来,更要理直气壮地讲政治”[15]。

(二)基于辩证逻辑的包容性教学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在现实治理活动中确实存在着各类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和短板,甚至还有比较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新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管党治党一度宽松带来党内消极腐败现象蔓延、政治生态出现严重问题,党群干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受到削弱,党治国理政面临重大考验……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16]。

MPA学生均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工作经验乃至管理经验,对现实公共管理中的各类矛盾问题有切身的了解和感受,课程思政的实施对这些矛盾问题既无法回避也无需回避,关键在于要对这些问题矛盾进行科学辩证分析,培养和引领学生形成对这些问题的客观正确认识,不断增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意识,为将来从事实际管理活动时的践行改革做好思想准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在MPA教学中直面现实短板和问题,听取和了解学生基于过往经历而发的实际感受和看法观点,對西方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及其实践的局限性进行客观理性分析,在极具包容性的教学氛围中展开对我国公共治理的现实问题科学准确阐释,其意义不仅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也是对学生深度思维能力、政治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更是建设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的需要。

(三)MPA固有的教学形式的优越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大力倡导改革创新,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小班教学、研讨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式方法不断推广使用,但对于MPA教育而言,这些教学方式并不是教学的改革创新,而是其本身所固有的常规教学方法。MPA教育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实践性、应用性特色,“我国已经开始形成与MPA特点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MPA试办院校普遍重视采取课堂讲授、研讨、案例分析以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力图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公共管理领域创造了大量鲜活新颖的管理实践,生动直观地体现着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为MPA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无论是案例教学、小班研讨,还是实践教学、信息化教学,实施基础和发挥空间都很广阔,能为课程思政提供非常有效的助力,有效缓解了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的暂时性局促。而且,MPA的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也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与优势,“公共部门的全面普遍参与是我国MPA教育最鲜明的特点。我国公共部门在推动MPA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和独特的作用…为MPA教育发展提供了便利和保障”[13]。MPA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外聘实践导师一般都拥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MPA能力增值的影响显著[18]。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政治素养不仅仅是课堂教授出来的,更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出来、切身感受和体会到的。来自公共管理部门的实践师资与高校专业师资可以相互配合与弥补,将现实社会治理中的创新经验做法充实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共促共建课程思政的形式与路径,扩展课程思政的丰富度、活跃度。案例教学自本世纪初被引入MPA教育后就受到了高度重视[19],自2016年以来,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逐渐成为MPA教育教学提升的新抓手和新赛道,大赛鼓励MPA学生以其实际工作中的重难点、热点问题为目标对象,开展案例调研编写与个案分析,锻炼其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案例调研在MPA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可以发挥很好的牵引作用,带动师生形成对现实社会治理鲜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对“中国之治”及其根源的深刻领悟,达成良好的思政教育成效。

四、结语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前路上,公共管理学是现有学科体系中最有优势也有责任服务于新时代国家改革与发展伟大进程的社会科学学科。”[20]为真正实现这一优势、尽到这一重大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就必须放在第一位,确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MPA教育的课程思政虽然也处于初始探索的起步阶段,但其建设的紧迫性、必要性更为突出,优势性也更为明显,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开拓创新,构建起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力地响应和瞄准改革建设发展中各种复杂、异质的治理问题,为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王茜. “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04):64-6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1-08-27)[2022-10-27].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

[4] 陈振明. 中国公共管理学40年——创建一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科[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04):47-54.

[5] 何楚明,陈毓.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 大学教育,2014(16):110-111.

[6] 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9)[EB/OL]. (2019-05-27)[2022-10-27]. http://mpajzw.ruc.edu.cn/node/1667.

[7] 蔡立辉. 公共管理: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的内在统一[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02):144-152.

[8] 高国希. 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教育哲学审视[J]. 思想理论教育,2020(10):4-9.

[9] 王莹,孙其昂. 高校课程思政教师的政治底蕴:学理阐释与厚植路径[J]. 高校教育管理,2021(02):88-97.

[10] 刘苗苗,刘盛博,潘慧源. 高校学科点调整与建设探析——基于30所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的调研[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8(06):47-52.

[11] 薛澜,张帆. 公共管理學科话语体系的本土化建构:反思与展望[J]. 学海,2018(01):90-99.

[12] 薛澜,梁正,杨列勋.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战略——暨公共管理“十三五”优先资助领域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51.

[13] 董克用,谢佳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MPA教育发展历程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提升[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11):24-29.

[14] 宫维明. “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与建设路径探析[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6):66-69.

[15] 于红.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应加强政治观教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3):49-53.

[1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学习辅导百问[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1:32+66.

[17] 沈勇,程文浩. 中国MPA教育:十年总结与未来展望[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03):59-65.

[18] 谢佳宏,祝军,沈文钦.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提升了吗?——公共管理硕士能力增值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06):74-82.

[19] 单菲菲. 新形势下推动MPA案例教学的挑战与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01):17-21.

[20] 唐任伍,李楚翘. 建党百年的公共管理:演进历程、学科建设与发展前沿[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21(02):5-14.

(责任编辑:淳洁)

基金项目:重庆科技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全育人理念下MPA教育的思政元素融入路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JG2020y017)。

作者简介:汪建强(1975—),男,博士,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改革探索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改革探索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多样化方式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