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汉英语言态度调查与研究
2023-08-28王珏青王敏
王珏青 王敏
摘 要:文章采用社会语言学中的“变语配对法”对西北地区某高校103名学生进行语言态度调查,并运用语义区分量表作为测量方法,分析被试对汉语和英语的评价和看法。结果显示,在情感和地位两个因子层面,被试對汉语和英语的态度差异显著,无论专业或性别,对英语的评价都高于对汉语的评价;在适用和期望两个因子层面,被试对汉语的适用价值和发展的持乐观态度。文章就如何加强大学生中文素养、提升汉语自信提出相关建议,包括引导高校学生意识到汉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增强母语自信心;开设多样化中文课程,促进学科融合;完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测评体系。
关键词:语言态度;变语配对;语义区分量表;汉语自信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0-0075-04
语言态度指人们在社会认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下,对一种语言的社会价值所形成的认识和评价,属于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1]。语言态度是社会态度的体现,与社会发展、文化背景、年龄、性别、社会群体有紧密联系[2]。国外对语言态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兰伯特(Wallace E Lambert)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二语习得和双语现象,他通过独创的“变语配对”方法(Matched-guise Technique)测试出某一语言团体对另一特定语言的态度与动机,在西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国内有关语言态度的研究大致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起步。我国相关学者分别对留学生汉语语言态度进行过调查,并就语言态度构成因素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总体看来,国内外学者对语言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语言变体的态度、对母语和第二语言的态度、对外语及外语学习的态度[3]。
近年来,“新文科”的建设要求高校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跨学科人才,汉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倡导文化自信的大环境下,我国当代大学生对待汉语的态度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其是否对自身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足够重视。
一、研究过程
(一)变语配对
本研究以西北地区某高校学生为例,采用华莱士·兰伯特的“变语配对法”调查其汉语言态度,并和英语语言态度进行对比,测试当代大学生对汉语的评价与倾向。“变语配对法”(Matched-guise Technique)是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兰伯特提出的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该方法能够利用不同的语言或语言的变体,引导出某一语言群体对另一语言的倾向性态度与看法。
具体做法:将一段语料用两种语言或方言表述出来,请双语者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以上两种语言或语言变体朗读并录音,然后将录音播放给被试听,被试不知晓两段录音来自一个说话者,听完后,被试需根据自身感受对说话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估和赋分。根据被试对同一说话人的两段不同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赋分高低,判断被试群体对该两种语言或语言变体所持的价值观点和语言态度。
(二)语义区分量表
语义区分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s)是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态度测量方法,即通过被试者对词义和事物的联系作出的主观评价测量其语言态度的量表。具体来说,是以形容词或词组的正反意义为基础,提取出多组反义词,每组反义词中间存在七个等级区间,被试者需在若干组七点等级的量表上对某一事物或概念进行评价,从而反映出某一群体对某种事物或观念的态度。本研究采用语义区分量表作为“变语配对法”的评价方法,以期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诱导出被试群体对待汉语和英语的语言态度。
(三)研究过程
1. 录制变语朗读音频
本研究选取伊索寓言《狐狸与葡萄》,将其翻译成中英两个版本,英语版本共包含182个英语单词,中文译文共126个汉字,故事短小精悍,语言简单,易于理解。朗诵需要约1分钟。
邀请四位说话者进行录音,男女各两名,下文将其称为男A、男B、女A和女B。四位说话者均为中国人,均有英语专业背景,可用英语和汉语流利地朗读材料,保证英语发音准确、地道,汉语普通话标准,不掺杂地方口音,符合双语者的要求。四位说话人被要求在安静的室内进行录音,每位说话人需朗读中文和英文两段材料,并分别录音。要求声音清晰、语言流畅、语速适中、情绪稳定,不带有任何标志性的能够被识别的语音特征。通过制作录音,最终获得中英文共八段音频。根据变语配对法的要求,将同一说话者的两段录音分开,英语和汉语交替排列。最终排序为:(1)男AC;(2)女BE;(3)男BC;(4)女AE;(5)女BC;(6)男AE;(7)女AC;(8)男BE。上述C表示中文音频,E表示英文音频。
2. 制作语义区分量表
语义区分量表的制作离不开对语言态度构成因子的分析。关于语言态度的构成因子存在多种说法。本研究参考倪传斌研究留学生语言态度时提取的三个主要因子,即情感因素、地位因素和适用因素,再结合群体对某一语言的发展预期,将语言态度分为情感、地位、适用和期望四个基本因子[4]。
请十余名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试听已录制好的变语音频,要求其自由联想,并列举出能够描述语言特征的词汇,最终提取出17对反义词,每对反义词中间设置七个等级表示所得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7、6、5、4、3、2、1,并按照四因子进行归类合并,情感因素和地位因素对应的词汇描述听话者对说话者的主观判断,适用因素和期望因素表达的是参与者对汉语的主观看法。17对反义词组包括:自信和自卑、聪明和愚钝、友好和敌对、幽默和无趣、文雅和粗俗、热情和冷漠、勇敢和胆小、可靠和不可靠、有领导力和无领导力、有社交才能和无社交才能、有权威和无权威、地位高和地位低、精确和不精确、有用和无用、汉语能成为通用语和汉语不能成为通用语、中文素养高和中文素养低、应该设置中文类课程和不该设置中文类课程。
3. 实施过程
邀请西北地区某高校103名学生参与此项调查,专业覆盖了文科、农科、工科及理科。整个测试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告知被试这是一个听声音辨能力的测试,他们将会听到8段不同语言的录音,有英语也有汉语,分别由不同的人朗读。要求被试在听完每段录音之后在量表上对说话者相關特征进行赋分;第二部分请被试学生就适用和期望两个维度五个问题进行主观赋分。整个过程要求在安静的室内进行,被试之间禁止交流。测试进行顺利。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四名说话者得分差异
通过表1发现,总体上四位说话者说英语的得分均高于说汉语的得分,这一现象在男A的身上表现更为显著,不管是在情感维度上还是地位维度上,男A说英语时都得到了更高的主观评价。两位女性说话者在说英语的时候,地位维度上的得分比说汉语时的得分更高,且P值均小于0.05,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被试普遍认为女A和女B说英语比说汉语时显得更加可靠、有领导力、有社交才能、有权威性,且社会地位较高。无论是在情感层面还是地位层面,汉语的评价相对低于英语的评价,这与被试者所受的教育以及环境是分不开的[5]。不管是汉语还是英语,在情感层面的评价都明显高于地位层面的评价。说明被试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认同更倾向于对说话者情感的主观感受。
(二)汉英语言态度的性别和专业差异
1. 性别差异
社会语言学认为性别是影响语言使用的和评价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在语言的使用、评价以及认同方面,男性和女性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笔者就男女被试对汉语和英语的评价分别进行了均值比较和T检验,结果如表2:
总体来说,男女被试对汉语和英语的评价确实存在差异。仔细观察均值发现,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女性被试的评分均比男性被试高;不管性别或语别,情感维度的得分都明显高于地位维度的得分,说明被试的评价更关注语言给使用者带来的人格特征,如自信、聪明、友好、幽默、文雅、热情、勇敢,而不是地位特征。考察出现以上差异的原因,一方面与男性和女性就语言的社会价值持有不同的认识有关,另一方面与不同性别对语言的敏感度有关。相比之下,女性更看重语言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尤其是语言的交际功能,且由于女性左半脑的语言区较为发达,对不同的语言敏感度较高,能够感受到语言传递出的诸多信息。在调查中发现:女生似乎比男生更擅长学习外语,且外语成绩普遍比男生好,因此也给人一种女性的语言能力比男性强的印象。
2. 专业差异
为了调查大学生群体对汉语和英语的态度有无专业差异,笔者将参与实验的103名被试大学生分为文科组和非文科组,其中文科组60人,非文科组43人,并将两个组别对汉英语言的评价进行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不难发现,不管是文科还是非文科,对于英语的评价在情感和地位两个维度上的评分都明显高于对汉语的评价。而在评分的倾向性方面,文科学生给分更高,普遍高于非文科学生给的分数。形成以上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大学各专业培养方案对英语普遍比较重视,大部分高校英语课程贯穿本科和研究生各阶段,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是基本要求,此外还开设了丰富的英语扩展课,常常举办各类英语竞赛,英语学习氛围较浓。
(三)适用和期望两个维度的得分情况
适用和期望是语言态度的其中两个组成因子,在测试中包括五个关于汉语的问题,即汉语的精确度、实用性、发展前景、中文素养以及课程设置。结果显示,在适用维度上,49.5%的被试就汉语的精确性打出7分的最高分,说明大部分被试都认为在语言表达方面,汉语精确度比英语高。就“汉语在世界上的用处多不多”这个问题,95%的被试打出了5以上分数,46.6%的被试给了7分,说明汉语的实用价值在被试中是普遍受到高度认可的。
在期望维度上,77.6%的被试给了5分以上,其中41.7%给了7分,反映出大部分被试对汉语的发展和地位的提升充满信心。当问到“自身的中文素养怎么样”时,43.7%的被试打了5分,这也是最集中的分数,相比起其他问题的得分而言,Q4的平均分最低,为5.3,说明被试认为自身中文素养还需提高。面对有关课程设置的问题,53.4%的被试打了7分,打了5分以上的被试有91.2%,说明被试较为一致地认为不论什么专业都应该设置中文相关课程。
三、思考和建议
本研究通过使用社会语言学中的变语配对法测试出的大学生对待汉语和英语的态度,研究发现,现阶段大学生对汉语的评价低于对英语的评价。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英语的国际地位决定其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其次,大学生对汉语的评价较英语低跟部分高校不重视学生汉语言学习有关。很多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存在片面的理解,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已经足够,大学阶段不需要再进行深入学习,部分高校的理工科专业甚至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6]。然而,调查表明,很多高校学生对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包括书面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并不满意,并且认为自己的中文素养还有待提高。对此,高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引导学生意识到汉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建立母语自信心。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现如今的汉语在世界语言之林中占据重要一席。对大学生来说,应该建立起适应当代世界发展的汉语意识,增强汉语自信。
二是开设多样化中文课程。高校应该跳出专业视域,打破专业壁垒,从阅读能力到言语表达,从公文写作到文学赏析,开多开足中文课程以满足各专业的需求。
三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完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测评体系。为了提升汉语自信和能力,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整合各类资源,开展与汉语言学习有关的活动,如语言知识竞赛、诗词比赛、朗诵比赛、主持人大赛、写作比赛、读书分享会等等。并完善第二课堂考评体系,将成绩纳入综合能力测试成绩中,使学生能够通过相互交流和探讨,感受到汉语的魅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而真正提升汉语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既是汉语的使用者,同时也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者,其语言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语言在某个群体或文化中的社会地位和发展趋势,其语言态度驱使下的语言行为则会直接影响社会语言的发展。本次调查范围较小,样本具有一定局限性,但可以从大体上窥见当代大学生对汉英语言态度的持有情况。高校应该重视学生汉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为中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樊继承,张善富,王智敏,等. 语言态度研究现状及展望[J]. 海外英语,2021(03):222-223+241.
[2] 覃慧. 民族杂居村落语言态度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黄腊乡玲珑村为个案[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38(04):69-76.
[3] 倪传斌,王志刚,王际平,等. 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调查[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04):56-66.
[4] 杨薇,苏娟. 在华留学生汉语语言态度构成及相关性分析[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67-71.
[5] 高一虹,吴东英,马喆. 回归20年后香港与广州、北京的语言态度比较[J]. 语言文字应用,2019(02):39-50.
[6] 沈依青. 语言态度初探[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2):94-100.
(荐稿人:张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年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专项“文化自信引领下的当代大学生母语自信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1090220033)。
作者简介:王珏青(1989—),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王敏(1986—),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