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野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探究
2023-08-28高春燕李春英
高春燕 李春英
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跨学科教学”重新进入研究者视野,成为热点话题。文言文因相较于现代文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现出的特殊性又引发了格外关注。文章结合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利用在高中语文课堂开展跨学科教学的优势,试图从课前预习、课堂研讨、课后巩固三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探究高中文言文跨学科教学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跨学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0-0067-0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1],“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语文特长和个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学科的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培养适应社会的全面、自主、个性化发展的人才要求。因此,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实现语文学科的跨学科教学成为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因其综合、实践的学科特点而特别适合链接其他学科,文言文作为其中重要性与挑战性兼具的部分,在教学实践的创新性上却稍显不足,故实现高中文言文课堂中的跨学科教学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正逐渐脱离传统语文教学的巢窠,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凸显,各学段中学科间的关联渐密,高中文言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虽有进展但始终突破不大。
古文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据全部课文近一半的比重,对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文言文篇幅长、学习难度大等特殊性,文言文的教学重点仍集中于通过传统的拆解文章、内容释义、总结主题等形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忽视了文言文自身具有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文言文距今年代久远,其作用并不能在现代生活中得到直接的体现,造成部分教师对文言文不甚关心,只将其作为训练学生阅读技巧的手段,于是在教学中多采取枯燥且无新意的教学方法,高考题目对于文言文考查内容、考查形式的固定化更强化了这一行为。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改革此类现象的难度较大。
在理论研究层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学习任务群9和15的教学提示中提出,要“组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要求中指出:要“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跨学科”一词的多次提及使得“跨学科教学”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总结新课改以来广大学者创新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的理论经验发现,部分研究者因教学实战经验欠缺,其研究只是仅针对以往固化的教学模式探讨出的理论构想,在突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方面并未有新的成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跳出语文思维的限制,利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间关联性强的优势,尝试实践跨学科教学。
二、高中文言文跨学科教学的优越性
高中文言文由于自身相较于现代文表现出的特殊性以及课时安排上的限制,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兼顾基础知识讲解与渗透文章本体价值。固化的教学思维可能导致学生丧失文对言文学习的兴趣,单一、片面的授课方式也不能充分挖掘文言文中丰富的教学价值,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教师采用跨学科教学的方法开展文言文教学则可以有效规避这一问题的发生。
(一)高中文言文跨学科教学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思维
经过新一轮的课改大潮,教师在认知领域已从原来的指导者转变为促进者,但在跨学科教学的模式的推动下,教师实践层面的转变也更为迫切和必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课堂遵循字词疏通、文句翻译、主题解读的教学模式,既枯燥难懂又易丧失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因此,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立足点,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创设多元开放的文言文教学新情境,探究文言文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相融合的渠道成为最佳选项。教师跨越学科边界,融合多学科知识既可拓宽自身视野,又能更新知识结构,不仅是提倡跨学科教学对教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更是促成教师以此为基点,充分利用语文学科易于与其他学科关联的优势,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更新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关键[2]。
(二)高中文言文跨学科教学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高中文言文课堂中引入跨学科教学思维,必然会使原本的教学内容涉及其他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学科。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成熟,教育信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在此背景下,以语文学科教学为基点向外延伸拓展,能够极大地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此外,对文言作品的同一文本,不仅可以进行文学、历史、政治上的考察,还可以进行地理学、语言学乃至艺术类学科的研究。如从心理学领域解读《论语》的思想,这种利用中国文化传统“文史哲不分家”的特点探析文本意义的行为也使文言作品的思想内涵得到更深刻全面的展现,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充实。
(三)高中文言文跨学科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不仅指向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更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传统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主要集中于文言知识的积累及运用,对于文言文自身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则甚少提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了有关文言文阅读学习目标,“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用较大的篇幅强调了文言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由于目前高中教学中存在的现实局限,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情形可想而知。但文言文跨学科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实踐,能够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深入理解并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在诵读学习中感悟中国古典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课程学习中落实奠定学生全面纵深发展基础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潜移默化地构建起自身的审美体系,提升文化修养。
三、高中文言文跨学科教学的实施路径
由于高中阶段课程繁重以及课堂容量有限,教师在课堂上难以实现对文言文内容的全面讲解和文本价值的充分挖掘,因此,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高中文言文的跨学科教学作为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以其独有的优越性脱颖而出,关于其实施路径大致可以从课前预习、课堂研讨、课后巩固三方面的教学设计进行探究。
(一)课前预习部分的设计
传统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导学案因其导学、导教功能广受青睐。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关注学情变化,把握教学动态,学生则在导学案的使用中启发思维,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但由于高中课程安排紧凑以及文言文教学难度大,导学案中教学目标的设置趋向程式化。在导学案内容的设计上,传统的导学案更侧重于文学常识的灌输或机械性重复,甚至将导学案当作习题给学生讲解。
对于即将学习的篇目,依据文章特色、教学大纲等要素设计的文言文导学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代教育资源对辅助教学意义重大,在文言文跨学科教学课堂中,相关学科的引入必然占据一定的教学时间,教师应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优化教学设计,适当删减教学环节,将导学案纳入跨学科教学策略,给予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教学资源的能力。以部编版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导学案为例,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在学习目标部分,结合文章内容,指出本篇课文需要掌握的具体的词句以及独特的写作手法。在自主预习环节,通过绘制地势图,引导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分析春秋时期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以及各自的地理优势,辅以历史小故事填空的形式补充文章的背景知识;对于课文内容的讲解,教师要以文言基础知识为依托,创新传统的以“整体感知—细节品读—延伸拓展”为模式的教学环节,适时加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加深学生理解,引入政治学科中涉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知识,引导学生体会烛之武临危受命时的深明大义,借助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解释郑国与秦国间的利益关联以及秦郑两国属主要矛盾、秦晋两国为次要矛盾,烛之武提议率先解决主要矛盾的必要性。人物评价部分,也可适当加入历史或政治学科的知识作为补充,指导学生结合所学自行探究总结。
(二)课堂研讨部分的设计
跨学科教学并非指在常规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知识,或将其他学科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后注入课堂,使其构成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而是以此为媒介,有意识地促成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并达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在高中文言文的跨学科教学中,教师选择恰当的跨学科时机和合适的学科知识是教学设计有效完成的关键,甚至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选择恰当的跨学科教学时机
导入是开展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能够激发的学生思维积极性的程度与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导入环节是教师开展文言文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时机。如在学习高中文言文中人物传记体裁的课文时,考虑到教材选录的是经过截取的文章,故事情节并不完整。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相关历史故事、政治背景的方式进行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鸿门宴》为例,教师采取提问文中主要事件发生背景的方式检验预习成果,并以诱发事件的历史导火索为切入点进行导入,使学生明确“鸿门宴”并非一场寻常宴会,实际上是夹杂着彼时两股抗秦力量暗潮涌动的政治角逐,从而推动学生进一步探究。
2. 选择合适的跨学科教学科目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体裁多元、内容丰富,既能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心理,又符合读者的审美需求,且多为同时期的精华篇章,必然与历史、政治学科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引入历史、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能够起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作用。除此之外,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学科也并非与文言文教学毫无关联。
(1)高中文言文教学與历史学科
所谓“文以载史,史以文传”,文言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元素,在解读文章主题、感悟作者思想时常需要借助历史资料辅助理解,通过指导学生自行查阅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心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审视文章并对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或主要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3]。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历史典故、文化常识等相关历史知识以及一些必要的史学概念的引入是必不可少的,若教师能够进行适时的融入并配以熟练生动的教学技巧,便能为课堂注入新鲜活力,在拓宽学生学习内容深度广度的同时,落实现代社会对于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时代要求。
(2)高中文言文教学与政治学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反复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课堂也不例外,政治学科中也存在大量相关内容可以直接引用。如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课文《苏武传》中,苏武在“以死报国”还是“苟且偷生”的生死抉择面前,其高尚的人格节操和民族气节使他选择以死明志,这种行为正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本篇课文与新课标提出的“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爱国感情和文化自信”的教材编写要求相契合,也可以对照部编版高中政治教材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六单元“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相关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高中文言文中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与政治学科中相关知识充分结合,渗透思政教育,使学生在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的同时也能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形成人文精神,造就人文性格。
(3)高中文言文教学与艺术类学科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与艺术类学科同属于高中教育阶段的两门学科,看似毫无关联,但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音乐学科为例,歌词是音乐与语文最直观的联系,古有《诗经》《楚辞》为可演唱的歌词,后有宋词元曲成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如今又有曲作家改编古诗词进行演唱而风靡一时,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音乐属性的高中文言文也是当代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如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课文《琵琶行并序》,以乐器为题,叙事与抒情结合的写作手法、流转匀称的语言面貌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入音乐学科的知识,通过认识“琵琶”这一贯穿全文始终的乐器,了解其演奏技巧,引导学生多角度认知文本内容,深刻体会“大弦嘈嘈如急雨”的状态以及“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意境[4]。在深入研读文本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将音乐作为辅助教学的方式,在对多首不同风格的琵琶名曲的欣赏中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能力。
除部编版教材中文言文选篇篇幅长导致重点字词多的原因外,字形、字义随着汉字几千年的演变而发生的变化,也使学生难以从字的外形上推导其基本含义,这更增加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因此,在讲授文言文字词时,教师可以结合美术学科的知识,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象形字。如讲解“穷”字时,教师可以手绘或利用多媒体展示其小篆写法。象形文字图像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课后巩固部分的设计
高中文言文跨学科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多维度的,教師在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目标后,要采用一定的强化方法检验其学习效果,由于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课时安排有限,所以这一环节应尽量不占用学生的课堂时间。
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检测习题,习题不仅要包含对本篇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还应涉及拓展、拔高的内容,拓展、拔高的题目应既与课上的学习内容高度契合,又要涉及适量陌生知识。教师也可以设置开放型的题目,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选择恰当的学科知识生发感悟,形成自己的认知[5]。如对于《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苏武传》等纪事类文言文,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思考历史人物展现的社会意义和人格价值,或以情景剧的形式再现历史场景,加深文章认识;教师也应对学生的见解及时作出反馈以强化学生的认知和感受,增强学生表达自我的信心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汪敏. 高中文言文跨学科教学研究[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3] 宋梦娟. 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跨学科教学策略研究[D]. 开封:河南大学,2020.
[4] 宋萍. 《琵琶行》与跨学科教学[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27):40.
[5] 易思平. 文言文教学的跨学科思维[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4):111-114.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简介:高春燕(1974—),女,硕士,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李春英(1997—),女,硕士在读,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