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设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路径与运行机制思考

2023-08-28钱磊施盛威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建设与发展

钱磊 施盛威

摘  要: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提高教学能力,深化教学研究、科研和社會服务能力水平的重要平台,是高校落实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的重要载体。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文件精神指导下,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巩固教学地位,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同时提高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发展的辩证思维能力,明确组织定位和职能,统筹处理好建设、发展与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避免片面性和盲目性,更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反思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基层教学组织;新转设高校;建设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6-010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管理探究”(项目编号:2021SJA2360);2022年苏州城市学院校级教改项目“转设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管理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钱磊(1990—),女,硕士,苏州城市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施盛威(1967—),女,硕士,苏州城市学院教务处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一、基本概念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开展学术研究及承担群体性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教学单位,包含研究型、教学型和综合型三种组织形式。文章主要探究的是教学型组织形式,即二级院系领导下的教研室、课程组、教学团队,负责具体落实课程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发展、教学质量保障等教学业务工作。

新转设地方本科院校是由独立学院转设而来。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教发厅〔2020〕2号),要求全国各区域独立学院根据办学定位,探索适合的转设路径。在国家政策驱动下,独立学院转设进程明显加快,截至2020年12月底,100余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民办本科高校,20所转设为公办本科高校,现存独立学院还有189所,即将面临转设或转型发展。新转设本科高校应把握好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实际,在变革中认识挑战,在变革中迎接挑战,以此来明确地方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方向与任务。

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地基,地基固则人才旺,地基松则人才衰。”[1]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的整体功能,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巩固和彰显教学中心地位的作用。

(一)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需要

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要求聚焦“以生为本、四个回归”,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夯实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对高校专业建设、课程质量提升、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深化、教师素养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组织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沿阵地,提升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巩固教学中心地位,对助力专业发展、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实现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新转设高校实现转型发展需要

在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既迎来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时期发展的新要求与挑战,特别是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课程体系的更新完善、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教学方法的信息化迭代、教师全面适应等方面亟须转型发展。新形势下,探究如何建设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基层教学组织,对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组织职能和效能,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可持续发展赢得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三)基层教学组织自身发展需求

当前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职能的行政化、事务化倾向严重,组织运行的同质化、形式化、功利化现象突出,组织成员间各自为政,缺乏协同,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组织内生动力差,教师教学发展虚弱。针对基层教学组织管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亟须探索新路径和新机制,推动组织回归育人“教学中心”地位,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

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路径

(一)狠抓发展机遇,明确建设方向

大力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水平,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部高教司做出的重点工作计划。《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指出,“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2]。《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9〕6号)指出,“因校制宜,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3]。《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促进教学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苏教高〔2022〕1号)指出,“建设开放多元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并制定《江苏省本科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基本标准》,推动基层教学组织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建设”[4]。这些文件的颁布,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包括“怎么建、如何建、建什么、建成什么样”。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身份地位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建立的关键性合法性组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合法性”组织强调并非纯粹服务于个人成长、完全基于个人兴趣的“自发组织”,而是有“官方身份”。首先,明确党政齐抓共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联动、院系推进落实的工作新格局,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纳入学校教学工作总体规划。其次,学校需提供相应教研活动场所、办公设施、经费等支持,保障教学研究等活动顺利开展。再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成效纳入教学绩效考核内,对于建设成绩突出的基层教学组织及负责人在评奖评优、职称评审方面予以体现。

(三)根据自身实际,完善组织形式

文章研究对象是江苏省一所新转设的地方本科院校,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末,成立初期本着精简高效的管理原则,设立“院—系”两级组织体系。在21世纪初期,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和教育产业化,扁平式两级管理机制不能满足教学、教学研究、培养师资、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需要,于是掀起的基层组织机构改革,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建立并完善四类不同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第一类:增设了“教研室”,并逐步组建体育教研室、高等数学教研室、思政教研室,这些教研室与系平级,专门负责公共课程的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工作。第二类:2016年,为提升通识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学校组建普通物理课程组、高等数学课程组以及实验教学中心,形成“课程组”,承担本类公共课的全部教学任务。第三类:2019年开始,为进一步促进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充分调动教学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教书育人能力,学校依托省一流专业点组建教学团队,包括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团队等,形成“教学团队”,充分实现教学基础工作重心的下移。第四类:2020年开始,随着教学信息化广泛应用,充分利用“智能+”时代时空交互的虚拟空间,探索构建新型基层教学组织“虚拟教研室”,实现跨区域、跨校、跨专业的全国性或区域性教学资源共享。

四、基层教学组织职能定位

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建设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大学的使命和担当是回归教学,回归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这就要求新转设本科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需要从模糊的职能定位和割裂的行政体系中摆脱出来,明确主体责任和中心意识,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职能本位。

(一)明确主体责任

基層教学组织需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主体责任。首先,基层教学组织的中心职能是合理安排教学,开展专业内涵建设,深化课程与教材建设,有效安排实践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增强教师作为“教”的主体的资格化,提升教师整体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其次,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参与学生学业指导和学业评价,切实关注学生的知识增长与(再)创造,提高其自身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满足其全面发展和成长的需求,从而建立起真正“学”的组织。

(二)发挥工作职责

不同形式存在的基层教学组织在工作职能上虽有所侧重,但主要都是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落实日常教学工作、履行教学过程管理、开展教师教学培育等工作职责。

落实日常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包括:参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修(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开展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制订授课计划;制订课程考核方案,包括考试命题、阅卷、成绩管理等工作,保证教学正常运行。

聚焦教学能力提升培养,组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自我成长。根据教师个人成长阶段性特点,制订培养计划和重点举措,加强教师实践锻炼和系统培训,让青年教师尽快掌握先进教育理念与技能,开阔视野,夯实教学基本功。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更新研究与实践。组织好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申报与实施,培育并积累研究成果,促进教师逐步成长为骨干教师。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四个相统一”“大先生”“教书育人模范”等师德建设标准和要求,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严格遵守教师行为规范,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引导教师淡泊名利、潜心治学、苦练内功,引领青年教师不断成长。

推动教师跨学科、跨院系交叉融合,创新教学模式。主要借助虚拟教研室平台,推动教师在“智能+”时代时空交互下开展交叉教学研究、交叉开设课程、开展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改革实践,推动教师教学模式和自我成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三)激活新效能

1. 教学与学术研究合一

教学是大学的核心职能,在时序和逻辑上都居于首要位置。新转设本科高校要提升教学质量,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学术能力。当教学成为学术,教学就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需要教师根据本学科的认识论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将研究结果与同行分享并让同行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建构或再发展,让教学成为一个开放、动态的学术命题[5]。这就要求基层教学组织将教学学术研究作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一,提高教师学科训练和研究专业化程度。面对基础不同,性格各异的大学生群体,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教学科学专业知识,懂得教育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真研究受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和个体差异性,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基本的教学质量标准和执行规范,从教学的被动执行者变成精心设计者、开发者、反思者和实践者。其二,营造教学和研究并重的氛围。大学教学和科研应该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帮助教师更科学、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教学则能够助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传播,为科研培养后备人才[6]。基层组织承担教育科研的任务,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团队教师聚焦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教育政策和理论研究,丰富教育科学理论。

2. 教学与育人合一

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新形势,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良好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厚专业基础、开阔国际视野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互联网+”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其学习内容。为了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坚持“学生中心”,密切参与学生思政教育、知识文化学习、实践指导、毕业实习、职业发展等各个培养环节,注重对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的关心,从而使基层教学组织真正实现教学与育人同频共振,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学习质量提升。

五、在实践中调整政策,完善建设机制

在不断夯实基层教学组织职能和效能的同时,学校通过不断扩大和落实其自主自治权,加强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制度,充分激发组织的内生动力,推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往深处走,往实处走。

(一)优化运行机制,扩大自主自治权

学校顶层应积极向基层加大放权力度,大力推进基层自治权,建立“学校主导,组织主体,学术自由”。“学校主动”即学校加强顶层设计,牵头制订建设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并根据工作计划需要研究制订配套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组织主体”是教学和学术管理职能回归组织本身,将教学、科研、教研教改、教师管理、学生发展等相关事务均归属于基层教学组织职能的范围,实现充分自主自治,同时倡导学术自由,在组织内营造一种合作、开放、共享的文化氛围,成员之间的合作行为完全是出于自愿,能够为了追求个人理想、自我价值、学术创造而组织在一起,能够从道德和伦理出发,激发师生员工的责任与意愿,促进师生彼此之间的尊重和信任,让人与人之间诚实相待,恪守学术伦理,从而促进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达到“有为学术”的目标。

(二)加强宏观管理,完善保障机制

任何一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发展都离不开学校层面的保障。新转设本科院校要及时根据自身学校实际制订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加强资源统筹,加大对经费投入、条件保障和组织保障,促使学校各职能部门上下联动,一体贯通,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同步完善考核激励体系,将基层教学组织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学校根据各组织的发展定位、师资建设、教学资源、科学研究等建设成果,对该组织成员以及负责人在評奖评优、职称评审、岗位津贴等方面予以体现,并且各基层教学组织考核结果作为学校对二级学院(系)考核的重要依据,形成一套“自下而上”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六、结语

大学基层教学组织既是教学组织,也是学术组织,既是教师组织,更是人才培养组织,因此,它的建设和发展既要考虑教育发展规律、国家政策方针、学校发展定位等宏观要素,又要考虑教师、学生、教学、研究、管理等微观要素,通过明确建设路径,完善职能职责,发挥组织效能,促进平稳有序发展,共同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2018-01-31). http://www.gov.cn/zhengce/2018- 01/31/content_5262659.htm.

[3] 教育部.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 (2018-10-0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4] 江苏省教育厅. 关于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促进教学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EB/OL]. (2022-01-10). http://jyt.jiangsu.gov.cn/art/2022/1/10/art_77619_10311640.html.

[5] 崔延强,朱晓雯. 我国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的学术制度构建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2018(09):77-83.

[6] 杜瑞军. 立德树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及价值坐标[J]. 大学与学科,2021,2(02):95-99.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建设与发展
浅议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论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建设及发展
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研究
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浅谈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