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困境与出路
2023-08-27员雯洁乔小凤
员雯洁 乔小凤
一、前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治本之策,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是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决策。乡村产业发展缓慢且活力不足、乡村人才匮乏且内生动力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薄弱以及乡村绿色发展存在薄弱环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困境。立足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推动乡村展业升级、吸引先进人才、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助推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二、新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重逻辑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中体现了城乡发展关系的思想。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它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1]。这体现了马克思对农业的基础地位的认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保障。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指出城乡一体化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保障。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时代之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理论。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地位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2]。在城乡关系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3]。对于城乡发展的指向而言,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通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促进人民富裕和人全面发展的题中要义。
(二)乡村振兴战略历史逻辑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乡村建设经验的凝练和升华。《井冈山土地法》、实施的“减租减息”政策、开展的土地革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集体化有效探索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市场化改革,都是通过不断地改变农村生产关系,来探索建设与发展农村的有效路径,从而推动乡村的快速发展[4]。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然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广大乡村地区,建设和发展乡村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逻辑
立足新時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在脱贫攻坚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对脱贫攻坚成果具有一定的巩固作用,夯实乡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社会发展。其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使相关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能够挖掘和盘活乡村发展活力,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疏解民族复兴道路上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最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等,纾解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民之间的矛盾点,促使人们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长足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建设和发展乡村的道路上依然会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仍是重中之重。
三、新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困境
(一)乡村产业发展缓慢且活力不足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居于首位,充分证明了产业发展是振兴乡村过程中的首要问题。但乡村地区产业发展缓慢且活力不足。首先,从客观上来看,一部分乡村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和气候不佳,资源匮乏且原始产业基础薄弱,农产品输出率低。发达地区的企业对乡村产业投资意愿小,这就导致农村产业规模小、效率低、科技利用率低等问题,且农村地区缺乏品牌产品,竞争力小,产业活力不够。其次,乡村的基础建设存在薄弱环节。部分乡村地区的道路建设不完善,交通不便影响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城乡之间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社会保障等方面,农村也相对落后于城市。总之,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难题之一。
(二)乡村人才匮乏且内生动力弱
人才是乡村建设的关键,人才匮乏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矛盾点之一。首先,乡村地区的教育设施相对落后,人才的培养机制不够健全且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这就导致了部分农村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足以及缺乏创新思维,在对政策的解读和高科技的应用方面仍存在认知上的阻碍。其次,乡村人才流失较为普遍。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教育、住房、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发展较快且前景好,其吸引力越来越强。因此,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聚集,乡村空心化、老龄化和妇女化等问题日益显现。最后,乡村人才引进较为困难。其一,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择业更加倾向于有发展前景的大城市,他们往往会追求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同时,他们的选择也与其父母固有的传统观念相一致。其二,高知人才引进困难。由于城市的工作机会、就业前景等各方面好于农村,致使农村在人才引进时缺乏吸引力。因此,乡村人才匮乏是现阶段乡村建设和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薄弱
良好的乡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是乡村发展和绵延的精神内核,也是振兴乡村的文化支撑。目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文化发展依然面临困境。首先,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还不够完善,文化设施的普及率和利用率与较发达地区仍有差距。其次,本土特色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缺乏对特色文化元素的挖掘,难以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乡土文化同文化产业融合度较低,再创新与利用程度不高。最后,部分乡村的文化活动较少,人们的精神需求未能得到及时的满足,农民的主体性相对薄弱。
(四)乡村绿色发展存在薄弱环节
绿色发展理念下的乡村振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生产方式粗犷等因素外,生态观念薄弱、环境监管不严格、相关设施不完善以及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都是生态乡村发展的薄弱点。首先,从理念上来看,大部分农民和一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绿色发展意识淡薄,片面追求脱贫致富的速度,对党和国家的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到位,未能厘清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实施方法缺乏科学依据。其次,部分农村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问题。乡村农业发展普遍是小规模生产经营,在播种、施肥和灌溉等环节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因此,乡村地区的水土存在被污染的风险。同时,乡村的生活污水排放和工业废水排放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也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最后,生态建设保障机制不完善。部分农村生态建设机制体制不完善、制度执行不严格以及法治体系不健全等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四、新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一)坚持党的领导,为乡村振兴供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5]。”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乡村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办好乡村事情,助推乡村振兴,实现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新时代,在乡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应坚持党的领导,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全过程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首先,要强化五级书记在乡村发展和建设中的责任和担当,对于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应拒绝畏首畏尾,要勇于创新和突破,敢于担责和反思,为乡村建设倾尽全力。针对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党政一把手作为首要的负责人,省、市、县、乡、村的五级书记应该合力助推乡村振
兴[6]。其次,稳抓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领导作用。梳理乡村建设中的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等各个领域,结合乡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将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至最后一公里,使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现代化建设战斗堡垒。同时,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选好农村党支部书记,培养一支政治坚定、本领过硬、作风良好的干部队伍,筑牢乡村治理的根基。总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和强化党对乡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现代化转型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首就是产业兴旺,产业良性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也是将共同富裕“蛋糕”做大做好的坚实保障。首先,强化乡村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强乡村产业建设政策的实施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给予产业发展一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对于农村地区而言,二三产业并未形成规模化发展,因而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因此,要加快二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带动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其次,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乡村产业要发展,必须辅之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道路、水电、住房、医疗、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建设,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要扩大乡村地区的网络覆盖范围,推动“互联网+”在乡村地区的发展,强化数字乡村建设,加强乡村信息化设施建设。再次,建设物流网点。加快布局乡村物流网点,延长物流产业链,加强城乡之间的产品流通,助力农产品的对外输出,共享市场发展。最后,因地制宜助发展。乡村产业振兴要依托当地的特色农业,打造富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坚持高质量发展原则,创建绿色产业。乡村产业振兴是农民美好生活和发家致富的基础和依托,也是实现乡村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三)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构建高质量人才队伍
人才振兴是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为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人力保障。保障本土人才不外流和引进先进人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两个侧重点。首先,培养和开发本土人才。其一,不断改进和完善农村地区教育的配套设施,引入互联网技术,采用数字化教学模式,优化农村教学资源和环境,大幅度提高乡村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其二,要不断完善乡村教师的薪资待遇和福利保障等,吸引国内外优秀教师,提高师资力量,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其次,积极引入先进人才,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其一,优化和升级人才引进制度。相关部门应制定更加积极、开放且适宜本地发展的人才政策,增多人才引进渠道,为乡村人才引进提供切实的制度保障,着力构建乡村振兴的高质量人才队伍。同时,在人才引进基础上配备相应的福利政策,设立人才引进的专项资金,激发优秀人才下乡的积极性。其二,增强人才下乡的主动性。国家、社会和高校要做好思政工作,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培养集体意识和无私奉献意识,助推高质量人才主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民族复兴奉献青春。
(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7]。乡村振兴既要建设,也要铸魂。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和发展本土文化是实现乡村繁荣发展的文化支撑。首先,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因地制宜打造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构建多元文化场所,进一步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其次,深入挖掘和保护乡村本土文化,积极修缮乡村传统古建筑,积极培养乡村文化的传承人,鼓励乡村文化走出去,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弘扬社会正气,提高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乡风文明的新乡村。最后,村民应当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构建村民自由、平等、法治、友善、诚信等优秀品格,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进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
(五)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打造生态宜居新乡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为前提,这是乡村繁荣行稳致远的保障。首先,着力健全乡村绿色发展的配套体制机制。其一,构建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多种补偿手段,降低乡村绿色发展的成本,加快推动乡村绿色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支撑。其二,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助推乡村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其次,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理念,多维度、多领域和多渠道地对环保理念进行有效宣传,提高农民对于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知,改变牺牲生态发展经济的传统观念,坚持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与此同时,要引入专业团队为农民讲解绿色种植、养殖等相关知识,助力农民学习和掌握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相关技术。以科技手段支撑乡村绿色发展,使现代化技术手段融合在乡村建设的每一步骤,打造生态良好和经济富裕的新乡村。
引用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 卷,人民出版社,2004:27.
[2]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N].人民日报,2020-05-24(01).
[3]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4] 金华宝,伍科.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J].理论与改革,2022(05).
[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
[6] 燕连福,李晓利.习近平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与理论贡献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2-04-20.
[7]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